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洪波 梁凱毓 王文靜
【摘要】作業是檢驗學生學科知識掌握程度和學習能力的主要工具,伴隨學科教學領域“雙減”教育政策的實施,對作業環節的效果和開展形式提出了更多要求.尤其針對數學科目,如何通過對作業量和練習形式的調整,達到解題技巧的高效提升是現今教師思考的主要問題.本文從組織圖案設計的特色作業、進行自制教具的特色作業、布置自編題目的特色作業、開展數學日記的特色作業和設計分層完成的特色作業五個角度,對“雙減”政策應用下初中數學作業的形式進行研究.
【關鍵詞】雙減政策;初中數學;特色作業
在雙減教育理念提出后,如何調整作業布置形式、降低學生學習壓力,成為教師現階段教育形式調整的核心問題.以往學科作業的布置形式較為單一,主要通過增加題目練習數量積累解題技巧,使練習環節成為提升學習壓力和負擔的主要部分.因此,教師應優化練習環節安排形式,將教材與學生數學知識積累情況相結合,調整教學進度和課堂練習形式,減少練習題數量的同時提升問題解決的應用能力,充分體現雙減政策在學科教學中的指導作用.
1 初中數學作業布置中常見的問題
1.1 作業量和難度過大
目前作業量和難度過大是初中階段數學科目練習環節設計的主要問題,這一問題的產生主要是由于測驗和考試環節的影響.在注重考試成績的教育觀念影響下,教師已經習慣于圍繞考試題型和涉及知識點組織練習,所有教學活動和題目練習都以提升應試能力為核心.而中招考試作為選拔類考試,在考試題目設計方面集中于對知識點進行拔高和深化,因此教師將這類題目作為課堂練習內容不利于數學基礎的鞏固[1].但在提高考試成績的教育壓力下,許多教師還是選擇難度較大的練習題作為作業內容,使課余時間只能用于完成大量練習題,極大地增加了學科知識學習過程中的壓力.在這種強度極大的練習模式下,學生的精力主要用于機械性計算,并不能積累應對不同類型題目的解題技能,致使練習環節無法達到預期的教育目標.
1.2 缺乏技巧性的訓練
依據對初中教育階段作業題型的調查分析,可以發現許多教師設計的題目內容與生活較遠,并且存在題目類型缺乏針對性和典型性的問題.這種作業設計問題出現的原因是教師要強化某一知識點的學習效果,但這種過度強化的知識練習形式只能帶來相反的效果,會降低學生對鞏固練習環節重要性的認識,不利于豐富對數學題種類的了解[2].尤其在新課程改革不斷深化的學科教育背景下,缺乏針對性和技巧性的作業形式,不利于對學科核心素養和解題能力的培育.學生對這類型練習環節的認知印象會帶入課堂教學中,產生更多學習厭倦感,不利于教師提升課堂教學有效性.因此解決這種作業布置問題,教師應增強對雙減教育政策的理解,針對不同階段解題能力提升的要求,選擇適宜的知識難度,安排對應的題目類型,注重學生數學學科學習能力的全面發展.
2 “雙減”背景下初中數學特色作業的優化設計策略
2.1 組織圖案設計的特色作業,提升創新能力
在數學學科學習過程中,創新能力的培養十分重要,既能對課程標準中素養教育理念有效落實,又能拓展解決數學實際問題的分析視角.因此在初中階段數學科目教育過程中,教師應在講解過程中加入培養創新意識的教育目標,并組織促進創新能力提升的特色作業形式,豐富解決應用問題的學科思維[3].結合學科雙減教育政策,教師可以組織圖案設計類的特色作業,提升學科知識的應用范圍,擴展學習思路.實踐操作形式的作業內容相較以往練習形式,能有效提升學科知識的應用性,同時將大量的題目練習環節轉換為發揮創造性意識的設計工作,降低練習環節的學習負擔.教師應主要針對圖形知識布置圖案設計類的作業,借助圖形的變換特征調動想象力和思維能力[4].并將教材知識與生活中的圖形元素結合,作為實踐練習的主要內容,在貼近真實生活的問題解決中感悟數學學習的價值,達到練習環節的高效利用.
例如 以人教版七年級上冊“幾何圖形”為例,本課學習內容主要對比平面圖形與立體圖形的不同特征,學會繪制立體圖形不同側面的平面圖,對空間想象能力進行重點提升.針對本課知識點,教師可以組織設計小組組徽的實踐作業,學生在以往學科教育課堂中接觸過平面圖形的平移和軸對稱知識,將其與本節課立體圖形繪制規則和平面圖的相關知識結合,能豐富設計圖案的思路.通過將圖形相關知識應用于組徽設計,能增加學生對圖形變換知識的熟悉度,增強對立體圖形形狀的理解能力.這種實踐型練習形式能提升作業環節的趣味性,在設計過程中培養學生合作意識,提升應用技能,激發深度學習興趣的產生,使數學科目作業設計充分體現雙減政策的應用.
2.2 進行自制教具的特色作業,提高動手能力
初中生對教材知識內容和生活事物具有極強的好奇心和探索欲望,教師結合學生這種求知的學習心理可以設計自己制作教具的作業.通過自主設計教具,可以將教材中理論性較強的概念以具體物品的方式呈現于課堂,降低知識講解的難度,豐富練習形式[5].同時,在課堂教育中加入教具輔助教學的形式,可以激發學生深入學習的興趣,拓展原理概念的分析視角.
例如 以人教版七年級上冊“圖形的初步”為例,這部分知識內容是學生在初中階段學習圖形知識的開始,針對本課內容教師可以布置制作圓柱和圓錐教具的作業.為啟發學生制作教具的思路,教師可以利用多媒體播放用胡蘿卜制作圓錐的視頻,胡蘿卜切成段后從上下不同的頂點位置斜切可以得到半個圓錐,再將兩部分組合可以構成完整的圖形形態.在講解本課圖形三視圖知識時,學生可以利用自主設計的教具,將其剪開或者切開觀察正面圖、側面圖等,增強對三視圖知識的直觀感知.另外,教師還可以布置用卡片制作立體圖形的作業,這種卡片形式的立體圖形可以被完整展開,進而增加觀察不同圖形平面展開圖的方式.豐富對立體圖形和平面展開圖之間形態轉換的感受,有效提升圖形類知識學習效果.
2.3 布置自編題目的特色作業,提高應用能力
在以往數學科目的作業環節中,都是由教師選擇課后練習的題目和形式,結合雙減教育理念教師可以調換作業設計主體,達到調整練習形式、降低課業負擔的教育效果.教師可以布置讓學生自己編寫題目的作業,將練習環節題目選擇的權力交給學生自己,這種練習形式能極大提升學習熱情[6].為編出其他同學都解不出的題目,學生會對教材知識進行反復學習,不斷提升自身知識儲備和學習技能,確保課堂中有限教育時間的合理利用.另外,教師還應注意對學生的題目設計提出要求,在出題者確保問題有解決方法的基礎上,開展組織題目內容的設計過程.在學生自主編寫題目的過程中,會充分調動自身在學科學習中的邏輯思維能力和運算能力,豐富學科知識的學習角度,便于形成數學科目的建模學習思想.
例如 以人教版七年級下冊“二元一次方程組”為例,本課內容是對應用題解決思維的豐富,可以通過結合題目條件列方程式的形式,計算應用題的結果.在課堂教學過程中教師講解方程式列法時,就可以讓學生編寫課堂練習題,請同小組內其他成員解答.這種在課堂中完成題目編寫練習的形式,能及時鞏固課堂知識,通過自主性意識的調動將注意力保持于方程知識的學習.另外,還應留出一部分課堂時間由學生設計課后的作業題目.為豐富題目編寫角度,教師可以舉出例子,如“在已知運動會參賽隊伍數量和運動員人數的基礎上,如何計算籃球隊與足球隊的隊員數量”,從生活中的方程知識入手自編.學生要完成自主編寫練習題目的任務,需要自身對知識內容有深刻理解,因此會集中注意力完成課堂學習,提升知識理解效率,降低學習壓力.
2.4 開展數學日記的特色作業,啟發質疑能力
教師在實際教學中應注重啟發學生將課堂知識應用于解決實際生活問題,對解題的應用能力進行重點培養,增加在課堂中提出學習疑問的機會.教師應明確,在學科教育中提出問題的能力比解決問題的能力更重要,應使學生成為學科學習活動中的主動探索者[7].因此,教師可以布置數學日記的特色作業,引導學生探索生活中隱含的學科知識,有意識地對熟悉的生活環境進行多角度觀察,將對一些事件和現象的認知寫于日記中.在完成日記作業的過程中,學生會對自身經常接觸的事物不斷反思,將其與學科知識內容建立連接.在思考生活中事物現象與學科知識關聯度的過程中,能激發深度學習的興趣和動力,增加理解學科原理概念的角度.通過記日記的作業形式,即使學習基礎較差的學生也能通過對生活中數學問題的分析,提升實踐解題能力.
例如 以人教版七年級下冊“數據的收集、整理與描述”為例,本節課主要通過學習統計調查收集數據,依據不同問題選擇適宜的數據整理方式,并繪制統計圖.在學完本課知識后,教師可以布置日記形式的作業,并利用多媒體進行舉例.如“在日記中描寫對家庭收支情況的調查,并依據每月花費情況繪制統計表和統計圖”.學生也可以針對走不同路到學校的時間和距離進行記錄,進而可以繪制從家到學校的路線圖,增強對數據統計圖知識的理解,將學科知識內容成功應用于生活實際問題的測算.教師應針對班級內部不同的日記內容進行針對性評價,可以選擇意義性大或趣味性強的日記在班級內朗讀,針對其中實踐性強的知識應用,教師可以在課堂中以小組為單位實施,檢驗學生統計圖表繪制的準確性.
2.5 設計分層完成的特色作業,增強知識理解
在初中階段教育過程中,學生之間由于學科基礎知識儲備的差異,在課堂教育中的知識理解速度有較大差異.教師應以雙減教育政策為指引,增強對學生基礎能力水平的了解,以尊重班級內個體差異為基礎設計不同層次的作業形式,使班級內處于不同層次的學生都有對應層次的練習內容和學習目標,達到學科整體教育效果的提升[8].教師在從基礎能力角度安排作業內容時,不僅應包含公式的簡單運算,還應有鍛煉邏輯思維的復雜問題.在層層遞進的練習題目中,完成學科知識積累和靈活應用,既能鞏固基礎能力,又能適宜地開展拔高訓練.
例如 以人教版八年級上冊“整式的乘法與因式分解”為例,本節課需要對冪的乘方和積的乘方進行計算,教師在結合本課內容設計分層作業時,可以以同底數冪的乘法運算作為基礎題目.如“102乘105”,將冪的乘方與積的乘方如“(53)6”,作為大部分學生應掌握的知識類型,針對數字計算接觸能力較好或想進行能力提升訓練的學生,教師可以融入不同乘方進行算法組合.通過分層設計作業的形式,對計算過程中的問題可以進行精準輔導,提升練習環節效率.
3 結語
綜上所述,在雙減教育政策不斷應用于學科教育的背景下,教師應結合教學現狀與學習習慣設計有特色的作業形式,改變以往練習題題量大和形式單一對學習興趣的抑制.對初中階段數學科目進行作業的優化設計,應以培養學科知識應用能力為核心,增加對生活中學科知識元素的挖掘,培養能力素養全面發展的新時代人才.
【本文系吉林省教育科學“十四五”規劃2021年度課題“基于‘雙減背景下的優化初中數學作業設計的策略研究”(課題編號:ZD21149)的研究成果.】
參考文獻:
[1]李寶義.利用微信平臺開展初中數學教學的策略和建議[J].甘肅教育研究,2021(08):72-75.
[2]閆雪,侯代忠,陳美賢.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融入初中數學課堂的教學策略[J].南寧師范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21,38(04):211-214.
[3]肖生俊.初中數學自主學習模式的構建與實施[J].教育觀察,2021,10(47):106-109.
[4]沈亞婷.初中數學幾何教學中多媒體技術的應用[J].中國新通信,2021,23(24):196-197.
[5]孫偉海.初中數學多媒體高效課堂教學模式的探究[J].中國新通信,2021,23(24):198-199.
[6]趙瑋華.如何利用“互聯網+”優化初中數學教學[J].中國新通信,2021,23(24):210-211.
[7]李澤敏.初中數學分層教學和小組合作的探討[J].亞太教育,2021(24):117-119.
[8]顧繼玲,章飛.初中數學教科書中“幾何直觀”的設計類型及原則[J].數學教育學報,2021,30(06):59-63+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