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曉峰
【摘 ?要】學生在學習上存在差異性是客觀存在的事實,每個學生的實際學習需求都是不一樣的,為能夠更好地提升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在課堂教學中實施“分層教學是否可行”這一點成了當前教育教學探討的重點內容。文章以初中數學課堂教學為例,簡要探討在課堂教學中開展分層教學的必要性,以及探討具體的教學模式應該如何開展,掌握好開展課堂分層教學的方向,能夠應對不同學習層次學生的學習需求,借此提升課堂教學中開展分層教學的可行性。
【關鍵詞】初中數學;分層教學;策略探討
在初中數學中開展分層教學,就必須考慮到分層教學在實施過程中可能遇到的問題以及教學關鍵,教師要充分利用當下的有利條件和課程資源,規劃出具體可行的教學方案,在實際教學中徹底落實分層教學的開展。
一、初中數學課堂分層教學必要性探討
(一)提升學生的學習體驗
影響學生學習效率的因素非常多,在學習層次上出現差異是難以避免的。對不同的學生來說,他們當前需要掌握的內容和要達到的教學目標是不同的,就比如處于中低學習層次的學生,他們需要的是盡快掌握初中數學的基礎知識,并且盡可能熟知各種數學題型,鞏固好學習基礎才是這個層次的學生最需要的。然而對處于較高學習層次的學生,讓他們重復學習這些基礎知識,或者是解答一些對他們來說完全沒有難度的題目,帶給他們的提升非常小,但是出于傳統教學模式的統一要求,他們又不可能拒絕這些基礎學習任務。因此,如果能夠在初中數學課堂教學中開展分層教學,就能讓不同學習層次的學生在最適合自己的內容中得到提升,又能夠提升各個層次學生的學習
體驗。
(二)提升學生的學習積極性
在實際教學中學生偏科這種情況是非常常見的,偏科的原因就是學生在某一科目的學習上找到了成就感,而在另一個科目的學習上失去了自信心。教師讓學生挑戰難度適中的知識,可以起到鍛煉的效果,但是如果讓他們掌握一些遠超出自己當前學習水平的知識,只會讓他們鉆牛角尖,而且會極大程度上浪費他們寶貴的學習時間,最直接的表現就是很多時候在課堂上能夠主動回答教師所提出問題的學生都只有那幾個人,中低層次的學生很少參與到這個過程中。然而如果在初中數學課堂當中實施分層教學,讓不同層次的學生都能夠在自己的能力范圍內進行挑戰和提升,能夠適當地讓他們回答一些他們能夠回答的問題,就可以讓他們不斷發現自己可以在數學學習道路上得到提升,從而提升該層次學生對數學學習的積極性。
(三)對課程資源進行合理分配
在傳統的教學模式中,初中數學課堂對課程資源的分配其實是不合理的,以課后作業和考試制度為例,設定教師所布置的課后作業以及初中數學考試內容都屬于中等層次,對處于低學習層次的學生來說,有很多學習內容他們都需要花費大量的時間解答,而對處于高學習層次的學生來說,能夠對他們提到知識鞏固和思維拓展的題目很少,教師布置的作業及考試內容有很多的題目對他們來說都是沒有任何提升效果的。因此,當前要根據不同學生的學習層次對課程資源進行合理分配,讓不同層次的學生都能夠找準自己的學習目標,以及得到教師相應的教學支持。
二、初中數學課堂分層教學開展模式探討
(一)深入了解學生,進行層次分組
在初中數學課堂教學中開展分層教學的首要問題,就是要確定分層的依據,或是如何獲取到能夠確切劃分學生學習層次的數據,然后將不同學習層次的學生進行分組。這樣就有利于教學管理,教師在制訂教學規劃時,也能夠更加精準地把控教學方向。最直接的方法就是教師以中層次的學習難度編寫一套摸底試題,在開展分層教學之前,依據這一套摸底試題的解答情況,簡要地讓學生進行學習層次的分組,以一個學習周為觀察周,在這一觀察周之內,觀察學生的學習表現、課后作業和課堂發言的情況,再進行分組人員的調整,多環節相疊加的學習層次劃分能夠讓這一步驟更加合理。
除此之外,在初期進行學習層次劃分時,必然會有學生對分組的情況表達不滿,而且要同時滿足所有人的要求是不具操作性的。因此,為了能夠激勵學生不斷地提升自己的數學知識水平,教師要以每個自然月的月考情況作為人員調配的依據,對月考表現優異的學生,可以讓他們進行層次升級,既能夠運用實際的考試情況說服學生接受教師的教學安排,又能夠利用這一淘汰機制增加良性競爭的學習氛圍,讓處于中低層次的學生能夠不安于現狀,讓屬于高階層次的學生能夠精益求精。
(二)根據學習層次的不同,給每個小組安排課堂任務
在傳統的教學模式中,存在的問題就是學生對課堂的參與度不足,可以發現,很多教師對班上處于高學習層次的學生有著依賴性,就是因為這些學生往往能夠輕松地解答出教師所提出的各種問題,可以與教師進行默契的配合。而在這種情況下,那些處于中低層次的學生又不能參與這個過程,長此以往,低層次的學生就會失去在課堂上積極發言和參與討論的積極性,教師也會默認回答這些問題的人必然是那些高學習層次的學生。為此,在初中數學課堂上實施分層教學模式時可以采取有效策略,便是要限定每個學習層次小組的具體任務,讓不同學習層次的學生都有參與到課堂教學活動機會,即能夠讓中低層次的學生感覺到自己被教師所看重,提高他們的學習自信心。
以“勾股定理”這部分的教學為例,為了能讓不同學習層次的學生都能參與到課堂教學中,教師要依據教學目標的不同,將教學任務分配給不同層次的學習小組。首先是低層次的學習小組,他們要先掌握基礎的數學知識,構建對勾股定理基本認知的知識框架,他們負責的主要內容就是整理教材上關于勾股定理的基礎介紹,并且能夠用自己的語言將這部分的基礎知識解釋得通俗易懂,能夠簡單地利用勾股定理證明一些直角三角形。其次是中層次的學習小組。處于這一學習層次的學生,數學基礎知識已經相當牢固,欠缺的就是如何打開自己的思路,要靈活運用所學習的知識解決數學問題。在這部分的教學中,這一學習小組的學生需要負責的就是主動解答教師設置的常規數學題,鍛煉自己對勾股定理的多層次運用。為了能夠讓這部分的學生明確自己的任務方向,教師在進行教學規劃時,對需要學生主動解答的數學題要進行分析,由一星到三星,三星左右的題目讓高學習層次的學生作答,1~2星的數學題則由中低層次的學習小組負責解答。
這種教學設計的思路就是能夠讓不同學習層次的學生都能同步參與課堂教學,要將課堂教學內容按照不同層次進行劃分,將初中數學課堂上的權能分配給不同層次的小組,學生有了參與感,如果能獲得教師的鼓勵和贊揚,他們就會更有學習動力,能夠提高他們的積極性。
(三)制訂多層次的課后作業和考試內容
課后作業和考試制度都是為了幫助學生鞏固知識及檢驗他們當前的學習水平,將這一部分與分層教學結合在一起制訂出能夠滿足不同層次學生需求的課后作業和考試題目,可以更好地提升學生的學習效率。在實施這些需要解決的問題,如果按照不同學習層次分別出題,造成教師較大的工作壓力,這就意味著教師在同一部分的教學當中要準備三套不同的習題,這對教師來說是不現實的。
最理想的解決方案就是教師可以給不同層次的學生布置多元化的內容的課后作業,中低層次的學生以熟悉數學的基礎知識和公式定理的運用為主,而高學習層次的學生則多布置一些自主探究作業,提升他們的學習能力。但對考試內容則需要靈活變通,教師可以依據高學習層次學生的標準出題,然后在這一基礎上依次進行難度的遞減,如中層次學生要降低數學大題的難度,低層次學生則需要在中層次考題基礎之上再增加一些基礎性選擇、填空之類的客觀題,教師只需要依據一套數學題進行優化調整,就能同步滿足不同學習層次學生的學習需求,減輕了教師的工作壓力,而且增加了分層教學在初中數學課堂上的可
行性。
除此之外,為了進一步提升分層教學質量,教師可以在班級內建立學習交流群,并且在社交群體的后臺上傳一些學習資料,如往年的高考習題、一些優秀的教學案例、用作教學補充的微課視頻等,利用豐富的互聯網資源建立起一個資源庫,支持不同層次學生能夠根據自己的需求去有針對性地進行自主探究。
(四)做好學生的心理建設
在開展分層教學時,大部分教師都忽略了學生的心理建設。學生群體同樣也是存在著很多默認的社交規則的,從客觀上來看,開展分層教學雖然有利于不同層次的學生獲得更好的學習環境,利于他們未來的發展。但是從社交環境上來看,對學生進行學習層次的劃分會給他們帶來較多的社交問題,如學習上的攀比心理,很有可能催生出高層次學生對中低層次學生的鄙視心理,滋生他們的驕傲性格,中低層次的學生也會由此感到自卑。學生的心理狀態也會直接影響他們的學習交流,因此,在初中數學課堂開展分層教學時,教師必須考慮學生的心理建設。建議教師以分層教學研討會的形式與學生進行溝通交流,讓全體學生能夠在分層教學實施這一問題上達成共識。在研討會上,教師要以學生為主體,要盡可能地獲得更多學生的認同,讓他們理解教師采取分層教學的真正目的,也要向學生傳達自己希望他們能夠端正學習態度的意向。在實際教學過程中,教師不宜過于側重高層次學生,要盡可能地讓中低層次的學生多參與到課堂教學活動中,讓學生能夠明確知道教師之所以劃分學習層次,是希望他們能夠找到更適合自己的學習方法,而并非只是單純地進行學習待遇的分級。
三、結束語
綜上所述,在初中數學課堂中實施分層教學是可行且有必要的,在現代教育技術的支持下,教師完全能夠應對不同層次學生的學習需求,從教學內容、學習目標及考試測驗的題目等方面劃分不同的層次,讓學生能夠在自己的可控范圍之內,根據自己的學習需求掌握初中數學知識,既能夠讓中低學習層次的學生保持對數學學習的積極性,并且能夠鞏固好學習基礎,又能夠讓高學習層次的學生,不會將太多的時間浪費在基礎知識的學習上,而是不斷挑戰和提升自我。分層教學能夠對課程資源進行合理分配,綜合性地提升學生的學習效率及學習的積極性。
【參考文獻】
[1]吳孝兵.初中數學教學中激勵分層教學方法的運用探究探索構架[J].文理導航(中旬),2021(5):20-21.
[2]吳忠安.在高職數學課程中采用分層教學模式的策略研究[J].天天愛科學,2021(3):195-1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