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祥哲
摘 要 新課標提出了語文核心素養這一重要概念,這對語文教學提出了新的要求。寫景類文言文是統編教材中的重要內容,利用這些教學資源,能有效培養學生的語文核心素養。本文從因聲求氣,涵泳節奏韻味;積累字詞,建構知識體系;比較替換,理解煉字藝術;抓取意境,升華審美體驗;了解背景,解讀深層意蘊等角度,探索了寫景類文言文的教學策略。
關鍵詞 核心素養 寫景散文 文言文教學
新課標提出了語文核心素養的教學要求,這些要求理應成為語文教學重要的理論依據。統編語文教材收錄了不少寫景類文言文,這些課文語言優美,富含情韻,展現了作者對生活的深入思考。對此,教師要結合文言文的特點,采取有效教學策略,讓學生在學習領悟作品的過程中,提升語文核心素養。
一、因聲求氣,涵泳節奏韻味
寫景類文言文都具有語言優美、駢散結合、音韻和諧的特點,比較適合誦讀。教師可以利用這一點,組織學生開展配樂誦讀的活動,讓學生感受作品的節奏韻味。這樣就能幫助學生感受作品的情感,體會其中的意蘊。學生可以從整體感受、分析節奏、挖掘情感等角度進行賞析,從而提升學生的審美和創造能力。
如學習《岳陽樓記》時,教師先給學生播放多媒體課件,讓學生觀賞壯觀的岳陽樓景色,并在音樂伴奏下,自主誦讀作品,說說自己的初步印象。學生發現,文章結構工整,詞句節奏鮮明,給人音律和諧的感覺。然后,教師讓學生用斜線畫出誦讀的節奏。最后教師再讓學生說說對作品的整體感受,自己在誦讀中是否體會到作者的情感。
新課標提出:“審美創造是指學生通過感受、理解、欣賞、評價語言文字及作品,獲得較為豐富的審美感受。”在誦讀的過程中,學生獲得了初步感受,并結合節奏理解了作者想要表達的意圖。在表達閱讀感受的過程中,學生的思維能力得到了有效提升。
二、積累字詞,建構知識體系
文言文在字詞的用法、語言結構等方面,都和現代漢語有很大的不同。教師可以引導學生一邊閱讀,一邊用批注法記錄自己不理解的字詞,通過查字典等方法了解詞語的意義,然后進行自主整理歸納,建構完整的語言知識體系。這樣的活動一方面能提升學生的語言建構和運用能力,另一方面也能促進他們的理性思考,提升思維能力。
自主建構可以分三個環節展開。第一個環節是“批注解疑”,教師給學生介紹具體的學習方法。然后,學生自主閱讀《醉翁亭記》等課文,標注出自己難以理解的字詞。第二個環節是“整理歸納”,學生要將新學習到的文言知識,和已經掌握的知識進行結合,積累文言詞匯知識。第三個環節是“對比白話文”,學生可以對照白話文和文言文,說說它們在詞匯意義與語法規則方面有哪些異同。通過這樣的學習,學生能更好地建構文言文語言與語法知識體系。
分析比較、歸納判斷是思維能力的重要表現。新課標提出教師要引導學生提升邏輯思維、辯證思維能力。教師要利用寫景類文言文,指導學生參與對比分析和探究活動,從而逐步提升學生的思維能力。
三、比較替換,理解煉字藝術
作者在創作寫景類文言文時,對用詞用字會精雕細琢。所以,引導學生鑒賞作品的煉字藝術,也是解讀的重要環節之一。教師可以指導學生運用替換法,對比不同詞語的使用效果,從而體會作者的用詞之妙。通過這樣的方式,提高學生的語言運用能力和審美創造能力。
教師可以特別挑選一些用詞巧妙,但學生容易忽視的詞語,引導學生進行替換比較。如《答謝中書書》中有“曉霧將歇,猿鳥亂鳴”一句,學生可以試著將“亂”替換成“爭”“齊”“均”等詞語。然后學生對比分析這些詞和“亂”的區別。通過比較,學生發現“猿鳥亂鳴”體現了一種沒有被人類社會打擾的大自然的真實狀態,給人亂而不糟的感覺,從而增添了田園野趣。通過替換,學生體會到了作品的用詞之妙。教師還可以在此基礎上,鼓勵學生參與語言運用活動,嘗試在自己作文中準確地運用生動貼切的詞語。
語言運用不僅要求學生主動積累字詞,形成良好語感,更要讓他們感受語言文字的豐富內涵,形成對語言文字的深厚情感。
四、抓取意境,升華審美體驗
寫景類文言文的難點之一在于作者所寫的山水意境和學生日常的生活感受可能存在一定距離。所以,要提升學生的審美賞析水平,就要為他們搭建學習支架, 讓他們進入到作品的意境中。教師可以采用多媒體法、生活體驗法、問題激趣法,給學生提供不同的支架,幫助他們升華審美體驗。
在感受美的環節,教師可以采用多媒體法,給學生播放視頻,用聲音、圖像喚醒學生的聽覺、視覺感官,幫助他們進入作品的情境中。如《桃花源記》描繪的是虛擬的世外桃源,但通過觀賞桃林美景,聆聽優美旋律,能讓學生初步感受美。在發現美的環節,教師可以采用生活體驗法,帶領學生融入到大自然中,體會自然美。在表現美、創造美的環節,教師可以問題為支架,引導學生將自己獲得的審美感受用語言文字表達出來。“主人公所看到的桃花林,和你看到的有什么不同嗎?在穿越桃花林后,主人公看到了神奇的場景,那么,你又看到了什么呢?作者想要借助桃花源表達什么想法?如果你來描寫桃花源,你想要抒發怎樣的情感呢?”在問題的啟發下,學生激發了表達欲望,從而順利地完成了學習任務。
新課標認為審美創造素養要求學生具有初步感受美、發現美和運用語言文字表現美、創造美的能力。教師可以用寫景類文言文作為引子,讓學生逐步提升審美情趣。
五、了解背景,解讀深層意蘊
寫景類文言文的創作時代較為久遠,和學生的日常生活有較大的距離。所以學生理解起來有一定的難度。教師可以給學生介紹作品的背景,讓他們用知人論世的觀念解讀作品,這樣有助于學生體會文章的深意。
如在學習《岳陽樓記》時,教師可以給學生介紹作品的背景。學生吃驚地發現,原來作者很可能并沒有見過岳陽樓,而是根據畫卷和文獻資料,通過想象,還原了岳陽樓的景物風貌,并將其寫下來。同時,學生也了解到當時作者正處于被貶謫的狀態,此時,北宋王朝正處于內憂外患的年代。在了解到這些信息后,學生就不難理解作者的內心感受。作者懷著愛國之情,想要報效國家,希望能通過改革讓國家重新獲得生機。但是誰知道自己的良苦用心并不能得到朝廷的認可,還因此被貶謫。然而在這種境況下,作者依然沒有失去希望,而是懷著“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的心態,體現出濃濃的愛國情懷。在學生理解了作品的深層意蘊后,教師再鼓勵他們拓展閱讀,閱讀更多的寫景類文言文作品,看看能否在這些文章中體會到作者的家國情懷。在總結歸納中,學生認識到家國情懷是中華民族傳承千年的美德,很多寫景類的文章,不僅僅只是描寫景物,作者還將自己的深厚情感融入其中。
在了解寫景類文言文創作背景的過程中,學生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有了更深刻的了解,促進了學生文化傳承與理解素養的生成與發展。
語文學科強調“以人育人”,因此在指導學生解讀寫景類文言文作品的時候,教師不僅要讓學生理解作品詞句的巧妙,更要讓他們深入挖掘,感受作品中的人文情懷,提升審美品味。這樣的閱讀才能讓學生在深度賞析寫景類文言文的過程中,有效地提升學生的語文核心素養。
[作者通聯:福建建甌市小橋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