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銳珍
【摘要】在“雙減”政策下,教師布置作業時既要重視作業的數量,也要關注作業的質量,在不增加學生負擔的前提下有效提高教學效果。圍繞如何增強作業趣味性和設計個性化作業兩方面進行探討,旨在教學中達成減負與提高作業質量并重,使“雙減”政策在滿足新課標要求的情況下真正實施。
【關鍵詞】“雙減”;小學語文;有效作業
“雙減”政策要求教師減輕對學生的作業負擔,教師需要改變“題海作業”布置方式,有效減少作業數量,同時提高作業質量。在“雙減”實施的同時,新的義務教育課程標準也對教師的教學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二者的雙重要求下,教師不僅需要采取多種方法提高課堂教學質量,也需要通過適當的手段提高課后作業質量。教師需要改變原有的作業出題方式,優化作業設計勢在必行。為提高作業效果,教師還需要將現代化的教學理念充分融入作業當中,從多個角度提高作業的質量。
一、應用多種方法,提高作業趣味性
學生學習主動性對學生學習能力和學習效果的提高有直接影響。過去,課后作業效率相對較低的一個重要原因就是作業缺乏趣味性,導致學生參與度不足。在實施“雙減”政策的過程中,提高作業的趣味性是提高作業練習效果的關鍵措施之一,教師應在教學實踐中采取多種方法,設計富有趣味性的課后作業。
1.結合游戲活動,促進學生參與
在過去的作業練習中,學生參與度不足一直是影響作業效果的關鍵問題之一,這與作業完成過程枯燥無味密切相關。據調查,相當一部分學生的首要興趣與游戲相關。在實際教學中,學生年齡越小,游戲的激趣效果越好。相比過去,在如今的教學中,學生完成作業的主要時間段由家中變為了課后服務環節,這為學生充分交流提供了一定的便利。因此,在日常教學中,教師需要積極將小學語文的作業練習與游戲活動結合起來,提高學生參與度,有效增強作業實效。
例如,在“小書包”的作業布置中,結合拼音和偏旁知識的考查,教師可以設計兩個游戲作為學生課后作業的組成部分。在這兩部分作業中,教師可以讓學生以小組為單位,在學習拼音和偏旁部首時制作出相關的卡片。在關于拼音的作業游戲中,學生可以兩人為一個小組,一個學生展現生字,另一個學生找出聲母和韻母,將其拼接起來,并讀出讀音。如“書”字,學生就需要將“sh”與“u”拼起來。在以偏旁部首為重點的游戲中,一個學生需要展現拼音,如“zuò”,另一個學生則可以將單人旁和“乍”放到一起。基于學生合作情況考慮,這一作業可以在課后服務中完成,根據觀察,大多數學生都能積極參與其中。通過游戲,教師有效提高了作業趣味性,促進了學生的參與,減輕了作業為學生帶來的負擔。
2.融合實踐活動,豐富作業形式
實踐是檢驗所學知識的主要方法,也是學生學習知識主要目的之一。在如今的教學中,語文教學更加重視實踐,這在增強課程的情境性和實踐性,促進學習方法變革這一義務教育階段的要求中有著充分的體現。可以說,無論是從減負還是從提質的角度看,實踐作業都有著一定的優勢。所以,教師需要積極布置以實踐為形式的課后作業,有效豐富作業練習的方式。
例如,在“大還是小”這一課教學之后,教師就可以向學生布置調查作業。在作業中,教師需要充分展示學生需要調查的內容。如“最大的鳥是( ),最小的鳥是( )”“最大的海洋是( ),最小的海洋是( )”“最大的( )是( ),最小的( )是( )”。學生需要根據填空題選擇合適的方法展開調查。通過實踐作業,教師讓學生對大和小有了更加形象地認識。同時,這樣的開放式實踐調查作業也能更好地激發學生興趣,這對于實施減負提質的理念有著積極的影響。
3.聯系其他學科,落實學科融合
如今的教學注重將多門學科融合起來,充分聯系課內外知識,培養學生語言文字綜合應用能力。而跨學科學習也成為了拓展型學習任務群的重要組成部分。相比單一的語文學科,教師將其他學科資源結合起來,能更好地引入各種趣味性素材與練習方式,這對激發學生參與作業練習的積極性起到重要作用。
例如,在《秋天》這一課的學習之后,教師就可以提出問題:“你印象中的秋天是什么樣子的?你父母眼中的秋天又是怎樣的呢?”讓學生詢問父母,并結合自己的生活經驗,制作關于秋天的手抄報。這一作業不僅考查學生語文知識,需要學生認真回憶課文的內容,還考查了學生口語交際能力和統計相關的內容,更對學生美術能力有一定的要求。相比單純考查語文學科知識的作業,這一作業趣味性更足。教師通過作業成果發現,大多數學生作業完成質量較高。這樣,結合學科融合理念,教師在調動學生積極性的同時更好地提高了學生語言文字應用能力,提升了總體的教學效果。
4.利用信息技術,引入趣味素材
在如今的教學中,學生成為了課堂教學的主人公。作業練習也不僅僅是習題練習,而應當融入一定的自主學習內容。信息技術的發展大幅度拓寬了教師和學生獲取知識的渠道,讓教師能獲取更加優質的線上教學素材。相比單純以文字表現的知識,其無論是在形式上,還是在內容上都有著更大吸引力。將其與課后作業結合起來,教師能有效提高學生在自主學習中的參與度。
例如,在“a o e”的學習中,教師就需要向學生布置學習并演唱“字母歌”的任務。在這一過程中,教師可以向學生推薦以“a o e”為主的字母歌的視頻,將“a o e”與動物的叫聲結合在一起,能有效讓學生掌握每個拼音的讀法。同時,相比直接播放音頻資源,視頻結合了各種可愛的卡通角色,能更好地吸引學生注意力。在自主學習歌曲的時候,學生也更加積極,這有效提高了課后作業的效果。這樣,教師利用信息技術導入趣味的課后自主學習資源,激發學生更高參與度,更好地完成了課后作業的提質工作。
二、采取多種手段,布置個性化作業
不同學生具有不同的知識基礎和學習興趣,需要補充和學習的內容也各不同。在過去的教學中,教師布置的作業往往是統一的,這不僅給學困生帶來較大的負擔,也不利于學生更好地補充知識短板,獲得個性化發展。在如今的教學中,學習者中心的理念深入人心,實施個性化教學理念和方法已成為提高教學效果的關鍵手段之一。在作業設計中,教師也需要通過多種手段布置個性化作業,以更具針對性的作業任務有效落實減負提質的理念。
1.落實分層理念,設計分層作業
最近發展區概念要求教師教授學生的內容要控制在一個合理的層次,超出限度的學習任務和練習是相對低效的。不同的學生有著不同的語文學科基礎,同樣的作業是無法滿足所有學生要求的。分層教學理念倡導將學生和學習任務分層,以不同的目標和要求讓學生基于自身知識水平獲得有效的成長,一方面能避免過量作業為學生帶來的巨大負擔,另一方面也能在一定程度上保障每個學生的成長,從而落實減負提質的理念。所以,在日常的教學中,教師需要以合適的方法做好學生的分層工作,并合理設計分層作業,讓減負與提質達到平衡。
例如,在《四季》這一課的教學中,教師就可以將作業分為夯實基礎、提升能力與創意實踐三個層次。其中,夯實基礎為必做題,內容為“流利地背誦課文”“按筆畫書寫生字”。提升能力為優秀學生必做題,一般學生選做題,主要內容為“選擇一些簡單詞語嘗試說一句完整的話”以及“你喜歡那個季節?仿照課文說一說”。創意實踐則為面向全體的選做題,主要內容為“選擇你喜歡的季節,思考其特點,畫一幅畫”。在這樣的分層次作業中,學生按照難度順序依次完成作業,除了教師要求的必做題外,有余力的學生還可以完成選做題。通過分層作業,教師合理控制了作業為學生帶來的負荷,更好地實現分層教學的理念。
2.注重錯題練習,輔助學生復習
如今,個性化教學理念深入人心。從作業練習來說,其本身就有著解決學生在課上遇到問題,有效補弱的作用。在這樣的情況下,以同樣的作業應對所有學生是不合適的。在學習者中心和個性化學習的理念下,每個學生的作業都需要有所區別,需要根據自身知識薄弱點合理選擇。錯題是學生知識薄弱點的集中體現,通過錯題的應用和重復練習,教師能有效引導學生進行個性化復習,在減負的同時“將好鋼用在刀刃上”。
例如,在每節課的作業完成之后,教師都可以讓學生以剪貼和抄錄結合的方式構建錯題本。在每個單元學習之后,教師則可以向學生布置完成錯題本上作業的任務。如在《日月明》這一課,在“用明字組詞”這一題中學生出現錯誤,就可以將這一題目寫入到錯題本中。在“語文園地五”學習之后,教師就可以讓學生再次練習“用明字組詞”的任務。其中,仍然錯誤的學生就需要將其寫入下一單元的錯題本,在下單元的錯題練習中再次練習。通過錯題本和錯題練習活動,教師有效輔助學生針對性地復習了前置知識,在作業減負的過程中有效突出了重點。
3.開展社團活動,輔助個性發展
在學習者中心的理念下,每個學生都是一個獨立的個體,有著獨立的人格,學生的發展也不能是統一的,應該是個性化的。在語文的教學中,教師也要給予學生選擇發展方向的機會。所以,在作業練習中,教師再向學生布置同一內容的作業是不合適的,根據學生興趣,教師要布置的作業也應當具有一定的差異性。社團活動是學生個性化發展的主要方法之一,通過社團活動布置作業,教師不僅能落實個性化教學的理念,還能讓同興趣的學生相互促進,對于有效輔助學生進行個性化發展有著積極的影響。
例如,結合語文所學習的內容,教師可以組建書法社、朗誦社等相關的興趣小組和社團,定期利用課后服務時間開展社團學習活動。當然,在不同的社團,學生學習的內容不同。如在朗誦社的教學中,教師就可以提前教授學生關于重讀的知識。以“我看到狗了”為例讓學生學習重讀不同的部分,分析所表達含義的不同。在教學的過程中,教師還可以播放知名朗誦家的朗誦視頻,讓學生以音樂結合的方式開展詩歌朗誦活動。在“書法社”的社團活動中,教師則可以播放國家中小學智慧教育平臺中課后服務部分“書法課堂”這一系列視頻的內容,利用線上優質的教學資源有效教授學生書法知識。由于這些作業與學生興趣相符,學生參與度更高,學習到的內容也較多,更好地落實了減負提質的要求。
4.合理劃分小組,促進學生分工
在如今的教學中,小組合作已成為學生學習的關鍵手段之一。在以學習者為本,作業形式趨于多樣化的情況下,小組合作不應局限于課堂教學,應延伸到課后作業中。學生在小組合作中能否合理分工,就成為影響學生能否個性化發展的重要因素。在過去的教學中,教師劃分小組較為隨意,這不僅影響了小組能解決的問題類型,也讓一些學生在小組中難以發揮自己價值,產生了一定的負面反饋。要在綜合性的小組活動中促進學生個性化發展,教師必須要做好小組的劃分工作,即以同組異質的原則劃分學生小組,讓學生在小組活動中更好地發揮自己的優勢,在實踐與應用中提升自身相關的能力。
例如,在每個學年,教師都可以根據學生能力劃分學生小組。在正式的小組劃分之前,教師需要先考查學生各個學科的能力。根據每個學科的成績,教師可以將學生劃分為不同的層次。在學習小組劃分時,在保障小組內人數合理的情況下,教師要盡量讓每個小組都有擅長不同學科的學生。在進行跨學科的綜合性作業練習或者實踐活動時,擅長不同學科的學生就可以充分發揮自己的優勢。如在涉及數據記錄調查作業中,擅長數學的學生就可以充分發揮自己的優勢。在進行科普類文章的閱讀時,擅長科學學科的學生就可以發揮自己的優勢。在完成以手抄報為形式的作業時,擅長美術的學生就可以發揮自身優勢。通過合理的小組劃分,教師不僅提高了學生完成多樣化作業的效率,還以更多的正面反饋充分提高了學生學習積極性,促進學生個性化發展。
三、結語
總而言之,優化作業設計是實施“雙減”政策的重要手段。在實際的語文作業設計中,教師既需要以游戲、實踐、跨學科學習以及信息化素材等方式變革原本單一的習題練習模式,提高作業的趣味性;也需要以分層習題、錯題本、小組分工與社團活動向學生布置差異化任務,引導學生個性化學習。在義務教育新課標的要求下,也只有保障了教學的質量,“雙減”政策才能真正地實施下去,從而切實減輕作業對學生的負擔。
【參考文獻】
[1]孫敏.“雙減”背景下小學語文作業設計淺析[J].山東教育,2022(32).
[2]陳鳳蓮.創新作業 提質增效——“雙減”背景下小學語文作業設計創新策略[J].小學生(下旬刊),2022(08).
[3]徐宇航.“雙減”背景下小學語文作業設計改革探析[J].吉林教育,2022(24).
[4]周琴.“雙減”背景下小學語文作業設計跨學科融合實踐與思考[J].安徽教育科研,2022(23).
[5]徐耀志.“雙減”背景下,小學語文跨學科作業設計與實施的探索[J].江西教育,2022(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