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 要】《傳播學概論》為高校網絡與新媒體、傳播學兩個專業的必修課程,是學習傳播學相關理論的重要課程。同時,《傳播學概論》還是高校文旅素質通識選修課程,是學校實施“一軸兩翼三能力四融通”人才培養模式中培養學生傳播能力的重要課程。本課程的建設依托自治區級一流本科專業(網絡與新媒體專業)建設點進行教學創新,通過“三線并進,四頻共振”的模式讓傳播學得以更好地傳播,真正為更多人所用。
【關鍵詞】《傳播學概論》;“三線并進,四頻共振”;教學創新
【基金項目】本文系桂林旅游學院2021年度校級教育教學改革研究項目“新聞傳播學類課程‘翻轉+直播+實訓混合式教學模式的改革與實踐”的階段性成果(項目號:2021XJJG016);桂林旅游學院2021年度課程思政教育教學改革研究項目“卓越新聞傳播人才培養中課程思政教學模式探索”的階段性成果(項目號:2021KCSZJG002)。
一、課程背景
(一)課程簡介
著名教學家蘇霍姆林斯基曾說過:“人的內心里有一種根深蒂固的需要——總想感到自己是發現者、研究者、探尋者。”[1]因此,教學創新的基本內涵就是:在教師的引導下,讓學生探究性的學習行為能夠真正發生。《傳播學概論》為高校網絡與新媒體、傳播學兩個專業的必修課程,是學習傳播學相關理論的重要課程。同時,《傳播學概論》還是學校文旅素質通識選修課程,是學校實施“一軸兩翼三能力四融通”人才培養模式中培養學生傳播能力的重要課程。本課程的建設依托廣西壯族自治區一流本科專業(網絡與新媒體專業)建設點,建設成了廣西壯族自治區普通本科高課程思政示范課程。團隊4名教師均獲得省級以上教學競賽獎項,團隊1名教師被評為自治區課程思政示范名師。
課程的知識目標是使學生從傳播者、訊息、媒介、受傳者和效果五個方面掌握傳播學的基本知識;理解傳播效果的相關理論。能力目標是培養學生定量、微觀分析問題及學生定性、思辨思維的能力;學生用所學的傳播學知識對中國的傳播現實問題進行分析;學生能夠熟練使用傳播學知識和理論運營各類新媒體,并能夠取得良好效果。素養目標是引導學生學會站在馬克思主義新聞觀的立場上理解和認識世界;引導學生關注現實、關注專業、關注生活中的傳播學案例。課程教學目標形成能力目標驅動素養目標、知識目標的雙循環,提升學生解決現實傳播問題的實踐能力,引導學生在實踐中應用傳播學理論和知識,激發學生創新精神、奉獻精神、家國情懷,講好中國故事,傳播好中國聲音,闡釋好中國特色。
(二)學情分析
1.學生專業自信不足,學習傳播學理論興趣不夠濃厚
學生對于傳播學理論的學習興趣不高,導致理論掌握情況不好,不能更好地運用相關理論分析熱點事件。
2.理論與實踐脫節,分析問題能力不強
學生不愿拓寬知識視野,知識面窄,不利于課程的學習。學生在實踐中理論知識不牢固,運用知識分析和解決實踐問題的能力不足。
3.更關注社會和娛樂新聞,對政治、經濟等其他方面的新聞關注度低
新媒體時代,網絡與新媒體專業的學生獲取信息的能力在逐步提升,但仍然面對巨大的挑戰。學生對娛樂、社會方向的新聞信息關注度較高,對政治、經濟等方面的新聞信息關注度較低。
4.學生主動學習意識和挑戰難點的意愿不強,缺少持續和深度學習
學生主動參與學習的機會少,一些學生靠期末突擊就可達到“及格萬歲”的目標,缺乏持續學習和挑戰難點的動力。
二、教學痛點分析
(一)體系的“舊”與問題的“新”之間的矛盾
傳播學起源于西方國家,大部分傳播學理論是基于西方的社會政治經濟等得出的,很難將傳統課堂中的傳播學知識運用到中國語境中,并能夠將課程思政與之有效融合。
(二)課程的“遠”與現實的“近”之間的矛盾
在大多數國內的傳播學教材中,到現在還在講述上世紀七八十年代的東西:報紙罷工如何影響了信息流通?廣播宣傳如何影響了二戰局勢?電視能不能讓人變得膚淺孤僻?[2]學生對此不感興趣,教學過程很容易陷入晦澀難懂的狀態,現實中的傳播現象也很難進入老師和學生的視野。
(三)課時的“短”與問題的“長”之間的矛盾
傳播學與政治學、經濟學、人類學、社會學、心理學、哲學、語言學、語義學等眾多學科都有交叉,研究范圍非常廣泛。課堂上要傳授給學生的知識也非常繁多,課時和課堂時間的限制讓很多教師對傳播學問題欲言又止,不能引導學生更加深刻去理解相關理論,進而更好地運用其解決實際問題。
三、教學創新舉措
從傳播學“與我何關”的角度出發,教學團隊進行了“三線并進,四頻共振”的教學模式創新。其中,“三線并進”是指課堂講授線、課堂展示線和課外實踐線,“四頻共振”是指課堂與現實、專業、學生共振。從“新”“近”出發,講“舊”“遠”,以激發興趣為先導,選擇能與現實、專業、學生共振的內容,通過課外實踐線打破課時“短”的局限,徹底解決傳統傳播學課堂中存在的三個教學痛點。
(一)研究導向型教學
針對痛點一(體系的“舊”與問題的“新”之間的矛盾)所呈現的問題,建構基于中國情境的研究導向型教學。在課堂講授線(第一條線)中與學生共建傳播學案例庫,閱讀前沿學術論文,研究中國本土化問題,自覺將前沿性的、領先性的研究成果轉化為教學“生產力”。通過個人分析和小組討論得出案例分析結果,對西方傳播學理論進行改良和發展,使課堂學習過程產生情感認同。
與現實共振,注重課堂內容的豐富性與前沿性,注重課程思政的“入深入細、落小落全、做好落實”,深入分析了解學生的心理特征與價值取向,堅持將時事政治與課堂內容相結合,悉心提高學生對專業課程學習的專注度,引發學生的“知識共鳴、情感共鳴、價值共鳴”。[3]
(二)問題導向型教學
課堂展示線(第二條線)推動課堂與學生共振,將傳播學知識和理論轉化為與學生生活密切相關的問題,提出選題,讓學生進行自我研學,并進行課堂展示,與其他同學探討和互動,促進學生思考,增強問題意識。
(三)自我實踐教學
課外實踐線(第三條線)推動課堂與專業共振,延伸課堂知識,指導學生進行新媒體賬號運營、參加專業競賽、參加創新創業比賽等。與當地宣傳部、融媒體中心建立聯系,讓學生參與到項目中去。組織學生參加“溝通從網新開始,溝通從真心開始”無手機12小時體驗主題活動,活動主題與專業相關,活動內容涉及視頻拍攝、新聞采訪等所學專業知識,寓教于樂。學生自編自導自演,以5-10分鐘情景劇的方式對《傳播學概論》課程中的重要理論和知識點進行呈現,深化了學生對課程專業知識的理解和實踐。
(四)課程考核創新
將學習評價與教學活動有機融合,建立靈活、平衡、個性化與標準化的教學評價體系,課程依托對分易平臺完成考勤、討論和客觀題考核,保證了數據的客觀準確;針對小組活動設計了考核量表,保證了標準一致;特設高階附加評價,促成學生完成高階目標。教學團隊設計的“傳播能力量表”和“媒介素養量表”為高階附加評分提供了有效參考。
在傳播學的課堂中加大過程性考核力度,加深學生對課堂知識的理解和消化。考評包括:案例匯報5%+小組討論10%+課堂回答5%+3次實踐作業20%+期末考試60%。考評第一個特點是關鍵事件法:老師打分有參照,學生打分有依據。具體而言,自評或組長評價成員時,打分過高(總分5分,打3分以上)或過低(2分以下),都要給出說明實例,將關鍵事件與考核結合起來。第二個特點是“271”原則:在考核中,按照“271”原則對整體分數進行評估:20%超出期望,70%符合期望,10%低于期望。不能將小組成員區分開的組長,自己的分數和小組分數均會被影響。
四、創新效果及成果推廣應用
(一)創新效果
1.學生成長
通過課程教學創新,學生媒介素養有了顯著提升,傳播能力和參與感更強。每年上課前和上課后向網絡與新媒體專業學生發放媒介素養問卷調查,進行《傳播學概論》課程學情調查和對比分析。主要從獲取信息的能力、理解信息的能力、創造信息的能力、傳播信息的能力四個維度對桂林旅游學院的大學生進行了調查。以學生傳播能力維度為例,在學習了經過教學創新改革的《傳播學概論》之后,學生信息傳播能力方面在10個問題上M(平均值)都大于3,較學習課程之前都有了普遍的提升。學生能夠將傳播學理論運用到日常生活的信息傳播行為中。[4]
學生熟練掌握傳播規律和技巧,能夠在信息傳播方面取得良好成果。例如,學生運營今日頭條能達到10萬+的閱讀量,運營的小紅書粉絲達到46萬+,還有畢業生在直播行業取得了較為突出的成績。
2.學生獲獎
學生積極參加專業比賽和創新創業比賽,團結協作,在參與過程中對行業發展、傳播技巧、設計理念等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學生參與專業競賽、創新創業項目層次和水平提升。學生在全國大學生廣告藝術大賽、“互聯網+”等比賽中獲得國家級獎項12項,自治區級獎項56項。
3.學生評價
在課程的教學過程中,通過課堂觀察法,發現學生的學習態度有了明顯的改善。一方面,課堂的創新,不僅提高了大部分學生對傳播學的學習興趣;另一方面,課堂氛圍變得積極活躍。根據調查,92%的同學都能夠積極參與課堂活動,具有明確的學習目標和強烈的學習愿望。學生在教務系統評教匿名留言中表示“課程有趣、課堂活潑”“獲得了超出課本知識的認知”等。最近兩次教務系統學生評教得分在全校評教中名列前茅。
4.主講講師獲獎
作為課程主講教師,創新教學模式和方法,精心備課、上課、布置作業并批改。課堂上力求貼近學生生活,最大限度地運用自己的所學知識,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以《傳播學概論》課程中的內容為依托積極參加各類教學技能比賽,獲得國家級、省級和校級一等獎各1項。
5.教學資源建設
在《傳播學概論》的課程創新過程中形成了豐富的教學資源,包括微課、學生微劇視頻、新聞傳播案例庫、題庫、在線課程建設等。
經過師生的共同努力,課程案例日漸豐富,形成了包含價值引領、人文情懷、傳統文化、現實關注、理性思辨等內容的326個課程案例資源,案例涉及“媒介后真相”“虛假新聞”“媒體暴力”“媒介審判”等方面。在案例的搜集和整理過程中,使學生主動洞察社會現實,遵守新聞傳播倫理,彰顯新聞價值,守望社會正義,真正做到了課程思政潤物細無聲,使課程思政內容入味、入腦、入心。在每節課前,在對分易平臺發布上節課知識測試,鞏固學生理論學習成果,形成了637道單選題、多選題、填空題等課程題庫。
(二)成果推廣應用
本團隊發表教改論文8篇,獲得教改項目5項(省部級2項),引導教學思路的不斷進步。在微信公眾號、微博等新媒體平臺分享課程創新經驗、教學方法、經典案例等內容,提供了大量擴展資料。課程目前制作的兩個獲獎微課視頻,已上傳至廣西高等教育學會官方網站,實現資源共享;在廣西中青年教師基礎能力研究項目培訓(500余人)期間、學校(200余人)等平臺做過多次課程示范,將課程創新思想傳遞給更多教師,交流互鑒。
結語
課程的建設結合卓越新聞傳播人才教育培養計劃2.0和文旅融合發展需求,堅持以文塑旅,以旅彰文,以“宣傳美麗中國,講好中國故事,厚植愛國情懷”為思政教育主線,將課程思政教學內容整合為三個模塊:文化自信、社交需求、媒介素養,對應三個模塊的教學內容,將課堂與現實共振、課堂與專業共振、課堂與學生共振,提煉政治認同、家國情懷、文化素養、法治意識、道德修養、價值引領、現實關注、理性思辨等課程思政內容,充分挖掘思政元素,明確知識目標、能力目標和思政目標,使學生主動注重新聞傳播與人文的思考,洞察社會現實,遵守新聞傳播倫理,彰顯新聞傳播價值,守望社會正義,真正切合建設教育強國的時代要求,更好地實現立德樹人的根本目標。[5]做到了課程思政潤物細無聲,課程思政內容入味、入腦、入心,讓學生成為德才兼備、全面發展的高素質、復合型傳播人才。
在教學改革實施過程中,優化教學理念是前提,整合教學內容是核心,創新教學方法和教學手段是保障,完善考評機制是推手。[6]實踐證明,教學的創新充分發揮學生的積極性、主動性、首創性,達到了使學生從“學會”到“會學”,最終實現“樂學”的目的。課程教學理念和模式整合了學生專業知識,增強了團隊合作能力,提高了實際實踐能力與適應社會能力。
注釋:
[1]蘇霍姆林斯基.名家談教育[J].求學,2021(40).
[2]董晨宇.為什么他的朋友圈要“僅三天可見”?[EB/OL].https://www.sohu.com/a/218747645_662017,2018-1-24.
[3]高燕.課程思政建設的關鍵問題與解決路徑[J].中國高等教育,2017(Z3).
[4]王海迪.旅游院校媒介素養教育現狀及發展路徑研究[J].新聞世界,2019(10).
[5]鄭振鋒,徐健,張雨楠.紅色文化融入新聞傳播學課程思政的現實難點與實踐路徑[J].傳媒,2022(05).
[6]韓立新,張秀麗.《傳播學概論》翻轉課堂教學改革研究——基于微信公眾平臺[J].青年記者,2018(12).
(作者:桂林旅游學院文化與傳播學院講師)
責編:周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