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簡介:陳瑞春(1971~),男,漢族,福建長汀人,福建省長汀縣汀州小學,研究方向:小學道德與法治教育教學。
摘 要:新時代下,教育的目的不僅僅是豐富學生知識儲備,還要幫助學生具備優秀的道德品質,因為只有擁有豐富學識與良好責任感的學生才能為國家的未來發展添磚加瓦。責任意識的培養是小學道德與法治教學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在學生剛剛接觸教育時,就必須向學生傳達“責任”的概念與意義,進而讓學生一直走在培養自身良好責任意識的道路上。小學道德與法治教師需要創新與改革自身的教學觀念以及方式方法,將學生實際生活體驗作為教學基礎,采取正確且有效的教學方法以培養出學生良好的責任意識。文章就小學道德與法治教學中如何培養學生的責任意識展開探討。
關鍵詞:小學;道德與法治;責任意識;培養策略
中圖分類號:G623.1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3-8918(2023)14-0112-05
我國社會經濟的快速發展推進了教育改革的進程,素質教育逐漸滲透于各個教育階段中,它不僅僅要求教師要對學生進行必要的文化教育,還要讓學生的綜合素養得到最大限度的提升與發展,進而幫助學生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行為。道德與法治教育是教師教學任務的重中之重,正如人們常說的“德要先行”。對小學階段的學生來說,他們的思想還處于懵懵懂懂的狀態,正如一張白紙一般,所以,借助道德與法治教育在學生心中種下“真善美”的種子,對學生的未來發展有著巨大的幫助。因此,在小學道德與法治課中開展培養學生責任意識的教學,讓小學生成為一個責任感極強的人,進而成為對國家發展有用的人才。教育的成功與否不僅僅是由學生獲得的知識多少決定的,更重要的是學生是否具有良好的、健全的責任意識。教師是教育工作的開發者與實踐者,所以,教師有義務在道德與法治課中有意識地將學生的責任意識培養出來,其中包括培養學生對自身以及他人生命健康安全的責任、對集體的責任、對家庭及社會和諧發展的責任等,這些責任意識的有效培養對學生的未來生活和學習生涯有著極其深遠的積極影響,因此,道德與法治教師務必要做好在小學階段就開始培養學生的責任意識的工作,鼓勵學生做對社會與國家有貢獻的人。
一、 小學道德與法治教學中出現的問題
在現階段小學道德與法治課堂中,雖然教師已經積極響應新課改提出的新要求,但是在教學中還是存在很多不可忽視的問題。首先,重視程度不夠。在當前階段,學校以及家長常常采取一種“可怕”的態度,即重智育、輕德育。學校和家長非常重視文化課成績,將學習成績完全取代了德育方面的發展,覺得文化成績代表了一切,最終導致學生在發展中失去平衡。其次,教學方法枯燥、無趣。在以往的小學道德與法治課堂中,人們所聽到的一般都是教師在講臺上講解所學內容,教室中回蕩的只是教師的聲音,而聽不到學生回應的聲音,這是一種以教師為主體的授課模式。在教學中運用這樣的方式,抑制了學生主動學習道德與法治知識的熱情,學生學習的主觀能動性也被遏制了。再次,小學生的心理還處于開發階段,對課本內容的學習很難做到深入理解,如果繼續運用傳統的教學方法進行授課,那么,學生良好的責任意識是很難形成的。最后,整堂課下來師生基本沒有交流,課堂缺少趣味性。在道德與法治課堂上,教師如果不和學生及時進行溝通,會使道德與法治知識與內容傳輸不暢,這會對學生理解與學習新知識產生消極的影響,久而久之,亦會挫傷部分學生對道德與法治知識學習的積極性,從而影響學生良好責任意識的形成。
二、 小學道德與法治培養責任意識的意義
(一)為小學生的發展奠定基礎
在小學階段開設道德與法治課會讓小學生的一生都受益,對養成法治道德意識與責任意識有很大程度的幫助,同時也能合理約束與規范小學生的日常生活習慣,進而讓學生有一個很好的生活與學習習慣,因此,在小學階段開設道德與法治課是一個明智的選擇,也是非常重要的。隨著教育教學的不斷前進與改革,人們對開展道德與法治教學的關注程度也越來越高,意識到這個課程的開展對家庭、學校與社會都有很大的影響力。
為增強小學生的責任意識,學校做出以下兩個方面的努力。一方面,借助各種形式與手段。一些學校為了充分調動學生主動學習與接受知識的積極性,采用了豐富多彩的形式以及各式各樣的手段,進而讓小學道德與法治教學的質量與效率得到進一步提升,并且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道德觀。另一方面,借助正確學習通道。學生通過正確且有效的學習,能夠增加對道德與法治知識的理解與掌握。對小學生而言,他們的思想認知還沒有發育完全,其自身的約束能力以及自我管控能力處于起始階段,在小學實施道德與法治教學,能夠起到幫助學生對自身行為進行優化的積極作用,同時讓小學生的自身約束能力以及自我管控能力得到質的飛躍。
在開展教育教學活動的過程中,教師需要一直創新與改革教學內容與方式方法,從而提高教學質量與教學效率,進而讓教育教學活動的教育功能得到有效發揮,為小學生樹立正確的道德法治觀念與擁有良好的責任意識做鋪墊。
(二)降低小學生的犯錯率
相關數據表明,導致小學生出現違規亂紀行為的最重要的一個原因就是他們自身的道德與法治觀念差。在小學實施道德與法治教學,是有效避免小學生出現違規亂紀行為的重要舉措,學校應大力促進這個課程的有效開展,課本中的教育教學內容能夠起到幫助小學生樹立正確道德與法治觀念的作用,進而樹立正確的價值觀與道德觀。在實施教育教學的過程中,教師需要充分地發揮自身的引導作用,幫助小學生形成正確的思想認知,避免小學生因自身思想認知不完全而出現違規亂紀行為。除此之外,教師也可以從精神角度出發,讓學生清楚地認識到什么才是正確的思想認識,從而將違規亂紀現象的苗頭扼殺在搖籃里。小學道德與法治課程的正確且有效實施,對小學生學習法律相關的知識有莫大的幫助,還能讓學生形成將學到的法律知識應用于實際生活中的積極意識,從而保護自己以及他人的生命安全,以此讓小學生的綜合實踐能力以及應用能力得到相應程度的提升與發展。
(三)符合時代發展的要求
道德與法治課程的內容有一個特點,就是與時俱進,因此,教師在進行教學的過程中,需要將教學內容與時代發展變化進行有機地融合,將教學工作進行優化與創新改革。在教育教學不斷變革與發展的大背景下,教師應該從宏觀的視角看待教學工作,并且一直走在創新與改革自身教育理念、教學內容以及教學方式的光明道路上,同時與時代發展變化的需求和教育改革的要求完美地聯系在一起。另外,教師需要在教學的過程中遵循因材施教原則。在教學中,難免會出現一些學習能力較差的學生,對這些學生,教師可以借助學生熟悉的生活環境,創設實踐性強的教學情境,進而幫助小學生建立正確的“三觀”與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質,為小學生今后的學習生涯與生活做鋪墊,幫助學生進一步提高自身綜合素質,進而實現他們的人生價值。
三、 小學道德與法治教學中學生責任意識的培養策略
(一)教學過程以學生為本
在小學道德與法治課程中,編入課本的內容都是以小學生的心理、年齡等為依據,同時,課本中的教學內容基本上都來自實際生活,內容豐富多彩,讓枯燥無趣的道德與法治理論知識變得生動活潑起來,學生也不會因課本中過多的理論知識而失去學習這門課程的興趣,在獲取較為難理解的道德與法治知識的同時享受快樂。基于此,教師應該將新課程教育理念納入自己的教學理念中,意識到自己是以引導者的身份進入課堂,將課堂的自主性全部歸還于學生,讓學生重新以“小主人”的身份進入道德與法治課堂,并且讓學生的想象力以及探索欲望得到最大限度的開發,同時將課本中的重點知識很好地傳達給學生,以此作為引領學生形成良好的責任意識的基礎條件。
例如四年級上冊“我們的班規我們定”,這課的內容與新課程教育理念是相契合的,為了能夠對小學生進行系統的教學,有效地培養小學生良好的道德觀與責任意識,教師可以在上課之前向學生拋出這樣一個問題:“同學們,在現實生活中,無論我們到哪一個地方,這些地方都會有相關的制約行為的規定,比如在逛商場的時候,是不允許吸煙的;在加油站的時候,不可以接打電話……現實生活中的例子還有很多,有誰知道,在班級中制定班規會有什么作用嗎?”學生紛紛舉手回答,有的學生說是為了讓他們變成更有禮貌的人,還有的學生說是為了讓班級變得更好,通過這個問題,學生對這節課的內容已經有了初步的了解與認識。
教師可以借助實際生活中的案例進行相關教學:有一天中午,小剛在教室中來回地奔跑,不小心撞倒了小麗,但是小剛并沒有對小麗說對不起,也沒有將小麗扶起來,而是又自顧自地到別處玩耍了。同學們,你們認為小剛的做法是正確的還是錯誤的?如果是錯誤的,那小剛又錯在了哪里?這時,學生已經意識到了班規的制定是非常重要的,明白只要明確規定不允許學生在教室中亂跑,這樣的事情就不會發生。隨后,教師讓學生自由組合成4人小組,讓每一位小組成員結合自身情況制訂一條班規,再讓學生舉手表決哪些規定是可以被列為班規的。這樣,學生不僅很好地掌握了課堂中所學的知識,其自身責任意識也會有一定程度的增強。
(二)教學過程多元化
在實施教育教學的過程中,要想讓學生形成良好的責任意識,教師就需要將自己的一部分精力放在創新與改革教學內容與方式上,改變傳統的說教教學模式,丟掉其中不符合時代前進與發展的內容,并且以此為基礎,引導學生進行感悟責任意識的教學活動。在實際的道德與法治教學中,可以采用自主與小組討論法、多媒體演示法、案例講解法等,這些教學方法都能夠調動學生主動參與到課堂的主動性與積極性,還能讓學生在課堂中敢于表達出自己內心的想法,從而更好地掌握教材中的內容與知識,進而有效養成學生的責任意識。
舉例來說,學習四年級上冊“我們所了解的環境污染”這一課的內容時,教師可以利用電子信息設備向學生展示一些有關環境污染的視頻或圖片,比如:白色污染等。隨后與學生一起討論與觀察是什么引起白色污染的,再讓學生自由討論出解決此等問題的方法。為了鞏固學生在課堂中所吸收的道德與法治知識,并且培養學生良好的責任意識,教師可以把教學課堂轉移到街道中,讓學生在街道中尋找污染環境的物品,比如:垃圾袋、空礦泉水瓶等,再引導學生將這些污染環境的物品進行分類,并且讓學生將其放到對應的垃圾桶內,告誡學生愛惜與保護環境要從身邊的小事做起,只有每一個人都具備愛護環境的積極意識與責任意識,才能讓地球母親得到更好的保護。借助實踐,學生會意識到隨意丟垃圾是破壞環境的行為,從而無形之中養成保護環境與愛惜環境的意識,同時擁有不亂丟垃圾的責任意識。通過多元化的教學方式與手段,學生的課堂參與感會有很大程度的提高,并且其責任意識也會有所增強。
(三)教學結合生活實際
道德與法治課程中的內容一般都來自小學生的實際生活,與生活息息相關,因此,教師在實施道德與法治教學的過程中,可以將道德與法治教學與實際生活很好地結合在一起,利用現實生活中的實際案例進行相關教學。這樣的教學方式與小學生的實際生活相契合,與小學生的認知能力與水平是相符合的,能夠讓學生產生共鳴,進而將復雜的知識以生動直觀的形式出現在學生眼前,讓小學生主動參與到課堂中的情緒變得高漲起來,為小學生正確道德觀念與良好責任意識的形成助力。
例如,教師講解“我的家庭貢獻與責任”相關知識點,現階段的小學生已經初步具備了一定的家庭觀念,如何讓小學生正確厘清他們與家庭、與父母之間的關系,并且將小學生主動關心父母、承擔部分家務勞動等責任意識有效地培養出來,教師可以開展一些有關家庭的教學活動,比如:幫助媽媽擦地、給爸爸媽媽洗腳等,鼓勵學生積極參與到與父母進行角色互換的活動中,從中感受父母對自己的關愛,以及體會他們的不容易。
(四)教學結合社會熱點
小學道德與法治課程集實踐與理論于一身,因此,在日常教學的過程中,教師可以將教材內容作為教學基礎,適當地引入一些時政熱點,將二者完美地融合在一起進行教學,這樣學生接受的不僅僅是教材中的內容,還有與他們當下生活密切相關的熱點新聞。教師可以讓教材內容與熱點新聞之間有一個很好的串聯,比如當下的熱點事件、當地的傳統文化等有趣內容,從而讓小學生對社會事件的認知與責任意識有一定程度的增強。還有,教師可以為學生創設一個適合他們學習的課堂情境,利用歡樂融洽的課堂氛圍將小學生熱愛學習道德與法治知識的情緒激發出來,作為培養小學生良好責任意識的有效推手。
例如學習四年級下冊“當沖突發生”這課內容,這節課的主要教學內容是讓學生知道什么原因引起的沖突,并且采取怎樣的辦法去解決沖突。教師可以利用信息技術向學生展示一些相關的熱點新聞視頻,比如將“有人在小區遛狗不拴繩嚇哭小朋友”這一事件引入課堂,利用這一事件作為這節課的出發點,由此,教師可以向學生提問這樣一個問題:“有人在小區遛狗的時候,卻不拴繩,還把小朋友嚇哭了,并且與其家長產生了激烈的沖突,你們認為這個人的行為是正確的嗎?如果不正確,那這個人錯在哪里?如果是你,你又會怎樣處理這件事?”這些一連串的問題,可以達到讓小學生積極思考的效果。而后,教師應該引導學生對自身的公民意識進行體會,意識到自己是一位合法的公民,又是小區中的住戶,有權利指出其他公民在小區遛狗不拴繩的不文明行為,以此讓自己的合法權利得到有效的維護,進而體會到自身的社會責任意識。
(五)課堂創設情境教育
對小學生來說,創設情境教育是學生學習與接受知識最為直觀的一種方式,也是能夠培養出小學生良好責任意識的有效舉措。傳統的教學模式存在一定的弊端,即教師在課堂中傳授道德與法治知識,基本不和學生進行互動,學生聽得也是云里霧里的,長此以往,學生會對這種教學方式越來越厭煩,所以,這樣的教學方式會大大挫敗學生學習道德與法治知識的積極性。與傳統教學方式相比,創設情境教育更具新穎性,學生會更愿意在此模式下進行學習,在課堂中獲得的參與感也會有一定程度的提升,并且會讓學生產生一種身臨其境的感覺,還會將一些復雜難懂、抽象的責任意識變得更為直觀生動,對責任意識的現實意義理解得更為透徹。
小學生的思想意識還處于最初發展階段,不能以更深層次的思維去思考其中深奧的道理,因此,教師在創設情境之前,可以采用一些更具新穎性的教學方式進行課堂導入,比如微課。教師在開展“花兒草兒真美麗”的相關教學時,在上課之前,教師可以讓學生利用互聯網等方式搜集一些有關家鄉風景的圖片,上課時,讓學生分享這些美麗的風景圖片,由此,再把污染后的環境圖片呈現在學生的面前,將這些美麗風景與污染后的環境做對比,進而加深學生的印象。教師再利用引導的方式引入責任意識,讓學生意識到自己有愛護大自然的責任,要采取友好的方式與大自然相處,這不僅僅是對我們自己的生命安全負責任,也是對周圍環境負責任。
(六)身邊的榜樣引領
處于小學階段的學生,他們的模仿能力是極強的,如果在他們日常學習的環境中有一個很好的效仿榜樣,那么學生就會學習榜樣身上的優點以及閃光點,從而無形中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與生活習慣。因此,教師應該在日常的道德與法治課中向學生傳達身邊的好人好事,并且對這種行為表示贊同與贊揚,進而讓學生明白什么樣的行為是負責任的行為,什么事情該做、什么事情不該做,負責任的行為是值得被人們所贊揚的。自然而然,學生就會對這些正確的行為進行有效的模仿。良好習慣形成后,在今后的日常學習生活中,其他行為也會逐漸出現責任感的“影子”。
四、 結語
總而言之,在進行小學道德與法治教學的過程中,教師要將培養學生正確的道德觀以及責任意識提上工作日程,利用多方面的教學資源增強小學生的責任意識,并且在學生的日常學習生活中不斷滲透相關的道德與法治知識。在教學課堂中,教師要將小學生作為教學中的主要教育對象,認清自己在教育教學中的位置,并且將教材中枯燥無趣的理論性知識與生動有趣的實際生活很好地串聯起來,采取更具新穎性、豐富性的教學方式方法,進而讓小學生的想象力與探索精神得到有效的開發,同時讓小學生積極主動地參與到道德與法治課堂中,從而讓小學道德與法治課堂的教學質量與效率得到進一步的提升,實現培養小學生良好責任意識的教學目標,讓學生能夠健康快樂地成長。
參考文獻:
[1]程順義.小學道德與法治課程教學中有效利用時政資源的策略研究[J].甘肅教育研究,2023(1):48-50.
[2]鮑文斐.小學道德與法治教學滲透生命教育的有效途徑[J].科學咨詢(教育科研),2023(1):210-212.
[3]俞曉婷,高德勝.在生活世界中構筑兒童與自然的道德關系——統編小學道德與法治教材中的人與自然教育[J].中國教育學刊,2023(1):92-98.
[4]王純純.小學道德與法治課堂“回歸生活”教學策略研究[J].亞太教育,2022(24):115-117.
[5]鄒瑜梅.小學道德與法治教學中培養學生責任意識的策略[J].亞太教育,2022(24):147-149.
[6]何毓洵.助力學生成長 促進家校共育——“雙減”背景下小學道德與法治學科活動組織探究[J].福建教育學院學報,2022,23(11):9-10.
[7]柯國玲.小學道德與法治教學中學生責任意識的培養策略[J].亞太教育,2022(13):117-1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