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海風
摘要:新時代新征程,建設宜居宜業和美鄉村正當其時。文章從西安市高新區宜居宜業和美鄉村建設現狀出發,詳細地分析了西安市高新區建設宜居宜業和美鄉村存在思想認識有待提高、建設資金有待落實、村莊方案有待完善、建設標準有待提高的問題,有針對性地提出了深刻理解宜居宜業和美鄉村建設內涵;聚焦特色產業,實現鄉村村民增收;推進鄉村創新改革,強化長效治理;改善高新區人居和人文環境的對策,以期加快西安市高新區宜居宜業和美鄉村建設,助力全面推進鄉村振興。
關鍵詞:宜居宜業;和美鄉村;建設路徑
文章編號:1674-7437(2023)01-0095-03? ? ? ?中國圖書分類號:F327 ? ? ? 文章標識碼:A
當前,如何構筑一個美好的鄉村,成為一個極具挑戰性的議程。為此,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建設美麗中國,為人民創造良好生產生活環境,為全球生態安全作出貢獻,推動農村的美好發展,并強調:“必須樹立和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1]。習近平總書記反復強調:“要正確處理好經濟發展同生態環境保護的關系,牢固樹立保護生態環境就是保護生產力、改善生態環境就是發展生產力的理念,更加自覺地推動綠色發展、循環發展、低碳發展,決不能以犧牲環境為代價去換取一時的經濟增長”[2]。因此,文章在明確加快建設宜居宜業和美鄉村作用的基礎上,進一步深入探討建設宜居宜業和美鄉村的思維方法,并從鄉村振興的角度出發,結合西安高新區的宜居宜業和美鄉村建設,從民生需求、鄉村設施建設、豐富鄉村建設內涵、實現鄉村村民增收、鄉村改革以及長效治理這六個方面,提出加快建設宜居宜業和美鄉村的路徑。
1 西安高新區宜居宜業和美鄉村建設現狀
1991年3月,西安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下稱“西安高新區”)被國務院批準為首批國家級西安高新區。發展至2006年時,西安高新區又被科技部認定;為世界六個一流科技試點園區之一;2015年8月,西安高新區申請成為建設國家自主創新示范區;2017年4月,西安高新區在陜西自貿區正式開始掛牌。經過30多年的發展,西安高新區不僅經濟指標在快速發展,而且在技術創新方面也具有一定的成效。根據不完全統計,西安高新區形成的產業規模、達成的稅收貢獻、科技成果等,均已取得良好的成效。
建設宜居宜業和美鄉村是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重要內容。黨的二十大發出了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全面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而團結奮斗的動員令[3]。自2021年8月啟動鄉村振興百村建設行動以來,西安高新區迎難而上、勇挑重擔,積極探索鄉村振興的高新之路,取得顯著成效。西安高新區農業農村和水務局按照黨工委、管委會的安排部署,與有關單位一道努力探索,全力開展工作。
1.1 精心規劃+重在落實,鄉村振興示范村建設效果豐碩
規劃先行、重在落實。鄉村振興辦會同各牽頭單位按照“一年提標示范、兩年提標擴面、三年全面達標”目標,西安高新區共計設定了三個檔次:20個示范村、20個改造村、60個提升村,在此基礎上實施批次建設、壓茬推進。在建設宜居宜業和美鄉村的過程中,第一批實施的項目有10個示范村、10個改造村和60個提升村,包含466個鄉村水、電、路、氣、網、農村產業等項目。
1.2 穩糧穩產+特色產業,多措并舉大力拓寬鄉村致富路
鄉村振興必須要發展鄉村特色產業,拓寬農民增收致富渠道。鄉村振興局扎實開展鄉村振興同脫貧攻堅有效銜接工作,大力發展產業助民增收。一產指標穩步有升,全方位夯實糧食安全根基。糧食種植面積穩定在1.2萬hm2,夏糧總產3.3萬t,蔬菜種植面積2 200hm2,產量8.8萬t,一產產值增速穩定在4%。同時,要不斷建立健全相應地農業發展保護制度,并對農村所擁有的資源進行快速地整合,建立完善的農村金融服務體系。西安高新區已經針對宜居宜業和美鄉村建設投資了五千萬元左右,建設了一系列適合農村發展的項目,例如,農村旅游、技能培訓等,使得農村的產業形態也在逐漸地向著多元化發展。
1.3 制定政策+轉變觀念,形成可復制推廣的標準和辦法
西安高新區先后出臺《西安高新區進一步全面推進鄉村振興重點工作實施方案》《西安高新區財政銜接推進鄉村振興補助資金管理辦法》等制度性、標準化的文件,建立項目聯評聯審機制,制定鄉村建設標準;梳理總結“城市帶動、平臺撬動、企業聯動、群眾互動”的“四動”工作法,建立了“12345”行動機制[4]。
西安高新區的130個村莊,已經將人居環境整治融入到相應的制度體系中,并與農村人們之間形成了良好的約定,進一步實現了工作機制的長效性。截至2023年2月,西安高新區已經建立了3個村級物業服務公司和9個勞務服務公司,主要是為了幫助農村居民逐漸地從“要我保護”轉變為“我要保護”,進一步突破農村的傳統治理。與此同時,還不斷地強化農村精神文明的建設,強化農村的硬件設施,進而實現從“環境美”向“生活美”轉變目標。
2 西安高新區建設宜居宜業和美鄉村存在的問題
2.1 思想認識有待提高
在宜居宜業和美鄉村建設的過程中,基層干部是建設過程中的倡導者,而農村群眾則是宜居宜業和美鄉村的主人以及受益者,因此,所有人都需要對宜居宜業和美鄉村建設具有充足的思想認識。但是,西安高新區中少部分基層干部的思想認識還有待進一步提高,存在一定的畏難以及“等、靠、要”的思想。在這種思想情緒的影響下,使得西安高新區宜居宜業和美鄉村建設過程中,基層干部的能動性較低,農村居民的參與度較低,使得西安高新區宜居宜業和美鄉村建設進度較為緩慢。
2.2 建設資金有待落實
宜居宜業和美鄉村建設是一項系統工程,涉及方方面面,需要籌集大量的資金投入宜居宜業和美鄉村建設,保證宜居宜業和美鄉村建設順利開展。西安高新區在宜居宜業和美鄉村的建設過程中,啟動了大量的項目,例如,高標準編制20個示范村、20個改造村的規劃等,由于項目較多,需要改進、完善的方向較多,因此,使得西安高新區的建設資金需求較多。但是,西安高新區在宜居宜業和美鄉村建設過程中,資金卻有待進一步落實。
2.3 村莊方案有待完善
一方面,宜居宜業和美鄉村建設是一項全局性工程,在西安高新區宜居宜業和美鄉村的建設方案中,雖然已經考慮得比較周全,也建設了特色產業,但卻沒有突出鮮明特色的村莊文化。另一方面,西安高新區在整治村的方案編制形式較單一,西安高新區一直在促進群眾從“要我保護”轉變為“我要保護”,最大限度地實現村莊治理的新突破,然而,在挖掘村莊自然歷史人文和產業元素上還有待加強,使得西安高新區與其它村莊之間存在“千村一面”現象。
2.4 建設標準有待提高
首先,建設標準在一定程度上存在著滯后性。隨著社會經濟的快速發展和人民對美好生活的追求,傳統的建設標準已無法完全滿足人們的期望。例如,有些村莊的道路寬度、排水設施、綠化面積等方面的標準未能跟上時代的變化,無法滿足人們對于舒適、便利、綠色的村莊環境的需求。
其次,建設標準的一些指標與實際需要不夠契合。在當前鄉村振興的背景下,人們對于鄉村環境的要求不僅僅停留在基本的住宅建設標準上,而是更加注重鄉村文化、生態環境、公共設施等方面的綜合發展。然而,在現有的建設標準中,對于這些指標的規定相對較少,無法全面體現出鄉村綜合發展的要求。這導致了一些建設項目在實施過程中存在著項目設計與實際需求之間的脫節,無法充分滿足鄉村居民的期望。
最后,建設標準的執行力度有待加強。盡管制定了一系列的建設標準和規范,但在實際執行過程中,由于缺乏有效的監督和管理機制,一些項目的建設標準未能得到有效的履行。例如,在新村莊建設過程中,一些開發商和地方政府對于建設標準的執行不夠嚴格,導致了一些村莊的建設質量不過關,甚至存在安全隱患。這一問題的存在不僅影響了鄉村建設的整體質量,也損害了人們對于宜居宜業和美鄉村的期望與信任。
3 加快建設宜居宜業和美鄉村的路徑
3.1 深刻理解宜居宜業和美鄉村建設內涵
宜居宜業和美鄉村建設是指在農村地區秉持可持續發展理念和以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出發,通過改善鄉村生活環境、促進農民增收致富、實現農村全面振興的一項重要工作。其核心目標是以人為本,注重人的尊嚴和幸福感,推動城鄉居民平等享有更好生活品質。
首先,宜居宜業和美鄉村建設注重改善農村生活環境。這包括但不限于改善農村基礎設施、優化農村道路交通、提升鄉村硬件設施、改善農村環境衛生等。通過推動農村基礎設施建設與改善,為農民提供良好的居住條件和便利的工作環境,不斷提高居民的生活品質。
其次,宜居宜業和美鄉村建設強調農村產業發展。通過引導、支持和推動特色產業的發展,促進農村經濟的繁榮和農民收入的增加,這包括但不限于發展農村旅游、農產品加工、鄉村商業經營等產業,通過挖掘和發展當地的資源優勢,培育經濟增長點,為村民提供更多就業機會和創業平臺。
最后,宜居宜業和美鄉村建設注重提升農民的生活質量和文化素養。通過加強農村教育、醫療衛生等公共服務,提高農民的生活水平。同時,致力于保護和弘揚農村優秀的傳統文化,推動鄉風文明建設,提高農民文化素養,提升整個鄉村的精神風貌。
3.2 聚焦特色產業,實現鄉村村民增收
對于鄉村的發展而言,其主要發展便是農村產業,只有農村具有自己的產業的基礎上,才能夠為農村居民提供更多、更優質的就業,才能夠進一步聚集農村人口、增加農村人居的收入、激發農村居民的動力。基于此,西安高新村便結合當地的實際情況,保持因地制宜、特色發展的原則,不斷地優化當地產業,使得當地產業逐漸地形成規?;?,為解決當地就業問題奠定了堅實的基礎。西安高新區按照“宜種則種,應種盡種”的原則,科學編制特色產業總體規劃,推動由點串線、連片成區,引領特色產業全域化集群式發展。推廣“政府扶持企業+企業建基地+基地連農戶”的帶動模式,建立產業園統一管理、技術統一培訓、產品統一銷售、品牌統一打造、保險統一投入的“五統一”管理機制,讓群眾共享產業發展紅利[5]。
3.3 推進鄉村創新改革,強化長效治理
一方面,加大力度推進鄉村改革創新,持續增強西安高新區發展內生動能。為了更加全面、科學、可持續地實施“三權分置”,將加強對農業承包地的管理,積極地探討和實施“三權分置”,積極地指導和促進土地的合理使用,積極地開辟各類新型的、可行的、可控的產權制度,以及更加靈活的產權交易,促進西安高新區集體經濟的健康發展。為了更好地促進農村產業發展,應該全面實施“三資”產權體系改革,并且積極發展“三資”產權流通與交易市場,以提升集體資產的效率與效能。同時,不斷深化改革完善西安高新區農業經營體制,規范化農業經營主體,使得農村合作社具有發展壯大的基礎,為農村集體經濟的快速發展奠定建設的基礎。
另一方面,強化西安高新區長效治理。首先,政府應該加大宣傳和教育力度,提高村民對宜居宜業和美鄉村建設的認識和理解。通過加強宣傳、開展培訓等方式,增強村民的主動性和積極性,使他們能夠積極參與到村莊建設中來。其次,政府要加大對鄉村建設的投入,確保建設資金的落實。要通過合理的財政預算安排,增加對鄉村建設的投資,確保資金的有效使用。同時,要加強財政監管,確保建設資金的使用符合規定,杜絕浪費和濫用。再次,政府需要進一步完善村莊建設方案,確保其科學合理。要根據不同村莊的實際情況和需求,制定相應的建設方案,確保每個村莊都有相應的規劃和建設計劃。這樣可以避免盲目建設和重復建設,保證鄉村建設的效果和成效。最后,政府需要提高村莊建設的標準,確保村莊建設質量和水平的提升。要加強對村莊建設過程的監督和檢查,確保建設工作按照相應標準進行。同時,要加強對村莊環境的管理和保護,確保村莊的整潔和美觀。
3.4 改善高新區人居和人文環境
為了改善西安高新區人居和人文環境,促使其與城市相互聯系,必須不斷完善西安高新區基礎設施,改善公共服務,提高村莊建設標準,并且大力實行綠色可持續發展戰略,以實現城市與農業的有機結合。
西安高新區在建設宜居宜業和美鄉村的過程中,應當積極維護鄉村的美麗,以其原自然的環境為基礎,利用西安高新區當地的資源,將其與當前的社會發展相統一,營造出鄉村的美麗景象。同時,要深刻領會鄉村的歷史文化,利用當地的優勢,發揮當地的優勢,將西安高新區的美麗與活力完美地融為一體,營造出一個充滿鄉土氣息、充滿活力的鄉村,讓每一個家庭都能感受到鄉村的溫暖與美麗,讓每一個家庭都能擁抱鄉村的溫馨與美麗,讓每一個家庭都能感受到鄉村的溫暖與美麗。通過舉辦各類傳統、紀念日、傳統文藝匯演或者其它各類活動,來弘揚鄉土風情、提升西安高新區農家樂的魅力,激發農民的積極性,使他們能夠深刻地體會到農耕文明的美好。
4 結束語
在“宜居宜業和美鄉村”的重點建設中,將農村視為農業現代化的基本環境和實踐載體,把人民作為中心推動發展,促進全體人民共享發展成果,實現共同富裕是我們努力的內在要求。同時,“宜居宜業和美鄉村”建設也包括了“物質”“人文”和“治理體系與治理能力現代化”等多個維度,在實踐層面要避免簡單化的理解,堅持精準思維、整合思維和共同締造思維的原則。
參考文獻:
[1]張永江,周鴻,劉韻秋等.宜居宜業和美鄉村的科學內涵與建設策略[J].環境保護,2022,50(24):32-36.
[2]朱啟臻.如何建設宜居宜業和美鄉村[J].農村工作通訊,2022,836(24):35-36.
[3]梁欽東,周飛舟,渠敬東等.鄉村振興:跨界構建與文化自覺[J].新文科教育研究,2022,7(03):102-140+144.
[4]周飛舟.將心比心:論中國社會學的田野調查[J].中國社會科學,2021(12):37-54+200.
[5]呂方.鄉村振興與中國式現代化道路:內涵、特征、挑戰及關鍵議題[J].杭州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21,43(05):98-1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