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簡介:肖澤艷(1977~),女,漢族,貴州遵義人,貴州省遵義市播州區平正仡佬族鄉平正民族小學,研究方向:小學數學教學。
摘 要:課后作業是小學數學課程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在學習過程中,不僅起到鞏固知識的基本功能,還具有推動育人成效、促進學生全面發展的重要作用。但是由于多方面因素影響,小學生數學課后作業單純追求數量、忽視質量的現象明顯加劇,甚至成為學校與社會矛盾的主導因素。文章在明確減輕小學生數學課后作業負擔意義的基礎上,分析課后作業存在的問題,結合實際提出改進方法,以此為作業設計及管理提供參考,為提升教育成效起到應有的作用。
關鍵詞:小學數學;課后作業;負擔
中圖分類號:G623.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3-8918(2023)19-0114-04
新時期教育教學改革不斷深化的背景下,要求小學數學教學活動中,要合理布置課后作業,幫助學生更好地鞏固課堂知識,推動作業完成方式優化,切實提升學生核心素養。但是要從根本上減輕小學生數學課后作業負擔,需要多個方面的有效配合。要明確學生在學習中的主體地位,堅持從學生視角出發,以科學的教育理論為指導,同步入手完善課后作業體系。如此才能夠真正將“減負”落實到位,為學生健康成長起到良好促進作用。
一、 減輕小學生數學課后作業負擔的意義
(一)滿足新課程標準規范要求
《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準(2022年版)》中明確提出,數學課程具有基礎性、普適性和發展性特征,在教學活動開展中,要能夠確保學生掌握適應現代生活及進一步學習必備的基礎知識,還要能夠有效激發學生學習興趣,發展實踐能力和創新精神,樹立正確的三觀,為學生健康成長奠定良好基礎。因此在課程體系中,合理設計作業,并適當融入思想導向元素,是學生健康成長的重要條件。對學生而言,要實現這些方面的具體要求,必須要完成合適量、合適難度的作業,實現知識體系的有效建構。
(二)提升學生核心素養水平
義務教育階段數學課程核心素養是要求學生能夠用數學眼光觀察現實世界、用數學思維思考現實世界、用數學語言表達現實世界。對學生而言,學科核心素養的形成和提高,是逐步推進的過程,作業在學生知識體系鞏固、新舊知識銜接、核心素養培養等方面,起著不可替代的作用。但是過多的、重復性的作業,不僅無法起到這些方面的作用,還會給學生帶來較大的學習壓力,起到反面效果。因此在教學體系中,應當以核心素養培養為基本導向,從學生現實情況出發,構建更加完善的作業體系,確保所有學生核心素養水平不斷提升。
(三)改善小學生學習環境
小學生數學知識學習的過程,是主體認知水平不斷提升的過程,同時又受外部因素影響較為顯著。學生能否在良好的學習環境中完成作業,對學習效率具有直接影響。當前社會和家長層面的認知中,認為作業越多,對學生知識學習所能夠起到的促進作用也就越顯著,由此導致學生在完成教師布置作業的同時,還要完成家長布置的作業,參加各種隱性運行的輔導班。這些環境因素的影響,導致家長對課后作業產生錯誤認識,教師也不免受到影響。因此如何更好地做好課后作業設計,達到減負提質要求,已經成為教學改革關注的重點問題。
二、 小學生數學課后作業存在問題及原因
(一)完成作業興趣不足
對小學生而言,在小學數學課程學習中,興趣是最好的老師。但是在教學活動觀察和課后訪談中發現,學生群體對待作業的態度呈現明顯的分化現象。部分學生能夠主動完成課后作業,部分學生則需要在教師或家長監督下才能完成。這方面問題的產生:一是學生成績不好,不愿意計算數學題,或者作業太多,自己沒有足夠的時間完成;二是學生認為課后作業內容較為單一,都是書面作業,甚至部分學生都能夠提前猜測到當天的作業要求;三是學生認為教師的激勵不夠,都是以批評為主,作業中錯誤較多,導致自己不愿意積極主動完成作業。
(二)作業形式單一且不均衡
教師是否具備專業的課后作業設計能力,對學生課后作業完成效果具有重要影響。但是在調查中顯示,多數教師對小學數學課后作業設計重視不足,最常用的方法,就是直接要求學生完成教材中的習題,或者是完成所購買的教輔資料。這些作業內容與實際學情存在明顯偏差,導致部分學生能夠很快完成作業,而部分學生則需要花費大量的精力讀題、思考,作業完成效率極為低下,更無法起到鞏固知識的效果。在部分家長訪談中發現,作業量忽高忽低,也是數學課后作業布置中存在的重要問題。作業量不均衡、無法體現學生個體之間的差異性,導致部分學生課后作業負擔較重,對學習興趣產生負面影響。
(三)評價導向作用不顯著
結果評價是課后作業應當具備的基本功能,教師要能夠從作業中發現教學組織及學生知識掌握的基本情況,采用合適的評語引導學生發現自身學習中的問題,并采用有效的彌補方式,鞏固知識并逐漸提升學習水平。但是在當前課后作業批改時,教師多是直接用對錯進行簡單的評價,在錯誤過多時,直接與家長溝通,要求家長進行配合,極少數教師會采用一對一方式對學生進行指導。這種評價方式直接導致學生對課后作業產生逆反心理,更無法顯現課后作業的反饋作用。還有部分教師對錯題修正的重視不足,沒有采用正確方法引導學生養成錯題記錄和糾正習慣,由此也會導致課后作業的效果不足,學生學習興趣喪失。
(四)家長介入過度導致成效不足
在家庭教育理念、環境發生明顯變化的時代背景下,家長在學生課后學習中的介入程度明顯提升,尤其是在小學中低年級數學課程中,家長的過度介入現象更為顯著。在部分家長訪談中,中低年級學生,以增加孩子口算練習為主。有時老師即便不布置口算作業,家長也會額外要求孩子每天做30~50道口算題。近一兩年來,隨著國家在輔導班方面的監管力度不斷加大,學生參加課后輔導的比例有所降低。但不可否認,各種形式的輔導班現在又開始活躍,家長也想方設法給孩子報不同的輔導班,由此導致學生完成作業的時間明顯減少。還有部分家長在與教師溝通時,也是以負面問題、負面情緒為主,導致家校之間溝通交流不夠深入,無法有效解決學生課后作業負擔過重問題。
(五)學校作業管理方式不合理
學校作為基礎教育活動管理的主體,在課后作業設計、布置方式、批改等方面,都有著重要的管理作用。但是受傳統粗放式管理理念影響,多數學校在這方面的管理工作做得不夠深入,通常是將所有工作要求直接下放給教師,管理層則主要負責績效評估工作。在對部分教師訪談中顯示,學校管理層極少有關注數學課后作業設計、交流和反思等方面具體工作,通常都是采用一學期抽查一次或兩次的方式,檢查學生的作業完成情況、教師批改情況,檢查內容也較為單一,甚至是流于形式。這些問題的存在,導致教師對作業設計重視不足,也沒有能夠在小組內深入交流,作業設計能力提升不到位,導致作業設計普遍存在“注重量的增加、忽視質的提升”的情況。
三、 減輕小學生數學課后作業負擔改進方法
(一)教師方面的改進
1. 轉變課后作業觀念
教師作為作業設計、檢查、修正等工作的主體,在減輕小學生課后作業負擔工作中,應當承擔起主要責任。在教學活動開展中,應當切實轉變“以量促效”的傳統理念,堅持“以質提效”的根本要求,推動小學數學課后作業各個環節朝向精細化方向發展。在設計課后作業時,同樣要堅持學生主體地位,堅持將作業育人、促進學生全面發展放在首要位置。作業內容設計不僅要考慮課程內容和教學目標對應性,還應當考慮學習環境、學習能力及學習態度等因素影響,綜合考慮鞏固知識、習慣養成、時間管理等方面要求,系統做好精細化設計,確保作業價值能夠充分體現出來。以人教版教材六年級上冊《扇形統計圖》一節教學內容為例,可以引導學生統計日常生活中用水量、用電量、區域自然環境方面的調查等數據,以生活化作業提升學生完成作業的積極性。
2. 推進分層作業設計
分層作業是當前小學生數學課后作業設計的新型理念,是有效減輕小學生數學課后作業負擔的主要方式。分層作業設計的根本原因,是基于各個學生對知識理解和掌握水平不同,學生之間差異性決定的。但是由于分層作業設計要求較為復雜,多數教師落實和執行能力不足,使得分層作業設計難以實施到位。當前信息化平臺應用水平不斷提升的情形下,教師應當做好課堂教學的過程性評價,結合學生交流,準確把握不同學生的具體情況。分層作業設計可以分為基礎性、探究性、實踐性三種類別,依次要求不同層次學生完成對應的內容。以人教版教材六年級下冊“負數”知識點為例,可以分層設計如下:①概念和公式理解,基礎運算題;②基礎運算與少量應用題結合題型;③運算與應用題結合題型。不同能力層次學生,分別完成對應的內容,鼓勵學有余力的學生完成更高難度的作業。
3. 完善作業評價體系
作業評價是作業成效的重要影響因素,通過更為合理的評價,能夠使學生更加準確地把握自身學習中的問題,強化對學生的正向激勵。作業評價體系改善,可以從如下方面著手:①增加鼓勵性評語,結合地方文化特色,設定學生所期待的評價等級,提升學生對高等級評價的期待程度;②增加作業功能區,讓學生在作業后的空白區域內,寫出自己的疑惑或心聲,教師適當給出一兩句評語,增加與學生的互動交流;③強化學生自評和互評,幫助學生形成自主學習意識,提升學生學習興趣;④視情況面批作業,將出現問題較多、錯誤較為集中的學生名單記錄下來,及時與學生面對面交流,拉近與學生之間的距離,提升學生對數學的熱愛感。
(二)學生方面的改進
1. 樹立正確的作業時間觀念
小學生興趣愛好較為廣泛,注意力不夠集中,獨立完成作業的能力相對較弱。因此在課后作業設計中,應當盡量考慮小學生的學習習慣,引導學生樹立以效率為主要目標,形成正確的作業觀念。時間觀念的養成,可以在班級或小組內進行時間統計對比,也可以讓學生自己設計表格記錄時間,輔以對應的精神激勵措施,提升學生的配合度,使其養成良好的時間管理習慣。在學生完成作業后,分析自己在時間控制目標方面的不足,在后續作業中避免同類問題產生,盡量減少作業時長,實現減輕課后作業負擔的目標。
2. 充分利用作業彌補不足
減輕課后作業負擔的根本目的,是更好地在“雙減”政策要求下實現數學課程的“提質增效”。因此在學生完成作業過程中,還應當引導學生學會作業標記方法,學會整理錯題日記,盡量利用作業彌補自身學習中的不足。作業標記方法是利用圓圈、三角形等符號,標示出不同的問題。例如不理解問題的作業內容,可以用圓圈標示;能理解題意但找不到思路的問題,則可以用三角形標示;對較為復雜的問題,還可以用簡短的詞語寫出來。教師通過符號了解學生學習中的問題,能夠更為精準地把握學生學習盲區,有針對性地在課堂教學中進行總結引導,幫助學生減輕課后作業負擔。
在學生課后作業點評和自主學習中,還應當引導學生養成記錄錯題的良好習慣,在每一頁錯題日記的頂端,記錄下日期、天氣、心情等,引導學生養成良好的自主評價、自主更新習慣。以人教版數學教材六年級上冊《比》知識點為例,學生在作業中,最為容易出現的錯誤,就是將比與除法的概念相混淆,在表示方法上出現錯誤。教師要求學生及時進行錯題整理,從低年級階段就養成良好的記錄習慣,能夠盡量減少作業中的錯誤,從而有效減輕學生課后作業負擔,更好地幫助學生提升學科核心素養水平。
(三)家長方面的改進
1. 適當介入課后作業
當前義務教育環境發生明顯變化情形下,課后作業和課外輔導已經成為社會關注的重要問題,能否引導家長轉變傳統教育理念,適當介入學生課后作業,是減輕小學生數學課后作業負擔的主要途徑。本課題調查研究顯示,家長的學歷越高,介入學生頻率越高,參與效果也相對較好。但是家長的過度參與,也會導致學生壓力明顯增加。例如某位學生反映,自己在學校完成課堂作業情況較好,但是課后作業通常是在父母逼迫下完成的。因此在數學課后作業管理中,應當引導家長適度介入課后作業,盡量幫助學生積極完成作業,而不是壓迫學生完成作業。家長在學生完成作業中,應當以適度陪伴方式為主,盡量減少在課后作業中的直接參與,積極借助生活勞動培養學生獨立自主習慣,形成與學生的良好互動,降低學生作業壓力。
2. 積極參與家校合作
家校合作是當前義務教育活動開展的重要形式,多數家長對學生家庭作業情況都較為了解,教師通過與家長的多元化溝通,能夠更好地把握學生課后作業完成動態,從而有針對性地進行作業設計和批改,解決學生課后作業負擔過重問題。在日常教學活動中,要充分利用微信、釘釘及信息化教學平臺,與家長做好溝通交流,及時回應家長反饋的問題。結合學校現有條件,為家長參與班級活動提供支持,創新家校溝通新模式,有效形成家校教育合力。對家長而言,也應當積極與教師建立聯系,圍繞學生作業中的主要問題進行溝通,及時做好反饋,精準說明學生在課后作業中的知識盲區,便于教師在作業設計中進行改進。在家校合作中,還應當利用作業完成時間統計,分析課后作業負擔實際水平,合理設定作業量和作業難度,減少家長在課后作業中的過度參與,切實在保證教學質量前提下,減少不必要的作業內容。
(四)學校方面的改進
對學校層面而言,能否優化課后作業管理方式,激發教師作業創新意識,是改善課后作業負擔過重問題的重要保障。對學校教務管理人員而言,應當樹立作業育人的新型理念,提高對作業管理的重視程度。結合本地區教學實際情況,開發校本特色作業,圍繞作業目標、內容、難度、類型及數量等要素,做好數學教師作業能力培養,推動課后作業朝向多樣化、趣味化方向發展。在教師管理方面,應當合理設定作業實施評估在績效評估體系中的權重,提升教師在作業設計和改進方面的參與積極性,創新課后作業形式,有效減輕學生課后作業負擔,提升學生作業完成質量,確保學生能夠高效、及時地完成作業,實現新舊知識體系的有效構建。
四、 結語
減輕小學生數學課后作業負擔,需要教師、家長和學校等方面的共同參與,并在充分尊重學生主體地位的基礎上,優化作業方式、作業內容,構建更為完善的作業設計、實施和評估體系,在推動教育質量提升的基礎上,確保學生能夠在較短時間內完成作業,以此更好地適應新型教育理念要求,提升學生核心素養水平。
參考文獻:
[1]戴莉萍.新課標下小學數學課后作業設計[J].文理導航(中旬),2023(2):76-78.
[2]鄧超.雙減背景下小學數學課后作業設計的實踐研究[J].科幻畫報,2022(11):26-28.
[3]張芳合.“雙減”背景下小學數學課后作業設計與實施[N].貴州民族報,2022-10-18(B04).
[4]馬芳.“雙減”下小學數學課后作業優化路徑分析[J].數學大世界(上旬),2022(6):38-40.
[5]盧偉玲.“雙減”背景下小學數學課后作業的設計路徑[J].數學大世界(上旬),2022(5):38-40.
[6]金春香.優化小學數學課后作業設計的策略初探[J].當代家庭教育,2022(5):172-174.
[7]譚滿娜.小學數學課后作業設計的誤區及解決策略[J].遼寧教育,2022(1):21-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