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曉蘭

摘? 要:與單篇閱讀相比,群文閱讀在豐富學生閱讀量的同時,便于梳理文本之間的異同之處,進而優化學生的閱讀認知,提高學生的閱讀能力。學習任務單是學生發現文本異同之處的媒介。因此,在開展小學語文群文閱讀教學時,教師可以依據群文之間的異同之處精心設計學習任務單,并將其應用于課前、課中和課后,促使學生不斷閱讀,建構閱讀認知,發展多樣能力,增強群文閱讀效果。文章以“父母之愛”為主題的群文閱讀教學為例,以探究群文異同之處為重點,以課前、課中和課后為立足點,闡述基于學習任務單的小學語文群文閱讀教學策略。
關鍵詞:小學語文;群文閱讀;學習任務單
閱讀是語文學科的重要活動。傳統的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以單篇閱讀為主,學生難以建構全面、深刻的閱讀認知。群文閱讀教學是師生在單位時間內,以議題為中心,進行多篇閱讀,探尋異同之處,實現集體建構,達成統一認知的閱讀教學形式。探尋群文之間的異同之處,是群文閱讀教學的關鍵。因此,教師要著力開展群文閱讀教學,引導學生探尋群文間的異同之處,使學生讀有所獲。教師引導學生閱讀的方式多種多樣,學習任務單便是其中的一種。學習任務單是教師以教學內容為依據,設計相關任務,促使學生比較、分析、歸納,建構深刻認知的工具。在開展小學語文群文閱讀教學時,教師可以以群文之間的異同之處為重點,精心設計學習任務單,并將其應用于不同教學階段,助力學生多元閱讀,建構深刻認知。
筆者以“父母之愛”為主題,選擇統編版《義務教育教科書·語文》(以下統稱“教材”)五年級上冊第六單元課文《慈母情深》《父愛之舟》《“精彩極了”和“糟糕透了”》開展群文閱讀,通過設置課前、課中和課后由易到難的學習任務單,不斷促進學生閱讀能力的進階。
一、課前:借助學習任務單,自主閱讀
自主閱讀是群文閱讀教學的起點,有效的自主閱讀可以使學生初步認知不同文本內容的異同之處,為進行深入閱讀做好準備。課前,教師應當圍繞群文內容的異同之處設計學習任務單,將其發放給學生,助力學生自主學習,建構初步認知。
《慈母情深》《父愛之舟》《“精彩極了”和“糟糕透了”》三篇課文從不同角度描繪了發生在父子、母子身上的事情,歌頌了父母之愛。了解課文內容是學生感受課文情感的起點。教師可以圍繞“從不同描寫中體會父母之愛”這一問題設計課前學習任務單。
任務:自主閱讀《慈母情深》《父愛之舟》《“精彩極了”和“糟糕透了”》三篇課文,試用一句話概述課文內容。
(1)《慈母情深》主要描繪了__________,展現了母親對兒子的___________,兒子對母親的_______。
(2)《父愛之舟》主要描繪了_________,表達了__________。
(3)《“精彩極了”和“糟糕透了”》寫了父親對兒子的________,母親對兒子的________,展現了_______。
在學習任務單的推動下,學生邊閱讀、邊思考,概述文本內容,分析群文的異同之處:《慈母情深》主要描繪了貧窮辛勞的母親支持“我”讀書的故事,借此彰顯了母親的偉大無私,表達了母子之間的深厚情感;《父愛之舟》通過描述發生在兒子與父親身上的種種小事,如賣繭子、住客棧等,表現了父親對兒子深沉的愛;《“精彩極了”和“糟糕透了”》描述了父親和母親對“我”作品的不同評價,借此表現了父親、母親的不同愛子方式。如此,學生不僅初步了解了每篇課文的內容,還感受到了父母之愛,有利于進行深入閱讀。同時,學生通過完成自讀任務,增強了自主閱讀意識,鍛煉了自主閱讀能力,有利于提高群文閱讀水平。
二、課中:借助學習任務單,達成共識
達成共識是群文閱讀教學的重頭戲,是學生認知議題的途徑。群文之間的異同之處,是集體達成共識的切入點。開展群文閱讀教學時,教師要把握好課中時機,依據群文之間的異同之處,繼續設計、應用學習任務單,促使學生進行集體建構,達成共識。
《慈母情深》《父愛之舟》《“精彩極了”和“糟糕透了”》這三篇課文均描述了細節內容,借此塑造了父親或母親形象,展現了父母之愛。細節描寫,既是三篇課文的相同之處,又是三篇課文的不同之處。學生通過了解細節描寫內容,可以在心中塑造不同的父親或母親形象,由此感受到相同的父母之愛。因此,在課中階段,教師可以以三篇課文的異同之處——細節描寫為切入點設計課中學習任務單,促使學生對比閱讀,達成共識。
任務:自主閱讀三篇課文,按照如表1所示的表格尋找相應的細節內容,填寫表格。之后,小組成員共享各自的表格,相互交流,完善相關內容,并談一談不同課文中的父親或母親特點,描述他們與孩子之間的情感。
呈現任務單后,教師給予學生充足的閱讀時間。在具體任務的引導下,學生自主思考、合作閱讀,實現了讀思結合、思維碰撞,從而探尋關鍵內容,概括文本的相同和不同之處。規定的時間結束后,教師引導各組輪流展示學習任務單,并有針對性地進行指導。
在《慈母情深》這篇課文中,作者描寫了母親的動作:母親掏衣兜,掏出一卷揉得皺皺的毛票……教師可以就此向學生提問:從母親的動作中,你感受到了什么?為什么?在問題的作用下,學生再次走進文本,邊閱讀、邊思考,深入探究細節描寫的深刻內涵:一個“掏”字說明母親把錢放到了衣兜深處,不容易拿出來,這也說明了母親掙錢不容易。但是,在這樣的情況下,母親還是掏錢給兒子買書,足見母親對兒子的愛。在學生表述之際,教師在交互式電子白板上完善表格內容,促使學生強化認知。按照相同的教學方式,學生不斷閱讀文本,并對文本內容形成深刻理解。教師把握時機,提出問題:對比這三篇課文,大家可以發現哪些細節差異?雖然細節有差異,但什么沒有差異呢?引導學生理解“父母都很愛自己的孩子,愛子之情是沒有差異的”。
學生在學習任務單的助力下,可以體驗多樣的閱讀活動,逐步深入地進行思維,逐漸達成共識,品味父母之愛,增強對群文議題的認知,強化課前自讀效果。同時,在此過程中,學生順其自然地鍛煉了多樣能力,如讀思能力、對比歸納能力等,有利于提高群文閱讀水平。
三、課后:借助學習任務單,讀寫結合
課后是學生應用閱讀所得的階段。在閱讀的過程中,學生“輸入”諸多信息,為進行“輸出”做好準備。寫作是學生“輸出”的具體方式。課后,教師要立足學生的群文閱讀情況,設計學習任務單,引導學生進行寫作,借此做到讀寫結合,增強閱讀認知,同時鍛煉讀寫能力。
在“從不同描寫中體會父母之愛”群文閱讀課堂上,學生對比、閱讀了三篇課文,積累了細節描寫經驗,感受了父母之愛。在現實生活中,學生與父母相處的每一件小事都承載著父母之愛。對此,教師立足學生的閱讀情況和生活經歷,在課后階段設計課后學習任務單,提出寫作任務。
任務:回憶自己與父母的相處情況,選取一件令你印象深刻的小事,試著應用細節描寫法,從不同角度入手,描寫細節內容,展現父母對自己的愛,或者自己對父母的愛。
在此任務的作用下,大部分學生積極動腦,回憶自己與父母相處的場景,選取典型事件,遷移閱讀認知,使用細節描寫法,展現與父母相處的場景。如此做法,不僅使學生做到了讀寫結合,而且讓學生學會了借景抒情,有利于增強學生群文閱讀的感悟。
總之,在實施小學語文群文閱讀教學時,教師可以以群文的異同之處為抓手,精心設計不同的學習任務單,并將其應用于不同教學階段,促使學生進行多樣閱讀,逐步達成共識,鍛煉閱讀能力,提升群文閱讀教學效果。
參考文獻:
[1]趙建軍. 小學語文群文閱讀課堂實施策略初探[J]. 學周刊,2021(26).
[2]陳倩. 小學童話群文閱讀任務單設計研究[D].重慶:西南大學,20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