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創新課堂實踐、優化課程思政效果是近些年課堂改革的一個內容。作為專業群平臺課程的媒體傳播基礎,是專業群學生認識媒體、理解媒體、應用媒體、開啟專業課程學習的前提。做好課程思政,有助于引導專業群學生學習專業知識,提升專業技能,為滿足符合社會發展需要的新媒體人奠定基礎。各種信息傳播行為總是發生在一定的人物主體、時間、空間所構筑的情境之中,而情境教學法通過情境的設立,為學生提供生動、真實的實踐場景。通過比較,文章分析了傳播過程與情境教學的相同之處,提出將情境教學融入媒體傳播基礎課堂,提升課程思政的成效。通過挖掘傳播過程中的課程思政元素,創建傳播情境,創新課堂設計,以情境教學法打通媒體傳播基礎的教學過程,激發學生的主體作用,引導學生進入傳播場景,體驗傳播過程,實踐傳播行為,使課程思政潤物細無聲。文章以人際傳播章節教學為例,結合當前學生的生活場景,以新生入學的時間節點,挖掘出新生適應的課程思政元素,設計了以“你好,舍友”為主題的課堂。教學過程中,模擬宿舍人際交往的場景,對人際傳播的功能、特征和優化人際傳播效果的做法進行拆解,在讓學生學習人際傳播知識的基礎上,開展對學生的入學教育,幫助學生梳理人際關系,更好地適應大學生活。
關鍵詞:情景教學法;課程思政;人際傳播;宿舍關系;職業認知
中圖分類號:G206;G711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4-8883(2023)09-0135-03
基金項目:本論文為2021年度東莞職業技術學院校級質量工程“媒體傳播基礎”課程思政示范課項目研究成果,項目編號:GC21020101012
情境教學法是教學過程中,教師有意識地創設情境[1],引導學生進入特定的環境,產生新的學習體驗[2],得到一定的情感激發,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學習內容,優化教學效果的方法。在課程思政建設中,合理構建情境,將知識點和思政元素有機融合,有助于加深學生對知識的理解,同時把課堂交給學生,突出學生的主體作用[3]和中心地位,削弱學生的抵觸心理,優化課程思政效果。本文以媒體傳播基礎為例,探索以情境構建實施課程思政的路徑。
媒體傳播基礎是印刷媒體技術專業群的平臺基礎課,該課程作為學生踏入專業學習的入門課程,從認識人類傳播行為的歷史進程入手,拆解分析傳播的過程要素,研究涉及傳播的經典理論,讓學生更好地掌握人類的傳播行為[4]。該門課程作為整個課程體系的基石,是學生開展專業學習前的一個概覽式、前瞻式課程,課程思政的融入,特別是特殊場景構建后的思政元素融入,是將晦澀難懂的知識點轉化為易理解易消化的知識點、將枯燥乏味的場景轉化為生動有趣的場景的最好方式。
(一)情境教學拓展了課堂空間
教學的場景既在課堂之內,又在課堂之外。課堂教學情境的創建,可以延展課堂的時空范圍。古往今來,人們經歷了多次傳播變革,改變著人們的關系和行為,推動著歷史進程。通過情境的創建,拓展課堂的時間和空間,把學生引入歷史的長河,在紛繁復雜的傳播關系中接受中華文化的洗禮。
(二)情境教學活躍了課堂氛圍
情境教學把學習環境和教學環境有效融合[5],將傳播情境帶進課堂,讓學生體驗不同傳播行為的角色,從情境融入到情感觸發,直至引起行為的改變。學生是情境里的主角,是課堂活動的主體。理論和知識的要點,融入了情境行為的節點。在情境中的情感觸發,使課堂既有歡聲笑語,又有悲喜交加,感同身受的情感體驗使枯燥的課堂變得更加活躍,也讓學生更深切地體驗人生的百般滋味,在遇到問題時可以堅強面對。
(三)情境教學促進了學生成長
傳播總是發生在一定的情境中。在不同的情境下,人與人、人與環境聯動產生各種各樣的關系。研究人的傳播行為,實際上也是研究人與人、人與社會之間的關系。特定時間、空間下的情境為人的關系連接、互動賦予了具象的意義。幫助學生梳理各種關系,為學生成就更好的自我、從容走向職場奠定良好的基礎。
(四)情境教學激發了職業認知
媒介作為一種信息傳播工具,搭建起傳受雙方之間的橋梁。智能媒體時代,隨著VR技術、AR技術、元宇宙等新的信息傳播工具的開發,創造出各種沉浸式傳播場景[6]。作為傳播者的職業,已經產生了很明顯的變化。通過課堂情境的建立,把學生帶入新的傳播情境,把學生擁有的生活經驗轉換成基于職業角度的生活性情境[7],引導學生體驗新的職業角色,有助于學生轉變對職業的認知,為后續專業課程學習打下基礎。
(一)案例背景
日常生活中,人與人之間、人與組織之間、人與環境之間,都不可避免地會發生各種信息的交換,這個信息傳播過程受到諸多因素的制約。對人類傳播過程的研究,是傳播學的重要課題。了解前人對傳播過程的解讀,從理論的角度來理解傳播,有助于學生更好地認識和理解傳播過程,將這些理論用于后續實踐課程學習中。
(二)課程思政主題設計
人類傳播是一個龐大而復雜的系統,從傳播者的角度來看,按照發出信息的行為主體的不同,可以分為人內傳播、人際傳播、群體傳播、組織傳播和國際傳播,其中的人際傳播是人與人之間的信息傳播活動[8]66。掌握人際傳播的相關理論知識,需要學生理解人為什么要進行人際傳播、人際傳播有哪些基本特點、如何更好地進行人際傳播等。人作為一種社會性動物,有一種強烈的歸屬需要——與他人建立起持續而親密的關系[8]66。學生每天都生活在充滿人際傳播活動的環境中,人際傳播活動具有自發性、自主性和非強制性,是個體主觀意識帶動的自我表達[9]。
新生進入校園,需要重新建立與周邊的人和環境的關系。借助宿舍這個場景,學生可以與同學們一起探討為何要與他人進行溝通、如何與他人進行更加有效的溝通、如何建立更加友好的關系等。一方面可以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人際傳播的相關理論知識,另一方面可以幫助學生學會與舍友進行溝通,構建大學生宿舍中和諧的人際關系[10],為學習和生活營造和諧美好的氛圍,為順利完成大學生活打下良好的基礎。這樣的情境,既是富有教育內涵的生活空間和多維互動的心理場,又是情景交融的教育場域[11]。
(三)課堂實施思路
1.知識點的梳理
人際傳播是傳播類型的一種,在人的社會交往過程中十分常見。本節課要解決三個問題:人為什么要進行人際傳播?人際傳播有哪些特點?怎樣提升人際傳播能力?通過課程的學習,讓學生掌握人際傳播的功能,認識人際傳播的基本特點,掌握并靈活運用人際傳播的技巧。
2.思政元素的挖掘
結合宿舍互動中的人際傳播,提升學生的溝通協調能力,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為建立和維護良好的宿舍關系打好基礎,也為培養學生良好的人格塑造環境。
3.課堂情境的構建
情境將圍繞特定的教學目標創建[12]。人際傳播的一個很重要的特點是,其信息交流行為總是發生在一定的場合中,由于時間、地點、參與者和話題的不同,構成了不同的傳播情境[8]68。不同的傳播情境中,人際交往的交流情況也不一樣。人際傳播“情感先行”[13],為了讓學生有更深刻的體會,本節課以“你好,舍友”為主題,構建新生宿舍情境,引導學生回憶第一天到校報到,與舍友第一次見面的場景。宿舍是學生在校期間除課堂之外最重要的生活場景,良好的宿舍關系,需要每一個學生的精心維護,由此而展開的人際傳播將影響他們接下來幾年生活甚至一生。
(四)課堂實施過程
課程主要采用翻轉課堂式教學模式和情境教學法。以“你好,舍友”為主題,進行課前準備、課堂分享,教師則進行總結提煉,最終通過知識點的回顧,完成對內容和知識的掌握。
1.課前
教師提前一周布置作業任務,請學生以宿舍為單位,模擬第一次見面的場景,并通過照片或者視頻講述他們在宿舍里從認識到今天發生的故事。
2.課中
課堂分為課堂引導和課程分享兩個部分。
引導環節,教師展示新生報到當天學校公眾號的推文,湛藍的天空下彩旗飄飄,人來人往的校園充滿活力,校門口的迎新、志愿者的協助、報到處的熱鬧,一個個場景回顧,把學生帶回報到那一天,觸動大家的情緒。
分享環節是課堂的重頭戲。分享第一環節是學生分享。以宿舍為單位,宿舍成員全員上陣。通過現場表演、圖片視頻展示等方式分享他們第一次見面、第一次一起吃飯、第一次過生日等“第一次”,逐漸從陌生人變為熟悉的舍友的歷程。人際傳播的第一個功能是“獲得信息”[8]67。在人際傳播中,人們進行信息交流活動,以此來獲取對外界的認知,而對剛入校的學生來說,人際傳播所獲取的信息可以幫助他們快速認識新的環境,一句問候、一句自我介紹、一個誠摯的微笑,都是一個好的開始。人際傳播的第二個功能是“建立關系”[8]67。人是社會性動物,要謀求生存和發展,就要通過傳播和溝通建立起與他人的關系,在學校這個環境中,學生通過與他人交往建立起新的社會關系,舍友關系是他們校園關系的開始。人際傳播的第三個功能是“實現自我認知和他人認知”[8]67。學生在與舍友的相處和交流過程中,慢慢熟悉彼此的性格、喜好和能力,逐漸確認對方是否值得相互信賴,在這樣的接觸和交往中,完成對自我的認知和對他人的認知。人際傳播的第四個功能是“滿足情感的需要”[8]68。這是人際傳播的一個重要功能,學生通過與舍友的交往調節情緒的波動,獲得情感的滿足,形成積極的心理狀態,也有助于形成良好的宿舍關系。通過這個分享過程,學生了解了人際傳播的過程以及實現人際傳播功能所需的條件,舍友一起上臺分享展現宿舍風采,無形中培養學生的集體主義精神,加強學生之間的磨合,增進學生感情。
分享第二環節是教師分享。教師引導學生觀看《學霸扎堆!湖南大學這個宿舍全體保研》[14],從她們的身上,可以看到她們“關心彼此但不過界”“相互競爭但不攀比”“尊重包容”“攜手共進”[14],這些都是宿舍相處過程中的法寶。通過案例的引入,教師向學生介紹了一些人際傳播技巧,幫助學生更好地進行人際傳播。
3.課后
課后以深化課堂知識、加深對課程內容的理解、完成實踐任務為主。本節課布置的課后任務為討論題“我的舍友教會了我……”,以討論題來加強學生與舍友之間的聯系,為建立更加親密的宿舍關系、適應大學生活打下良好基礎。
(五)課程思政實施效果
將人際傳播的功能與宿舍關系建立的原因結合在一起,將人際傳播的特點與宿舍關系的模式結合在一起,將人際傳播的技巧與宿舍關系的維護結合在一起,做到“三結合”,學生既明白了為什么要建設良好的宿舍關系、宿舍關系應該是什么樣、如何維護良好的宿舍關系,又理解了人際傳播的功能、特點和技巧。
宿舍關系是學生關系中較難處理的一種。彼此陌生的四個人,需要在宿舍這個相對狹小的空間中一起生活,性格不同、生活習性不同、背景不同等,都容易造成相處過程中的問題。人際傳播之間的信息傳遞活動能夠幫助學生更好地建立彼此之間的關系,并經營好自己的人際關系,從而養成健全的人格,實現全面成長[15]。
合理設置情境,課程思政由內而發。課程思政并非硬性融入,而是要做到“潤物無聲”。合理設置情境,將學生帶入情境,讓學生成為故事的主角,有助于學生產生更加深刻的體驗,化被動為主動。學生學會正確地看待媒介在社會、政治、經濟、文化中的作用和影響,從而做到“三個能夠”:在日常使用媒介時,能夠辯證看待接收到的信息,不人云亦云,不造謠傳謠,主動發出正能量,傳遞中國聲音;能夠發現課程的趣味,掌握學習專業課的關鍵核心能力,提升課程學習興趣,積極投身媒體傳播實踐,提升職業技能,完成職業規劃;能夠認識新聞媒介承擔的職責使命,在潛移默化中增強使命感和責任感,為將來在工作崗位上建功立業打下基礎。
參考文獻:
[1] 吳菊云.新媒體時代思政“金課”目標下的情境教學[J].高教學刊,2021(24):193-196.
[2] 王萍,唐召云.基于情境學習理論的新時代思政課教學創新[J].長沙民族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22(6):95-99.
[3] 尹航.情境教學法在傳媒類人才培養中的應用實踐[J].記者搖籃,2022(11):42-44.
[4] 陳肖敏.課程思政在高職院校新聞傳播類課程中的融入與實踐:以媒體傳播基礎為例[J].新聞研究導刊,2022(7):60-62.
[5] 許五龍.情境性教學在傳媒類人才培養中的應用實踐[J].智庫時代,2019(34):205-206.
[6] 宮承波.新媒體概論[M]. 10版.北京:中國廣播影視出版社,2022:126-137.
[7] 王環.基于建構主義的職業教育課堂學習情境的構建[J].遼寧高職學報,2022,11(24):63-66.
[8] 孫庚.傳播學概論[M]. 3版.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8:29,66-68.
[9] 王君.探析人際傳播中的有聲語言傳播[J].傳媒論壇,2020,3(9):154-155.
[10] 溫玲.基于人際傳播視角下的高校大學生舍友關系研究[J].品牌,2015(11):297-298.
[11] 王燦明.情境:意涵、特征與建構:李吉林的情境觀探析[J].教育研究,2020(9):81-89.
[12] 李昌官.問題情境及其創設[J].中國數學教育,2018(11):11-14.
[13] 陶冶.“后真相時代”人際傳播的功能探究[J].傳媒論壇,2020,3(1):166,168.
[14] 學霸扎堆!湖南大學這個宿舍全體保研[EB/OL].騰訊網,https://new.qq.com/rain/a/20211102A052L500,2021-11-02.
[15] 殷敬淇.民族院校新聞傳播類專業課程思政建設思路與實踐[J].傳播與版權,2023(6):4-6.
作者簡介 陳肖敏,助理研究員,研究方向:媒介傳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