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九玉
摘要:對于教師而言,課堂是傳授語文知識的主戰場;對于學生而言,課堂是學習語文知識的主陣地。因此,構建高效課堂具有重要意義。在語文高效課堂構建中,教師要轉變傳統教學理念,創新課堂教學方法,營造民主、自由的課堂氛圍,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鼓勵學生自主探究、積極思考,讓學生快樂地學習語文知識。新課改背景下語文高效課堂的構建策略有注重課前預習、做好教學鋪墊,運用信息技術、營造學習氛圍,巧設課堂提問、啟迪學生思維,開展探究學習、培養學生主體意識。
關鍵詞:小學語文;高效課堂;預習;信息技術;氛圍;提問;探究
中圖分類號:G623.2文獻標志碼:A文章編號:1008-3561(2023)11-0137-04
隨著新課改的不斷深入,傳統灌輸式的語文教學模式已經不能滿足學生的學習需求。在新的教育形勢下,構建語文高效課堂勢在必行。在教學中,部分語文教師只關注教學目標是否達成,只關心學生的語文成績是否提高,不停地給學生施加壓力。這不僅會使師生關系緊張,還會影響到學生的長遠發展。對此,教師要遵循新課改要求,樹立全新的教學理念,以學生發展為本,對傳統教學方法和教學手段進行優化,給學生提供自主學習的機會,調動其課堂參與積極性,多措并舉,夯實學生的語文知識基礎。本文結合實際教學經驗,通過分析語文教學中存在的問題,探究構建語文高效課堂的策略,旨在為語文教學提供教學方法的借鑒。
1.不注重凸顯學生的主體地位
新課改強調,教師要充分發揮自身的引導作用,凸顯學生的主體地位,根據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學習需求開展教學活動。然而在實際教學中,部分語文教師并不注重更新教學理念,仍占據課堂教學的核心位置,掌握一切教學活動。這不僅會使學生被動地接受知識,還在一定程度上降低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和思維獨創性,甚至還會助長學生的學習惰性。另外,部分語文教師設計課堂實踐活動時沒有做到因人而異,只能滿足部分學生的學習需求,使另一部分學生成為旁觀者。這不僅剝奪了學生自主、合作、探究的權利,還不利于學生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當實踐活動結束后,有的教師不注重及時引導學生反思、總結,導致學生不知道活動目標,或過分依賴教師。很顯然,以上這些情況都不利于學生的可持續發展。
2.教學方法不科學
小學生正處于思維啟蒙階段,對于深奧的語文知識和抽象的文字理解起來有一定困難,如果教師的教學方法不當,學生僅憑個人能力將無法取得理想的學習效果,這是因為教學方法對課堂教學效果起決定性作用。從當前的教學情況看,部分教師受傳統教學觀念影響,仍采用機械的教學方法,在課文講授中先引導學生識字,再閱讀課文,然后對課文分段,最后歸納總結段意,得出文章的中心思想。這種教學方式缺乏靈活性,長此以往,很容易使學生對語文學習產生厭倦感,甚至喪失語文學習積極性,不利于語文高效課堂的構建。另外,有的教師在課堂評價環節沒有做到全員參與,不給學生提供發言的機會,導致學生不能對課堂教學提出自己的意見,師生之間的溝通不暢,這在一定程度上阻礙了語文教學的順利開展。
3.課堂教學缺乏吸引力
教材是語文教學開展的基礎。新課改后的語文教材圖文并茂,無論是形式上還是內容上都符合學生的年齡特點和心理特點,對學生有較強的吸引力。但在具體教學實踐中,有的教師教學視野狹窄,把關注點完全放在教材上,一味地照本宣科,沒有結合學生的實際生活對教材進行延伸、拓展。這不僅降低了學生的課堂參與熱情,還難以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有的教師選擇的教學內容缺乏時代感、新鮮感,對網絡資源運用不充分,導致課堂教學內容單一、枯燥,無法讓學生感受到語文學習的樂趣。
1.注重課前預習,做好教學鋪墊
(1)誦讀預習法。誦讀是課前預習最直接、最有效的方法,無論是學習生字,還是學習課文,都離不開誦讀。所以,在課前預習階段,語文教師要指導學生科學誦讀,掌握誦讀技巧,可通過精讀、略讀、默讀、分角色朗讀等多種形式,激發學生的誦讀興趣。有的學生不愛閱讀,對于教師布置的任務敷衍了事,導致閱讀能力提升不明顯。對此,教師要調整課前預習任務的設計方案,可先給學生布置跟讀任務,讓其跟著提前制作的視頻一起誦讀,以此減輕學生的學習壓力,激發他們的好奇心和求知欲。當學生的閱讀能力提升后,教師可布置自主誦讀任務,讓學生借助工具書掃清字詞障礙,然后劃分段落,探索文章主旨。對于一些具有故事情節的課文,教師還可鼓勵學生分角色朗讀,并允許學生在朗讀過程中加入相應的動作、表情,使課文內容生動呈現,以此減輕學生的預習負擔。在此基礎上,教師要及時檢查學生的誦讀情況,針對學生誦讀中出現的問題提出合理的改進意見,從而讓學生有條理、有方法地做好課前預習,實現看、做、思的結合。
(2)問題帶動法。學貴有疑,疑問是激勵學生前進的動力。在課前預習中,語文教師可巧妙地為學生設置問題,讓他們帶著問題去預習。這樣不僅明確了預習的方向,還便于教師掌握學生的預習效果,并據此調整教學方案。這就要求教師設計的問題環環相扣,循序漸進,能體現文章的主題思想,讓學生產生情感上的共鳴,全身心地進行預習。例如,在教學《小壁虎借尾巴》時,教師可給學生布置一系列思考問題,以加深學生對課文的理解:“當遇到危險時,小壁虎有特殊的逃生方法。你們想知道答案嗎?那就到課文里找一找。小壁虎都向誰借尾巴了?小動物為什么不把尾巴借給小壁虎?小壁虎借尾巴時是怎樣說的?小壁虎的尾巴有什么特點?通過這個故事你懂得了什么道理?”學生如果能透徹理解課文內容,就能準確回答這些問題。
(3)設置導學案。在語文教學中,導學案發揮著不可替代的作用。尤其是課前預習階段,教師可通過導學案為學生布置預習任務,讓學生輕松掌握語文知識內涵。這就要求教師設計的導學案以新課程標準為指導、以素質教育要求為目標,形式多樣,既能滿足學優生的拔高需求,也能照顧到學困生的學習感受,讓全體學生都有所收獲。同時,導學案要具有課時化的特點。有時,一篇課文需要幾個課時才能講完,這就要求教師分課時編寫導學案,使每一節課都有明確的學習目標,逐步培養學生的探究精神。同時,語文教師要及時回收、整理學生的導學案,把學生存在的共性問題匯總起來,給學生提供有效的學習指導,并帶領學生反思導學成效。這不僅體現了“以人為本”的理念,還落實了新課改的要求,避免學生兩極分化。
2.運用信息技術,營造學習氛圍
(1)創設教學情境。信息技術應用在教學中不僅優化了教學方式,還提升了教學實效,改善了師生關系,讓學生真正成為語文課堂的主人。語文教師可以利用多媒體教學工具創設教學情境,以直觀化、具體化的方式呈現語文知識,改變學生被動學習的情況,使其形成正確的語文學習習慣和語文思維方式。學生是學習和發展的主體,因此教師設計的情境要符合學生的實際情況,能激發學生的主動學習意識。例如,在教學《詠柳》時,教師可先通過多媒體為學生展示春天的景色,創設生活化的情境,激發學生對于春天的情感,使其不由自主地愛上春天,然后出示柳樹的圖片,把詩句變成畫,引導學生仔細觀察柳樹的特點,體會詩中描繪的景象。學生陶醉在情境中,踴躍地進行誦讀,不僅讀出了韻律感,還體會到春天的美、大自然的美。
(2)優化課堂互動。在傳統教學模式下,語文課堂互動以教師問、學生答的形式為主,較為單一,學生的課堂參與度不高。新課改后的語文教學更注重互動性,強調學生的學習感受,使語文課堂呈現出生機勃勃的景象。信息技術的運用更為師生提供了新穎、靈活的互動模式,給學生帶來強烈的視聽刺激,可使學生快速融入語文教學中。例如,在教學《草原》時,教師可為學生播放草原的美景和渾厚豪邁的與草原有關的音樂。這樣,學生即使沒有到過大草原,也能感受到草原的遼闊和壯美,產生與文本互動的興趣。
(3)化解教學難點。微課是基于信息技術發展起來的新型教學方式,為難點教學帶來了新思路、新途徑。語文教學內容涉及天文、地理、科技、傳統文化等多方面的內容,意在拓展學生的視野,培養學生的人文精神。但學生的生活經驗不足,邏輯思維還處在發展中,其有時對教材的內容理解不透徹,存在學習困難。為此,教師可以運用微課對教學難點進行針對性的講解,把學生的注意力集中到某個知識點上,推動語文教學向縱深發展。例如,在教學《葡萄溝》這篇課文時,基于部分學生沒去過新疆地區、對新疆地區充滿好奇、迫切想知道葡萄干是怎樣做出來的學情,教師可用微課視頻展示葡萄干的制作過程,并讓學生思考“為什么我們做出的葡萄干沒有新疆的那么甜”等問題。這種教學方法既能幫助學生理解課文內容,又可突出教學主題。
3.巧設課堂提問,啟迪學生思維
(1)把握提問時機。課堂提問是一門藝術,教師要把握好提問時機,如在學生思維受阻時進行提問。這時學生的注意力最集中,思維也最活躍,教師可將問題分解為多個小問題,以降低問題的難度,打開學生的思路。基于學生對考點不重視、經常遺漏重要知識的學情,教師可在考點處設疑,從不同角度提出針對性問題,并運用追問的方式促使學生進行深層次思考。例如,《豐碑》運用襯托的手法,從側面烘托出軍需處長的高大形象,這也是本文的重點所在。教師可以抓住將軍的動作、神態,從“愣、抽、怒”到“愣、濕潤、舉、敬”一系列的變化,為學生設計思考問題:“將軍兩次發愣有什么不同?將軍的動作神態為什么會發生變化?”這樣,學生就可帶著問題重新讀課文,深刻領會軍需處長忠于革命、舍己為人的高尚品格。
(2)豐富提問形式。課堂提問是語文教學不可缺少的環節,也是教師最常用的教學方法,在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啟發學生的積極思維、培養學生的創造性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在確定好合適的問題后,問法就成了關鍵。教師可根據教學需要和學生的實際情況,運用激勵式提問、啟發式提問、逆向式提問等新穎、靈活的提問形式,激發學生的探索意識,引導學生進行創造性的學習。需要注意的是,教師不能為了烘托課堂氛圍,故意選擇超越學生理解能力的提問形式,應根據學生的身心發展特點,以他們喜聞樂見的形式進行提問,使學生從知識的被動接受者轉為知識的主動探究者。例如,對于《清平樂·村居》中的“最喜小兒無賴”,如果直接詢問學生“無賴”是什么意思,學生很難答出。對此,教師可采用迂回戰術,用逆向的方式發問:“小兒是個無賴,怎么還會討人喜歡呢?”問在此,意在彼,別具一格的提問方式可讓學生感受到問題的新穎、有趣,從而發動思維,積極思考與討論,并得出“無賴”在這里不是游手好閑的意思,而是頑皮的意思。
(3)控制提問的度。課堂提問對于學生的思維發展具有促進作用,但是課堂提問不是萬能的,也不是越多越好,過多的問題有時會起到相反作用。因此,在教學中,教師要控制好課堂提問的度,只有適時、適當的提問,才能保證課堂教學效果。教師可按照由易到難、由淺入深的原則,層層遞進地向學生發問,引導學生的思維不斷向高一級水平發展。例如,在教學《爬天都峰》時,教師可用問題引導學生細讀文本:“課文寫了一件什么事?作者為什么用‘爬而不用‘登字?課文是怎樣寫天都峰的高和陡的?從‘我和老爺爺的對話中,你受到什么啟發?”這組問題層層遞進、步步深入,可引導學生對課文形成整體感知。同時,語文教師要控制提問的角度,學會靈活轉換角度,設計具有新鮮感的問題,以引起學生的深思。這是因為同一個問題從不同的角度提問會得到不同的效果,以此在教學內容和學生的認知需求之間搭設橋梁。
4.引導探究學習,培養學生主體意識
(1)開展小組合作學習。在語文教學中,教師可引入小組合作學習,鼓勵學生在自主思考的基礎上開展合作探究,以此營造和諧、輕松的學習氛圍,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對此,教師可根據學生的學習能力、學習基礎等,按照“組間同質,組內異質”的原則劃分小組,讓學生對存有爭議或具有價值的問題進行討論,實現多種觀點的聚集和碰撞,以此拓展學生的認知領域,深化學生對探究問題的理解。例如,《美麗的小興安嶺》用優美的文字描繪了小興安嶺春、夏、秋、冬四個季節的景色,內容雖然多,但每個季節的寫作方式基本一致。在教學中,教師可帶領學生分析“春天”和“夏天”的段落,指導學生找出文中描寫的景物以及關鍵詞、重點句子,以此讓學生理解這些景物的特點,升華情感,積累語言知識,總結課文的寫作手法。在此基礎上,教師可組織學生以小組合作學習的方式探究“秋天”“冬天”的寫作方法。“先教再扶后放”的形式可充分發揮學生在課堂中的主體作用,提升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
(2)構建自主學習平臺。新課改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教師可發揮信息技術的優勢,利用微信、釘釘等軟件搭建自主學習平臺,把與課堂教學內容相關的微課、學習資料、習題資源等上傳到學習平臺,讓學生根據自己的學習需要選擇觀看,以此為學生的自主學習和實踐探究提供便利。學生在學習中遇到困難時,也可利用學習平臺與教師、同學開展交流,以順利完成自主探究任務。例如,在教學《圓明園的毀滅》時,教師可在課前把大型文獻紀錄片《圓明園》分享到學習平臺,讓學生自主觀看,了解圓明園被毀滅的經過。學生也可根據自己的學習需要從網絡中搜集相關資料,深入了解與圓明園有關的知識。教師還可在此基礎上引導學生在自主學習平臺交流觀看感受,探究視頻和課文背后更深層次的含義,以此厚植學生的家國情懷。
(3)組織豐富的教學活動。學生獲取語文知識的主要渠道一是教師的課堂講授,二是在教學活動中的自我感悟,由此可見教學活動的重要性。在教學中,教師可開展有趣的角色扮演活動,讓學生扮演書本中的人物,再現人物的言談舉止、文中的情境,以此拉近學習內容與學生之間的距離。通過表演,學生可深切感受人物的情感變化,探究文本的深層含義。例如,在教學《將相和》時,教師可把課文內容設計成三幕:完璧歸趙、澠池之會和負荊請罪,讓學生分別扮演藺相如、廉頗、趙王、秦王、大臣等,并把學生分成三組分別表演這三個故事。學生可根據課文內容自己設計臺詞、動作、服裝道具等,還可發揮想象力對課文內容進行適當改編,或對故事后續進行適當補充。在古詩詞教學中,教師可借助繪畫比賽,引導學生在理解古詩詞的基礎上,畫出古詩詞所描繪的場景,并將評選出的創意作品上傳到校園網展示,以此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
綜上所述,構建語文高效課堂符合新改革的要求,體現了“大語文”的教學理念,有利于提升學生的語文核心素養。在教學中,語文教師要遵循學生的認知特點,融合現代教育理念,以課前預習為教學做好鋪墊,以信息技術營造積極的學習氛圍,以課堂提問啟迪學生的思維,以探究學習培養學生的主體意識,積極提升學生的思維能力和綜合素養,促進學生全面發展。
參考文獻:
[1]梁美蘭.以生為本構建小學語文高效課堂[J].廣西教育,2018(13).
[2]劉慧.“雙減”背景下小學語文高效課堂的構建[J].黑河教育,2022(10).
[3]王曉田.多媒體在構建小學語文高效課堂中的作用[J].甘肅教育, 2019(21).
[4]林淑女.“讓學引思”理念下小學語文高效課堂的構建[J].語文教學通訊,2022(07).
[5]李傳峰.少教多學———小學語文高效課堂的構建[J].課外語文, 2022(03).
[6]李斐.踐行生本理念,構建小學語文高效課堂[J].天津教育,2021(27).
[7]宋瓊海,韓斌.構建新課標下的小學語文高效課堂策略摭探[J].成才之路,2021(25).
Discuss on the Construction of Efficient Chinese Classroom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the New Curriculum Reform
Kong Jiuyu
(Nanping School District Zhongjin Primary School, Zhuanglang County, Gansu Province, Pingliang 744600, China)
Abstract: For teachers, the classroom is the main battlefield for imparting Chinese knowledge; for students, the classroom is the main position for learning Chinese knowledge. Therefore, building an efficient classroom is of great significance. In the construction of efficient Chinese classroom, teachers should change traditional teaching concepts, innovate classroom teaching methods, create a democratic and free classroom atmosphere, respect students dominant position, encourage students to explore independently and actively, and let students learn Chinese knowledge happily.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the new curriculum reform, the construction strategies of the Chinese efficient classroom include paying attention to the pre-class preparation and making good teaching preparations; use information technology to create a learning atmosphere; ingeniously set up classroom questions to enlighten students thinking; carry out inquiry learning and cultivate students subjective consciousness.
Key words: primary school Chinese; efficient classroom; preview; information technology; atmosphere; put questions to; expl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