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沿錚
摘 要:隨著我國國際地位的提升、經濟結構的調整以及產業結構的高端化和智能化,社會對高素質技能型人才需求量不斷增加。技工院校是我國培養各行業技能人才的重要陣地。針對如何培養高素質、高技能人才,各院校及相關企業開展了大量的探索與研究,校企合作模式應運而生。本文針對校企合作的技工院校培養高技能人才路徑展開了深入探討,并結合對校企合作問題的詳細分析,提出了拓寬校企合作路徑的策略,以期為加強技工院校人才培養提供參考。
關鍵詞:校企合作 技工院校 高技能人才
職業教育能夠快速培養大量具備高素質、高技能的綜合型人才,是促進國家經濟發展的動力源泉。筆者在探索職業教育改革過程后發現,校企合作是培養高技能人才的有效路徑。技工院校可以通過加強學校和企業的聯系,建立校企合作關系,集中學校和企業的資源來培養綜合型人才。校企合作可以使技工院校為社會發展源源不斷地輸送高水平技術人才,推動教學理論與社會實踐的結合,實現學校、企業、社會多方共贏。但是在校企合作過程中,技工院校培養高技能人才的教學模式和實踐模式中還存在諸多問題,這些問題既影響了校企合作模式的正常開展,又嚴重影響了教學質量,不利于發揮校企合作模式的積極作用。因此,筆者嘗試通過對校企合作中的問題進行分析和探討,找到提升高素質復合型人才的培養方法,實現技工院校的教學目標。
一、校企合作中存在的問題
(一)校企合作機制不完善
技工院校一直在探索校企合作模式,也有一些成功案例,但總體看,校企合作還存在一些問題。究其原因,主要是因為校企雙方沒有實現利益均衡,缺乏互利互惠的合作機制。企業是市場經濟的主體,其經營宗旨是實現經濟利益最大化。因此,在合作過程中企業不會主動承擔培養高技能人才的義務。一旦企業得不到預期的經濟利益,就很難再次參與到校企合作中。因此,有效合作機制的缺失將導致學校和企業雙方難以建立一個互利共贏的合作方式,不能實現深度合作,從而無法達到培養高技能人才的目的。
(二)政策保障作用發揮不夠
通過對國家出臺的關于技能型人才培養法律法規的分析可以發現,國家對技工院校開展校企合作具有非常明確的要求。但是,相關法律法規還不夠完善,校企合作在法律層面上缺少充分的保障機制,使雙方職責和權力缺乏監督和制約,學校和企業的權益缺乏保障。例如,在校企合作過程中,技工院校學生需要在合作企業中進行頂崗實習,但由于學生的專業技能不足,無法完成企業的預期產量和質量任務。為規避上述問題,政府相關部門曾給予企業一定的稅收政策,但具體的優惠政策一直沒有明確的法律條文規定,極易造成校企合作中企業參與熱情不高的現象。
(三)思想觀念落后
雖然政府有明確的文件來支持校企合作,技工院校也已逐漸意識到校企合作的重要性,但在實際運用中仍存在諸多問題,其中技工院校落后的思想觀念是阻礙校企深度合作的主要原因之一。技工院校的思想落后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一是管理層缺乏改革和創新意識;二是部分教師存在抵觸心理。大部分教師由于受到傳統應試教育的影響,教學思維方式相對固化。在校企合作模式推廣實施過程中,教師需改變自身的教學思維和方式,研究適用于校企合作的教學模式,但部分教師因受傳統觀念的影響,對校企合作模式的實施存在抵觸心理。
(四)校企合作目標存在差異化
校企合作是近幾年提出的技工院校培養高技能人才的新路徑,但現階段工作開展還僅僅停留在初級階段。學校和企業雙方的合作目標仍存在較大差異。技工院校在校企合作過程中有兩個主要目標:一是拓寬學生的就業路徑;二是提高學校的辦學能力和就業率。而企業在校企合作過程中的主要目標是希望通過技工院校的學術理論、技術設備或政策扶持來幫助企業完成既定的生產目標和生產計劃等,從而實現企業經濟利益的最大化。現階段,學校和企業一般通過前期的商榷簽訂雙方均能接受的協議,以此來保障校企合作工作的正常開展,但校企雙方的合作目的仍存在一定的差異,缺乏有效的溝通機制,這導致在合作過程中極易出現一些不可調和的矛盾,嚴重影響校企合作工作的正常開展。
二、校企合作的重要性
(一)校企合作是技工教育的本質需求
技工院校教學的本質是培養面向生產、經營一線的技能型人才。學生必須符合職業崗位的需求。因此,要實現技工院校與社會崗位發展需求相對接,就必須加強校企合作。校企合作模式的實施有助于技工院校把握自身的教學定位,結合企業的用人需求來了解社會的人才需求,并以此為目標對學校相關專業的教學方案進行及時的升級更新,以滿足企業對人才的需求。同時,校企合作還有助于技工院校師資團隊的建設,既保證學生擁有充足的實習機會,又能根據學生的在崗表現來完成教學質量評估。另外,技工院校還可以參考企業的培養建議,對教學目標和內容進行調整,確保學生的培養方案與企業的人才需求相適應,進而提高學生的就業率,讓畢業生的素質能力可以與企業崗位要求順利接軌。
(二)校企合作是企業發展的必經之路
政府相關部門出臺的關于校企合作的優惠政策,使得企業在參加校企合作中不僅能夠享受到國家的相關稅收政策,而且能夠實現企業的可持續健康發展。隨著社會經濟的飛速發展,企業面臨的市場競爭越來越激烈,高技能應用型人才的嚴重短缺逐漸成為限制企業發展的重要因素。中小型企業因受資金限制,在高技能應用型人才的競爭中存在著明顯劣勢,導致出現招工荒招工難問題。但在校企合作中,企業可以直接與技工院校進行合作,共同參與人才的培養過程,從而大幅度提高人才對企業的忠誠度。同時,技工院校的學術理念和創新技術能夠提高企業在市場中的競爭力,有助于企業的長遠發展。
(三)符合經濟和社會的發展需要
隨著經濟社會的不斷發展,企業對于高技能人才的需求也越來越大。校企合作可以幫助技工院校及時掌握社會的發展動向和人才需求信息,有效避免出現技工院校培養的人才不符合社會發展需求的現象,從源頭上增加高質量、高素質的勞動者數量,提高高技能人才在勞動人口中的比例和整體素質,從而更好地滿足國家和當地經濟社會發展對高技能人才需求。
三、技工院校開展校企合作的對策
(一)完善校企合作相關政策和制度
在校企合作中,政府要發揮統籌和引導作用,不斷完善相關的政策和制度,為校企合作指明發展方向,讓校企合作成為培養高技能人才的根本途徑和通用模式。首先,當地政府要對技工院校管理者進行思想觀念的教育引導,使學校和企業明確各自的目標和責任。一方面,政府要制定相關的法律法規來嚴格規范雙方的責任和義務;另一方面,政府要對參加校企合作的企業制定一系列激勵政策,保障企業的經濟利益和社會利益。
(二)轉變思想觀念
在校企合作中,技工院校要轉變自身的教學觀念,深入研究國家相關指導性文件,了解國家對人才培養的要求,并結合自身的需求做出相應的調整。技工院校需要從管理層、教師和學生3個方面促進思想觀念的轉變,讓管理層、教師和學生成為校企合作的主要推動者。
例如,在幼教舞蹈專業教學中,該專業一部分學生是調劑到本專業或直接招錄就讀本專業的。因此,這些學生普遍缺乏良好的學習熱情和學習動機,沒有深刻認識到幼教舞蹈專業的重要性。然而,學校通過校企合作模式將社會舞蹈相關機構優秀工作者引進課堂,請他們講解一些知名舞蹈家的案例,并組織學生觀看各種類型的優秀舞劇,如外婆橋獨舞或幼兒舞蹈作品等,可以在潛移默化中加深學生對專業知識的理解,轉變學生的學習理念,促進學生在掌握理論知識的同時積累豐富的實踐經驗。
(三)改變自身人才培養模式
在校企合作中技工院校需要對自身的教學模式進行全面改革。首先,技工院校需從市場需求角度出發,對學校的專業進行調整和規范,以崗位技能為核心對教學模式進行構建;其次,按照社會職業需求對專業理論課程進行整體調整;最后,技工院校需在實際教學中邀請企業的資深技師和管理人員參與到課程教學中,實現技工院校教師團隊“雙師型”轉化。
例如,在幼教舞蹈專業的教學過程中,技工院校的課程教學是根據教學大綱進行調整的,主要目的是為了豐富學生的理論知識。但社會對于幼教舞蹈專業人才的需求并不是一成不變的,而社會幼師舞蹈機構也能夠第一時間掌握社會對舞蹈教師的需求情況。技工院校可以通過與社會幼師舞蹈機構進行合作,將社會幼師舞蹈機構內的優秀教師引進舞蹈專業課堂中,讓學生在具備充足理論知識的同時還擁有豐富的實踐經驗。同時,社會幼師舞蹈機構內的優秀教師可以在課堂中講解一些實用性較強的解決問題方法。這樣有助于提升幼教舞蹈專業學生在社會中的競爭力和適應力,拓寬學生的專業視野。
四、小結
校企合作是國家針對技工院校高技能人才培養方案提出的全新發展方向。在校企合作開展過程中,技工院校要明確校企合作是技工教育的本質需求,即滿足社會經濟發展對人才的需求。校企合作有助于技工院校培養高技能人才,提高學生的就業率和社會競爭力,推動技工院校人才培養模式的創新發展,從而提升人才培養的整體水平。
參考文獻:
[1]覃冬梅,杜少華.高職機械加工實訓教學改革的有效性[J].南北橋,2021(5).
[2]譚建正,王志剛.高職院校《機械零件加工與裝配實訓》教學改革[J].河北農機,2016(10).
[3]陳銘.高職機械加工實訓課程開發與教學方法改革研究[J].科技風,2019(31).
[4]唐瓊英,蘆晉.探索高職院《機械零件加工與裝配實訓》教學改革[J].價值工程,2011(30).
(作者單位:廣東省機械技師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