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詞:小學教學;道德與法治;勞動教育
把勞動教育理念帶入小學教學課程是黨和國家對于教育的重要要求,同時也使道德與法治課程有了新的目標,教師必須轉變傳統教學理念,深入發掘勞動教育的本質,并將其合理融入到道德與法治教學課程中。具體融合途徑有以下幾點:
小學道德與法治教學過程中對于勞動教育的滲透離不開勞動意識的培養,當下小學生大多生活條件優渥,缺乏實踐動手能力和觀念,也無法理解勞動的意義。在道德與法治課堂上教師可以從情感角度出發,重點培養學生勞動意識的養成,例如小學六年級下冊《道德與法治》第一單元“學會反思”課程中,教師可以通過富有情感的語氣讓學生想象父母工作的辛苦和養育自己的不易,有些家長會早早起床為孩子做早飯,有些家長在忙碌完一天的工作回到家后還要孩子輔導功課等等,通過教師的引導讓學生產生聯想和反思,理解家長對自己的愛的同時,培養勞動意識的塑造[1]。
小學生普遍存在勞動觀念淡薄的情況,教師如果選擇說教的形式進行授課會讓學生產生抵觸心理,進而喪失課堂學習的興趣。所以教師可以通過多媒體技術的幫助為學生打造場景化教學,在輕松的氣氛中為學生講解勞動教育的重要性。例如小學六年級下冊《道德與法治》第二單元“地球——我們的家園”課程中,教師可以組織學生尋找生活場景中的環境衛生方面的畫面,通過課件形式呈現在學生面前,對其中有代表性的案例進行重點講解,并引入保護地球,人人有責的理念,進而帶領學生走出教室,在校園中進行垃圾收集和清潔,讓學生真正感受到勞動最光榮的意義,既能激發學生對勞動的榮譽感和積極性,又能讓學生了解共同愛護地球家園的重要性。
榜樣的力量是無窮的,小學生處于成長的初級階段,其主要行為都是通過模仿來完成的,教師必須充當榜樣作用,注重對自身的要求,嚴于律己。小學生的塑造性很強,教師的行為和舉止都會對他們產生模范作用,無意之中就會模仿起來。所以教師在日常教學和生活中必須時刻管理自身行為,用身先士卒的勞動精神影響學生,將勞動教育滲透到日常行為的點滴中去,為學生起到良好的帶頭作用[2]。
小學生處于觀念和習性塑造的重要時期,教師必須充分發掘課本中關于勞動方面的內容進行教學,以豐富多彩的課程設計為引導,吸引學生參與到課堂教學中來,有效提升其學習興趣的前提下,培養學生建立正確的世界觀和價值觀,例如小學六年級下冊《道德與法治》第三單元“探訪古代文明”課程中,教師可以提前準備一些內容精彩的小故事為學生進行講解,通過在故事中關于勞動觀念的滲透讓學生在輕松愉快的氣氛中意識到勞動的重要性,促使學生勞動觀念的養成。
總而言之,勞動教育是幫助學生健康成長的重要途徑,身為教師必須弘揚道德與法治教學的育人功效,將勞動教育理念滲透到課堂教學的點滴進程中,站在小學生的視角思考問題,鼓勵大家積極參與各項勞動,樹立健康的勞動觀念和意識。
參考文獻:
[1]楊穎.道德與法治學科融入勞動教育的路徑研究[J].文學少年,2021(032):1.
[2]宋萬里.淺談小學道德與法治教學中如何滲透勞動教育[J].安徽教育科研,2021(25):67-68.
(作者單位:廣東省廣州市番禺區石樓鎮赤崗小學 施結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