湯潔玉



摘要:教育是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和科技創新的關鍵環節,而職業教育作為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已然成為服務城鄉融合發展的重要力量。本文基于選取的2020—2022年湖南高職院校的相關統計數據,從教育教學投入、城鄉人才融合服務、城鄉產業融合發展與城鄉融合保障機制四個方面選取了18個具體指標,構建了高職教育服務城鄉融合的測評指標體系,同時,利用熵值法測算出高職院校不同年份服務城鄉融合水平,分析總結了存在的問題并提出相應的對策建議。
關鍵詞:三高四新;高職教育;城鄉融合
文章編號:1674-7437(2023)01-0090-05 ? ? ? 中國圖書分類號:G719.2? ? ? ? ? 文章標識碼:A
1 研究背景
2020年9月,習近平總書記在湘考察時為湖南擘畫了“三高四新”的戰略藍圖,勉勵湖南打造“三個高地”、踐行“四新”使命。湖南省委深入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重要講話精神,作出了實施“三高四新”戰略的重大部署。湖南省提出的打造“三高四新”戰略目標,即在制造業高質量發展方面,建成全國重要的先進制造業基地;在新型工業化高質量發展方面,建成全國重要的現代工業基地;在農業現代化高質量發展方面,建成全國重要的現代農業示范區。落實“三高四新”戰略定位與使命任務,打造現代化新湖南,離不開城鄉統籌融合發展。
湖南作為傳統農業大省,仍存在著城鄉發展不均衡,農業農村現代化不強,農業產業科技創新能力滯后,高素質技能人才供給不足等問題。而高職院校作為技能人才培養的主陣地,能為新型工業化、信息化、城鎮化、農業現代化發展提供人才支持,有效促進城鄉融合發展[1]。因此,本文以“人才”服務“城鄉融合”為契機,在“三高四新”大戰略背景指引下,以湖南高職院校為研究樣本,構建高職院校服務城鄉融合的測度指標體系,以此為高職院校服務城鄉融合提供對策建議。
2 高職院校服務城鄉融合的評價指標體系構建
本文在結合“三高四新”戰略、城鄉融合相關政策對于城鄉融合評價的要求以及已有的高職教育服務城鄉融合的理論依據的研究基礎上[2-3],結合構建指標體系的客觀、科學、系統與可行的原則,運用德爾菲法進行兩輪專家咨詢驗證指標體系的一致性,最終確定從教育教學投入、城鄉人才融合服務、城鄉產業融合發展與城鄉融合保障機制四個方面構建高職教育服務城鄉融合的測評指標體系,并對指標性質進行了說明(見表1)。
3 高職院校服務城鄉融合的實證模型分析
3.1 數據來源
本文通過隨機選取湖南省10所高職院校為研究樣本,數據主要來源于2020-2022年三年各高職院校發布的《高等職業教育質量年報》《高等職業院校適應社會需求能力評估》以及統計局、教育部等官方網站資料,部分缺失數據用插值法進行填補。
3.2 指標數據處理
本文通過選用熵值法計算各個指標的權重,進而確定高職院校不同要素對城鄉融合發展水平的貢獻度,綜合測算湖南省高職院校服務城鄉融合的水平。
(1)指標無量綱化
高職院校服務城鄉融合的測度指標體系中各指標的單位和數量級差別較大。為消除數據量綱,并降低量級,本文運用極值法對指標進行無量綱化處理,將指標數值轉化為0~1區間內的數值。另為使數據處理有意義,將所有無量綱化指標數值平移最小單位數值a(0.0001)。極值法的具體計算公式如下:
正向指標處理公式:
X=
逆向指標處理公式:
X=
(2)計算P值。
對數據進行無量綱化處理后,計算第j個指標下第i個高職院校的特征比重或貢獻度,計算公式如下:
Pij=
(3)計算熵值
計算第j項指標第i個院校的嫡值,計算公式如下:
ej=ij ln(Pij),0≤ej≤1
(4)計算差異性系數
根據如下公式,得到2020-2022年各高職院校第j項指標的差異性系數。
gj=1-ej,0≤g≤1
(5)確定評價指標的權重W
根據如下公式,計算第j項評價指標第i個院校所占的權重WJ,以此得出各院校2020-2022年城鄉融合各指標的權重。
WJ=,j=1,2,3,…,m
(6)計算綜合評價得分。
首先通過計算 2020-2022 年的各項熵值、差異性系數與權重,得出一、二、三級指標的權重,了解各級指標在高職院校服務城鄉融合中的重要程度。再根據如下公式,得到湖南省10所高職院校的綜合得分,計算結果分別見表2、表3及表4。
S=∑Wj×Pij(i=1,2,3,…,m, j=1,2,3,…,n)
依據上表計算的2020-2022 年的各高職院校服務城鄉融合三級指標權重的大小,取三級指標中對城鄉融合發展水平的貢獻度權重大于0.05的指標,獲取其原始數據并計算三年平均值,詳見表3。
依據如上計算公式,計算各項城鄉融合指標權重與對應P值的乘積后求和,得到2020-2022 年10所高職院校服務城鄉融合的綜合評分(見表4)。
3.3 指標數據分析
基于表2的數據分析,從促進城鄉融合測度指標進行考量,一級指標權重中城鄉人才融合服務>城鄉產業融合發展>教育教學投入>城鄉融合保障機制。因此也佐證了人才是城鄉融合發展的首要前提,同時城鄉產業的融合發展是重要保障。從二級指標權重數值分析,職業培訓>技術服務>本地就業>經費資助>教學條件>教師隊伍>高校滿意度,其中職業培訓遠高于其他二級指標,說明學校開展的復合技能人才培養與新型職業農民等職業培訓對推動城鄉融合貢獻最大。此外,技術服務也切實發揮了科研技術服務引領鄉村振興的作用,更好地服務城鄉經濟發展。從三級指標權重排名來看,權重>0.05的指標排名為:公益項目培訓學時>畢業生面向第一產業就業人數比率>橫向技術服務產生的經濟效益>服務鄉村振興培訓項目數>年實習專項經費>非學歷培訓服務項目數>縱向科研經費到款額>年生均財政撥款水平。可分析得出培訓時長,就業方向,校企合作的經濟效益等是促進城鄉融合需落實的關鍵指標。
由表3,表4結合分析可知,綜合評分前三名的職業院校分別是編號⑩④⑤的三個院校。通過表3近三年高職院校服務城鄉融合的原始數據分析可知,上述三個學校的培訓時長遠高于其他學校,且畢業生面向第一產業就業人數比率和橫向技術服務產生的經濟效益都處于較高值,因此驗證了權重排名靠前的三級指標對于促進城鄉融合的重要性。此外通過測度指標的綜合研究可知,近三年湖南高職院校服務城鄉融合發展水平總體變化不大,但各高職院校間服務城鄉融合綜合得分仍不均衡。與在省會長沙的高職院校相比,地方性高職院校服務城鄉融合的綜合評分偏高,說明地方高職院校對推動與服務地方經濟發展發揮了更重要的作用。
4 結論與建議
本文在“三高四新”大戰略背景指引下,基于選取的2020—2022年三年湖南高職院校服務城鄉融合的相關統計數據,首次構建高職院校服務城鄉融合的測度指標體系,并運用熵值法對高職院校服務城鄉融合的18個測度指標進行量化分析發現:
(1) 一級指標中,城鄉人才融合服務與城鄉產業融合發展對推進城鄉融合發展尤為重要,說明教育鏈與產業鏈的有機銜接對推動區域經濟的發展與產業升級可提供強有力的人才支撐,對推動湖南城鄉融合發展起重要作用。
(2) 二級指標中,職業培訓、技術服務、本地就業與經費支撐對推進城鄉融合發展具有重要推動作用,說明高職院校有效利用國家經費支撐并通過職業培訓等方式并有效提升了勞動者職業技能水平、緩解結構性就業矛盾并加強創新技術服務能力,實現了人才培養、職業培訓、技術服務與經費支撐的良性運作模式。
(3) 三級指標中,公益項目培訓學時、畢業生面向第一產業就業人數比率與橫向技術服務產生的經濟效益指標占比權重最大,進一步說明了職業培訓、就業方向與技術服務在推動城鄉融合發展中的重要作用。
基于上述結論,本文提出以下三點建議:
第一,聚焦技術人才培養,以人才發展促進城鄉融合。
職業技能人才是產業發展的主力軍,是產業制造發展為產業創造的前提保障,是推動經濟社會邁向高質量發展,高效益經濟回報的中堅力量。而城鄉融合發展所需的人才主要有職業化新型農民、農業技術型人才、管理型人才,尤其急需培養文化程度高、有專業技術能力、會經營管理的職業化新型農民。因此,從職業培訓方面來看,高校也應按需開展農業實用人才技能培訓,通過農業示范園、校企實訓基地等產學研結合方式為載體,定期做好各類技術培訓服務工作,持續打造專業技術人員、產業人才,為區域提供具有現代生態文明素養的多元化、高層次、高素質人才。從本地就業方面來看,為推動技能人才在本地就業服務地方經濟發展,地方政府應加強頂層設計規劃,以專項規劃為支撐,將人才規劃融入產業規劃,構建起全局化、系統化、立體化的人才支持體系,為高校畢業生在本地工作發展提供政策支持。此外,高校也應進一步落實好政府發布的各項基層就業政策,政府與高校共同努力構建人才留湘大格局,讓高校畢業生“主動留下來”,以人才發展促進城鄉融合。
第二,深化產業融合,促進城鄉經濟發展。
產業融合是實現教育鏈、產業鏈、供應鏈、人才鏈與價值鏈有機銜接的重要舉措,能有效促進產業經濟發展。以往固有的本位職業教育人才培養模式,使得企業幾乎不參與技能人才的培養,導致畢業生多數無法滿足企業崗位職責要求。究其根源,傳統的校企合作高職院校往往處于被動響應地位,職業院校需要去外部市場頻繁尋找意向企業,該模式下的校企合作通常是不穩定且合作期短。因此,從產教融合方面來看,為了進一步提高區域產教融合的水平,高職院校應主動結合區域經濟社會發展趨勢,與地方主導產業形成密切互助聯系,通過引企入校、駐校、企校一體等模式,同區域龍頭與骨干企業等精英企業合作共建產業學院,引導企業在工業標準、課程教學、教材開發等方面達到全面合作,推動人才培養輸送與產業發展人才需求的全方位銜接,實現從口號式、松散式的校企合作模式邁向實體嵌入式校企合作模式。從技術服務方面來看,為進一步加強科研的社會服務能力,高職院校應緊密對接產業發展,積極開展助力企業發展的應用技術研發與服務。為此,高職院校應為教師搭建開展應用技術研發與服務的平臺,創設良好的科研工作環境,依托專業群組建教學科研團隊,通過成立技術研發所、開展技術服務、承擔校企合作科研課題、積極參與企業技術攻關工作,為本地中小企業提供技術咨詢和技術服務,促進區域經濟和社會發展。
第三, 加大資金投入力度,提升服務社會能力。
教育教學投入不僅體現在資金投入力度方面,還體現在加強教師隊伍建設、教學條件等,而要實現以上目標,都離不開資金的支持[4]。地方政府應加大對職業院校的資金投入,改善高職學校辦學條件與人才引進力度,夯實學校服務社會的基礎與能力。高職院校在全面提升學校辦學內涵與發展質量基礎上,才能更好對接區域經濟社會發展、著力強化技術技能培訓、技術研發與成果應用轉化,為服務區域發展提供人才支撐與技術支持。
其一,健全高職院校產教融合經費管理機制。改變政府單方面投入經費的模式,充分發揮企業主體力量,引進企業資金穩步投入高職院校,提高企業參與辦學積極性,使產業需求更好融入人才培養全過程,逐步形成教育和產業統籌融合、良性互動的發展格局。此外,加快穩步提升社會各類資金渠道對職業教育投入,在建設用地、財稅政策、成果轉型等方面給予激勵措施,擴大高校經費來源。
其二,優化教育支出結構。政府部門應落實新增教育經費向職業教育傾斜,優化教育支出結構,使資金分配向脫貧地區傾斜,向國家或地方急需特需專業傾斜,將資金重點支持各地落實職業院校生均撥款制度,推進職業學校提質培優、產教融合、校企合作,加強“雙師型”專任教師等師資培養培訓[5],優化教師隊伍人員結構,提高職業學校教育教學水平等,支持辦好面向農村的職業教育,改善職業學校辦學條件。
其三,加強計劃資金使用管理。省市財政、教育機構應加強計劃資金使用管理,推進資金預算下發和使用進度,強化預算執行情況分析,監督和可視化資金使用情況,避免資金被占用和閑置。此外,省市財政和教育機構需提升績效評價結果的反饋作用,將績效結果作為政策完善、預算下發、機制優化管理的重要依據,健全預算下發與績效評價結果的有效銜接機制,切實提高財政資金使用效益。
參考文獻:
[1]倪瑩瑩.“三高四新”戰略背景下高職院校高水平技能人才培養路徑探析[J].現代農村科技,2022(12):79-81.
[2]趙紅霞,朱惠.高等職業教育與鄉村振興耦合協調及趨勢預測研究[J].教育發展研究,2022,42(19):41-48.
[3]林寧.職業教育與城鄉融合發展的耦合協調度研究[J].中國成人教育,2023(02):14-19.
[4]周勁松,李怡.高等職業教育經費投入現狀分析及對策研究[J].職業技術教育,2008,29(04):24-26.
[5]譚正.高職院校“雙師型”師資隊伍建設存在的問題及對策[J].文教資料,2021,892(10):148-149+1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