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當前,在新課標、新教材、新高考的“三新”背景下,傳統的教學方式已不能滿足學生的學習需求,教師應及時轉變教育理念,以培養核心素養為目標開展教學,提高學生學習的實效。在高中地理教學中,教師要充分認識核心素養的重要性,不斷深化地理課堂教學改革,讓學生的人地協調觀、綜合思維、區域認知、地理實踐力等素養得到發展。
關鍵詞:“三新”背景;高中地理;核心素養;培養策略
作者簡介:張國旺(1966—),男,甘肅省清水縣第六中學。
高中地理核心素養包括人地協調觀、綜合思維、區域認知以及地理實踐力四個方面,培養學生的地理核心素養是“三新”背景下高中地理教育教學工作的主要目標。為了滿足“三新”背景下培養高中學生地理核心素養的要求,教師應結合學科內容與學生基本學情,組織有針對性的課堂活動,讓學生掌握地理必備知識,促進學生地理學科素養和關鍵能力的形成。本文針對“三新”背景下培養學生地理核心素養的重要性以及具體策略進行探討。
一、“三新”背景下培養高中地理核心素養的重要性
(一)適應教育改革的趨勢
《普通高中地理課程標準(2017年版2020年修訂)》是地理教材編寫、教學實施、高考命題的依據。以“一核四層四翼”為主要內容的高考評價體系,對高考試題的編寫提出了明確的要求。地理教師要加強對課程標準、高考評價體系的學習,研究近幾年的高考試題,明確地理核心素養在地理教育教學與高考中的重要性,不斷探索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學方式,通過多元化的活動鼓勵學生大膽表達自己的觀點和想法,提高學生思維的邏輯性、發散性和批判性。新高考在試題設置上,突出了基礎性、綜合性、應用性與創新性,對學生應用地理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要求較高。因此,地理教師要更新教育觀念,不斷改進課堂教學方式方法,著力培養學生的地理核心素養,以適應“三新”背景下地理教育教學的新要求、新挑戰。
(二)提高地理教學的質量
傳統的高中地理教學以教師為主導,主要通過大量刷題的機械訓練讓學生記憶地理基本知識、基本原理,課堂氣氛較為沉悶,學生感受不到地理學習的樂趣,易產生抵觸的情緒。“三新”背景下,地理核心素養的培養是關鍵,教師要打破傳統課堂教學模式的束縛,對學生要掌握的必備知識、關鍵能力、核心素養、核心價值進行研究,結合學生實際,確定教學目標、教學重難點,設計教學過程、作業內容與評價標準。教學活動的開展要以學生為中心,教師要開展教學設計,重組教材內容,指導學生進行自主學習、分組合作學習、實踐探究學習,使其主動參與課堂,以提高地理教學的質量。
(三)加深學生對地理知識的理解
以貫穿高中地理教學的主線之一“人地協調觀”為例。人地協調觀倡導在每個區域中都要協調好人口、資源、環境與發展的關系,走可持續發展道路。每個區域中氣候、地形、土壤、水源等自然要素,以及人口、資源、技術、資金等社會經濟因素,有的有利于當地社會經濟發展,有的則會限制當地社會經濟發展。因此,教師可引導學生對某一區域的自然要素與社會經濟要素進行全面分析,抓主抓重,明確優勢與不足,因地制宜,合理進行區位選擇與產業布局,促進區域可持續發展。在解決區域發展問題的過程中,學生可有效培養地理核心素養,加深對地理知識的理解,更好地感受地理學科的價值和享受學習地理的樂趣。
二、“三新”背景下高中地理核心素養的培養策略
(一)借助信息技術,樹立學生的人地協調觀
人地協調觀是高中地理核心素養的重要組成部分,要求學生明確地理環境給人類生活帶來的影響,知道地理環境和人類生活二者是相輔相成的關系[1]。考慮到地理學科的抽象性,教師可以采用現代化教學方式,將信息技術融入課堂中,創設真實的教學情境,使枯燥的文字內容以生動的形式呈現,利用現實中的案例調動學生的探究熱情,培養學生主動學習的意識。借助信息技術,學生可以直觀的方式開展學習,在多種感官的刺激下深化對知識的理解,保證地理學習的質量。
以湘教版地理必修第一冊第一章第二節“太陽對地球的影響”為例,本節課要求學生運用資料,說明太陽對地球的影響。本節課的教學目標是使學生知道太陽輻射的能量來源及其對地球環境和人們生產生活的影響,理解太陽輻射的基本規律和太陽活動的特征。本節課的重難點為太陽活動對地球電離層和磁場的影響。教師可在大屏幕上展示北半球三個不同緯度帶的降水量變化和太陽黑子相對數的相關性,提問學生能在圖中獲得哪些信息,通過直觀的方式引出本課主題,讓學生對課程內容有初步的了解。而后,教師可利用多媒體設備演示核聚變反應,引出太陽釋放的巨大能量源于核聚變反應的知識點。接著,教師可展示太陽輻射的緯度分布示意圖,引導學生思考不同緯度太陽輻射的分布規律與熱帶、溫帶、寒帶區域的關系。在直觀的學習中,學生就能對本課的理論知識有深刻的認知,知道人類生活的地球離不開太陽,掌握地球和太陽間的內在聯系。
(二)根據教材內容,鍛煉學生的綜合思維
高中生雖然在初中就學習過地理知識,有一定的學科基礎,但是受到年齡的限制,他們思考問題的方式比較單一,很難擺脫思維定式的束縛,導致高中階段的學習效果不夠理想,難以滿足核心素養的發展需求[2]。基于此,教師應將鍛煉學生的綜合思維作為主要任務,引導學生從不同的角度分析問題,為核心素養的形成做好鋪墊。所以,在備課環節教師應深入挖掘教材信息,總結出本節課的重難點,讓學生理解地理要素間的聯系。教師可以通過小組合作的方式,為學生提供交流的機會,使其主動完成教師布置的任務,鍛煉其獨立思考與合作探究的能力。此外,教師還應注重學習小組的劃分,盡量保證各個小組的實力均衡,使學生能更全面地分析問題,促進其綜合思維的發展。
以湘教版地理必修第二冊第二章第一節“城鄉空間結構”為例,本節內容對學生的綜合思維要求較高,如對城鄉及區位概念的理解、城鄉土地利用與空間結構的差異比較、城鄉區位綜合分析等。同時,城鄉土地利用圖、城鄉空間結構圖等對學生的閱讀能力要求也較高。在教學中,教師要充分利用多媒體輔助教學,指導學生學習讀圖方法,引導學生閱讀教材內容,組織學生討論、質疑、歸納,讓學生列出比較表格與比較內容,構建出完整的知識框架。通過教師的指導,學生才能學會用全面、系統、辯證的方法分析城鄉區位,有效促進自身綜合思維的發展。
(三)創設問題情境,強化學生的區域認知能力
隨著新高考理念的普及,課堂互動成為教學的關鍵環節,教師成為課堂活動的引領者和組織者,凸顯了學生的主體地位[3]。在高中地理教學中,教師應重點培養學生的區域認知能力,通過提問的方式激發學生的好奇心,讓他們以飽滿的狀態投入互動中,積極發表自己的觀點,提高分析問題的能力,強化知識應用能力,從而打造高質量的地理課堂。區域認知能力的培養離不開地圖教學,教師可以利用地圖創設問題情境,促使學生提高自身的讀圖能力,養成良好的解題習慣,在鍛煉學生思維的同時達到強化區域認知的教育目的。
以湘教版地理選擇性必修2第一章第一節“區域及其類型”為例,本節課要求學生了解區域的概念,說明區域的含義及類型,知道區域的基本特征,并能結合實例掌握區域的劃分標準。教師可帶領學生分析教材中提供的關中—天水經濟區位置與范圍圖,并向學生提出問題:該經濟區的邊界是明確邊界還是過渡性邊界?它的范圍是固定不變的嗎?它的設立體現了區域的哪些特點?對促進西部大開發有哪些重要意義?請提出將該區域融入“一帶一路”的建議。一系列的問題使學生融入具體的情境中,利用所學內容積極思考并仔細研究圖片與相關材料,從中獲取有價值的信息,有效訓練了學生的區域認知能力。值得注意的是,教師在設計問題時應考慮到班級內學生的差異性,合理把控問題的難度,讓每個人都可以在“舒適圈”內學習。在問題的驅動下,學生能對區域形成初步的認知,知道它的內涵和特征,從而提高自身的地理核心素養。
(四)聯系現實生活,提高學生的地理實踐能力
高中階段的學生承受著較大的高考壓力,部分學生為了提高成績,選擇采用題海戰術,想在反復的練習中加深對知識的印象[4],但其實這樣做是難以提高成績的。使學生能利用所學內容解決實際問題,是地理學科的育人目標。近年來的高考試題,通過設置真實情境,要求學生應用知識綜合分析,解決問題,并提出自己獨到的見解。因此,地理教師要將理論與實際結合起來,將生活中的真實案例融入課堂中,讓學生在熟悉的事物中獲取地理知識,形成能力。
以湘教版地理選擇性必修3第一章第二節“人類活動與環境問題”為例,本節課的重難點是使學生了解環境污染、生態破壞的危害及成因,歸納人類在現實生活中所面臨的主要環境問題。教師可帶領學生認真閱讀教材內容,讓學生知道環境問題分為原生環境問題和次生環境問題,并對水污染和大氣污染有全面的了解。教師還可以組織學生利用課余時間開展“環保達人”實踐活動,例如,出行盡量選擇低碳的方式,以減少汽車尾氣的排放;不隨手亂丟垃圾,以減輕環保的壓力;利用宣傳板報,使他人樹立環保意識等。
(五)轉變教育理念,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
在“三新”背景下,教師要想讓學生快速進入學習狀態,就要保證課堂的趣味性[5]。因此,在高中地理教學中,教師應及時調整授課方式,增加互動環節,營造活躍的課堂氣氛。例如,教師可以讓部分學生擔任小老師的角色,在課前預習本節課的內容,并給其他同學進行講解。新穎的教學模式能夠調動學生的參與興趣,讓學生自覺加入互動中,以更加認真的態度對待學習,在潛移默化中深化對知識的理解,全面提高地理綜合素養。教師要提前設計好導學案,劃分好學習小組,讓學習小組總結出本課的重難點部分,并將其制作成課件,每個學習小組派出一名代表負責講解。這樣全新的地理教學模式,有利于高效地理課堂的構建。
以湘教版地理選擇性必修1第四章第一節“陸地水體間的相互關系”為例,本節課要求學生繪制示意圖,解釋各類陸地水體的相互關系。教師在落實課標要求的過程中需要注意兩點:第一,明確陸地水體的類型、儲量、作用等基本概況,讓學生理解陸地水體的概念及其對人類生活的重要意義;第二,解釋各類陸地水體的相互關系。教師可以導學案的形式準備好相應的問題,讓學生通過小組合作的方式收集有價值的信息,將導學案補充完整。各學習小組可利用互聯網中豐富的資源進行拓展,制作課件,而后投票選舉出一名代表,給全班同學匯報學習成果。待所有學習小組發言完畢后,教師應進行綜合點評,指出各學習小組的閃光點和不足之處,并提供改進意見,然后重新梳理知識框架,讓學生對課程內容有全面且深刻的了解,提高其地理學習效率。
(六)優化評價標準,培養學生的地理核心素養
教學評價是教學中不可忽視的重要環節,教師應為學生提供明確的課堂評價標準,讓學生知道努力的方向和目標,以提高其學習效率。教師在制訂課堂評價標準時,應將課程內容與核心素養結合起來,為學生指明學習的方向。
以湘教版地理必修第一冊第五章第二節“土壤的形成”為例,本節課要求學生通過野外觀察或運用土壤標本,說明土壤的主要形成因素。本課的主要內容是土壤形成的自然因素以及土壤剖面的相關知識。教師在制訂評價標準時,應從課程內容與核心素養培養的角度出發,要求學生全面分析問題,鍛煉其綜合思維,使其對土壤的形成有深刻的了解,正確認識不同區域的土壤,能夠分析出圖示中的有用信息。教學結束后,教師應根據評價標準對每個學生進行打分,讓他們知道自己的具體表現。為了保證評價的客觀性和公平性,教師還可以引導學生采用自評和互評的方式,對自己和其他同學的表現進行點評,以多種視角發現自身存在的問題,并進行有針對性的改進。在交流與討論中,學生可對本節課的內容有更加深刻的認知。教師通過優化評價標準,在提高課堂效率的同時,可有效地培養學生的地理核心素養,使學生的綜合思維和區域認知等多方面能力得到提升。
結語
在“三新”背景下培養學生的地理核心素養,教師要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根據學生的基本學情創設問題情境;要充分激發學生的求知欲望,讓學生積極參與課堂互動,提高其地理實踐力。教師可將信息技術引入課堂,讓學生以直觀的形式學習地理知識,這有利于學生人地協調觀和區域認知力的培養,達到提高學生地理核心素養的教育目的。
[參考文獻]
[1]姚潔.淺談地理課堂教學中學科核心素養的培育[J].現代教學,2020(增刊2):54-55.
[2]步玉艷,張維桂.核心素養背景下高中生地理實踐能力的培養策略[J].新課程教學(電子版),2020(24):15.
[3]孫如.新課標背景下高中地理深度學習課堂的問題與策略[J].讀寫算,2020(36):9-10.
[4]徐良婷.高中地理教學中學生核心素養培養策略[J].吉林教育,2020(36):45-46.
[5]盧興.核心素養下的高中地理教學策略探究[J].試題與研究,2020(35):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