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東莉 崔俊杰
摘 要:在初中數學課堂教學中,強化有效提問的實踐效果對加強學生深入分析理論知識有積極的促進作用,因此教師要充分發揮其教育意義,推動教學發展。本文從初中數學教學出發,對有效提問的實踐行為進行了研究,對初中數學教學中有效提問的意義進行了分析,對有效提問的策略進行了實踐探究。希望此研究能夠為廣大初中數學教師提供一些幫助,僅供參考。
關鍵詞:初中數學;有效提問;問題情境;教學模式
中圖分類號:G63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文章編號:1673-9132(2023)16-0038-03
DOI:10.16657/j.cnki.issn1673-9132.2023.16.012
數學是初中階段非常重要的一門學科,而有效提問是數學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教師要通過有效提問引導學生思考、探究,這對數學教學的正常開展有著積極的推動作用。有效提問指的是教師結合數學知識設計問題,為學生創設問題情境,以此誘導學生對知識深入探究并進行反思性提問,這既可以增加師生互動,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又可以加深學生對數學知識的了解。
一、初中數學教學中有效提問的實踐意義
(一)有利于調動學生的學習熱情
隨著知識難度的不斷增加,教師與學生之間的溝通機會逐漸減少,學生難以在短時間內適應此種教學模式,學習積極性會受到影響。而結合有效提問開展教學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改變以上情況。教師在教學期間及時地提出問題能夠增加師生互動,讓學生在回答問題的過程中獲得成就感。在此過程中,學生的學習態度會發生變化,他們愿意與教師溝通,也能夠積極思考教師所提出的問題,分析所講的數學知識點,從而有效提高教學效率。
(二)有利于了解學生的學習情況
教師要根據學生的學習情況設計教學內容,選擇教學方法。一般情況下,教師會直接通過成績分析學生的學習情況,但學生在考試期間容易受多種因素影響,無法真實反映學生的學習情況。而教師在課堂中通過有效提問可以在問答互動間了解學生的數學知識儲備情況以及他們對數學知識的內化情況[1]。甚至教師還可以在交流期間了解學生對數學的態度,方便自己進一步選擇合適的教學方法,提高教學效率。另外,在進行有效提問期間,師生關系會發生變化,學生會看到教師不同的一面,會變得敢于向教師提問,敢于在課堂中表達自己的想法,從而改變課堂氛圍,最大限度地提高課堂教學效率與質量。
(三)有利于引導學生的思維發展
學生既要學習數學知識,還要掌握運用數學知識解決問題的方法。這對學生來說具有一定的難度,同時需要學生具有一定的思維能力,能夠對問題進行分析,利用自己所學的知識找到解題思路并解決問題。然而,傳統教學模式并不能滿足這一點,學生在課堂中始終處于被動的學習狀態,無法鍛煉自身的思維。而有效提問理念在數學教學中的應用充分改變了這一現象。具體來說,教師需要合理地選擇問題,并利用問題調動學生的探究欲望,同時學生在回答問題的過程中也能夠鍛煉自己的思維能力。此外,當正確回答問題時,學生還會從中獲得成就感,改變對于數學的態度,更愿意在課堂中與教師互動,主動回答問題。這會使學生的思維得到進一步發展,逐步提高學生的綜合能力。
二、初中數學教學中有效提問的現狀
(一)提問時機不準確
有效提問的重點在于“有效”,如何做到有效,需要教師從多個角度考慮,充分把握提問的時機。初中生在課堂學習期間集中注意力的時間有限,學習熱情有限,因此教師要認真觀察學生的學習狀態,找準時機對學生進行提問,讓學生在思考問題、回答問題時有所收獲,從而實現有效提問。但在實際教學期間發現,大部分初中數學教師在教學開始前會制定教學方案,并且確定提出什么問題以及什么時候提問,這導致提問環節逐漸固化,無法充分結合學生在課堂中的實際表現提出相應問題。此種情況導致課堂提問的時機不夠準確,無法充分發揮提問的有效性。
(二)問題與知識脫節
在數學課堂教學期間,提問需要為知識教學服務,所以教師在設計問題時,一定要結合教學內容,保證學生能在思考問題期間充分利用所學數學知識[2]。為此,教師要充分了解他們對知識的掌握情況,結合學生學習的態度以及對知識掌握的實際情況預測他們會產生疑問的地方,以此保證問題與數學知識充分融合,提高教學效率。但在實際教學期間,教師過分重視教學改革,倡導利用情境、信息技術等方法進行輔助教學。此種情況下,教師與學生交流的機會減少,難以實現有效提問。尤其在利用問題設計情境時,教師會結合生活提出一些情境問題,導致問題與知識脫節,不利于發揮提問的價值。
(三)學生缺乏自信心
數學是初中階段較難的一門課程,對于初中生來說具有一定的挑戰性。之所以說數學比較難,是因為數學知識之間具有緊密的聯系,學生在學習期間不僅要學習當下的知識,還要利用以往所學的知識分析當前的數學問題,并形成一個完善的數學知識體系。這使得很多初中生在學習時缺乏自信,尤其對于數學基礎較差的學生來說,他們思維能力不足,邏輯能力匱乏,在數學課堂上很難跟上教師的思路,導致他們對教師提出的問題存在一定抵觸心理。由此可以看出,學生在學習方面缺乏自信,也會對有效提問造成消極影響。
三、初中數學教學中有效提問的實踐與研究
(一)增加師生交流,把握提問時機
在初中數學課堂上,把握提問的時機很重要,教師要善于與學生溝通與交流,了解他們在課堂中的習慣,然后通過觀察學生在課堂中的表現發現學生的思維反應規律,在學生思維較為活躍的時候進行提問,以此激發學生對知識的探索欲望。為了達到這一目的,教師必須不斷提高自身的觀察能力和應變能力,增加與學生之間的交流溝通,結合學生的實際學習情況調整自己的教學節奏,尋找合適的提問時機[3]。通過不斷探索,我發現主要可以從三個角度進行提問:其一新舊知識的銜接點;其二學生思維空白的部分;其三學生有問題的地方。在課堂中發現合適的提問時機,引導學生積極探索。
首先,教師要注重與學生進行交流,了解他們當前對于數學的看法以及他們在數學課堂中的學習情況。比如,在對幾何圖形方面的內容進行教學時,學生會第一時間想到之前所學的長方形、正方形、三角形、梯形等內容,此時教師可以合理設置問題,引導學生發現新舊知識間的銜接點,在改變學生的學習態度的同時調動學生的好奇心,讓他們結合以往所學的數學知識探究新知識。教師可以提出問題:“大家結合教材進行自主預習,看看新舊知識間存在哪些聯系?”學生會結合問題了解幾何,積極總結其中的知識點。在預習結束后,教師要主動了解學生在預習期間的收獲以及遇到的問題,并結合存在的問題調整后續教學方案,提高教學有效性。其次,教師還要充分了解學生的思維能力發展情況。在交流期間發現,很多學生在解決正常數學問題時效率較高,卻在遇到逆向思維的問題時找不到解題思路。基于此,教師要結合逆向思維問題對學生進行提問,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和探究欲望,促使學生在教師的引導下提高自身的思維能力,學會利用逆向思維分析問題以及解決問題。最后,教師要在課堂教學期間時刻關注學生,在他們遇到問題時及時提問,活躍課堂氛圍。
(二)設計探究活動,促進兩者融合
有效提問是為了引導學生主動探究所學知識,鍛煉他們的邏輯思維能力。學生在探究期間,不僅會開發發散性思維,還會提高自己在數學課堂中的學習效率。為此,當前提問式教學受到了廣大初中數學教師的重視。為了增強提問的有效性,教師要結合數學內容合理設計問題探究活動,以此讓更多的學生參與到問題探究活動當中,加強問題與數學知識的融合。在設計探究活動的過程中,教師要結合教育改革理念選擇合適的方法,同時要從以人為本的角度出發設計合作探究活動,這更符合初中數學課堂教學現狀。
要想推動學生合作探究,教師就需要結合所教內容向學生提出問題,引導學生主動地思考問題。此種情況下,教師要增加提問難度,讓學生有機會進行合作探究。“勾股定理”對于初中生來說是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內容,他們要在學習期間了解勾股定理的基本概念,學會利用相關知識解決實際數學問題。為了達到這一目的,教師要在課堂中引導學生了解勾股定理的推理過程,充分掌握該定理。在為學生講解完推理過程后,部分學生會比較迷茫,陷入似懂非懂的困境中,此時教師要抓準時機向學生提出一些問題,比如“勾股定理的推理過程是怎樣的?大家可以結合我所講的內容進行分析。”單憑一名學生很難完成整個推理過程,教師可以采用小組合作策略,讓能力強的學生與能力稍弱的學生一組,共同探究勾股定理的推理過程。這既可以充分鍛煉學生的探究能力,又能加強學生對數學知識的掌握情況,充分實現問題與知識的融合,推動數學教學發展。
(三)提問循序漸進,增強學生自信
課堂提問是數學教學的重要環節之一,教師要充分結合學生的實際情況有層次地對學生進行提問,以此保證發揮提問的作用,讓學生在教師的提問中不斷提升自身能力。由此可以看出,循序漸進地對學生進行提問對他們的學習和后續發展有著積極的推動作用。教師要在設計問題期間合理分析教學內容的難度,了解學生的實際學習情況,發現學生在學習期間遇到的難題,通過提問的方式與學生進行互動,幫助他們解決難題。并且在對學生進行提問期間,問題難度會從簡單向復雜演變,學生也會在回答問題的過程中獲得自信,更愿意主動回答教師所提的問題,進而增強互動效果,提高自身的學習效率。
對于初中生來說“一次函數”是較難的內容,他們在學習時需要具備思維能力、想象能力,還要學會利用自己以往所學的知識分析遇到的問題。在面對此類內容時,教師要合理分析內容,從函數概念出發設計問題,如“y與x的關系是什么”“可以利用一次函數解決哪些實際問題”等,讓學生結合所講的內容找到答案,之后再逐漸增加問題難度。教師可以結合一次函數圖像繪制方面的內容設計問題,如“如何繪制y=3x+4的一次函數圖像,直線與x、y軸的交點分別是多少”,促使學生了解繪制直線時應注意的要點以及它與x軸、y軸之間的關系。在解決此問題的過程中,學生會充分理解一次函數公式,了解一次函數中k、b的真實含義。教師通過循序漸進的方式向學生進行提問,能增強學生的自信心,改變他們在數學課堂中的學習態度,使學生在此期間得到發展,提高他們的思維及想象能力。
(四)豐富提問方式,提高教學質量
1. 超越性設問。提問不能局限于教材,很多教師會單純結合課本中的知識點進行提問,而學生不需要思考便可以找到答案。然而,此種提問方式忽視了生活與數學知識間的聯系,忽視了數學知識在問題中的應用價值,導致提問過程太過單調、呆板[4]。為此,在設計超越性的問題時,教師要從綜合角度出發提高其難度,讓學生有機會結合生活實際以及以往所學的數學知識對其進行分析和思考。這樣的問題設置以知識應用為出發點,其中包含廣闊的思維領域,可以讓學生認識到不僅能從教材中學習知識,還可以從生活中學習知識。
2. 開放式設問。教師不能單純地引導學生思考問題,還要促使學生主動與教師進行對話,深入討論問題,加強學生對知識的了解。教師可以根據學生的思維方式,將問題劃分為封閉型問題和開放式問題。前者具有一定局限性,指學生朝著某一特定方向思考問題,最終得到某一個或某幾個固定答案。而開放性問題指的是學生可以從不同角度出發分析問題,雖然沒有標準答案,但是學生的思維會得到充分拓展。一般情況下,教師會以封閉型問題為主進行提問,導致學生的思維被禁錮,無法實現有效提問。為此,教師要加強對開放式提問的了解,改變提問的中心思想,從教學目標出發設計問題,為學生提供更廣闊的思考空間,促使學生從不同角度尋找解決問題的方法,進而逐步鍛煉學生的思維能力,提高教學的質量與效率。
3. 邏輯性設問。教師要注重問題間的邏輯關系,讓學生根據教師的提問將課堂中所學的知識點串聯起來,及時發現知識間的聯系,形成更為系統的數學知識體系。但在調查期間發現,部分教師忽視了問題轉換,導致設計的問題間缺少邏輯聯系,學生無法在思考時將前后問題聯系起來,在影響學生思維發展的同時不利于發揮提問的價值。為此,教師需要充分把握問題內容的遞進性,保證問題由淺入深、由表及里的推進。
四、結語
綜上所述,就當前初中數學教學發展情況來看,教師在課堂中對有效提問進行實踐并不是一件簡單的事情。基于此,教師要充分了解進行有效提問實踐的意義,分析初中數學課堂有效提問的實踐現狀,尋找合適的實踐策略,保證教師可以在數學課堂中進行有效提問。
參考文獻:
[1] 桓光軍.初中數學有效課堂提問的預設與及時調控研究[J].理科愛好者(教育教學),2021(6):88.
[2] 李艷軍.初中數學課堂教學有效提問措施[J].數學學習與研究,2021(28):34.
[3] 沈仲成.淺談初中數學課堂的有效提問[J].數理化解題研究,2021(26):46.
[4] 張展鵬.課堂教學有效提問的策略研究——以初中數學“合并同類項”教學為例[J].初中數學教與學,2021(16):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