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妍 孔文


摘要:讓·皮亞杰(1896—1980年)是20世紀瑞士著名的心理學家、兒童心理學家,是發生認識論的開拓者,他的游戲理論是在其認知發展理論基礎上延伸而來的。文章以2022年4月出版的《義務教育藝術課程標準》為指導,分析與探討在小學低年段趣味唱游教學過程中如何合理運用皮亞杰的游戲理論,把握兒童的認知規律,適應兒童的游戲心理特征,進行教學設計。文章從四個方面進行論述:第一,闡述皮亞杰游戲理論的重要概念、游戲類型、兒童游戲的實質與功能;第二,以2022年出版的《義務教育藝術課程標準》為指導,以2022年新課標的課程目標、課程內容等為依據,探析皮亞杰游戲理論與小學趣味唱游教學實踐的相適性;第三,結合皮亞杰兒童游戲發展心理特征以及音樂游戲的功能,從平衡、音樂本體、兒童認知發展規律、學生主體等角度出發,提出基于皮亞杰游戲理論的三個趣味唱游教學設計原則;第四,選用小學唱游課程課例《彝家娃娃真幸?!罚鶕W低年段學生的學習情況進行課例分析,通過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方式,運用皮亞杰的游戲理論,結合小學低年段學生的智力發展水平,遵循小學低年段學生的游戲心理發展特征,進行小學低年段趣味唱游教學設計。
關鍵詞:皮亞杰;游戲理論;趣味唱游;教學設計
中圖分類號:G623.7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9436(2023)07-0-03
1 皮亞杰游戲理論的主要內容
讓·皮亞杰(1896—1980年)是20世紀瑞士著名的心理學家,是發生認識論的奠基者。在皮亞杰的理論體系中,有一個核心概念——圖式,指動作的結構或組織。認知發展由三個基本過程組成:同化、順應和平衡。同化是指主體把外界刺激整合到自己原有的認知圖式中。內部圖式改變,以適應現實,即順應[1]。皮亞杰認為游戲的實質是同化大于順應的一種不平衡狀態。
皮亞杰根據兒童認知發展不同階段的不同特征,提出了相應的三種游戲類型:練習性游戲(感知運動階段,0~2歲)、象征性游戲(前運算階段,2~7歲)、有規則的競賽游戲(具體運算階段,7~11/12歲)[2]。
1.1 練習性游戲
練習性游戲是最早的兒童游戲。幼兒在感知運算階段尚不具備語言能力,練習性游戲主要是通過肢體動作進行。在皮亞杰看來,幼兒最初的學習是為了與環境相互適應,屬于適應性行為,之后的練習則都是游戲,其作用在于鞏固習得的技能。
1.2 象征性游戲
在前運算階段,兒童的形象思維逐漸形成并發展,學會了各種各樣的象征。皮亞杰將象征性游戲的特征總結為兩點:第一,來源于兒童習得、運用和練習這種活動的實際情境,雖然在與實際情境分離后發生了變化,但在兒童看來,它們仍然屬于原來的情境;第二,存在兒童模仿其他事物,兒童再現的行為反映的不是兒童的直接經驗,而是對他人行為的同化傾向。
1.3 有規則的競賽游戲
隨著年齡的增長,兒童的智力水平逐漸提升,有規則的競賽游戲逐步取代象征性游戲。有規則的競賽游戲至少要有兩個甚至更多的人共同參與,并且按照一定的規則進行。游戲規則的建立和遵守體現出社會化發展的趨向,在游戲中,社會性行為的規范化反映出兒童處理社會關系的能力,對兒童的交往能力培養以及社會性發展有重要意義。
2 皮亞杰游戲理論與趣味唱游教學的相適性
2022年出版的《義務教育藝術課程標準》(以下簡稱“新課標”)明確規定,在1~2年級開設唱游·音樂課程,設置4項學習任務。其中,趣味唱游是以唱歌為主,融合演奏、聲勢、律動、即興表演、舞蹈表演等多種表現形式及活動內容,以趣味化游戲方式開展的音樂活動[3]。
教師在設計、組織趣味唱游活動時,應以兒童認知發展規律為基礎,與學生所處年齡階段的智力水平相適應,全面科學地把握教學內容的精選、音樂游戲的設計與組織。皮亞杰游戲理論對兒童不同認知階段的游戲類型和特點都進行了詳盡的闡述,對教師從兒童認知發展的角度理解兒童的游戲心理具有極高的理論指導價值。
新課標提出了四個核心素養,分別是審美感知、藝術表現、創意實踐、文化理解。核心素養是學生在具體的審美過程、藝術實踐中,通過學習逐步獲得的,凸顯出當今學生綜合素質提升、身心全面健康發展的重要性,實現從學科本位到關注學生發展的轉變[4]。皮亞杰游戲理論中的三種游戲類型能夠獨立或組合適用于不同的音樂活動,學生可以通過參與演唱、演奏、欣賞、舞蹈、律動、編創、表演等多樣化的藝術實踐,在游戲中獲得樂趣、音樂知識和豐富的情感體驗,提升核心素養。
3 基于皮亞杰游戲理論的趣味唱游教學設計原則
3.1 正確運用同化和順應之間的平衡規律
兒童在游戲中收到新知識的刺激信息,并成功將其同化到自己的圖式中時,便獲得了暫時的平衡,游戲使認知結構得以鞏固。若無法同化,便會產生不平衡的狀態,必須改進或重建原有的圖式中與新內容不相適應的部分來順應,從而構建一個與新內容相適的新的認知結構。接著對刺激信息進行同化,就能夠進入另一個更高層次的平衡狀態,這就是兒童學習新知識的過程[5]。
在音樂游戲教學中,教學過程的進行與學生新知識的獲得,需要教師在學生已經掌握的知識和技能的基礎上,加入新的內容,逐步提升難度或改變游戲規則,以此打破平衡。此后教師要幫助學生協調整合不平衡,再加以鞏固,最終達到習得、鞏固、運用新知識的目的。
3.2 從音樂本體出發,遵循兒童認知發展規律
唱游并不是簡單的“唱歌+游戲”,把握好“唱”和“游”的主從關系,需要從音樂本體的特征出發,選擇適應的“游”的形式。音樂游戲的設計要遵循兒童認知發展規律,結合音樂特征,發揮不同類型游戲的功能。
練習性游戲可與音樂基礎知識和技能的學習訓練相結合,如節奏、節拍、旋律、律動、視唱等。要注意游戲的豐富性和趣味性,避免枯燥的練習使兒童喪失學習音樂的興趣。象征性音樂游戲要結合兒童的生活經驗,創設既符合音樂情緒又與生活相關的情境,通過角色扮演、即興表演等活動幫助兒童豐富音樂情感體驗。在有規則的競賽游戲中,兒童對規則的運用需要教師講解與引導。教師可以引導學生運用已經掌握的音樂知識,開展多種實踐性的綜合編創、綜合性藝術表演等活動。
3.3 以學生為主體,重視學生的音樂體驗
皮亞杰認為教師是教學過程的主導者,不單純是知識的傳遞者,他反對兒童只是被動地接受知識。教師在設計游戲時要以學生為主體,將自己視為主體與客體之間相互作用的促進者,重視學生在音樂游戲中的體驗。
在音樂游戲中,教師應鼓勵并引導學生自由探索、主動感受和認識音樂,循序漸進地引入課堂教學。教師要重視對音樂知識的運用,鼓勵學生運用已經掌握的音樂知識嘗試不同形式的編創,優化學生在課堂中的音樂體驗,培養學生的表演能力和創造能力。在選擇教學的素材時,要充分了解學生的生活經驗,選擇學生可以理解的、能夠激發其求知欲與積極性的素材,使學生在興趣和好奇的驅動下主動參與游戲。
4 基于游戲理論的小學趣味唱游《彝家娃娃真幸?!分饕虒W過程設計
4.1 導入
第一,教師做身體律動,學生模仿。教師一邊律動一邊演唱歌曲《彝家娃娃真幸?!?。
第二,提問:演唱中反復出現的詞是什么?
介紹襯詞“啊哩哩”。在我國有一個能歌善舞的少數民族——彝族。彝族人常常會在唱歌時加上“啊哩哩”來表達開心,它是一個襯詞。
第三,利用多媒體展示彝族的圖片和視頻,包括地理位置、服飾、節日、民俗等,使學生初步了解彝族的文化和風土人情。
4.2 新課教授
第一,初步聆聽《彝家娃娃真幸?!罚惺芤魳穫鬟f的節日氛圍和歡快的情緒。
第二,學習貫穿歌曲的舞蹈性節奏型XXX XXXX。
一是音樂游戲1:感知節奏型。復聽歌曲。歌曲共四句,前兩句以四分音符為單位拍手,后兩句以八分音符為單位踏步,復習四分音符和八分音符的節拍感。
跟隨教師完整拍出歌曲節奏,提問:和剛才的節奏有什么不同?
二是音樂游戲2:認識節奏型。教師出示節奏卡片,介紹新的節奏型,并帶領學生一起表現節奏。讓學生自由組合卡片,按照卡片上的動作提示表現節奏。
三是音樂游戲3:表現節奏型。教師示范,學生模仿,使用游戲2中音符對應的動作表現歌曲節奏,感受歌曲中四分音符、八分音符和十六分音符之間時值長短的對比以及節拍關系。
四是音樂游戲4《找朋友》:學生分為A、B兩組進行。第一段:每個樂句的第一小節,A組學生在八分音符處踏步,B組學生在十六分音符處跑步,方向自由;第二小節“啊哩哩”時就近和身邊的小朋友拍手。第二段:兩組學生動作交換,歌曲結束時即找到朋友,兩人為一組。
五是音樂游戲5:鞏固節奏型。學生兩人一組,一人踏步表現四分音符,一人使用節奏讀法朗讀歌曲節奏,交替練習,教師巡視并給予指導。
第三,學唱歌曲《彝家娃娃真幸?!?。教師范唱,學生模唱。教師運用柯達伊手勢帶領學生感受四個樂句中“啊哩哩”的不同音高,熟練后加入拍手的動作。演唱襯詞時要輕快,表現出歌曲中愉快的情緒和彝族韻味。
游戲設計意圖:
對小學低年段學生來說,節奏、節拍等音樂知識比較抽象,結合肢體動作、圖畫等更易于理解。
音樂游戲1(練習性游戲):以新課歌曲為素材復習學生已經掌握的四分音符和八分音符,初步感受十六分音符的韻律特點。
音樂游戲2(練習性游戲):、節奏型是本課的教學難點,學生用不同的動作識別音符更加直觀。
音樂游戲3(練習性游戲):將節奏型排列組合形成歌曲的節奏,基本延續游戲2音符對應的身體動作,加深學生對音符的記憶,同時用聲勢表現歌曲節奏,鍛煉學生的身體協調性。
音樂游戲4(加入簡單規則):規則加入提升了游戲難度,適當的挑戰性激發學生的內在學習動機,集體性的游戲活動增強學生參與感。
音樂游戲5(加入簡單規則):運用節奏讀法鞏固節奏,為學唱歌曲打好基礎,簡單的規則容易掌握,有助于向規則性游戲過渡。
4.3 鞏固拓展——火把節狂歡
第一,播放彝族火把節的視頻,創設節日情境。
第二,多媒體展示彝族舞蹈動作,進行模仿練習。涼山彝族自治州是彝族最大的聚居區,涼山彝族舞蹈具有代表性的肢體動律是“擺手”“拐腿”“勾腳踏步”“一順邊”[6]。涼山彝區早晚溫差大,披氈是彝族人民的生活必需品,因為披氈限制了人們的上肢動作,所以舞蹈動律大多體現在下肢。
第三,綜合性音樂游戲《篝火晚會》(見表1)。
游戲設計意圖:
在象征性音樂游戲中,教師運用創設情境、講述故事等手段引導,易于和兒童產生情感共鳴?!兑图彝尥拚嫘腋!访枥L了彝家娃娃在喜慶佳節里載歌載舞、熱情洋溢的場面,展現了彝族兒童的幸福生活[7]?;鸢压澥且妥迦嗣褚荒曛凶顭狒[、重大的節日,可將其與漢族的春節聯系起來,幫助學生想象,使學生形成自己的音樂感受。綜合性音樂游戲將聲勢、演唱、舞蹈和器樂結合起來,學生運用本課所學的音樂知識開展編創活動,有助于學生表演能力、創造能力與合作能力的提升。彝族舞蹈動律來源于彝族人民的日常生活,通過學習能夠進一步了解彝族人民的生活習慣。以彝族經典動律作為引導,鼓勵學生自主編創動作。通過生活化、情境化、綜合性的(下轉第頁)(上接第頁)音樂活動,學生能夠在趣味唱游中提升核心素養。
5 結語
皮亞杰游戲理論從兒童認知發展的角度介紹兒童游戲,加深了人們對兒童游戲的認識與理解。本文以2022年出版的《義務教育藝術課程標準》為指導,挖掘皮亞杰游戲理論與小學低年段趣味唱游教學的契合點。選用課例《彝家娃娃真幸?!?,將理論與實踐結合進行教學設計,為音樂教師提供了一個以皮亞杰游戲理論為基礎的趣味唱游教學設計思路。該理論對小學低年段趣味唱游教學實踐性、科學性的提升具有重要的作用。
參考文獻:
[1] J.皮亞杰,B.英海爾德.兒童心理學[M].吳福元,譯.北京:商務印書館,1980:7.
[2] 楊寧.皮亞杰的游戲理論[J].學前教育研究,1994(1):12-14.
[3] 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義務教育藝術課程標準[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22.
[4] 張敏華.核心素養視域下小學音樂課堂教學新思考[J].中國音樂教育,2022(8):18-22.
[5] 趙靜.皮亞杰游戲理論在小學音樂教學中的應用研究[D].西安:西安音樂學院,2019.
[6] 高云鵬.涼山彝族舞蹈文化特征探析[J].四川戲劇,2021(8):115-118.
[7] 吳明霞.《彝家娃娃真幸?!方虒W設計[J].云南教育,2002(13):36.
作者簡介:高妍(2001—),女,江蘇南京人,本科在讀,研究方向:音樂教育。
孔文(1968—),女,山東曲阜人,本科,副教授,系本文通訊作者,研究方向:音樂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