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關于實施卓越新聞傳播人才教育培養計劃2.0等文件提出要培養具有家國情懷和國際視野的新聞傳播人才。新聞傳播專業的專門用途英語課程可幫助學生了解世界、提升媒介素養,從而構建中國話語體系,而在新聞傳播專門用途英語課程教學過程中主動積極地融入課程思政能保證我國新聞傳播教學的底色和特色??赏ㄟ^明確教學性質和教學目標,關照思政教育根本、教學內容、學情特點和時事熱點,采用案例教學等,改革教學考核標準,來實現課程思政的有機融入。
關鍵詞:課程思政;專門用途英語;教學設計
作者簡介:賴丹(1981.10-),女,廣西桂林人,桂林旅游學院文化與傳播學院,講師,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新媒體、媒介文化、跨文化傳播。
一、引言
教育部、中宣部印發的《關于提高高校新聞傳播人才培養能力實施卓越新聞傳播人才教育培養計劃2.0的意見》提出“加快構建中國特色、中國風格、中國氣派的新聞傳播學理論體系和學術話語體系”,因此要培養“具有家國情懷、國際視野的高素質全媒化復合型專家型新聞傳播后備人才”。新聞學、傳播學均為舶來學科,當今世界媒介內容的75%由英文生成。當前,中西方在經濟、政治、文化等領域的交流、碰撞、合作、沖突等帶來了媒介海量的雙語信息,新聞傳播專業的學生需要相應的課程幫助其進行信息理解和消化,提升媒介素養。作為一門專門用途英語ESP(English for Specific Purposes)課,傳媒英語課程的開設具有必要性和急迫性,但要確保教學過程中的“中國特色、中國風格、中國氣派”,則離不開課程思政的融入。
二、課程思政融入新聞傳播專門用途英語的教學理念和設計
(一)明確教學性質
在傳媒英語課程中融入思政教育目的在于“用英語理解世界、講好中國故事”,在培養學生運用英語閱讀傳媒內容基礎上,突出中國視角,提高學生提出中國觀點、傳播中國主張的綜合能力,進而堅定文化自信、道路自信,為以后在崗位上運用英語參與創新對外話語體系的構建奠定基礎。
(二)確立教學目標
從知識體系看,通過傳媒英語這門課程的學習,有針對性地引導學生接觸西方媒體經典作品或最新的英語新聞作品。作為新聞傳播專業高年級學生英語學習的補充,傳媒英語課程使學生在新媒體和網絡、采訪與演講、文化體育和社會、政治經濟等傳媒英語領域儲備英文新聞專業知識。從能力體系看,通過這門課程學習,學生可具備用英語進行有關專業內容的一般性會話或討論的能力,寫作文章和翻譯新聞作品的能力,日后參閱國外新聞作品和新聞傳播學專業論著時,撰寫學術論文的基礎科研和交流能力。從素質體系看,通過引導學生比較中西方新聞作品的異同,學生可進行獨立思考,從而培養學生的批判精神和思辨能力,使其堅定文化自信、道路自信、制度自信。鼓勵學生借鑒西方媒介采寫編評攝等業務環節的主要思路和獨特之處,培養學生國際化的新聞視野,使學生具備講好中國故事的素養。
(三)建立“四關照”的設計思路
1. 關照思政教育根本。專門用途英語課程的本質是人文教育,重視心智訓練和情感陶冶的價值。學生可以通過外語學習來了解世界文化,提高人文素養,即用語言進行人文主義教育。傳媒英語課程在“培養什么媒體人”方面,不僅應注重學生的外語技能,更應該突顯其人文教育本質,這一點與課程思政理念不謀而合。課程思政使外語教育的人文性得到了突顯和深化,對外語人才培養提出了新的要求,增加了新的內涵。此外,外語教育是中西方語言、文化、意識形態交融碰撞的高熱區,是課程思政的前沿陣地,也是弘揚傳統文化、樹立文化自信、講好中國故事的中堅力量。
2. 關照教學內容。目前主流的新聞傳播專門用途英語教材編寫思路,一類是按照傳媒崗位的能力要求來編排,如報刊記者崗位、電視編導崗位、新媒體主編崗位等需要的知識和能力;另一類是按照英語新聞內容的側重點進行編排,如科技發展、新媒體與社會、采訪與演講、文化體育社會、政治與經濟、經典傳播理論等。無論是何種教材,都是學生通過對英語新聞作品的學習來了解世界文化,提高人文素養的手段,即用語言進行人文教育。因此教學內容具有鮮明的融合特點,打通了外語和傳媒的通道,給學生提供不同的看待世界的角度。授課過程中應該特別突出教材中中西方語言、文化、意識形態交融碰撞的內容、中國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內容,實現培養學生弘揚傳統文化、樹立文化自信、講好中國故事的教學目標。
3.關照學情特點。傳媒英語課程教學對象為新聞傳播專業的高年級學生,他們能夠閱讀一定深度的新聞作品,具有較強的新聞敏感度和媒體批判意識,能夠熟練使用移動技術獲取知識,英語等級考試和考研意愿也調動了他們學習英語的熱情。但是在接觸英語媒介內容時,如何正確理解英語新聞作品的文字表述和作者意圖,厘清中外新聞觀的異同,堅定馬克思主義新聞觀,從而獲得客觀、公正、全面的英語媒介素養,這是教學過程中應該著重關照的。
4.關照時事熱點。新聞傳播專業的學科是實踐性很強的學科,教材滯后的時效性會影響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和教學內容的可讀性。采用最新最熱門的時事案例輔助課堂講解和學習,實現教學方法與教學內容的契合性,可以有效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提升學生的專業理論水平與專業實踐水平。同時補充大量最新的案例和素材,擴大學生的知識面和閱讀面。目前,社交媒體的發達和國際交流的頻繁為傳媒英語課程提供了大量的教學素材,因此教師可以結合課本內容,適時從權威媒體,如Chinadaily網站搜集案例,以擴大學生的閱讀面和理解能力。
(四)課程思政融入教學的方法和手段
傳媒英語課程的教學采用多種教學方法和手段,較多使用案例教學法。將案例教學法應用到傳媒英語課程教學中,不僅能夠體現出教學方法與教學內容的契合性,同時可以有效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實現提升學生專業理論水平與專業實踐水平的目的。通過案例教學,實現教學和學法的有機融合。課前,通過案例教學的前期準備、案例的精心選編,要求學生在新媒體平臺上提前閱讀案例材料,實現自主學習。課中,通過案例的描述與案例介紹、問題的設定,引導學生開展案例分析、頭腦風暴,實現合作學習。課后,通過案例的回顧、總結和復習,要求學生完成相應作業,實現探究學習。
以案例為主線,把知識點有效串聯,構成知識體系。把眾多知識點合理分解到多個典型案例中,使知識點形成一個有機整體,讓學生有系統、有目的的學習。在案例分析過程中,可以實現課本知識與傳媒英語應用于一體,使學生擁有初步的傳媒英語聽說讀寫譯能力,這有利于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和實踐能力。
概念性、理論性較強的單元教學,以教師講授和學生研討為主,注重相關理論和概念的梳理和理解。傳統媒體單元教學,以教師講授和啟發式提問為主,注重培養學生對比、反思的能力。新興媒體單元教學,以學生自主學習、教師全程監控指導為主,注重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自主解決問題能力、團隊精神等。
此外,利用混合式教學保證深度融合實施效果。利用互聯網,讓學生在線上提前預習、學習,了解基本知識和教學內容等。教師提供參考視頻與資料,注重過程指導,提出注意事項,做好總結與延伸。開設SPOC課堂,教師充分利用在線資源,輔以網絡直播、課題研究等個性化教學,達成學生持續性學習、深度學習的目的。
例如,“2018 Olympics Open”這篇介紹2018年平昌冬奧會開幕式的英語新聞主要有三部分內容:首先,朝鮮、韓國運動員攜手進場;其次,開幕式中對韓國本國文化元素的體現;再次,冬季舉辦奧運會的難度。
朝鮮、韓國運動員攜手進場是開幕式的第一亮點。朝鮮半島一直以來是東亞地緣政治的敏感地區,我國為朝鮮半島的安全作出了突出貢獻。學生有必要了解相關史實,培養家國情懷。
對韓國本國文化元素的體現是開幕式的第二亮點。北京2008年夏季奧運會開幕式給世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和良好的口碑,成功的主要因素是把中國悠久歷史和文化的閃亮元素有機地納入開幕式中,而2022年舉辦的北京冬季奧運會也給人們留下美好記憶。2008年的時候,學生還處于小學學習階段,引導他們再次觀看2008年北京奧運會開幕式,挖掘中國元素,回顧2022年北京冬奧會開幕式,體會奧運精神和奧運文化,從而增強文化自信。
文章還介紹了彼時韓國流行諾如病毒,增加了舉辦冬奧會的難度。2020年的新冠肺炎疫情導致當年東京奧運會延后一年舉辦,我國將人民生命置于首位,采取果斷措施抗擊疫情才確保2022年北京冬奧會如期舉辦。這是增強學生制度自信、道路自信,體會“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的很好的切入點。
英語體育新聞報道是學生比較少見的新聞體裁,課文內容不僅有大量體育詞匯,還有政治、地理、醫學等英語新聞表達。為此,在課前讓學生觀看一些相關的影音視頻,完成預習任務,以提高課堂授課效率和效果。
(五)課程思政融入教學考核
以學生學習效果為評價標準,以促進學生發展為目的。通過定期進行階段總結、評價,不斷提升對學生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的考核比例。在過程性考核中引導學生自主挖掘思政元素,并通過在課上展示案例以在講論競優中體現課程思政元素,引導學生在專業學習的過程中主動對接中華優秀傳統文化。
三、課程思政融入新聞傳播專門用途英語的教學反思
課程思政督促任課教師確保每節課都有清晰鮮明且不落俗套的教學設計和思路,促進任課教師采用多元教學手段和方法落實課程思政,改革較為單一的考核方式,由強調知識的考核方式轉向鼓勵學生全面進步和多樣發展,創造了良好的教學氛圍。傳媒英語課程主要幫助學生用英語閱讀媒介內容產品,如英語新聞報道、英語紀錄片、英語廣告、英語文案等,從而了解世界文化,傳播中國文化,提高人文素養,培養講好中國故事的雙語視角和能力。從學情看,新聞傳播專業學生的英語基礎普遍較為薄弱,尤其是口語表達欠佳,導致英語學習自信心不足,因此在一些教學環節如課堂發言、小組討論時參與度不高,尤其是需要更好地以中國視角進行材料理解和思政教育融入時,教師往往采用中文,導致在輸入到輸出的學習閉環中,常常只能兼顧一頭。
課程思政是潤物無聲的教學滋養、是全員育人的教學舉措、是雙向同行的教學洗禮。教師只有真正意識到課程思政對于達成教學目標、提升教學效果的積極影響,才能變被動為主動,讓課程思政有機融入。
當前,國際形勢復雜,新聞傳播實踐面臨一些難題。在這樣的背景下,在傳媒英語教學中實施課程思政是必要的教學改革路徑。
在課程思政落實層面,務必實現教學模式向以學生為中心轉變,以學生學習效果為評價標準,以促進學生發展為目的。教師的教學應以案例為主線,把知識點有效串聯,構成知識體系。把課程眾多知識點合理分解到多個典型案例中,使知識點形成一個有機整體,讓學生有系統、有目的地學習。通過建設在線SPOC課程提升教材的豐富程度和可讀性,通過課前自主在線學習使學生提前預習教學內容,提升課堂教學效果和參與度。教師在設計課堂討論時應當注意盡量讓問題難度有一定的梯度,如分成容易、中等、提升等不同層次,這樣可以更大程度地激活課堂,吸引學生參與討論。學生講好中國故事能力的評價標準也應當根據語言基礎有更多的包容性和開放度。
參考文獻:
[1]黃萍.課程思政視域下專門用途英語課程的作用探討[J].中國ESP研究,2022(2):1-7,111.
[2]劉重霄,林田.《商務英語》課程思政教學模式建構及實踐研究[J].外語電化教學,2021(4):47-55,7.
[3]張蔚磊.英語專業課程思政元素融入的路徑、評價與成效:以“英語教學研究”課程為例[J].北京第二外國語學院學報,2022(4):18-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