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雁冰 劉沖
摘 要 學校、家庭、社會共同影響學生的學習與發展,校家社協同育人意義重大。當前,校家社協同育人面臨主體協同意識存在偏差、協同育人組織機制不健全、評價與監督尚需完善等路徑困境。交互式合作是擺脫校家社協同育人路徑困境的突破口。校家社協同育人的交互式合作路徑強調校家社之間相互作用、相互協作,發揮育人合力,達成育人目的,構成科學有序的協同育人系統。交互式合作的實現路徑在于“一體三翼”,“一體”即堅持校家社“三位一體”,“三翼”即組織機制建設、家庭教育指導和評價體系優化。
關鍵詞 學校家庭社會協同育人;交互式合作;家庭教育
作者簡介 余雁冰,四川師范大學教育科學學院碩士研究生;劉沖,四川師范大學教育科學學院副教授
學校、家庭和社會以不同的方式影響著學生的發展與成長,建立三者之間交互式的合作格局,是保障家校社協同育人質量的重要路徑。黨的二十大報告、國家“十四五”規劃、《中華人民共和國家庭教育促進法》(以下簡稱《家庭教育促進法》)等均強調了健全學校家庭社會協同育人機制的重要性。2023年1月,教育部等十三部門發布《關于健全學校家庭社會協同育人機制的意見》,明確了三方各自的職責定位與相互協調機制。三者之間需要交流合作與對話溝通,發揮育人合力,其實質是建立三方協同的交互式合作關系。
一、三方分散:
校家社協同育人的路徑困境
當前,校家社協同育人在實踐路徑方面仍面臨三方主體分散的問題,突出表現在各主體協同意識存在偏差,協同育人機制尚未健全和規范,協同育人評價與監督尚需完善等方面。
(一)各主體協同意識存在偏差
校家社協同育人需要學校、家庭、社會各主體之間的相互配合與平等合作。當前,學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會教育相脫節的問題依然存在,[1]三者對校家社協同育人的責任意識、育人目標存有分歧。責任意識方面,由于學校是承擔育人職能的專門機構,一些家長持有“教育是學校的事情”的觀念,與學校的交流或協同流于形式;有學校認為,“學校辦學不需要家長”“家校合作是學校和老師的分外工作”,[2]排斥家長深度參與學校教育;有的社區缺乏教育資源供給意識,未發揮出應有的教育支持作用。在此情況下,家校社協同多從學校立場出發,以學校集體活動為主導,[3]家庭和社區被動卷入家校社協同,協同效果不佳。育人目標方面,學校、家庭和社會形成一致的育人目標是校家社協同的前提。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就是學校、家庭和社會共同的育人目標,但校家社具體的育人目標常有差異甚至異化的情況。有的學校仍持有知識本位的教育觀,片面追求升學率;一些家庭在教育方面重物質輕精神,以功利的成績為目標;社會教育也存在多種形式的缺位情況,校家社難以建立起暢通平等的協作機制。
(二)協同育人機制尚未健全和規范
從校家社協作體系的一般建構來看,校家社協同育人是一個制度化的過程。[4]學校、家庭、社會分屬三個不同系統,若沒有制度化的組織機制協調和規范,三者之間難以聯合,各主體的教育行動處于離散狀態,無法達成一致的育人目標。當前,義務教育階段校家社協同育人的發展尚處于通過個人影響或組織影響來發揮作用的階段,[5]通常以校長、教師或者家長組織為主體進行校家社協同育人活動。家委會是最普遍的家校共育組織,一般由學校組織建設和實際推進,但各學校的管理標準和規章制度各異,標準化和規范性不足;且現行的家委會普遍存在以下問題:一是選拔標準不公正,例如過度強調家長的身份、職業、社會地位等因素;二是代表性不合理,沒有選取代表不同家庭類型的家長;三是社會資源利用不足,缺少與社區的合作。[6]由于上述問題的存在,家委會在履職盡責方面有所不足,影響家校合作質量。概言之,在制度化的組織機制相對不完善的情況下,校家社協同可能流于形式,無法達成育人目標。
(三)評價與監督尚需完善
評價是政策定位后的指揮棒,校家社協同合作能否達成育人目的,關鍵在于相關要求是否得到有效落實,強有力的評價監督是相關政策要求落地實施的重要環節。當前,校家社協同育人工作還未被完全納入監測評估體系,[7]評估的目的取向、方案框架與內容指標均尚不清晰,[8]未形成強有力的評價監督體系,難以確知校家社協同育人的政策要求是否落到實處以及育人效果是否理想。
二、交互式合作:
校家社協同育人的路徑突破
面對校家社協同育人存在的問題,交互式合作路徑強調校、家、社之間的相互配合與相互協作,強調構成有序的校家社協同育人系統,是扭轉校家社協同育人困境的重要突破口。
(一)校家社協同育人的交互式合作路徑的內涵
校家社協同育人是協同學理念在教育領域運用的成果。協同學主要研究系統內部各子系統的協同效應,通過各子系統之間的相互協作、相互作用,整個系統從無序走向有序。同時,子系統之間的合作也會產生新的結構與特征。在協同學視野下,學校、家庭和社會各為一個育人子系統,家校社協同育人,即學校、家庭和社會三個子系統之間相互配合、相互協作,形成協同效應,構成協同有序的育人系統。“交互”一詞起源于計算機領域,一般指事物之間相互影響、相互作用的過程。在教學情境中,交互通常指學習者與學習環境之間的相互作用與交流,[9]交互過程的參與主體數量不限,可分為人與物、雙人以及多人之間的交互[10]。在校家社交互式育人系統中,交互則指學校、家庭、社會之間的相互作用、相互交流,包括家庭與學校、學校與社會、家庭與社會之間的交互行為,共同作用于促進學生個體的全面發展,符合協同育人相互配合、相互協作的內涵特點。校家社協同育人的交互式合作路徑,是學校、家庭、社會之間相互作用、相互協作,發揮育人合力,達成育人目的,以構成有序的校家社協同育人系統的道路,是擺脫校家社協同育人路徑困境的關鍵。
(二)校家社協同育人的交互式合作路徑的特點
校家社協同育人的交互式合作路徑具有交互主體性特點。交互主體性是指主體之間的相互性和統一性,本質上是主體間意識上的“同”和言行上的“一”。家庭、學校、社會在交往、互動與溝通中生成共同的“理解”,以達成育人意識與理念的一致,并通過協同合作為促進學生的發展發揮合力,實現促進學生全面發展的育人目標。校家社協同育人的交互主體性意味著家校社三方的自我了解與相互了解、三方地位和權利的相互承認,以及一致認可的目標和共同規范。
溝通貫穿于校家社協同育人的交互過程中。溝通是人與人之間交互合作的橋梁,也是交互合作得以扎實推進的重要動力。由于育人立場、方式、內容等的差異,在交互式協同育人過程中,校家社需要通過溝通進行觀念碰撞與融合,達成協同育人的一致性認識。溝通也是校家社協同育人過程中信息反饋的重要渠道,基于溝通結果調節育人行為。
校家社協同育人的交互式合作過程是動態發展的。人的發展是連續的動態生成過程,校家社協同育人以動態的運作方式發揮育人合力,促進個體自由全面的發展。人是一切社會關系的總和,社會關系決定著一個人的發展程度。[11]學校、家庭和社會是個體生活與發展的主要場域,內在包含著伴隨人的發展過程的各類社會關系,共同影響個體的發展水平。協同育人內容方面,學校教育通過課程引導發展方向,家庭教育為個體發展奠定基礎,社會教育為人的發展提供資源和價值觀導向。協同育人功能方面,家庭教育主要作用于人的個性化發展,社會教育在社會化發展方面貢獻較大,而學校教育則同時促進人的個性化和社會化發展,三者的育人作用方向是一致的。
三、一體三翼:
校家社協同育人的交互式合作路徑實現
針對校家社協同育人的路徑困境,基于對交互式合作路徑的內涵分析,本研究探索了“一體三翼”的合作路徑。“一體”即堅持校家社“三位一體”,“三翼”指交互式合作的三條實現路徑,即組織機制、家庭指導和評價體系。
(一)聚焦學生全面發展的校家社“三位一體”交互合作
校家社協同育人的交互式合作堅持以促進學生全面發展作為育人理念,三方在共同理念的指導下,通過溝通交流形成穩定一致的育人價值觀和育人目標,進行目標一致的育人實踐,聚焦兒童的生長需要、自主性發展和道德發展等不同方面的發展,以人的自由全面發展為終極追求。校家社不再各自為戰,而是協同一體,共同提高學生的素質和潛能。學校教育、家庭教育、社會教育相互聯系、相互補充,形成了聚焦學生全面發展的校家社“三位一體”交互合作格局。
在“三位一體”交互合作格局中,學校、家庭、社會都履行自己的職責,基于共同的教育理念和育人目標,協同推進學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會教育的高質量發展。學校通過家長開放日、家校聯誼會等方式鼓勵家長參與學校教育,通過開放學校資源、邀請社會人士到校授課、聘請校外輔導員等方式促進學校教育社會化。家庭有義務做好學生的學業輔導,積極與學校溝通,通過家長委員會等渠道主動參與學校教育,充分利用社會資源對兒童進行成人成才教育。社會通過社區教育組織開發、整合和利用社會資源,組織進行針對兒童的社會教育活動,利用少年宮、博物館、圖書館等校外場館資源對兒童進行教育,企事業單位與家庭、學校合作,面向兒童開展積極、有益的教育活動,建設豐富多彩的第二課堂和校外實踐基地,積極承擔服務學校與家庭的社會責任。
為保障校家社“三位一體”的交互合作效果,應建立學校、家長和社會之間的有效溝通渠道。學校是“三位一體”的中樞,有責任發揮關聯家庭和社會的橋梁作用。一方面,家校之間可靈活安排正式溝通和非正式溝通,教師根據情況選擇座談會、家長會以及日常談話、線上通知交流等方式與家長溝通,且要注意就學生發展情況與家長進行專門溝通。另一方面,在地方教育部門的協助下,以學校為基地建設線上溝通平臺,不僅供家校之間及時、便捷的溝通,還可加強學校、家庭與社會的聯系,社會相關人員可通過平臺了解學校教育狀況,與家長、教師保持溝通,持續開展、調整社會教育活動。
(二)建構校家社協同育人組織機制
各級教育行政部門可通過設置專門的組織機構來指導校家社協同育人工作,完善校家社協同育人機制。專門組織指導和監督家校社合作狀況,制定規章制度與實施計劃,以促進校家社協同育人制度化和規范化運作。例如,美國有些地方設置了“家長教師聯合會”,由家長、教師、社區代表人員組成,是家長參與學校教育管理的組織;新加坡的“社區與家長輔助學校咨詢理事會”則是全國性的家校社協同組織,協調促進家庭、學校、社區教育合作。
學校作為專門的育人場所,有責任建立校家社共育組織,整合學校、家庭、社會資源,發揮育人合力,而不應把家校共育職責簡單化地委托給家長委員會。應公正、嚴格地制定家委會成員選拔標準,組織成員應由具有代表性、能為校家社共育做出貢獻的家長、教師、社區人員構成。應完善內部管理制度,制定校家社合作計劃方案,為校家社合作提供實施依托。共育組織聯合學校家庭教育指導中心、社區家庭教育指導服務站點等組織,組建專業、穩定的指導隊伍與志愿者隊伍,在交流、共享中促進校家社協同育人的落實。例如,旨在促進校家社協同育人的“匯愛家校社創意社群”,設立了“家校社聯合會”這一共育組織,制定《“匯愛”家校社聯合會工作辦法》,組建專家指導隊伍與家庭志愿者隊伍,充分發揮了家校社協同共育的組織效能。[12]
(三)構建家庭教育指導服務體系
構建家庭教育指導服務體系是實現校家社協同育人的重要環節。針對目前家庭教育指導存在的問題,有必要從學校和社會兩個方面來完善家庭教育指導服務,通過校家社交互式合作提高家庭教育的科學性。
學校在家庭教育指導體系中占據主導地位,應發揮主陣地優勢。[13]首先,學校成立家庭教育指導中心,引領、管理、協調全校家庭教育工作,制定家庭教育指導計劃與方案,利用學校內部資源及社會資源,保證學校家庭教育指導工作的順暢進行。其次,學校應加強教師的家庭教育指導能力培訓與指導,增強教師作為指導家庭教育的重要主體應具備的專業素養。最后,學校應設置家庭教育專題課程,幫助家長獲得較系統的家庭教育指導能力,重點指導家長的教育觀念和教育方法;也可面向不同年級家長開設特需課程,例如,面向低年級家長開設如何培養良好習慣的課程,面向高年級家長開設關于重視心理健康與青春期的課程。
《家庭教育促進法》強調各級政府應依法履行家庭教育工作。[14]社會化家庭教育指導從時間、空間上彌補了家庭教育及學校家庭教育指導的不足。在推進校家社交互式合作的過程中,許多地方政府已將家庭教育指導工作納入公共服務體系,建立家庭教育指導服務站點,配備相關專業指導人員,為所屬轄區家庭提供專業指導,特別關注特殊群體家庭,對特殊兒童、留守兒童的家庭進行針對性指導,輔以正確家庭教育理念和方法的宣傳,提高家長的家庭教育意識。有的地方建立了家庭教育信息共享線上平臺,充分整合可供家庭教育參考或使用的社會資源,發揮社會的支持作用,快捷、方便地向家長傳遞家庭教育知識,并且創設線上咨詢途徑為家長答疑解惑。一些社區學院、開放大學等社會學校也開設了家庭教育課程,在更大范圍內提高群眾的家庭教育水平。
(四)完善校家社協同育人評價體系
校家社協同育人成效評價應由各級校家社協同組織與學校共同推進。校家社協同組織制定并發布合理有效的校家社交互合作育人標準,建立示范性的校家社合作實踐框架。例如,江西省教育廳發布了全國第一份省級《家校合作工作標準》,明確了縣和學校的家校合作示范標準和評價指標體系。學校也應建立適合本校特色發展的評價機制,讓教師、社區指導家庭,家長助力學校、利用社會資源,社區服務家校的交互式合作落到實處。例如,“匯愛”創意社群創立的“匯愛甜甜圈”評價體系,從“角色擔當、家庭貢獻、匯愛盟友”三個方面對家校社合作進行評價。[15]
校家社交互式合作路徑旨在通過促進學校、家庭、社會之間的交流與溝通,在三方的交互合作中落實校家社協同育人。學校、家庭、社會共同承擔育人責任,學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會教育三者有機銜接、協同配合,是新時代教育改革發展的重要組成部分,是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迫切需求,更是促進兒童全面發展和健康成長的必然要求。
參考文獻:
[1]齊彥磊,周洪宇.“雙減”背景下家校社協同育人遭遇的困境及其應對[J].中國電化教育,2022(11):32-36+67.
[2][4]吳重涵,張俊.制度化家校合作的內在動力、行動邏輯與實踐路徑——基于十年家校合作實驗的回顧與反思[J].中國教育學刊,2021(9):68-75.
[3]吳重涵,張俊,王梅霧.是什么阻礙了家長對子女教育的參與——階層差異、學校選擇性抑制與家長參與[J].教育研究,2017(1):85-94.
[5][6]王賢德.“雙減”背景下義務教育協同育人的困惑、澄明及實踐路徑[J].中國教育學刊,2022(2):28-33.
[7]羅良忠.新媒體環境下家校溝通方式的創新研究[M].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14:104-105.
[8]邊玉芳,周欣然.我國70年家校合作:政策視角下的發展歷程與未來展望[J].中國教育學刊,2021(3):1-6.
[9]楊九民,李麗,劉曉莉,等.在線開放課程中的交互設計及其應用現狀分析[J].電化教育研究,2018(11):61-68.
[10]吳聯世,夏利民,羅大庸.人的交互行為識別與理解研究綜述[J].計算機應用與軟件,2011(11):60-63.
[11]馬克思,恩格斯.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M].中共中央編譯局,編譯.北京:人民出版社,1960:295.
[12][15]朱燕芬.“匯愛”家校社創意社群的育人行動[J].人民教育,2022(19):50-52.
[13]竇媛,喬東平.“家校社協同”視域下家庭教育指導服務體系頂層設計與實施策略[J].中國教育學刊,2023(1):34-39+74.
[14]邊玉芳,田微微,梁麗嬋.家庭教育指導離《家庭教育促進法》的要求有多遠[J].教育發展研究,2022(20):26-32.
責任編輯︱何 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