翟夢迪
【摘 要】構建傳統文化校本課程體系是學校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途徑。學校在“崇文尚武”育人理念的引領下,以國家課程標準為依據,以地方課程目標為參考,搭建優秀傳統文化校本課程,挖掘課程內容,探索三大實施路徑,促進學生品格的提升,實現以情潤德、以行塑格的境界。
【關鍵詞】“崇文尚武” 傳統文化 校本課程
文化是民族的基石、民族的靈魂。構建傳統文化校本課程體系是學校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途徑。學校在實施國家課程的基礎上,滲透、融合地域和地方特色,開設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課程,讓學生領略中華民族幾千年來的智慧結晶,增強文化自信,引領學生自覺成長,在潛移默化中提升品格。
一、“崇文尚武”引領下傳統文化校本課程的內涵
學校以“慧心雅行經世致用”為辦學理念,堅持“慧雅”教育的核心價值追求,幫助每一個學生成為談吐優雅、舉止文雅、愛好高雅、具有獨立思考和創新能力的慧雅少年,成為最好的自己。經過6年的實踐,學生有了不同程度的發展,但是同時我們也發現部分學生出現“文有余、武不足”的現象。于是,我們在堅持原有辦學理念的同時,把“文武雙全”作為評價學生發展的標準,提出了“崇文尚武”的教育理念。
“崇文”原指古代掌管文化的官職,《文選·王融》曰:“崇文、成均之職,導德齊禮。”故,崇文,不僅指知識層面的學習,更強調道德修養的提升和人文素養的達成。“尚武”原指崇尚勇武或武事,強調身體與精神上的健壯。在繼承“崇文尚武”優秀傳統文化內涵的基礎之上,學校賦予“文”和“武”新的時代內涵,即“崇文”就是指培養學生的科學精神和人文素養,“尚武”是指培養學生崇尚運動的態度和勇敢堅毅的品格。傳統文化課程以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為主要學習內容,旨在傳承優秀民族精神,培養學生傳統美德,樹立文化自信。
二、“崇文尚武”引領下傳統文化校本課程的內容和實施路徑
學校本著“以文化人,以武塑格”的理念,根據各個年齡階段學生身心發展的特點,開發了國學經典誦讀、傳統節日節氣、先鋒英雄、民俗文化、傳統技藝、岳家拳等優秀傳統文化課程,探索出了三大實施路徑:依托國家課程,融合主題學習;開辦文武社團,探索傳統技藝;發掘社區資源,推動研學體驗。
(一)依托國家課程,融合主題學習
校本課程作為我國三級課程管理模式下的課程,需要以國家課程為依托,以地方課程目標為參考。《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進中小學課程教材指南》指出:“注意面向全體學生,結合學生年齡特征,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全面融合各學科課程教材。”因此,在弘揚傳統文化的過程中,學校將校本課程有機融入國家課程中,挖掘國家課程中的優秀傳統文化教學生發點,以語文課程為基點,進行多學科融合的主題式學習。結合各個學段學生的年齡特點,以及對語文教材的分析,我們篩選了“畫山河,創歌謠”“愛傳統,知節氣”“愛傳統,知節日民俗”“頌英雄,做英雄”“明責任,勇擔當”“學先烈,樹理想”六大學科主題式課程,生發了“遨游漢字王國,發現漢字魅力”“崇文尚武,精忠報國”等校本課程。
以“遨游漢字王國,發現漢字魅力”課程為例。我們在統編版語文五年級下冊第三單元“遨游漢字王國”綜合性學習時發掘了校本課程生發點,圍繞“漢字文化探究”主題,培養學生搜集與整理信息的能力,激發學生對漢字的興趣和熱情,設計了“遨游漢字王國,發現漢字魅力”課程。在了解學生對漢字文化的掌握情況以及興趣的基礎上,我們從“任務”“資料搜集”“分析研究”三個層面,設置了“三大課程活動體系”:“字雅室香”“趣說漢字”“翰墨飄香”。在“字雅室香”活動中,學生們將“慧心雅行,經世致用”的學校教育理念融入語文實踐活動中。搜集“雅”字的構成與演變,了解雅字的內涵,發現生活中的雅言、雅行,爭做文雅之士。“趣說漢字”活動則分為“漢字的前世今生”“趣味字謎”“漢字故事薈”三個小項目。學生們借助資料收集整理單,展示出漢字字體的演變歷程,并向參觀的同學生動講述這些字體的特點;開展編字謎、猜字謎活動,搜集、演繹有趣的漢字故事,品味漢字的趣味性。“翰墨飄香”活動引申為書法講師和小小書法家項目,搜集、整理書法名家的生平和書法特點,學生自己制作課件講述一代代書法大家的故事。沿著書法文化長廊,學生們便進入了行楷草篆的世界。該課程的主體為五年級學生,一學期15課時。在多個學科的融合中,學生們學會了欣賞與表達,燃起了探究漢字的興趣。
(二)開辦文武社團,探索傳統技藝
傳統文化教育不僅是語言文字上書本層面的教育,更是實踐層面的教育。我們不能將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任務僅交給語文和道德與法治學科來完成,只重視語言文字上對傳統文化的傳承,更應該關注傳統文化的核心內涵,通過有效的活動載體去推動傳統文化教育。在我國輝煌的歷史文化中,有豐富的傳統技藝,它們承載著民族的智慧,蘊含著中華民族勤儉、務實的優良美德,是民族精神的生動表征。在“崇文尚武”理念的引領下,學校搭建“文武”社團,探索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新道路。
“文武”社團的具體內容包含“經典誦讀”“翰墨書香”“樂在‘棋中”“木工制作”“陶藝坊”“田園耕種”“岳家拳”等,充分挖掘校本資源,達到寓傳統文化之教于豐富實踐活動的目的。
以“岳家拳”社團為例,學生通過網絡查找、采訪岳飛后人等形式,進行資料的搜集、整理與歸納,對抗金名將岳飛進行全面、深入的研究,通過練習“岳家拳”增強學生體質,提高學生健康水平;通過“岳家拳”社團的開展,將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的教育傳承落實到位。
優秀傳統文化不僅需要傳承,更需要創新。學校開設“3D打印之古風漢韻”社團,結合STEM教學理念,打破學科壁壘和時空界限,將現代3D打印技術與傳統文化技藝相結合,在前期調查、走訪的基礎上,學習3D打印技術,創作徐州“漢代三絕”、徐州剪紙、徐州香包、徐州風箏、邳州紙塑獅子頭、邳州年畫、邳州繡花鞋、沛縣泥模等3D打印作品。對傳統技藝的現代化創作,也為學生傳承創新優秀傳統文化奠定基礎,讓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在校園中生根發芽。
(三)發掘社區資源,推動研學體驗
徐州地處兩漢文化圈,境內人文遺存眾多,擁有漢畫像石、漢兵馬俑等歷史遺跡,以及香包、剪紙等非物質文化遺產,燦爛多元的優秀傳統文化浸潤著每一個學生的心靈。學校充分發掘社區資源,研發系列“經世”社會實踐課程:“職業微體驗”“紅星伴我行”“漢文化之旅”“‘星期八行動”“經世志愿者”等。學生通過全程參與,獲得實踐體驗的機會,在真實的場景中“以情潤德、以行塑格”。
在漢文化之旅課程中,學生走進兩漢文化區,了解徐州古老而悠久的歷史底蘊。前期合作調研、后期實地考察的方式,讓學生感受了兩千多年前古人高超的藝術水準,豐富了自己的歷史文化知識,提升了審美鑒賞能力,讓學生在活動中感悟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精神力量,進一步增強了文化自信,并做好了傳承的準備。
作為兵家必爭之地,徐州見證了英雄輩出的時代。幾年來,學校、社區共同發掘基地資源,探索了徐州名人館、淮海紀念塔、總工會紀念館等文化研學路線。以“頌英雄 學英雄 爭做‘經世好少年”的主題研學課程為例:學生走出校園,走進徐州名人館,感悟彭城源遠流長的文化底蘊。實地研學的學習方式改善了課堂學習的局限性,通過雕像、照片、多媒體等讓學生直觀感受英雄精神。同時,立足地域特點,充分挖掘精神文化內涵,深度學習徐州地區的人文特點。學生們爭當小導游,激發了學生崇尚英雄的情感,鼓勵學生學做英雄、爭做英雄,成為勇毅擔當的“經世”好少年。
三、結語
在“崇文尚武”的育人理念下,學校以校本課程為支點,探索三大實施路徑,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承。在思考與研究中,深挖課程中的傳統文化內涵,圍繞民族文化、家國情懷、社會關愛、人格修養,引領學生走進豐富深厚的傳統文化,培養學生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感受力和理解力,讓學生感悟優秀傳統文化就在身邊;在不斷地努力與實踐中,打破了課堂教學的界限,打破了書本世界與生活世界的界限,從課堂走向課外,從個體走向群體,把家庭、社會多種資源融于校本課程;在交流與展示的碰撞中,促進了學生語言的多元表達,培養了學生的卓越口才,激發了學生的創造性思維,實現了人人“要我學”到“我要學”的轉變。同時,學生們體悟到了傳統文化中蘊含的審美情趣,堅定了文化自信。在活動與實踐中,學生們將優秀傳統文化內化于心、外顯于行,實現了知行合一,自主成長為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播者、踐行者,達到了“情智相諧”的理想境界。
尋道傳統文化,實現育人無聲。在“崇文尚武”理念的引領下,學校傳統文化校本課程的建設,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真正作為一種無時不在、無處不在的價值觀融入了校本課程和學校文化,也浸潤了學生們的心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