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玲玲 張湘韻



[摘要]從資源配置的角度,對2012—2021年我國高等職業教育區域布局結構進行實證分析,結果發現:我國高等職業教育的區域布局結構總體上呈現出整體均衡而區域內部非均衡的特征;優質高等職業教育資源集聚效應明顯;區域人口規模對區域高等職業教育布局結構的影響較大。未來,應繼續向西南和西北等地區實施傾斜政策;因地制宜,創新合作發展模式;統籌人口因素、經濟發展水平和高等職業教育的關系,服務區域高質量發展。
[關鍵詞]高等職業教育;區域布局結構;布局優化;實證研究
[作者簡介]王玲玲(1996- ),女,安徽合肥人,貴州師范大學教育學院在讀碩士;張湘韻(1975- ),女,貴州貴陽人,貴州師范大學教育學院,副教授。(貴州 貴陽 550025)
[中圖分類號]G710 ? ?[文獻標識碼]A ? ?[文章編號]1004-3985(2023)13-0005-08
“布局結構是一個多層次、多維度的概念,大多數學者將其視為高校數量、類型在空間或地理上的分布與組合方式。”①那么,高等職業教育布局結構則指高等職業學校在數量和類型上的空間分布及其組合關系。近年來,由于國家政策的大力支持,我國高等職業教育規模發展迅速,但“高職院校區域布局結構不均衡是我國高等職業教育發展面臨的現實困局之一”②。“高職院校區域布局結構是衡量高等職業教育發展水平與質量的重要內容”③,優化布局結構則是我國高等職業教育發展亟須解決的重要問題之一。因此,本研究以國家統計局、中國統計年鑒公布的教育統計數據以及教育部統計數據為樣本,探究2012—2021年我國高等職業教育布局結構變化,以期為今后我國高等職業教育區域布局結構優化以及高等職業教育質量提升提供一定參考。
一、2012—2021年我國高等職業教育區域布局結構基本情況分析
基于數據的權威性、可靠性和可獲得性等原則,本研究以國家統計局、中國統計年鑒和中國教育統計年鑒公布的高等職業教育統計數據為研究樣本,時間跨度為2012—2021年,所使用的分析工具主要是spss26.0。在教育領域區域布局結構劃分方面,相關學者主要采取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的劃分方式,即將我國大陸劃分為八大經濟區域,分別是東北地區、北部沿海地區、東部沿海地區、南部沿海地區、黃河中游地區、長江中游地區、西南地區和西北地區,本研究也采用八大經濟區域的劃分方式對2012—2021年我國高等職業教育區域布局結構進行分析。
(一)學校數量結構的變化與分析
2012—2021年,從增加數量來看,我國高等職業學校數量增加最多的是西南地區,增加了79所,區域內的四川和貴州數量增加最多,分別增加了29所和22所;其次是黃河中游地區,區域內數量增加最多的是河南,增加了26所。數量增加最少的是東部沿海地區,僅增加1所,區域內的上海高等職業學校數量沒有增加反而減少了8所;其次是東北地區,僅增加9所,區域內的黑龍江反而減少了2所(見表1)。從增長率來看,我國高等職業學校數量增長速度最快的是西北地區,增長率為45.76%,區域內的新疆增長最快;其次是西南地區,增長率為42.02%,區域內的貴州增長速度最快;再次是黃河中游地區,增長率達到17.28%,區域內陜西、河南和內蒙古的增長率分別為8.11%、35.62%和12.12%,而山西的增長率無明顯變化;此外,東部沿海地區的增長率最低,增長率僅為0.62%。從八大經濟區域高等職業學校數量占全國的比例來看,2012—2021年,長江中游地區始終是全國高等職業學校數量最多的地區,而西北地區始終是全國高等職業教育數量最少的地區。此外,2021年各區域高等職業學校占全國的比例為5.79%~18.44%,而2012年這一比例為4.55%~19.74%,說明2021年我國高等職業學校數量在八大經濟區域的分布較2012年更加均衡。從各區域高等職業學校數量占全國比例的增長百分點來看,增長最快的是西南地區,增長3.47個百分點;其次是西北地區,增長1.24個百分點;再次是黃河中游地區,增長0.35個百分點;而北部沿海、南部沿海、東部沿海、長江中游以及東北地區的百分點均有所下降,其中下降最多的是東部沿海地區,下降1.51個百分點,說明2021年東部沿海地區高等職業學校數量較2012年有所減少。進一步比較發現,西南、西北和黃河中游地區的增長率高于全國整體的增長率(14.57%),而北部沿海和南部沿海等其他地區的增長率低于全國整體的增長率。綜上可以發現,2012—2021年,八大經濟區域高等職業學校的數量增長是不均衡的,總體上呈現出西北和西南地區增長速度較快,黃河中游地區增長速度居中,長江中游、北部沿海、東部沿海、南部沿海以及東北地區增長速度較慢的特征,長江中游地區是我國高等職業學校數量的“高地”,西南地區則有望超越長江中游地區成為“新高地”。
長期以來,中西部地區是我國高等教育發展的“洼地”,為推進中西部地區高等教育發展,國家實施了一系列戰略措施,從政治、經濟、文化等方面持續給予中西部高等教育更多政策傾斜和支持。2012年2月,教育部、國家發改委、財政部聯合印發《中西部高等教育振興計劃(2012—2020年)》,明確提出 “擴大中西部學生入學機會”“優化院校布局結構”。高等職業教育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這一計劃大大促進了中西部地區高等職業教育學校數量的增長和布局結構的調整。2012年9月,我國提出 “一帶一路”倡議,其中“絲綢之路”經濟帶覆蓋了我國西南、西北和黃河中游的大部分區域,“一帶一路”建設在推動中西部地區經濟發展的同時,也對中西部地區高等職業教育的發展起到了重要的輻射作用。此外,自2008年開啟的中國—東盟教育交流周不僅大大加強了區域間的文化交流,同時也擴大了西南地區尤其是貴州對高等職業教育的需求,一定程度上促使貴州的高等職業學校數量得到顯著增加。因此,國家在振興中西部高等教育、推動高等教育均衡發展方面給予了中西部地區更多政策支持,同時也有效促進了中西部地區高等職業教育規模與結構的優化。
(二)在校生數量結構的變化與分析
由中國統計年鑒和中國教育統計年鑒的數據可知,2012—2021年,從增加數量來看,我國高等職業教育在校生數量增加最多的是西南地區,增加了168.55萬人,區域內的云南、貴州、四川、重慶和廣西分別增加了34.11萬人、32.15萬人、36.40萬人、26.22萬人和39.66萬人;其次是黃河中游地區,區域內在校生數量增加最多的是河南,增加了65.60萬人;在校生數量增加最少的是西北地區,僅增加了34.63萬人。從增長率來看,2012—2021年,八大經濟區域高等職業學校在校生數量增長率最高的是西南地區,增長率高達120.31%,區域內的廣西高等職業學校在校生數量增長速度最快;其次是西北地區,增長率為99.43%,區域內的新疆在校生數量增長速度最快;黃河中游和南部沿海地區的增長速度分別為72.37%和72.11%。進一步比較發現,2012—2021年,西南、西北、黃河中游和南部沿海地區的在校生數量增長率均高于全國整體的增長率(66.76%),而東部沿海和北部沿海等地區在校生數量增長率則低于全國整體的增長率。從各經濟區域高等職業學校在校生數量占全國在校生數量的比例看,2012年,長江中游地區是在校生數量占全國比例最高的地區;而到2021年,西南地區成為在校生數量占全國比例最高的地區。此外,2012年各經濟區域高等職業學校在校生數量占全國在校生數量的比例為3.61%~19.50%,而2021年這一比例為4.32%~19.19%。總體而言,2021年各區域在校生分布的均衡度較2012年略有增加。從各區域高等職業學校在校生數量占全國比例的增長百分點來看,增長最快的無疑是西南地區,增長4.67個百分點;其次是西北地區,增長0.71個百分點;再次是南部沿海地區,增長0.35個百分點;而東部沿海、北部沿海、長江中游、黃河中游以及東北地區的在校生數占全國在校生數的比重都有所下降,其中下降最多的是東部沿海地區,下降了2.68個百分點。由此可以發現,2012—2021年,八大經濟區域高等職業教育學校在校生數量的增長是不均衡的,總體上呈現西南和西北地區增長最快,黃河中游、長江中游、南部沿海和東北地區居中,東部和北部沿海地區增長較慢的趨勢,西南地區超越長江中游地區成為全國高等職業教育在校生數量最多的地區。
高等職業教育在校生規模的增長與高等職業教育學校數量、人口規模、入學意愿以及產業發展等因素密切相關。受高等職業教育擴招的影響,不僅我國高等職業教育學校的數量進一步增加,高等職業教育在校生規模也隨之擴張。國家統計局公布的數據顯示,近年來西南地區人口自然增長率處于全國前列,意味著西南地區有大量潛在的高等職業教育適齡人口,這勢必會擴大西南地區高等職業教育的在校生規模。此外,隨著西部大開發戰略、“一帶一路”建設的推進,西南地區的經濟發展水平得到顯著提高,加之西南地區工業化和城市化的發展,市場對高水平技術技能型人才的需求量也隨之增加,區域內學齡人口接受高等職業教育的意愿逐漸增強,從而大大促進了區域內在校生數量的快速增長。黃河中游、長江中游和南部沿海等地區由于人口基數大以及產業轉型升級,同樣需要區域內高等職業學校培養更多高水平技術技能型人才,以滿足經濟社會發展的需求。
二、區域高等職業教育層次結構變化與分析
(一)本科和專科層次學校數量的比例變化與分析
高等職業教育是我國普通高等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將高等職業教育學校(專科)數量與普通高等學校(本科)數量進行對比可以發現,2012年,八大經濟區域普通本科學校與高等職業教育學校的比例最高的是東北地區,比例為1.21,該區域內吉林比例最高;其次是北部沿海地區,比例為1.12,該區域內北京比例最高;而南部沿海地區普通本科學校和高等職業教育學校比例相對較低,僅為0.66。2021年,普通本科學校與高等職業教育學校的比例最高的是北部沿海地區,比例為1.16,東北地區緊隨其后,比例為1.15,相較于2012年這一比例下降了5.40%;而西南地區和西北地區普通本科學校和高等職業教育學校的比例相對較低。從增長率來看,南部沿海地區增幅最大,增長了11.54%;其次是東部沿海地區,增長了9.88%;而東北、黃河中游、西南以及西北地區的比例有所下降,其中下降最為明顯的是西南地區,下降了33.33%,說明2012—2021年西南地區高等職業教育學校數量有明顯增加,而普通本科學校數量增加不明顯甚至減少。從普通本科學校和高等職業教育學校的增長率也可以看出,2012—2021年西南和西北地區高等職業教育學校數量的增長率遠高于普通本科學校數量的增長率。換言之,西南和西北地區高等職業教育學校數量增長較快,而普通本科學校增長趨勢放緩。此外,從全國的整體比例來看,2012—2021年普通本專科的比例由0.91下降為0.85,下降了5.82%;從全國本專科數量的增長率來看,專科的增長率明顯高于本科增長率。
本研究認為,2012—2021年,西南和西北地區高等職業教育學校數量增長速度高于普通本科學校增長速度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兩點:一是西南和西北地區工業化和城市化啟動較晚,經濟社會發展對高水平技術技能型人才的需求量近年來大幅增加,進而促進了區域內高等職業教育學校數量的快速增長;二是西南和西北地區師資力量薄弱,加之區位因素導致優質師資難以引進,因而實施普通本科教育較高等職業教育的難度更大。而南部沿海、東部沿海和北部沿海地區普通本科學校與高等職業教育學校的比例上升,原因主要是該區域經濟發展水平較高,人們對優質普通本科教育的需求量更大,接受優質普通本科教育成為該區域人們的普遍需求,因此區域內普通本科學校規模超過了高等職業教育學校的規模。這一數據也從側面反映出我國優質高等教育資源區域分布失衡,“馬太效應”仍然存在。
(二)本科和專科層次學校在校生數量的比例變化與分析
2012年,八大經濟區域普通高等學校(本科)在校生數量與高等職業教育學校(專科)在校生數量的比例最高的是東北地區,比例為2.54;其次是東部沿海地區,比例為1.63。2021年,普通本科學校在校生數量與高等職業教育學校在校生數量的比例最高的仍然是東北地區,但比例下降為1.82;其次仍是東部沿海地區,比例為1.47;西南地區普通本科學校在校生數量與高等職業教育學校在校生數量比例相對較低,僅為0.99。從增長率可以看出,2012—2021年,八大經濟區域的比例均出現負增長,說明八大經濟區域的高等職業教育學校在校生數量增長速度超過了普通本科學校在校生增長速度。其中,西南地區高等職業教育學校在校生數量增長最為明顯,區域內的云南高等職業教育學校在校生數量增長速度最快。
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各區域的高等職業教育學校在校生數量增長速度遠高于普通本科學校在校生增長速度,主要原因可能有以下幾點:一是隨著經濟社會的發展,尤其是近年來產業轉型升級速度加快,對高水平技術技能型人才的需求量大大增加,從而加速了高等職業教育學校在校生規模的增長。二是國家提出高職擴招政策,2019年開始對高職院校實施擴招,至2021年每年擴招人數為100萬人,增強了人口因素對高等職業教育規模的影響。三是2019年我國高等教育毛入學率突破50%,高等教育進入普及化階段,而進入普及化階段后我國高等教育更加注重質量提升而非規模擴張。有學者指出:“目前我國高校已不具備進一步擴招的能力,已由過去追求規模效益轉向追求質量效益,大多走上了以提高質量為主的內涵式發展道路,不再追求規模擴張。高等教育普及化的可持續發展,顯然只能通過擴大高等職業教育的供給規模來解決。”④
三、區域優質高等職業教育資源布局結構與分析
本研究以職業本科學校和“雙高計劃”學校作為優質資源來衡量區域優質高等職業教育資源的布局結構(統計結果見表2)。2019年2月,國務院印發《國家職業教育改革實施方案》,明確提出開展本科層次職業教育試點。截至目前,國家正式批復的職業本科院校已經達到32所,依據教育部2021年的統計數據,八大經濟區域北部沿海地區的職業本科學校數量最多,占全國的比例為18.75%;其次是黃河中游和西南地區,占全國職業本科學校的比例均為15.63%;再次是東部沿海、南部沿海和長江中游地區,占比均為12.50%;東北地區職業本科學校數量最少,僅1所,占全國的比例僅為3.13%。從在校生數量以及占全國的比重來看,南部沿海地區職業本科學校在校生數量最多,占全國的比例達到25.12%,區域內的廣東職業本科學校在校生數量最多;其次是西南地區,占比20.64%;之后是黃河中游地區,占比17.73%。從2019年教育部公布的“雙高計劃”名單來看,“雙高計劃”學校數量最多的是北部沿海地區,達到39所,占全國的比重為19.80%,高水平學校和高水平專業群占全國的比重分別為19.64%和19.86%,東部沿海地區“雙高計劃”學校數量僅次于北部沿海地區,占比18.27%,其中東部地區高水平學校數量居全國第一;之后是長江中游地區,占比15.23%,長江中游地區高水平專業群數量居全國第二,僅次于北部沿海地區。
可見,我國的優質高等職業教育資源集中分布于北部沿海和東部沿海地區,而東北和西北地區的優質高等職業教育資源較少,說明我國優質高等職業教育資源的區域分布是非常不均衡的。長期以來,北部沿海和東部沿海地區是我國優質高等教育資源供給較為充足的地區,而東北和西北地區由于經濟發展、人口規模以及區位等多重因素的復雜影響,很難集聚優質高等職業教育資源。這一布局結構也反映出我國目前的優質高等職業教育資源分配存在一定的路徑依賴。
四、區域高等職業教育布局結構與區域人口、經濟發展的相關性分析
(一)區域高等職業教育布局結構與區域人口規模的相關性分析
為考察區域高等職業教育布局結構與區域人口的相關性,本研究使用spss26.0分析軟件,采用皮爾遜相關法對各區域的高等職業教育學校數量、高等職業教育在校生數量和區域人口規模進行相關性分析(具體見表3)。
總體來看,2012—2021年,區域高等職業教育學校數量、區域高等職業教育在校生數量與區域人口規模之間存在極顯著的正相關關系,并且相關性越來越強。具體而言,2012年,區域高等職業教育學校數量與區域人口規模的簡單相關系數為0.928,在0.01顯著性水平上顯著相關,存在線性關系;區域高等職業教育在校生數量與區域人口規模的簡單相關系數為0.938,同樣在0.01顯著性水平上顯著相關,存在線性相關關系。2021年, 區域高等職業教育學校數量與區域人口規模的簡單相關系數上升為0.935;而區域高等職業教育在校生數量與區域人口規模的簡單相關系數上升為0.955,均在0.01顯著性水平上顯著相關,存在線性關系。
區域人口規模大意味著該區域內高等職業教育的潛在生源學齡人口多,同時也意味著該區域的高等職業教育需求量大。隨著我國經濟社會發展和產業結構的轉型升級,市場對高水平技術技能型人才的需求量隨之增加,并且近年來隨著人們對高等職業教育觀念的轉變,我國高等職業教育的在校生規模持續提升,說明人口因素對高等職業教育規模具有一定影響。此外,高職擴招政策的提出使得大量適齡人口有機會接受高等職業教育,這也增強了人口因素對高等職業教育規模的影響程度。
(二)區域高等職業教育布局結構與經濟發展的相關性分析
有研究認為,“高等職業教育是加速區域經濟發展的引擎和前進動力,通過影響人力資本的數量和質量從而影響區域經濟增長”⑤。本研究采用皮爾遜相關分析法將各區域的高等職業教育學校數量、在校生數量、區域生產總值和區域人均生產總值進行兩兩相關分析,結果發現,各區域高等職業教育學校數量、在校生數量與區域生產總值、區域人均生產總值之間的相關性較弱甚至不相關(具體見下頁表4)。2012年,高等職業教育學校數量與區域生產總值的簡單相關系數為0.752,在0.05顯著性水平上顯著相關,存在線性關系;而隨著時間的推移,2021年,高等職業教育學校數量與區域生產總值的相關性并不顯著。此外,本研究還發現,2012—2021年,高等職業學校在校生數量與區域生產總值、區域人均生產總值之間并不存在顯著相關性。
高等職業教育學校數量、在校生數量與區域經濟發展的相關性較弱甚至不相關,在一定程度上說明了高等職業教育與區域經濟發展的適應性不夠,高等職業教育供給的高水平技術技能型人才資源未能給區域內的經濟發展帶來充足的活力。當前,我國經濟發展正處于轉型升級的關鍵時期,高等職業教育與區域經濟結構之間匹配性不足,容易導致高等職業教育培養的大量專業化人才資源流失甚至浪費,從而不利于促進區域內經濟的發展。
五、研究結論與建議
(一)研究結論
本研究通過對2012—2021年我國高等職業教育區域布局結構進行實證分析,初步得出以下結論:
第一,2012—2021年,我國高等職業教育區域布局結構整體趨于均衡,各區域的高等職業教育學校數量和在校生數量都有顯著提升,其中西南地區學校數量和在校生數量增長速度最快。另外,不同層次學校的數量比例和在校生比例也趨于合理。但從區域內部結構來看,八大經濟區域內部結構不均衡,存在有的省份學校數量和在校生數量增長較快,而有的省份增長速度較慢的現象。
第二,優質高等職業教育資源集聚效應明顯。優質高等職業教育資源主要集中在北部沿海地區,其中,職業本科學校有6所,“雙高計劃”學校有39所。相比較而言,東北和西北地區的職業本科學校、“雙高計劃”學校數量較少。東北地區職業本科學校僅有1所,“雙高計劃”學校16所;西北地區職業本科學校3所,但“雙高計劃”學校僅7所。可見,優質高等職業教育結構布局不均衡,兩極分化現象明顯。
第三,人口規模是影響高等職業教育區域布局結構的重要因素,而經濟發展水平對高等職業教育區域布局結構的影響不顯著。通過統計分析結果可以看出,人口規模對高等職業教育學校數量和在校生數量具有極顯著的影響,而隨著高職擴招政策的實施,這一影響更加顯著。經濟發展水平對高等職業教育布局結構影響不顯著則反映出高等職業教育的布局結構與區域經濟發展適應性有待增強。
(二)政策建議
基于對高等職業教育區域布局結構的統計分析,本研究提出如下政策建議:
第一,繼續發揮國家政策導向作用,向西南和西北等地區實施傾斜政策。近年來,國家出臺了一系列有關高等職業教育改革與發展的政策,有效推動了我國西南和西北等地區高等職業教育規模的快速發展。而在高等職業教育規模快速增長的同時,高等職業教育的質量也是一個不容忽視的重要問題。并且隨著人們對優質高等職業教育資源的需求量增大,高等職業教育的質量保障與提升將是未來高等職業教育布局調整優化過程中必須高度重視的問題。因此,國家應繼續發揮政策的導向作用,給予西南、西北以及東北等落后地區更多政策扶持,尤其是合理分配優質高等職業教育資源,同時發揮財政“輸血”作用,加大對落后地區高等職業教育的投入力度,重點支持這些地區高等職業學校基礎能力的提升,大力推進高等職業教育質量建設,在“擴增”的基礎上進一步“提質”,推動落后地區高等職業教育的內涵式發展,進而實現我國高等職業教育的持續均衡發展。
第二,因地制宜,創新合作發展模式,促進區域間和區域內的高等職業教育布局結構優化。由于各地區具有明顯的區域性特征,因此各區域應因地制宜,創新合作發展模式,鼓勵區域間對口幫扶,促進區域間布局結構優化。例如,西南、西北地區以及黃河中游地區可以利用“一帶一路”建設政策,探索“走出去”發展模式,服務對外交流和產品出口;長江中游地區可以結合區位特點,加強與東部沿海地區的合作,加強產學合作、合作辦學等,實現優勢資源共享;南部沿海地區學校應瞄準市場需求,及時調整專業結構,加強與區域內產業發展之間的聯系;而東北地區則可以發揮普通本科教育資源比較集中的優勢,創新本專科貫通培養制度,同時與北部沿海地區開展合作,積極探索高等職業教育專業碩士培養模式。此外,八大經濟區域高等職業教育內部結構或多或少存在一定的不均衡現象。例如,南部沿海地區內的廣東高等職業教育發展速度較快,而福建和海南發展速度則較為緩慢;再如,黃河中游地區內的河南高等職業教育發展速度明顯高于陜西、山西和內蒙古。因此,打造區域內合作共同體,也是優化區域內高等職業教育布局結構的重要方式。
第三,統籌人口因素、經濟發展水平和高等職業教育的關系,服務區域高質量發展。一是提升高等職業教育人才培養與區域經濟發展的匹配性,大力發展本科層次職業教育,培養更多高層次技術技能型人才,滿足經濟高質量發展對高素質技能型人才培養提出的要求。2021年10月,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關于推進現代職業教育高質量發展的意見》,明確提出“到2025年,職業本科教育招生規模不低于高等職業教育招生規模的10%”,這一目標要求無疑會增強高等職業教育對經濟發展的影響。二是增強高等職業教育專業結構與經濟發展的適配度,緊跟市場前沿,緊盯技術需求,加強高等職業教育與行業、企業之間的聯系,依據經濟發展需要及時調整專業結構,培養行業、企業所需要的高水平技術技能型人才。三是利用信息技術,構建開放包容的終身教育體系,充分利用數字化手段擴大優質高等職業教育資源的覆蓋面,打破時間和空間的界限,滿足社會成員多樣化的學習需求。此外,“學校要充分發揮區位優勢、資源優勢和專業優勢,將辦學思想、發展定位、人才培養與終身教育體系建設進行深度融合,為終身教育體系建設提供智力支持和人才支撐”⑥。
[注釋]
①周紅莉.中國高職院校布局結構變革的歷史進程與基本經驗[J].教育與職業,2015(22):9.
②李小娃.我國高職院校區域布局結構特點及改進策略[J].職業技術教育,2016,37(1):23.
③李小娃.高職院校區域布局結構的實證分析及優化策略——基于“2015年全國高等學校名單”的分析[J].現代教育管理,2016(3):85.
④張應強,姜遠謀.超大規模的高等教育普及化:時代背景、現實挑戰和道路選擇[J].高等教育研究,2022,43(8):12.
⑤李照清.區域經濟發展與高職教育互助共生關系的實證研究——基于6省數據的分析[J].現代教育管理,2019(11):113.
⑥王敬杰.我國終身教育體系的指標架構、建設成就和優化路徑——《教育規劃綱要》十年回顧與展望[J].職業技術教育,2021,42(7):23-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