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軍偉

【摘要】本文基于現階段高職院校智慧財經專業群服務產能較低、集群發展落實存在偏差、產教融合不夠深入的現狀,以南寧職業技術學院為例,提出明確專業群建設內涵、重構專業群組群邏輯、優化專業群課程體系、建設高水平的教學團隊等建設高職院校智慧財經高水平專業群的策略。
【關鍵詞】高職院校 智慧財經專業群 集群發展 產教融合
【中圖分類號】G6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50-9889(2023)09-0121-04
由于全球化與科技一體化步伐加快,各國的國際競爭力幾乎取決于其科技與教育的發展水平。因此,建設一流的高職院校既符合我國“走出去”的發展戰略,又滿足提升我國企業和產品國際競爭力的需要。在這一背景下,我國推出了一系列提高高職教育專業效能的方針政策。例如,2019年1月國務院印發了《國家職業教育改革實施方案》,這標志著中國特色高水平職業學校和專業建設計劃(簡稱“雙高計劃”)正式啟動。“雙高計劃”肩負著引領我國職業教育高質量發展的重要使命,預計到2035年,我國會有一大批高職院校和專業群將達到國際先進水平,職業教育的制度體系也會更加成熟完善,逐漸形成具有中國特色的職業教育發展模式。
一、高職院校智慧財經專業群在建設過程中存在的問題
(一)服務產能有待提升
現階段,我國各大高職院校雖將建立行業重點產業高水平專業群作為教育工作中的首要任務。但依據調研結果來看,部分高職院校在建設智慧財經專業群的過程中初步做到了與社會產業發展緊密對接,但在服務產能上卻仍然做得不如人意。一方面從產業需求調研角度來看,在專業群建立中,部分高職院校對社會的產業需求調研工作并不扎實,導致其自身的專業群人才培養標準無法與企業用人標準相匹配,課程體系與教學內容未得到及時更新,弱化了智慧財經專業群培養人才的作用。另一方面從教師配置方面來看,當前高職院校服務智慧財經專業群建設的教師很多都缺少服務企業的能力與意識,尤其對企業人才需求與培訓服務兩個方面均未突出高職院校師資隊伍的專業能力,從而導致專業群服務產能較低,不利于高質量人才的培養。
(二)集群發展落實存在偏差
高職院校智慧財經專業群的集群發展以技能互通、崗位聯系、領域相近為基本原則,通過整合財經專業內容來實現教學目標。其作為高職院校智慧財經專業群建設的必經路徑,在具體實踐中需實現教學資源、師資力量、實訓場地等的資源共享。但在專業群建設過程中,部分高職院校專業群集群發展工作的落實情況并不樂觀,均未實現資源共享。而且,由于專業群缺乏明確的章程制度,導致高職教師難以結合教學內容與企業需求構建全新的課程體系,從而造成高職院校所培養的財經技能人才與企業需求人才存在方向偏差,致使專業資源分配不足的情況時有發生,制約了專業群教學效能的再次提升。
(三)產教融合不夠深入
產教融合是社會產業與院校教育的深度合作,是高職院校為提高自身人才培養質量、行業企業為求發展所進行的深度合作。可以說,產教融合是實現院校教育與企業發展共贏的重要基礎。而在智慧財經專業群建設工作的不斷推進下,產教融合逐漸以推進院校專業群與社會產業集群的融合與協同發展作為實踐工作的重點內容,教師將產教融合貫穿高職教育過程,可為學生搭建高效、互通的學習平臺。但當前,部分地區的產教融合較為滯后,校企合作不深、不實,“企冷校熱”的現象普遍存在。一方面,從經濟利益的角度看,企業參與職業教育具有外溢性是導致產教融合不深入的主要原因之一。例如,企業若花費大量資金成本培養財務人才,但無法確定此人才在畢業后能來本企業任職,即使任職,任職后的在職時間也無法把控,擔心前期投入的經濟成本得不到收益回報,導致部分企業不敢也不愿參與高職院校財務人才的培養過程,產教融合也因此難以繼續深入。另一方面,從教育管理體系上來看,長期以來,教育部門與產業部門的責任邊界劃分過于明確:教育部門的責任主要是培養人才,產業部門主要是使用人才。盡管國家多次出臺文件鼓勵社會企業參與職業教育,但由于缺少明確條例的約束,產業部門缺少主動參與職業教育的意識,導致校企合作僅停留在表層,難以實現雙方的共同發展。
二、“雙高計劃”建設背景下高職院校智慧財經高水平專業群的建設策略
南寧職業技術學院是廣西高端應用型本科人才聯合培養改革試點院校,現已成功入選教育部現代學徒制試點單位、中國特色高水平高職學校建設單位,是我國高新區創新人才的重要培養基地。下面筆者以南寧職業技術學院(以下簡稱學院)為例,基于學院智慧財經高水平專業群建設的實際情況,從建設內涵、組群邏輯、課程體系、教學團隊等方面為切入點,總結“雙高計劃”建設背景下高職院校智慧財經高水平專業群建設的實踐策略。
(一)明確專業群建設內涵
“雙高計劃”建設背景下高職院校建設智慧財經高水平專業群的實踐應從明確專業群建設的內涵出發,遵循“分層建設、打造特色”的建設思路,促進專業群產能升級,以此適應社會對職能的多樣化需求。例如,學院深入貫徹《國家職業教育改革方案》精神,將“五新引領”作為智慧財經高水平專業群的最新內涵,以新產業、新職業、新技術、新業態、新標準為引領,重設財經專業群內涵,將前沿技術、課程思政等元素充分融入育人過程,實現了育人效能的高效提升。高職院校可參考南寧職業學院財經學院的實踐舉措,在明確專業建設內涵時,建議:首先,立足“雙高計劃”、《國家職業教育改革實施方案》等相關政策,編制適用于本校智慧財經專業群的專項規劃。規劃內容應以對接企業產業鏈需求與崗位需求為主,基于服務企業、資源共享、技術互通的邏輯思路,明確智慧財經專業群三大基本屬性,即教育性、職業性以及協同性。其次,應根據企業財務職能需求不同構建相應的財經專業群。例如,當構建對接電子商務企業的財經專業群時,應以融合“互聯網+財經教育”的方向為主,構建大數據與會計專業群、金融服務與管理專業群,以滿足新電商、新營銷的企業需求,實現智慧財經專業群與企業人才需求的緊密對接。最后,智慧財經專業群的建設也需積極探索“以群構院”的建設路徑,并以“雙高計劃”建設為實踐平臺,不斷深化專業群建設內涵,將校內原有的專業系部統一整合優化,構建以學校為主體,以學院、專業群為客體的組織架構,以更好地發揮專業群的服務產能,提高高職院校財經人才培養的質量。
(二)重構專業群組群邏輯
重構專業群組群邏輯,形成以“專業群”對接“產業群”為邏輯的高職院校智慧財經專業群,是推動集群發展與深化產教融合的必要手段。例如,學院在專業群組建構中以服務地方為導向、以產業學院為載體、以創新創業為驅動,使產業鏈與人才鏈、企業鏈互聯互通,使人才培養更符合企業崗位的實際需求,形成良性互動,打破了財經育人差異性的供給障礙。學校通過調研近3年內社會企業財務崗位的實際需求,其重構后的智慧財經服務專業群組群邏輯如圖1所示(見下頁)。
從圖1中可以看出,重構后的高職院校智慧財經服務專業群組群邏輯是以產業群為基礎,將生產性服務產業群細化為商務服務業、金融服務業兩大部分,明確了不同服務業下財務人員所需掌握的技能。例如,從事投資與資產管理服務業的財務人員需具備經濟金融分析、證券投資、財務報表分析等技能;從事貨幣金融服務業的財務人員需具備銀行柜員業務、信貸業務、財務公司業務技能等。另外,重組后的群邏輯規避了傳統組群模式下智慧財經專業群信息與企業崗位需求信息不對等的弊端。其通過以大數據、人工智能、區域鏈、云計算等先進互聯網技術為基礎,調查現階段企業實際的崗位群需求,并以崗位需求為驅使,依托校內三大財經專業,重新構建了高職院校智慧財經服務專業群。由此可見,重構后的高職院校智慧財經服務專業群實現了“產業群”與“專業群”的邏輯對接,保證了企業與高職院校間的信息溝通,使專業群集群發展得到落實,產教融合更加深入,并在互聯網技術的助力下,培養出更多懂理財、會管理、精財稅的復合型財務人才。
(三)優化專業群課程體系
高職院校智慧財經高水平專業群建設一方面要做到將財務關鍵技術與崗位核心能力緊密結合起來,另一方面也要根據社會企業的發展形態明確學生的學習需求,站在職業發展、技能要求、理念創新的角度優化專業群課程體系。首先,高職院校需尊重學生的職業發展周期,對專業群課程體系進行針對性優化,可依托企業財務崗位的實際需求,將財務項目貫穿教學課程,以此培養學生對企業財務報表的記錄、出納、財務核算等職業技能,延長其職業周期。其次,高職院校應緊密聯合校企合作中的主流企業,繼續堅持深化調研、優化重組專業群課程體系的教學工作,打破傳統專業群課程體系“必修+選修”的固有模式,依據不同崗位需求下的職能特征以及學生的技能需求,建立以“課堂+平臺”的教學體系,以此滿足學生對財經知識、素質能力的需求,以及專業群內對崗位核心能力匹配知識能力的技能要求。“課堂+平臺”的教學模式可劃分為以下三種類型:第一,公共課堂+專業群平臺課程;第二,公共課堂+專業群拓展課程;第三,公共課堂+專業群方向課程。對課堂類型進行明確劃分,滿足不同學習層次學生對財務基礎知識、技能拓展等方面的學習需求,切實提高高職院校的教學效率和復合型財務人才培養的質量。最后,優化后的專業群體系課程更應強調實踐育人,高職院校可通過開展企業財務實訓、崗位實踐等活動,引入企業財務管理部門現有的管理技術與工作環境,以此提升實踐教學效果,培養出更多優秀的技能人才,滿足企業不同階段對財務人才的高要求。例如,學院通過以大數據財務分析、共享財務等新職業為引領,研究新產業鏈衍生的新職業崗位群,依照產業鏈的高標準、嚴要求,全面開發教學新課程,建構了基于新職業崗位群的課程體系,并將“1+X”課程融入傳統財經課程體系中,形成了“財經+技術+思維”的教學模式,搭建了“公共基礎+專業基礎+專業核心+專業拓展+實踐教學”為邏輯的專業群課程。
(四)建設高水平的教學團隊
智慧財經高水平專業群建設離不開教學團隊的支持。高職院校在建設高水平教學團隊時可從以下兩點出發,提高智慧財經專業群的教學效能。第一,強化現有專業群教師的知識技能積累,持續提高其教學能力與專業素養。一方面,高職院校應進一步完善專業群教師考核制度。可每月檢驗專業群教師對財務基礎知識、專業技能的掌握程度,并設立S、A、B三個考核等級,依據教師的表現給予相應評分,并對每個等級的教師采取相應的獎懲措施。另一方面,高職院校可通過開展名師工程、學者工程等課題項目為專業群教師提供高質量的企業財務平臺協助教學,幫助專業群教師不斷提升自身的教學技能,以深化產教融合。第二,加強企業聯動,構建“雙師”團隊。高職院校在建設高水平教學團隊的過程中,應秉持“走出去,引進來”的教學理念,一方面指派專業群教師定期到企業進行實踐鍛煉,實踐周期1—3個月為宜,便于專業群教師學習和掌握最新的財務管理技能,了解社會最新崗位需求。另一方面高職院校也應加大對重點人才的引入力度,可通過聘請企業財務管理人員、行業從業人員等為兼職教師,與現有專業群教師共同開展智慧財經專業群教學,使學校與企業緊密連接,形成資源共享全新格局。例如,學院在財經類專業群建設中以新技術為引領,重塑校內現有的師資團隊。在大數據、物聯網、人工智能、區域鏈等信息技術的引領下,校企共建共享并重塑師資團隊,通過內陪外引的方式構建“雙師型”教師隊伍,同時建立了協同創新工作室、名師工作等培訓平臺,以有效支撐智慧財經專業集群的發展。
專業群建設在高職院校的教學發展中尤為重要,既可提升院校的教學水平,又可保障學生的高質量就業,能夠有效突破傳統專業群建設模式,成功建設智慧財經高水平專業群,推動我國職業教育高效發展。
參考文獻
[1]鄭興東,謝玲芳.“1+X”證書制度背景下智慧財經專業人才培養路徑研究[J].商業觀察,2021(27).
[2]彭偉.新文科背景下地方高校智慧型財經專業人才培養模式探索[J].山東紡織經濟,2020(12).
[3]張奕奕.基于產教融合的高職財會專業群智慧財經人才培養研究[J].岳陽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20(3).
[4]朱璟,金秋萍.基于開放包容視角下的智慧校園共享共生數據鏈生態體系研究:以廣西財經學院為例[J].湖北科技學院學報,2021(6).
[5]陳曦,宣平,張尹,等.物聯網技術下智慧校園建設對學生的影響:以安徽財經大學為例[J].現代營銷(信息版),2020(6).
[6]沐光雨,朱靜茹,王麗敏.智慧學習背景下財經院校教學評價體系的研究[J].時代金融,2018(29).
[7]張莉.創業教育顯智慧,夢想之花正盛開:蘇州旅游與財經高職校學生創業實踐案例[J].今日財富,2019(24).
[8]周亞萍.基于產教融合背景下高職院校教師專業發展路徑研究[J].繼續教育研究,2022(12).
注:本文系2020年度廣西職業教育教學改革研究項目課題“‘雙高建設下高職院校智慧財經專業群建設路徑探索與實踐”(GXGZJG2020A055)的研究成果。
作者簡介:陸軍偉(1971— ),廣西百色人,研究生,高級審計師,研究方向為思想政治、輔導員管理、財經商貿大類經濟。
(責編 蔣海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