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本文基于課前小測對教學的現實意義,秉持適度性、調控性、持續性、效率性原則,從強化基礎知識記憶與應用、解構和重構單元教學難點、構建基礎知識網絡、精選題目組織專題復習等方面,對初中化學新授課、復習課、專題課三種常見課型提出課前小測的試題命制與教學實施策略。
【關鍵詞】初中化學 課前小測 試題命制
【中圖分類號】G6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50-9889(2023)07-0084-03
初中化學教師經常會遇到這樣的問題:課堂教學活動豐富多彩,學生學起來興趣盎然,看上去基本能夠掌握應學知識,但到了考試環節,結果卻不盡如人意。分析發現,問題的根源在于,學生沒有及時對所學知識進行復習,導致知識掌握不牢。在筆者看來,提高教學實效不單需要教師的精講,而且需要學生的精煉,課前小測不失為一種有效的方法。德國心理學家艾賓浩斯提出的記憶遺忘規律認為,習得的知識如不及時復習,一天后僅剩33.7%。教師據此規律設計課前小測,帶領學生及時復習鞏固新學知識,訓練學生運用新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有助于學生實現對知識的短時記憶向長時記憶的轉化。美國心理學家和行為學家斯金納提出的強化學習理論,強調知識強化過程的小步子原則。課前小測將學習內容細化成一個個小問題,一方面強化學生的復習行為,潛移默化地培養學生復習的習慣,另一方面鞏固和強化學生的學習效果,基于教學目標的達成對學生的學習情況進行有效評價。
課前小測是課堂教學的輔助手段,適時適度地實施,不僅有助于學生及時調整課前狀態,使其快速投入課堂學習,而且有助于教師及時了解學生對知識的掌握情況,以測促學,幫助學生逐漸掌握緩解考試焦慮的方法,提高應試信心。初中化學作為一門自然科學課程,具有基礎性和實踐性特征,課程內容中大量的基礎知識、概念和理論,需要學生長久地記憶和靈活地運用,才能形成化學觀念和科學思維,進而發展科學探究與實踐能力。在初中化學教學中設計課前小測,是對教與學的檢測和反饋,是培養學生化學核心素養的有效方式,符合新課標關于“教—學—評”一體化的教學要求。本文擬從課堂小測的實施原則、課前小測的命制與實施策略兩個方面,探討課前小測在初中化學教學中的實踐應用。
一、初中化學課前小測的命制原則
(一)適度性原則
適度性原則指的是課前小測題目的數量和難度要適度。課前小測的題量依據教學要求通??稍O置1—5題,做到少而精,測試時間依據學生實際情況和題目難度合理安排,不影響新課教學時間,一般為5—8分鐘。題目難度應與學生的化學認知水平、知識掌握程度相統一,兼具啟發性、發展性,緊扣化學學習主題內容,涵蓋重難點知識,不出偏題、怪題。
(二)調控性原則
調控性原則指的是教師對課前小測的時間、節奏、氛圍進行有效調控。首先,應限定課前小測的時間,在測試過程中使用計時工具,將測試常規化,幫助學生掌握緩解考試緊張、焦慮的方法,提高學生應考的心理素質。在測試中學生可能會出現書寫慢、完成測試后情緒放松、收卷后不能快速進入課堂學習等問題,這些情況的出現會延長測試時間和拖占新課教學時間,使得課前小測成為新課教學的負擔和拖累。教師要及時對以上問題進行調控,可采用速寫、速收、速背的方式,通過督促學生迅速書寫和快速收卷,在收卷過程中引導學生速背知識點,把控好從課前小測到新課教學的過渡,從而調控好課堂的節奏和氛圍。
(三)持續性原則
持續性原則指的是教師對課前小測內容和學生學習情況的持續關注,并基于關注對教學進度和課前小測內容做出實時調整。當測試反饋學生某些化學知識點掌握較差時,應通過調整講評內容和方法、調整下一次課前小測內容等方式,對學生的薄弱知識點進行強化訓練。基于強化學習理論和初中生的認知規律,化學學習興趣的培養和復習習慣的養成需要時間,因此化學課前小測活動應持續進行,從而逐漸培養學生自主復習、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的習慣。
(四)效率性原則
科任教師除了承擔教學任務,還要承擔大量非教學工作。若教師每天花費大量時間進行課前小測試題的命制,無疑會增加教師的負擔,打擊教師的教學熱情。因此,提高課前小測試題命制的效率,才能提高教師的“幸福感”。提高課前小測試題命制的效率,科任教師需要做好以下工作:一是注重分工協作,不同的化學教師負責不同板塊的內容;二是注重保存,上一屆使用的小測卷保存到下一屆,教師可根據當屆學生的學習情況對測試內容進行調整、修訂;三是注重教學網站的合理利用,菁優網、學科網等教學網站中都有組卷功能,教師可根據教學需要進行快速組卷、改編。
二、初中化學課前小測的試題命制與教學實施
(一)強化基礎知識記憶與應用,優化新授課教學
初中化學新授課教學,學生學習興趣濃厚、積極性高,但對需要掌握的必備知識概念模糊,往往聽得懂課卻沒有掌握必備基礎知識。因此,新授課的課前小測試題命制應重點呈現學生需要掌握的基礎知識點,內容設置不但要體現全面性,而且要體現階梯性,由淺入深、逐層遞進,由基礎知識到拓展延伸、由理論知識到實踐應用,做好從低階記憶到高階應用的過渡,讓學生對新課知識點和考點做到心中有數。
例如,執教人教版化學九年級上冊第四單元課題4“有關相對分子質量的計算”,教師針對學生學習這部分知識易學、易忘、易混淆的特點,圍繞化學式計算知識命制了如圖1所示的課前小測試題。
上面的試題體現了集中記憶、類比記憶的編制特點,呈現了化學式計算方面的五個基本知識點,從簡單的相對分子質量、各原子個數比和各元素質量比的計算,逐漸進階到元素質量分數的計算,最后升級到結合實際的知識應用。如此命制試題,不僅符合學生的認知規律,而且可以強化學習的效果。教師在課堂上利用電子白板呈現試題,省去了課前印制和課堂下發小測卷的時間,規定學生在8分鐘內完成測試。課前小測既是對學生知識記憶和應用的測試,也是對其心理承受能力的考驗,幾分鐘時間完成一個測試,學生心理上會形成一定的時間緊迫感,有利于學生快速集中注意力,同時訓練應試能力。
(二)解構和重構單元教學難點,提高學生問題解決能力
新課教學中,為提高學生的問題解決能力,教師可針對單元教學難點,選取代表性的題目進行整理、歸納,先將難點解構為學生易于接受的知識點,再對知識點進行重構,以課前小測的形式對學生進行強化訓練。此類課前小測通常安排在兩節課之間,教師可采用“講一例題→課前測一題→課內講評一題→課堂練一題”的流程,先講后練、再評再練,幫助學生逐步突破難點。如果教師不先講解方法而直接測試,會讓學生無從下手,既浪費時間,也無法保證訓練效果。此類課前小測能有效訓練學生的化學思維能力,教師在講評過程中要注意對學生進行思維方式的引導和解題方法的總結。
以“金屬與鹽溶液的反應規律及應用”單元教學為例,該單元的學習內容難度較大,學生的難點在于不能準確判斷金屬與混合溶液反應的先后順序、反應程度以及反應后濾渣、濾液的成分。要解決此類問題,學生必須對實驗現象進行對比分析和信息歸納,才能得出正確的結論。為了訓練學生的問題解決能力,教師對一道遼寧鞍山的中考真題進行了改編,命制了如圖2所示的課前小測試題。
該課前小測試題是典型的一種金屬與兩種鹽溶液的反應規律題。在對該問題進行改編的過程中,教師對準難點進行了解構與重構:通過將整個反應過程分解成五段,突破學生對金屬與混合溶液反應先后順序判斷、反應程度判斷的思維困境,引導學生學會抓住關鍵詞,對實驗現象進行對比分析、信息歸納,幫助學生重構了整個反應過程。
(三)構建基礎知識網絡,提高復習課效率
在基礎知識板塊復習階段,學生的問題主要表現為對知識的遺忘和混淆。因此,課前小測命題的重點在于通過復習、測試,幫助學生構建和內化知識網絡,夯實基礎。心理學家布魯納認為:“獲得知識,如果沒有完整的知識結構把它們聯系在一起,那么多半會遺忘的?!睒嫿ㄖR網絡,把零散的知識進行整合,有利于學生把知識點間、物質間的聯系梳理清晰,使之條理化、系統化,形成良好的認知結構。
以基礎知識板塊“空氣和氧氣”的復習為例,教師圍繞空氣的成分及含量、氧氣的性質和制備等重要知識對學生進行知識點的強化復習,設置如圖3所示的課前小測內容,便能將空氣和氧氣的五個方面內容勾連成知識網絡,使該板塊的整體知識結構一目了然。
該測試命題突出了基礎知識內容,且知識點脈絡清晰。在實施過程中,教師可采用“課前測試→投影答案→學生自改或互評→結合學生易錯點進行知識復習和講解”的流程。教師通過課前小測迅速了解學生在復習過程中出現的問題,進行有針對性的評講,不斷完善教學的過程,提高教學效率。課前小測配合知識點復習,一方面可以通過測試反饋幫助教師及時、有效地把握學生對該板塊基礎知識的整體掌握情況;另一方面可以突出重點、詳略得當地進行復習,從而節約了復習時間,擴充了復習課的容量,提高了復習效率。
(四)精選題目組織專題復習,突破復習中的薄弱環節
專題復習課的課前小測試題設計,應充分配合專題板塊的復習,圍繞學生的知識點漏洞、思考薄弱點和思維斷層點設計題目,并通過教師的分析、講評,切實提高學生的解題能力,發展學生的學科思維。專題板塊的專題應與中考題型相呼應,其題目編制可選取近年中考題中的經典題、新穎題匯編組卷,注意題目選擇的基礎性、啟發性和發展性。學生限時完成測試并上交,教師課后批改打分,用下節課課堂時間進行集中講評。專題板塊課前小測的講評,要注重解題方法和解題技巧的總結,培養學生獲取信息、分析信息的能力,提高學生邏輯思維能力和科學探究與實踐能力。
推斷題既是考查知識,又是考查能力的綜合性題目,具有知識面覆蓋廣、綜合性強、思維容量大的特點,是學生化學中考中的失分“重災區”。教師設計推斷板塊專題復習,通過精選中考真題命制了一份課前小測,如圖4所示。
該題目的選取具有經典性,既能反映學生的基礎知識儲備,又能體現推斷題的解題技巧和方法。學生可通過回憶組成元素相同的三組物質、兩大紅色物質、物質的用途等內容,完成A、B、C、D、F五種物質的推斷;通過回憶二氧化碳的化學性質,可完成E、G物質的推斷。經過此題推斷,教師可幫助學生總結出推斷題的解題技巧和方法:當推斷遇到瓶頸時,可通過回憶已經推斷出來的物質的化學性質,進行下面的推斷。設計打分的目的,是讓學生體會到通過不斷練習獲得成績提升的滿足感,從而激勵學生的進取心,增強學生的學習信心。設計反思的目的,是讓學生記錄自己推斷過程的得失,學會查找自己知識的薄弱點和思維盲點,不斷提高自我評價、自我反思的能力。
總之,課前小測對提高初中化學教學質量大有裨益。教師組織每次課前小測都應力求做到知識環環清、堂堂清,實現高效教學。學生通過課前小測,可以有效鞏固化學基礎知識、培養復習習慣、強化能力提升。教師根據所教學生的學習能力層次,依據不同的課型、不同的教學目標命制課前小測,可有效促進教師的專業化發展和教學水平的快速提升。
參考文獻
[1]臧巧麗.高中化學“課前小測”教學效果研究[D].烏魯木齊:新疆師范大學,2018.
[2]時勇.“課前小測”在科學教學中的實踐與思考[J].中國教師,2014(20):29-31.
[3]高曉兵.基于課前小測的中職數學有效教學實踐[J].廣西教育,2017(42):48-49.
作者簡介:陳嬋(1985— ),廣西玉林人,本科,一級教師,研究方向為初中化學教學。
(責編 韋榕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