鄒豪生
摘 要:學校十四五規劃美術課題組在實施“變廢為寶”美術主題實踐研究活動中歸納出了工藝粗糙、學習方式陳舊、創意不夠新穎等問題。為了解決這些問題,課題組以激發興趣、培養小達人等方式提高制作技能,解決工藝問題,同時利用開展同課異構、搭建學習支架、實施多元智能理論等方式來構建有效課堂,提高教學效率。作為小學美術教師,我們要用金字塔教學理論、認知學習論、建構主義理論等理論知識助推學生深度學習,培養學生的創意思維,提升學生的綜合素養。另外,教師還要指導學生明確主題,精心選材,學會包裝和推廣自己的作品,以“變廢為寶”主題教學研究促進師生綜合能力的大幅度提升。
關鍵詞:小學美術;變廢為寶;核心素養;創意思維
中圖分類號:G62?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文章編號:1673-9132(2023)20-0154-03
DOI:10.16657/j.cnki.issn1673-9132.2023.20.051
一、緣起
“變廢為寶”是體現師生創意智慧的平臺,更是學生綜合能力展示的大舞臺。2011版美術新課程標準的實施建議中這樣寫道:引導學生關注自然環境和社會生活,通過觀察、體驗、構思、描繪、塑造、設計和制作等美術教學活動,引導學生關注自然環境和社會生活,培養學生親近自然、融入社會、關愛生命的情感態度與行為習慣,逐漸形成他們的環境意識、社會意識和生命意識[1]。基于此,筆者歸納了“變廢為寶”主題實踐研究的各種問題,并針對這些問題提出了一些切實可行的對策。
二、問題
1.工藝問題。表現為制作工藝粗糙,做工不夠精細,缺乏美感,無法吸引別人眼球和打動他人。
2.創意問題。立意簡單、無創意,或缺乏創新亮點,沒有巧妙利用材料的特點進行二次創作或加工等。
3.主題問題。展示缺乏主題,或作品主題不夠鮮明突出,只是無組織的作品堆砌,或各種主題的作品拼湊在一起,沒有形成主題化、系列化的作品展。
4.選材問題。材料選用不科學,缺乏構思,比如制作輕巧的花籃,就不能選用又粗又笨重的鐵棍,一般應選擇廢棄的塑料繩、尼龍繩、細鐵絲等材質輕便的廢料。還有的學生為了省事,不惜購買大量嶄新的材料充當廢棄品,嚴重違背了變廢為寶的初衷。
5.展示問題。首先是平面作品或半立體作品制作完后缺乏美化裝飾環節,使作品主體不突出,從而降低了作品檔次。其次是變廢為寶成品布置于具體環境中時,沒有考慮與周邊環境是否協調、風格是否統一,導致作品的表現形式不突出。再次是展示時作品量太少,沒有形成規模,不能從展示的形式、數量上打動觀眾。最后是沒有歸類展示,布置參觀路線規劃不夠科學,給參觀者帶來雜亂之感。
6.教學問題。缺乏新課程理念指導教學,在“雙減”背景下,教師未能進行深入的專題研究,實施科學有效的美術創意實踐教育,教法陳舊,導致學生缺乏興趣和動力,在制作過程中學習效率低下。
7.推廣問題。師生創作的作品沒有制作成小視頻、視頻專題片、畫冊或編制成校本教材,也沒有在線上或線下對研究成果做進一步推廣。
三、對策
(一)激發學習興趣,提升技能
1.開設社團班,組織專題培訓。為了讓學生制作出精美的作品,學校開設了變廢為寶社團班,狠抓專項基本功訓練,讓學生熟練掌握剪、貼、挖、拼、鋸、焊等基本技法,讓學生愛動腦、喜實踐、勤動手。
2.狠抓常規趣味活動,培養創意小達人。為了激發學生參與變廢為寶活動的積極性,學校策劃了“變廢為寶每周一星”評選活動,讓學生在空余時間利用身邊的廢棄材料創作作品。每到周一,校園的“變廢為寶”創作展示櫥窗總是有新“成員”加入。學校美術課題組教師根據學生提交的作品質量情況,每周以班級為單位評選1名“變廢為寶小達人”,并給予適當的積分獎勵,每學年對積分累計由高到低進行1~5級的“創意小達人”評選表彰。德國著名的民主教育學家第斯多惠說:“教學藝術的本質不在于傳授的本領,而在于激勵、喚醒、鼓舞。”我們課題組的教師完全相信學生的創作能力,給予參與活動的學生強烈的自信心,讓學生在教師不斷期望中成長,養成會思考、勤動手、愛實踐的好習慣。這能夠充分激發學生的學習潛力,起到提升學生的美術表現能力和創意實踐等美術核心素養的作用,這也是羅森塔爾效應所帶來的效果。
(二)開展深度學習,劍指核心
1.巧用知識遷移。建構主義學習理論認為學習過程就是學習者主動建構知識的過程。學習是構建內在心理表征的過程,學習者不是將知識從外部轉移到記憶中,而是在原有經驗的基礎上建立新的理解,并與外部世界互動[2]。因此,學習活動不是教師簡單地向學生傳授知識的過程,也不是學生被動地接受信息的過程,而是學生通過與外界的互動,以自己原有的知識和經驗,主動地產生信息的過程。我們教學生用廢棄的礦泉水瓶子制作花籃,讓學生認識了塑料瓶子剪成細條后可以編織成花籃。這時教師又給學生出示了幾張用藤條編織椅子的圖片,并提出“礦泉水瓶子能做椅子嗎”等問題。通過想象、思考,學生嘗試一半向內編織成椅子的面板,還有一半不改變方向,向上編織成靠背。經過努力,有部分操作能力強的學生成功編織出了椅子的造型,說明這部分學生已經成功建構了新的知識,掌握了新的技能。我們知道學習如果僅僅停留在模仿層面是遠遠不夠的,我們學習培養的目標是需要達到觸類旁通的層面。
2.開展說技評比。金字塔理論告訴我們,當學生能把變廢為寶的作品制作方法、步驟和制作時要注意的要點向同伴講解得一清二楚時,說明他對這個知識點已經了然于心了,真正掌握了這項知識和技能。教師要讓學生不但會做,還要會說,這樣學習的知識點比教師單向傳授、被動學習在大腦中的記憶要牢固得多。我們學校每月都會在微信公眾號推送一期“‘變廢為寶我來說”技法講解微視頻節目,讓有興趣的學生在家長、教師的指導下錄制3分鐘以內的并配有詳細步驟的講解視頻,方便其他學生學習、借鑒。
3.探索項目學習。項目式學習可以培養學生的合作意識和創新能力。上學期,學校美術組接到工作坊評比大賽任務,為了做好工作坊的作品展示,教師組織工作坊學員集中開會,明確展廳位置及展示的作品要求。確定了主題任務之后,各組以“工業文明的發展歷程”任務為驅動,以“文明的腳步”為主題,以時間軸為序,把工作坊成員按年齡、制作技能水平分成4組,對應冷兵器時代、蒸汽時代、電器時代、綠色環保時代四大模塊。經過教師的科學指導,學生克服了諸多困難,完美地完成了作品,并且本次工作坊的作品在評比中榮獲市級一等獎。
(三)明確展示主題,形成系列
“主題”原本是一個音樂術語,源于德國,指樂曲中最具特征并處于優越地位的那一段旋律——主旋律[3]。后來這個術語被廣泛用于一切文學藝術的創作之中。
我們學校為了展示學生的學習成果,根據需要設立主題進行創作,并進行分版塊展示,作品展示頗具規模,連續性較強。比如,在我們的教學樓二樓設立的校園文化主題是認識“中國的傳統節日文化”。我們美術組的學員根據走廊可裝飾的區域量身定做了十幾件作品,作品對應一年中的時令節氣,在樓梯入口開始就按時間順序分別展示了春節、元宵節、清明節、端午節、七夕節、中秋節、重陽節七個節日的內容,有的是節日里常見的場景,有的是食品、用具,有的是民俗節慶活動等。以樓梯口布置的《春節》主題為例,學生用廢棄紅包袋子制作一串串鞭炮、一盞盞燈籠,用快遞紙箱、泡沫加超輕黏土制作舞龍燈、打船燈等作品。這些作品主題突出,表現了濃厚的傳統節日氛圍。
(四)依材設計制作,量力而行
在參觀學生制作的“變廢為寶”作品展覽中,我們發現有部分學生的作品創意很好,但是在材料選用方面做得不夠合理。比如,有的學生制作了古風寶塔,選用的材料是廢鐵絲,由于鐵絲生銹得厲害,影響了美觀度,如果把鐵絲用鋼絲球打磨一下,或者涂上丙烯顏料裝飾一下,作品就會更加美觀。當然把材料換成用素色稻草稈或著色吸管來制作,作品既輕便,又會別有一番韻味。
(五)科學展示作品,增添美感
1.精心裝裱。布置展覽前教師要教給學生托裱、襯邊等簡易的裝飾方法,講究托底、襯邊的紋樣、色彩等,這樣才能讓作品更加精致、美觀。
2.巧用燈光。在布置“變廢為寶”展覽時,為了更好地展示、突顯立體作品,我們應整體布置展廳,不僅要確定風格,還要考慮使用什么材料、設計幾個板塊、計算展架個數、確定展架造型、選擇燈光顏色和照明效果、思考如何與各墻面布置融為一體等等。
3.裝點校園。我們指導學生制作的“變廢為寶”作品有些是大型作品,在創作之初就要先設想好要擺放在校園的哪個區域,或走廊,或花圃,或水池旁等,同時所展示的作品要有美感,或有警示意義,或有一定的實用性。因此,所設計安裝的作品必須牢固、穩實,色調、肌理、風格、大小要與校園整體布局協調統一,與校園環境相映成趣,交相輝映。
(六)建構有效課堂,提升素養
1.開展同課異構,異曲同工。眾所周知,實施同課異構的目的是你有一個蘋果,我有一個蘋果,交換后每人還是一個蘋果;你有一種思想,我有一種思想,交換后每人有兩種思想[4]。實施“同課異構”教研方式,可以讓教師產生智慧的碰撞,取長補短、觸類旁通,能極大地提高教育教學效果。比如,同樣是上一堂“紙芯大變身”課,陳老師一開始并不教學,而是直接問學生,“你能利用紙芯制作一個富有創意的東西嗎?老師給你限定時間15分鐘,看看誰的作品有創意?”15分鐘過后,教師根據學生的作品按“加法”“減法”“組合”“剪拼”等制作技法歸類展示并講評,對于動手能力較強的給予表揚,做工不夠精致的給予提醒。總結之后,教師可以播放收集的“紙芯制作技法大全”微課,以此豐富學生的知識面、拓寬學生的視野。在不斷學習和實踐的過程中,學生有了新的認知,當看到教師播放新的創意點子時就能碰撞出新的創意思維火花,產生新的創意,這種先試錯后歸納總結學習的方法對于學生創意思維的培養大有裨益。而林老師采用的是“循序漸進”法,逐步推進學習過程。在教師的引導下,學生順利學會了“剪、拼、飾”的三步技法,在課堂的前25分鐘就體驗到變廢為寶的成功感。
2.給學習搭支架,體驗成功。合理的教學設計能夠為學生搭建“學習支架”,幫助學生有效地突破自己的能力極限邊緣,并獲得新的發展高度,使其踮起腳尖能摘到新果子,讓其嘗到學習的甜頭[5]。比如,在教學“用塑料袋制作裙子”的過程中,教師可以播放介紹休閑裙、背帶裙、連衣裙、旗袍服飾特點的微課視頻,并引導學生學習“剪”“編”“穿”“飾”等制衣技法,進而將微課作為學生創新制裙技法的學習支架。學生觀看了這些微課之后,都能創作出新穎、奇特的漂亮裙子。可見,搭建合理有效的學習支架,能快速激發學生的學習動力,使其樹立學習信心、提高學習效率。
3.講究作業設計,五育并舉。作業設計要遵循落實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發展素質教育,發展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新時代接班人,堅持五育并舉,發展學科核心素養[6]。因此,教師應提高作業設計質量,在減負的同時注重增能,這才是“作業改革”的亮點。以校本特色課程《易拉罐漢劇人物》為例,教師可以引導學生用易拉罐制作工藝品,并提出如下四個要求:(1)作品要美觀,能發聲、發光。(2)要求作品長寬高小于40厘米、大于3厘米。(3)作品能體現“閩西漢劇旦角”主題。(4)作品要運用對稱原理和重復圖案。該作業隱藏了數學、物理、美術、歷史、文化知識等,需要學生主動涉獵各類相關知識。這種活動類作業培養了學生的智力,提升了學生的藝術素養,傳承了歷史文化知識,以多元智能融合的教學方式取得了良好的教學效果。
(七)拓寬宣傳渠道,展示成果
“變廢為寶”是國家大力倡導的綠色環保行動,既是環保教育又是藝術教育。為此我們所制作的作品應在多個渠道進行立體式的宣傳。除了在校內進行專題展覽,在連廊、花圃等公共區域展示外,我們還應與時俱進,充分利用網絡資源擴大影響力,拍攝短視頻、微課等,在騰訊視頻、微視頻、快手、抖音等平臺展播,或把作品拍攝成動態影集,編印成校本教材,這既能夠推廣研究成果,又能充分激發學生學習、創作的熱情,持續提升學生的綜合美術核心素養。
參考文獻:
[1] 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義務教育美術課程標準(2011年版)[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2.
[2] 范琳,張其云.建構主義教學理論與英語教學改革的契合[J].外語與外語教學,2003(4):28.
[3] 宋麗斌.博物館設計中主題性的表達[J].美術觀察,2013(4):116.
[4] 邱越.“同課異構”在小學美術教學中的應用研究——以《奇妙的建筑》一課為例[J].廣東技術師范大學,2020(5):67.
[5] 謝曉敏.支架式教學模式在高中美術欣賞課的應用[J].揚州大學,2013(5):40.
[6] 范菁.核心素養視域下小學英語作業設計優化策略探究[J].考試周刊,2021(87):121.
[責任編輯 萬淑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