作者簡介:張永繼(1986~),男,漢族,甘肅永靖人,甘肅省永靖縣黃河中學,研究方向:初中道德與法治教研。
摘 要:應新課改要求,教師需要對校內外的課程資源積極開發與拓展。課程資源應以課程教學目標為前提,在開展生動且活潑的課程時,應以豐富課程資源作為支持。故此,文章從初中道德與法治課程開發與“拓展空間”常見問題入手,分析初中道德與法治課程的開發及“拓展空間”實踐價值,提出核心素養視域下初中道德與法治“拓展空間”課程開發措施,意在保證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學效果的全面提升。
關鍵詞:核心素養視域;初中道德與法治;“拓展空間”;課程開發
中圖分類號:G633.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3-8918(2023)12-0151-04
在初中階段開展道德與法治教學,不僅有利于學生學習積極性的培養,又能輔助實現正確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的樹立,給學生日后發展提供保證。而且核心素養作為每個公民的必備素質,其有利于輔助人們不被時代的加速改變所拋棄。初中階段的學生尚未實現完善認知流程的形成,對約束學生道德和提升教學效果意義重大。
一、 初中道德與法治課程開發及“拓展空間”常見問題
(一)課程開發意識與能力缺乏
雖說部分教師已經擁有開發課程資源的能力與意識,但此類開發意識與能力仍滯留初層。這些不足具體呈現于開發課程類型單調,除了教材中廣泛使用的時事政治與新聞類課程,鮮少使用其他資源。在開發課程資源與運用中,與其他學科交融尚未獲得合理呈現。
(二)課程開發的激勵與監管制度缺乏
課程開發因可行性激勵制度不足,導致有些領導者尚未將開發課程置于課程教學效果提升與職業發展提高的戰略位置。一些學校領導者雖說對課程開發給予了關注,但必要監管制度顯著缺乏,導致其并不完善。這就造成教師為了滿足領導者的檢查而開發課程資源,比較流于形式,單純地以學生考試成績作為關鍵靶點。
(三)學生在開發課程中缺乏參與度
在傳統教學中,教師始終占據主導地位,這一點在學術界毫無爭議。學術界的相關學者都認為,課堂教學需要充分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這在很多教材中都給予了相同界定。但在實際教學中,教師只有基本功扎實與長期教學實踐才能實現對學生主體地位充分尊重。當前部分教師因課程資源開發類型單調,導致課程開發種類受限。如果教師在課堂上采用單一教學方法,或是啟發教學、探究教學、游戲教學等方法,只能在特定的每冊教材模塊中運用,所以尚不具備廣泛的使用范圍。
(四)校外資源的應用力度缺乏
校外課程資源作為對校內資源的有效補充,校內與校外的課程資源如同鳥的兩翼,要想提高教學效果,二者不能缺少任意一個。通過調查我們了解到,當前初中學校大部分領導與教師僅重視開發校內課程,鮮少開發與利用校外課程。
(五)課程資源存在浪費及限制
大量開發課程資源后,沒有合理運用或者重復應用率下降,存在一定的浪費和閑置現象。當前部分學校因尚未構建課程資源庫與維護制度,有些課程在完成開發后尚未及時保存,造成課程的重要資源遺失。
(六)拓展空間的重視度不夠
在部分教師教學中,通常并未重視拓展空間,沒有展開相關教學與活動,或者僅是只言片語,涉及面較少。主要原因如下:①開展流程耗時耗力且難度很大。拓展空間教學活動泛指課后的教學活動,一是因課后學習任務非常緊張,基本沒有開展活動的時間;二是一些活動牽涉校外活動,由于安全因素教師難以開展;三是所開展的活動應該滿足精心設計要求,如此容易耗費大量時間與精力。②教師尚未重視。目前教學活動評價方法仍以考試為主,所以教學活動仍在以理論知識的講解為主,對開展活動的重視度明顯不足。③教學設計與組織合理性缺乏,造成開展時間不足。
二、 初中道德與法治課程的開發及“拓展空間”實踐價值
(一)課程開發的價值
1. 有利于學生自學興趣的激發
初中道德與法治課程存在多方面的不利因素,使得學生學習效率低下,最終導致課堂教學效果不強。外加學校和學生尚未提高對學科的重視度,造成開發課程的力度并不充分,甚至過于形式化。只有開發出較強適切性課程,才有利于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對理論知識實現合理吸收,并讓學生產生情感共鳴。學生只有對學習的東西感興趣,才能自愿探索及鉆研,因此在教學實踐中,不可缺失的重要環節就是學生學習積極性的培養。教師只有擁有長期構建課程的開發意識,才能在備課中綜合學生興趣與身心特征,找出學生感興趣和教學目標的交集點。
2. 有利于靠近學生的現實生活
“教學三貼”指的是貼近實際、貼近生活、貼近學生,這一點完全滿足新課標標準,與學生成長規律與教育規律完全相符。其中重點在于靠近生活,課程資源需源自生活又要超過生活。課程部分內容又要源自學生實踐經驗,這作為接受知識的最佳路徑,有利于學生學習積極性的加強和培養。另外,在具體教學中,需要向學生教授有益經驗,避免僅追求分數,大量做題應付考試,從而貫徹落實素質教育。正所謂“讀萬卷書,行萬里路”,在理論知識學習過程中,應該在實踐檢驗流程采用理論知識,這和馬克思哲學思想中的實踐作為驗證真理唯一的標準這個觀念完全相符。
3. 有利于優化開展的教學活動
傳統一塊黑板、一本教材、一支粉筆的教學模式已經無法滿足新課改的教學需求,且無法滿足學生對教學方法及模式的多樣化個性需求。另外,單純灌輸式及填鴨式教學模式,容易讓學生失去學習課程的興趣,最終無法明確學習動機。在具體學習中,如果學生體驗感不強,將無法體現學生在課堂上的主體地位。因此,教師只有對課程資源加強開發,不脫離教材且大于教材,加強學生在課堂上的參與度和體驗感,學生才能回歸主體位置,老師在課堂上需扮演主導者角色,幫助學生從被動接受知識向主動參與課堂轉化。
(二)“拓展空間”的價值
1. 有利于幫助學生走出課堂
如何確保初中道德與法治課程知識與道理切實植入學生的大腦,不能僅依靠單純灌輸,而是在教師的指導下,親身體驗及用心感受。確保拓展空間的設計和這個要求完全相符,在拓展空間中,設置不同活動類型有利于開闊學生的學習視野。通過對不同活動的巧用,深層探討觀點,學生的視野不能滯留于單純獲取書本上的知識,而是要轉向課后持續研究與學習,追求從實際活動中進行所需知識的獲取,以此將學生的學習思路全面開啟,走出課堂,在學習延伸中,彰顯并完善自我個性,從而推動綜合能力全面提升。
2. 有利于德育課程實現知行合一
初中新課標強調結合教學與現實,指導學生主動展開實踐探究。在此背景下,初中道德與法治課程也要緊隨其后,在實踐教學過程中,優選滿足學生要求的活動展開教學,指導學生在社會活動中積極參與,通過實踐進一步掌握教材上的知識內容,而且還需對探究方法合理掌握,從而準備好后續的研究與學習。通過開展“拓展空間”這個實踐活動,指導學生在實踐中合理使用這些知識,增強知識的教育功能,讓學生將學過的知識外化于行、內化于心,主動成為課堂上真正的主人,切實從知轉向行,從而推動德育課堂實現知行合一。
3. 有利于教材知識進入學生腦海
初中道德與法治課程在展示教材方面,第一,需導入經驗,以學生的現實經驗為引;第二,聚焦主題,由淺至深地陳述正文觀點;第三,展示沖突并深層研究,指導學生開展探究式活動;第四,以拓展教學空間為終點,在課程空間拓展延伸中,整體需展現鑒于生活、反思生活、回歸生活認知途徑的構建,其中拓展空間作為教材從生活向生活回歸的重點步驟。其利用多樣化活動,如實踐調研、辨識觀點、交流分享等,對學生的學以致用能力全面考查。按照具體需求,教師需通過開展“拓展空間”,讓學生深層掌握教材知識,在實踐教學中優化“拓展空間”,使學生通過辨析觀點、交流分享、實踐調研、思維碰撞等,深層掌握教材知識,使教材知識真正進入學生腦海之中。
三、 核心素養視域下初中道德與法治“拓展空間”課程開發實踐
(一)高效課程交流與共享平臺的搭建
通過課程資源庫共享平臺的構建,委派專項人員維護,如此才能規避課程資源發生浪費與閑置。每位教師都要在資源庫中上傳課程開發,便于其他教師隨時都能下載,如此,既能讓課程利用效果提升,又能實現教師時間成本的有效節約。在這里需要注意,教師不能僅僅只是將課程下載后原封不動地進行運用,還須按照本身教學需求及風格合理修改,并進行新型內容的增添,如此,既能豐富課程資源庫,又能達成教學良性循環效果。在條件允許的情況下,須進行省級、市級、縣級課程平臺的構建,如此才能推動課程應用效果的最大化提升,保證各區域教學互相學習與共同進步,實現教育事業的興盛發展。
(二)學校課程開發評價與激勵制度的完善
針對開發課程評價制度不足的學校,亟須進行開發課程評價制度的加強建設。針對學校現有的課程開發評價與激勵制度,須加強優化與完善。學校領導者須支持課程開發工作并為其提供便利,并對其落實狀況進行定期檢查,從而加強指導與監督。另外,還須量化處理課程開發結果,并在教師績效考評中納入評優評獎。學校還須成立專項資金,對課程開發獲得優秀成績的教師給予獎勵。教師在例會上須經常評估課程開發狀況并通報,獲得明顯成果的需進行表揚,鼓勵別的教師多學習,針對課程開發結果不好的教師,須展開必要的培訓與指導,以獲得優秀教師的幫助。
(三)合理指導學生在課程開發中參與
教師具備在課堂上選擇課程的權利,在教學流程中,毋庸置疑的就是教師的主導位置,但同時也要尊重學生的主體位置,教師還要讓學生感受自身在課堂上的主人公位置。教師需要在教學情境的創設中,合理采用導學性、探究性、活動性教學方法,打造和諧的教學環境,鼓勵學生在課堂上大膽表達自己的想法并積極討論與發言。在學生回答后繼續追問,有層次地逐步深化。讓學生通過相互交流有所發現、啟迪以及收獲,教師也要善于總結,利用課后時間認真做好教學反思,整理課堂上形成的資源并歸檔處理。
(四)課程開發能力與意識的增強
針對課程開發意識弱化環節而言,需分步分層處理。對課程毫無概念的教師來說,首先,其應該確定課程功能、課程類別、課程概念,明確開發與利用課程對提高學生積極性的作用,保證教學效率提升,而后培養其開發課程的能力,最后監督并鼓勵教師完善課程開發能力。針對初期開發課程的教師而言,只有對課程分類加強認知,拓展課程開發途徑,才能推動課程開發種類的增加。使其掌握課程開發不只是局限于歷史故事、新聞事件、時事政治等方面,還有師生實踐的生活經驗,特別是對校外可用優秀課程的重視。通過教師開發課程視野的拓寬,加強教師監督,讓學生在教師的積極引導下,在開發課程活動中主動參與。所以教師須通過逐漸學習與成長,在相互合作中,成為開發優秀課程的參與人和開發課程結果的享用人。
(五)家長及社區等校外資源的充分利用
一直以來,學校與教師鮮少進行校外課程資源的開發,校園課程的開發分為以下幾種:第一種,邀請家長與教育領域的專家等社會優秀人士進入校園給學生宣講;第二種,學校教師需引領學生進入本地圖書館、工廠車間、名人故居、歷史博物館等場館進行參觀,以此來實現集體教育、愛國教育和正確的三觀教育。不管何種校外課程開發方式,都要符合初中道德與法治課程教學目標,切不可單純將參觀視為春游,否則可能會喪失課程開發的真正價值。完成參觀活動后,對學生提出寫出心得體會或者召開班會等要求。另外,參觀活動需要確保師生人身安全,事先選擇安全預案。領導者應該對學校開展的各類社會活動給予支持,并對活動安全預案嚴格審批,善于總結課外開發課程成功的經驗,以供其他教師學習與借鑒,從而推動學校教學活動達成良性循環的目標。
(六)“拓展空間”中的驗證內容教學模式
驗證內容對學生提出親手實踐與善于觀察的要求,實際調查顯示,需要積極驗證課程知識。如此拓展空間的教學內容通常要求學生對課本知識展開驗證,確保課堂內容更豐富,使學生產生課程知識的認同感。例如,在學習《在品味情感中成長》知識時,可以設置這樣的教學內容:學生應該在課外給自己感覺非常重要的人營造難忘的一段時光,或是試著選用各種手段向身邊人傳遞美好情感。為了這個教學目標快速實現,教師需引領學生回顧先前學過的相應課程內容,而后編寫合適案例,由學生反思,然后讓具備上述案例經歷的家長在課堂上參與,使學生與家長展開對話。借鑒此類特定環節,使學生領悟真實情感,從而幫助學生吸收知識與健康成長。
(七)“拓展空間”中的反思內容教學模式
核心素養視域下,“拓展空間”當中牽涉的反思類教學內容實際上就是要求學生按照教學情境的創設,借鑒現有學習經驗與知識進行實踐內容的自我反思。利用此種反思形式,可以讓學生明確思路,從而提升思維能力,培養學生逐漸養成舊知識的回顧與復習習慣。學生在學習課程知識時,通常都具備銜接性,教師在課堂教學中需要對學生當前的學習狀況進行反思,而后逐漸探索新型知識點,轉化學過的知識內容為社會經驗。例如,在學習《守護生命》一課時,本章知識點牽涉“生活花瓣圖”內容,實際上,這部分教學內容具有反思特性。如此一來,在這部分內容教學指導中,學生應該基本認知了生命的價值,然后老師需要對這個“拓展空間”內容合理掌握,拓展傳統課程內容,讓學生反思一下未來怎樣守護生命,指導學生積極交流,利用交流方式對學生正確生命觀的形成加強培養。顯然教師還須借鑒這個板塊給學生樹立榜樣作用,使學生形成對比,從而提升反思能力。
四、 結語
實踐研究顯示,對學生核心素質的培養是目前我國教育事業可持續發展的重點目標。在此類環境之下,教師在開展教學中需重視教學方法,選擇科學方法展開施教,從學生角度入手,實現學生主觀性的充分發揮。在初中道德與法治課堂上,須合理運用拓展空間,以確保課程教育效果提升,并實現學生學習空間的積極拓展。
參考文獻:
[1]代盼盼.基于核心素養的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學實踐[J].中學教學參考,2017(36):60-61.
[2]魯曉鋒.核心素養視域下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學策略探究[J].甘肅教育,2021(16):41-42.
[3]王玉立.初中道德與法治學科核心素養培養的實踐與探索[D].西安:陜西師范大學,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