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香妹
摘要:語文課程具有豐富的人文內涵,對學生的精神成長具有積極意義。在語文教學中,教師可融入勞動教育內容,落實“雙減”政策,落實素質教育理念,促進學生全面發展。文章以教學實踐為基礎,探究語文教學中融入勞動教育的意義,以及語文教學與勞動教育融合的具體策略,力求探析透徹,察微洞幽,鞭辟向里,為語文教育工作者提供教學方法的借鑒,逐步提升語文課堂教學效率,提升學生的綜合素養。
關鍵詞:小學語文;勞動教育;體驗;減負;閱讀;寫作
中圖分類號:G623.2;G623.9文獻標志碼:A文章編號:1008-3561(2023)20-0133-04
基金項目:本文系福建省教育科學“十四五”規劃2022年度課題“‘雙減背景下小學語文體驗式教學與勞動教育融合實踐研究”(課題立項批準號:FJJKZX22-135)的研究成果
馬克思、恩格斯認為,勞動是語言產生的基礎[1]。勞動創造了人本身,創造了人類歷史,勞動中的簡單交流,促使語言產生,并形成文字。有了文字記載,人類文明得以傳承,可以說,這一切都源于勞動。而語文課程就是學習語言文字運用的課程,因此,在教學中,教師要從生活的視角出發設計教學活動,以多元化的方式呈現語文教學內容,豐富學生的語文學習體驗,激發學生的語文學習興趣,以此構建高效語文課堂,提高學生的語文學科素養。而語文學科與勞動教育的融合,符合構建德智體美勞全面培養的教育體系的要求,符合“雙減”政策要求,具有獨特的育人價值。本文結合教學實踐,就語文學科與勞動教育的融合展開論述,以此為語文教學提供多元化教學方法的借鑒。
1.提高學生的綜合素養
小學教育是我國教育事業的重要組成部分,而義務教育語文課程重在培養學生的基本語文素養。生活是語文課程的源頭,在具體教學中,教師可以提高學生的綜合素養作為傳授語言文字知識的依托,關注學生的語文學習效果,這才是語文教學的根本。勞動是生活中的實踐活動。在語文教學與勞動教育結合的過程中,教師要尊重學生,以學生為主體,了解學生的語文學習需求、語文學習狀態,然后在此基礎上設計語文教學活動,達成教師、學生與文本的高效對話,這也是語文教學的真諦。受“應試理念”等影響,部分教師忽略勞動教育等實踐內容的融入,導致學生的知識應用能力欠缺,思想道德素養提升受限。勞動教育具有非凡的意義,涵蓋的內容廣闊、深邃,是促進學生全面發展不可或缺的一項教育內容。因此在教學中,教師要大膽創新,增加勞動實踐活動,提高學生的綜合素養。
2.豐富學生的情感
生活離不開勞動,而經驗也來自勞動,有了勞動,人類社會才得以發展。缺少勞動的教育,不能稱之為全面教育。語文教學不僅要培養學生的聽讀說寫能力,還要滲透德育、美育、勞動教育,培養學生熱愛學習、熱愛生活的情感,使學生全面發展。在語文教學中,教師通過融入勞動教育內容,可使學生掌握基本的勞動技能,養成良好的勞動習慣,樹立科學的勞動觀,加深對親人、集體的感情,懂得生活的意義,成為全面發展的人。
3.有利于落實“雙減”政策
切實減輕學生的課業負擔,需要教師提升課堂教學效率,布置少而精的作業,使學生身心健康地成長。語文教學與勞動教育的融合,是“雙減”政策下的語文教學創新,可緩解學生的抵觸情緒,切實減輕學生的課業負擔。教師可根據教學內容,積極挖掘其中的勞動教育元素,有效融入教學中,使學生在勞動實踐中學習新知識、溫習舊知識,并將學到的知識應用于解決實際問題,實現快樂學習。
1.引導學生認識勞動與語文學習的關系
(1)勞動和語言從來都是如影隨形。“日出而作,日入而息。鑿井而飲,耕田而食”,這是《擊壤歌》中描繪的古代人民勞動場景,如在眼前。“晨興理荒穢,帶月荷鋤歸”是田園詩人陶淵明描繪的勞動場景,艱辛而快樂,淡泊而高雅。唐代大詩人白居易以“田家少閑月,五月人倍忙”展現出人們辛勤勞作的場景,表達出對勞動人民的深切同情。可以說,有了勞動,文字才熠熠生輝,才生動形象,才趣味盎然。沒有這些火熱的生活場景,沒有對這些生活場景的感悟,文字就黯然失色。因此,在教學中,教師要引導學生認識到勞動與語言文字的關系,認識到勞動的價值,認識到勞動教育與語文教學融合對個人成長的意義,使學生積極參與勞動教育活動,形成熱愛勞動、尊重勞動人民的情感。例如,《慈母情深》以傳神的筆觸,如“一個極其瘦弱的脊背彎曲著……一對眼神疲憊的眼睛……用龜裂的手指數著”[2],表現出“母親”賺錢的辛苦以及為子女、家庭無怨無悔的付出,塑造了內心堅強的勞動人民形象。在教學中,教師可讓學生體驗母親每天重復的家務勞動,如洗衣、拖地、洗碗等,然后以此為內容寫一篇小作文。這樣,學生不僅能與作者產生情感共鳴,還能認識到勞動對生活、對個人的意義。
(2)引導學生認識到熱愛勞動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勞動可以拓展學生的思維,促使學生實現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部分家長認為孩子還小,不具備勞動能力,好好學習才是他們的任務,這就導致有的孩子養成衣來伸手、飯來張口的習慣。因為不了解勞動的重要性,所以學生也很難形成科學的勞動觀。沒有勞動,就沒有人類的發展;沒有勞動,就沒有社會的前進。在語文教學與勞動教育的融合中,教師要引導學生形成熱愛勞動、熱愛勞動人民、熱愛集體的情感,使學生認識到學習的重要性,認識到自身的使命感,從而積極、主動參與語文教學活動,在提升學習效率的同時,形成高尚的道德品質。
(3)激發學生的勞動意識。在語文教學中,教師要通過與勞動教育的融合培養學生的勞動意識,引導學生了解勞動的本質,促使學生實現體力、智力的均衡發展。為此,教師要制定相應的教學目標,豐富教學內容,以生機勃勃的語文課堂,開啟學生的思維,讓學生感受到勞動的價值,從而激發出勞動意識,并付諸行動。例如,在教學《刷子李》時,教師可以說故事的方式給學生介紹課文內容。有一個辛勤的手藝人,他非常喜愛粉刷這一行業。他姓李,所以我們叫他刷子李。刷子李多年從事粉刷這一行業,熟能生巧,成了手藝高超的奇人。那么,粉刷行業會出現什么樣的奇人呢?他又奇在什么地方呢?下面,我們先來看一段粉刷房子的小視頻。通過教師的娓娓講述以及生動視頻展示,刷子李的形象就立體地呈現在學生面前,并使學生認識到刷子李熱愛勞動,在平平凡凡的勞動中演繹出精彩人生,以及勞動使刷子李自信、自立。而這也是《刷子李》蘊含的情感價值。《賣油翁》也是一篇體現勞動人民熟能生巧的文章[3]。在教學中,教師可將這兩篇課文進行對比教學,讓學生以角色表演的方式,分別演繹這兩篇課文內容,使學生認識到“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狀元”這句話的含義,形成積極的人生態度和正確的價值觀。語文課程豐富的人文內涵對學生精神領域的影響是深遠的,因此,教師通過語文教學與勞動教育的融合,可激發學生的勞動意識,使學生準確把握課文內涵,形成正確的情感態度價值觀。
(4)讓學生懂得勞動是一種責任。在語文教學中,教師可通過與勞動教育的融合引導學生進行思考,使其對勞動形成正確認知,產生責任感[4]。而學生一旦形成勞動責任感,意志就會變得堅強。這樣,對于學習中的困難,學生就會有挑戰的勇氣,有征服困難的決心,并因此形成學習成就感,樹立學習自信。對此,語文教師可以課外實踐的方式,帶領學生進行各種各樣的勞動實踐,讓學生感受到大自然的博大與生活的多姿多彩。例如,在周末,可帶領學生到敬老院或公園等地,幫助老人打掃衛生或進行公益勞動。通過勞動,學生可放飛自己的心情,獲得滿足感。通過在勞動中奉獻出自己的光和熱,學生還可懂得勞動的意義,明確勞動既能給別人帶來舒適,也能給自己帶來快樂,形成對自己、對他人、對社會的責任感。然后,教師可讓學生將勞動過程寫一篇作文,并選出其中的優秀作文供全班學生賞讀。因為有實踐經歷,所以學生有真情實感,寫出的作文富有感染力。
2.組織競賽活動
小學階段的學生好勝心強,在語文教學中,教師可在勞動教育的融合中,充分利用學生的這一特點,激發他們對勞動的興趣。在勞動競賽中,你追我趕、其樂融融的氛圍有助于激活學生的思維,提升學生的學習能力,使其養成良好的勞動習慣和優秀品質,認識到生活離不開勞動,勞動是光榮的。例如,《祖父的園子》充滿童真、童趣,包含了作者的真情實感[5]。在教學中,教師要積極挖掘其中的勞動教育元素,開展勞動競賽活動,引導學生體會作者童年生活的自由、快樂以及對童年生活的眷戀。首先,引導學生回憶。師:誰曾見過類似的園子,誰家有這樣的園子?學生A:我家有一個小院,爺爺種了很多蔬菜,還有葡萄,綠油油的,充滿生機,我經常幫助爺爺種菜,但我更喜歡采摘葡萄,因為葡萄好吃。學生A活靈活現的描繪令很多學生神往。然后,教師可在此基礎上將學生分成幾個小組開展競賽,讓他們暢所欲言,講述自己參加過的種植勞動以及感悟,并說明勞動的意義。小組競賽的獲勝標準是探究內容的準確度與豐富性。通過這種靈活的融合方式,學生能想象出祖父參加勞動的畫面,從而加深對課文內容的理解,形成熱愛勞動的情感。
3.挖掘勞動教育中的趣味性元素
教學是一門藝術,需要突破定式思維的束縛,不斷探索,不斷總結經驗,這樣才能實現創新發展。對學生來說,體驗式學習銜接自然,比被動接受式學習的效果要好,因此在語文教學中,教師要不斷改變形式,創新教學方法,挖掘語文教學中的勞動教育元素,融入趣味性內容,讓學生從繁重的學習任務中解脫出來,感受到學習的樂趣,身心健康地成長[6]。對此,教師要研究“雙減”政策,落實“雙減”政策,了解學生的心理特點、認知特點以及學習需求,設身處地站在學生的角度去思考教學問題,因材施教,讓學生以簡單、高效、快樂的方式學習,以此消除學生對學習的緊張感、焦慮感。例如,語文教材的課文中包含豐富的勞動教育元素,教師可充分挖掘并以趣味方式呈現,將勞動教育內容以實踐的方式落實到學生的課后作業設計中,有效提升作業設計的品質,杜絕機械性的抄寫、題海戰術等低效作業形式。這樣,學生可在課堂上扎實掌握語文知識,在課后自覺、主動、高效完成作業,既能認識到學習的重要性,也能擁有快樂的童年。
4.勞動教育與閱讀教學、寫作教學有機結合
(1)勞動教育與閱讀教學相結合。在語文教學與勞動教育融合的過程中,教師要充分挖掘語文教學資源,以多種形式開展閱讀教學活動,讓學生養成熱愛勞動的意識,樹立正確的勞動觀,以勞動為榮,自覺參加勞動,從而不斷完善自我,提升閱讀能力,提升綜合素養[7]。勞動會提升學生的社會實踐能力,使其樹立責任意識,對其未來的成長、發展具有積極促進作用。在教學中,教師可借助相應的教學內容,將閱讀與勞動教育有機結合起來,讓學生認識到勞動是一種鍛煉,通過勞動可以感受到生活的意義,提升語言運用能力。任何知識都源于生活、源于實踐,勞動教育與閱讀教學的結合可提升學生的探究能力,充分發揮語文學科的工具性、人文性價值。
(2)勞動教育與寫作教學相結合。勞動教育是素質教育的重要內容。一味地伏身書本之上,學生會把知識學“死”,陷入“讀死書”“死讀書”的惡性循環中。因此,教師可通過與勞動教育的融合,打開學生的視野,讓他們在參加相應勞動的過程中提升動手能力,豐富生活經驗積累,養成認真觀察的好習慣[8]。這樣,在寫作中,學生就可基于勞動中形成的體驗進行有感情的描寫。在語文教學中,聽讀說寫是一系列的教學活動,這其中,寫作是綜合考查學生語言文字運用能力的教學活動。教師在語文教學中將勞動教育和寫作教學結合到一起,可以豐富學生的寫作內容,提升學生的寫作質量[9]。對此,教師要悉心指導學生認真觀察生活,認真總結勞動中的感悟,然后讓學生將觀察、感悟落實到筆端,運用生動的語言表達自己的所見所思,將勞動的意義和收獲清晰地展現出來。無話可說,無事可寫,是部分學生的寫作狀態。而勞動的內容十分廣泛,給寫作提供了豐富的話題和素材,可有效提升學生的寫作能力。
5.增強學生的體驗感
實踐是學生運用語文知識的方式,因此在教學中,教師要從生活的視角出發設計教學活動,實現課堂教學與實踐教學的相互融合。這樣的語文課堂生動形象,充滿勃勃生機,能使學生深刻地感受到知識就存在于生活之中,生活是知識之源。例如,在教學部編版語文四年級下冊《鄉下人家》時,教師要認識到,出生在城市的學生幾乎不了解農村生活,即使出生在農村的學生也因忙于學業并不真正了解農村生活,因此可通過詳細剖析課文描述的場景,并進行相應延伸,引導學生體會鄉村自然、和諧以及充滿詩意的畫面,感受鄉下人用自己雙手裝點家園的美德[10]。教師還可為學生播放呈現鄉下安恬靜謐生活的視頻,如鄉間的小路彎彎,路旁芳草如茵;小溪流水潺潺,清可見底;空氣清新,雞鳴犬吠,偶爾還能聽到牛叫馬嘶;麥田一望無際,隨風起伏;果園內瓜果累累,散發清香;雨后蛙鳴陣陣,草香彌漫;夕陽西下,炊煙裊裊。這能讓學生感受鄉下生活的美好,還可拓展講解各地的方言以及方言與勞動實踐的關系,以此增強教學的趣味性。如果班級學生有農村生活的經歷,教師可邀請其上臺講一講農村的趣聞、趣事,以及人們如何通過自己的勞動改變環境、改變生活。這可激發學生對生活的熱愛之情,對勞動的熱愛之情,對勞動人民的尊敬之情,使學生形成積極的語文學習體驗,并真正理解課文內涵。
總而言之,語文課程重在培養學生的語言文字運用能力。而勞動教育與語文教學的融合可豐富學生的學習體驗,提升學生的綜合素養,促進學生全面發展,是落實素質教育理念、落實“雙減”政策的有效途徑。在教學中,教師要引導學生認識到勞動教育的價值、意義,并在閱讀教學中、寫作教學中積極融入勞動教育,使學生形成正確的價值觀和人生態度,以此促進語文學習效率的提升。
參考文獻:
[1]任雙巧.統編初中語文教材融合勞動教育因素研究[D].曲阜:曲阜師范大學,2022.
[2]馬亮.沉浸:提升兒童言語品質———小學語文沉浸式課堂的實踐與思考[J].成才之路,2022(25):77-80.
[3]朱夢怡.小學語文教科書中的勞動者形象比較研究[D].揚州:揚州大學,2022.
[4]陳佳玉,劉慧琴.統編小學語文教材勞動教育資源呈現及其教學滲透[J].內蒙古師范大學學報:教育科學版,2023,36(01):124-129+135.
[5]劉延君.文言并重授漁為先———《賣油翁》教學設計[J].吉林廣播電視大學學報,2022(02):148-150+157.
[6]李艷紅,周雪英.小學語文教學滲透勞動教育現狀及對策研究[J].天水師范學院學報,2021,41(02):104-109.
[7]姜艷艷,孫宗秀.基于STEM教育理念的基礎課程融合模式研究[J].吉林省教育學院學報,2021,37(09):162-166.
[8]李艷紅,周雪英.小學語文教學滲透勞動教育現狀及對策研究[J].天水師范學院學報,2021,41(02):104-109.
[9]黃夢夢.散文《祖父的園子》中的語言與情感教學解析[J].語文新讀寫,2022(16):76-78.
[10]王秀花.德育在小學語文教學中的滲透與融合[J].吉林教育,2022(01):75-77.
Practical Exploration of the Integration of Chinese Subject and Labor Education
Liu Xiangmei
(Zhangping City Chengbei Primary School, Fujian Province, Zhangping 364400, China)
Abstract: Chinese language courses have rich humanistic connotations and have positive significance for students spiritual growth. In Chinese language teaching, teachers can integrate labor education, implement the "double reduction" policy, implement the concept of quality education, enhance students sense of experience, and promote their comprehensive development. The article is based on teaching practice and explores the significance of integrating labor education into Chinese language teaching, as well as specific strategies for integrating Chinese language teaching with labor education. It strives to explore thoroughly, observe subtle holes, and drive inward, providing teaching methods for Chinese language educators, gradually improving the efficiency of Chinese language classroom teaching, and enhancing students comprehensive competence.
Key words: primaryschoolChinese;labor education;experience;reduceburden;reading; writ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