鐘雪婷 麥建霞
【摘要】本文基于自主性、游戲化、鄉土化的教育理念,從資源挖掘、環境創設、教學實施、深化拓展四個方面,嘗試將海洋文化融入幼兒體育特色教學,致力于構建“海韻·樂動”幼兒戶外體育課程。
【關鍵詞】海洋文化 幼兒體育 特色課程
【中圖分類號】G4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50-9889(2023)16-0046-03
教育部2001年印發的《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試行)》(以下簡稱《綱要》)指出:“充分利用社會資源,引導幼兒實際感受祖國文化的豐富與優秀,感受家鄉的變化和發展,激發幼兒愛家鄉、愛祖國的情感。”北海市銀海區機關幼兒園自1994年創辦之日起,就提出了“健體、樂學、崇德、尚美”的教育理念,并在辦學過程不斷提煉和優化,結合海邊的地域特色和本園體育教學的傳統優勢,使本土資源發揮獨特的教育價值,探索形成了“海洋文化+體育活動”幼兒體育教學模式,初步構建了“海韻·樂動”幼兒戶外體育課程,進一步豐富了我園的自主性、游戲化、鄉土化幼兒體育課程體系,呼應了“育快樂海娃”的辦園愿景。
一、資源挖掘:為體育課程開設尋找結合點
校本課程是在本土生成的,它既能體現學校的辦學特色和資源優勢,又與國家課程、地方課程緊密結合,同時能彌補國家課程和地方課程在個性化人才培養方面的不足,是一種具有多樣性、靈活性和可選擇性的課程。
北海是一座向海而生、因海而名的濱海旅游城市,是古代“海上絲綢之路”的重要始發港。北海市銀海區機關幼兒園毗鄰極具海洋文化特色的北岸金灘、百年老街、北海銀灘。海水、陽光、沙灘等地理優勢和自然資源沉淀了濃厚的海洋文化,其中具有鮮明地域特色的歷史、地理、生態、民俗、建筑、人物、傳統技藝等元素為本地學校提供了得天獨厚的教育資源,為我園開展教育教學活動提供了豐富的素材,同時為我園充分利用海洋文化開展體育教學奠定了堅實的基礎。可以說,我園的體育教學特色與海洋文化相結合,是園所自身發展和傳承本土文化的必然要求。在體育活動中融入海洋文化元素,是我園的辦園特色。
幼兒體育課程是幼兒園課程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促進幼兒身體生長發育,提高基本運動能力和運動技能水平,增強幼兒身體素質的重要課程。我園立足海洋文化這一本土特色資源,組織開展足球、籃球、跳繩、投擲等體育活動,從中滲透培養開放、冒險和創新的海洋精神。其中,幼兒足球是我園體育課程中的主打課程,是我園構建的自主性、游戲化、鄉土化幼兒體育課程的代表,其重點是以游戲為活動方式,通過各種帶有游戲性質的足球教學活動,引導幼兒在活動中學習基本的足球運動技能,掌握基本的足球運動規則,培養終身運動、敢于拼搏、善于合作的體育精神。
二、環境創設:打造屬于孩子的海洋世界
良好的園所環境是幼兒成長的重要基礎。教育部2022年出臺的《幼兒園保育教育質量評估指南》中關于環境創設提出了“空間設施”和“玩具材料”兩個關鍵指標,要求合理規劃并靈活調整室內外空間布局,最大限度地滿足幼兒游戲活動的需要。以此為指導,我園基于自主性、游戲化、鄉土化的教育理念,將具有本土特色的海洋文化融入園所環境創設,努力讓幼兒園的每一個角落都充滿海洋文化的氣息。例如,在教學樓的墻面繪上海洋、浪花、海洋生物等圖案,讓幼兒走在其間仿佛置身于海底世界,同時充分利用現有空間打造海潮沙水區、海娃足球場、帆船沙池等戶外區域,為幼兒打造一個貼近現實生活、充滿生機活力、自然和諧的育人環境。
按照《幼兒園保育教育質量評估指南》提出的“玩具材料種類豐富,數量充足,以低結構材料為主,能夠保證多名幼兒同時游戲的需要”的要求,我園根據本園幼兒發展特點和活動需要,結合自主性、游戲化、鄉土化的教育理念,科學投入和合理改造了一系列戶外硬件設施,做到園內的場地設施統籌安排,運動區域科學合理劃分,給幼兒戶外自主活動拓展空間,滿足幼兒多樣化運動的需要,主要包括:投放沙、水的水桶、鏟子、PVC(聚氯乙烯)管等材料,配備木船、攀爬架等硬件設施,創設趣味海潮沙水區;把草地還給幼兒,利用輪胎、木樁、圍欄等創設既可以開展足球游戲,又可以開展野戰游戲的海娃足球場;增加簸箕、篩網、倒沙桶、沙漏等玩沙工具,設置滑索帆船軌道,形成帆船沙池區;將單一功能的戲水區變成趣味多樣的玩水區,投放了水槍、仿真魚、水管,幼兒可用粗細不同、長短不一的水管探究水的流動,開展游戲活動;利用操場跑道、前廳走廊及彩虹跑道,開設快樂騎行區,引導幼兒學會基本的交通規則;在圍墻與樹、樹與樹之間,利用粗麻繩、輪胎、木板等組合成攀爬區,引導幼兒勇敢挑戰;投放滾筒、竹梯、木梯、車輪、木凳等組建樂動區,引導幼兒自由組合、自由搭建活動區域;將零碎空間化為整片聯動區域,設置了水果蔬菜種植區,幼兒可在其中觀察記錄植物的生長;用麻繩和輪胎自制蹦床,投放平衡木、輪胎、平衡橋等組成平衡區,讓幼兒肢體協調、靈活能力得以發展;購置難度不同的大型游戲器械,形成大型游戲器械區,讓各年齡段幼兒各方面的運動能力得以發展。
我園充分發揮家、園、社“三位一體”作用,收集大量能運用到幼兒體育活動中的海洋文化資源,如航海歷史、風景名勝、海洋生態、民間藝術、傳統體育項目等,其中體現銀海區域特色的疍家婚禮、挖沙蟲、曬魚、劃船、“網小魚”等特色活動受到幼兒的喜愛。同時,各班級創設的區域活動也包含海洋文化元素。例如:益智區,提供大小形態各異的珠子給幼兒進行串珠游戲;美工區,提供貝殼、沙子、疍家帽等材料給幼兒進行藝術創作;主題墻,結合課程主題開展保護紅樹林、保護老街騎樓、保護地角炮臺等活動,收集過程性材料創設主題墻。
上述一系列環境創設,營造了濃厚的海洋特色文化氛圍,滿足了幼兒游戲運動的需求,為開展具有海洋特色的幼兒體育教學活動提供了必備的物質條件、創設了良好的環境。
三、教學實施:開展體現本土特色的體育活動
《綱要》指出,培養幼兒對體育活動的興趣是幼兒園體育的重要目標,要根據幼兒的特點組織生動有趣、形式多樣的體育活動,吸引幼兒主動參與。我園在完善材料配置、做好環境創設的基礎上,從海的情境、海的方式、海的道具三個層面,開展一系列體現本土特色的幼兒戶外體育活動。
(一)海的情境
1.人文景觀欣賞。該項教學活動具有一定的“熱身”功能,將傳統的海洋文化融入體育教學中,不僅能吸引幼兒對體育活動的好奇、對大海的向往,還能調動幼兒參與體育活動的積極性。目前,我園在小班至大班都開設了海洋人文景觀欣賞課,將本地幼兒熟悉的海洋人文景觀或富有海邊特色的人文景觀通過圖片、視頻等形式呈現出來,如北海銀灘、紅樹林灘涂、外沙橋、北部灣一號等,從中融合海洋運輸、海洋軍事和海洋環保等知識,提高幼兒對本土文化的知曉度與認同感。
2.海洋世界探索。針對幼兒愛玩、好動的天性,我園以海底環境、海洋生物為載體,按照游戲化的教育理念開展體育教學,設計了“鯊魚大作戰”“海底探險記”“珊瑚叢林歷險”等體育游戲活動,通過情景模擬的方式,提高幼兒參與的積極性。例如,在“海底探險記”中,教師通過提出“海底都有什么”“如果變成小魚,會在海底遇到什么危險”“小魚要怎樣躲避危險”等問題,引導幼兒自主創設海底情境,運用教師提供的材料,將玩水區與海潮沙水區聯動起來,進行探險活動,從中滲透健康、語言、社會等各領域的培養要求:有的幼兒扮演珊瑚(障礙物)、有的幼兒扮演大鯊魚(追逐者)、有的幼兒扮演小魚、小蝦(被追逐者),幼兒們自行制定游戲規則,自主參與游戲活動,玩得不亦樂乎,從中培養了合作能力、創新精神,發展了身體素質。
3.民俗情境再現。疍家又稱艇戶,是對福建、廣東、廣西、海南沿海水上漁民的一個統稱。由于他們長期生活在船上,以水為生,形成了一些有別于陸上人家的習俗。目前,北海疍家婚禮、外沙龍母廟會被列入廣西第三批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北海開海習俗也被列入廣西第八批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疍家的很多習俗中蘊含著豐富的體育元素,如祭海節中的扛、跳、彎腰等動作,采珍珠勞動中的采、抓、撬等動作,均可以融入幼兒體育教學活動中。目前,我園按照疍家民俗開設了“疍家婚禮”“祭海節”“疍家棚”“采珍珠”等體育游戲教學活動,受到了幼兒的喜愛和家長的肯定。
(二)海的方式
1.融入海的聲音。聲音是營造氛圍的重要工具。在幼兒體育教學中使用具有海洋元素的音頻、視頻材料,能夠營造傳承海洋文化的良好氛圍。我園根據幼兒的年齡特點,在大班、中班、小班分別創編了符合幼兒發展規律的課間操,其背景音樂選擇了包含海浪、海潮、海洋動物叫聲、海輪汽笛聲等元素的樂曲,風格歡快活潑。例如,融合漁撈、漁網、疍家帽、珍珠等元素,編成了富有海邊特色的小班“快樂魚兒游操”,并配上了《小魚游水歌》音樂旋律。此外,中班的“珍珠操”“螃蟹操”,大班的“漁撈操”“海龜操”等,都以海洋音樂元素為背景,吸引幼兒參與,達到了發展幼兒身體素質的目的。
2.玩轉海的活動。作為全國足球特色幼兒園,我園組織實施的足球體育活動充分結合海洋元素,讓幼兒在園里就能玩轉海的活動。北海擁有得天獨厚的海灘資源,沙灘足球在北海歷史悠久,一代又一代的北海人熱衷于這項海灘運動。為此,我們在幼兒園的沙地里開展沙灘足球游戲活動,鼓勵幼兒穿上沙灘衣褲,光著腳丫在沙池里進行足球訓練。幼兒發現,原來平時在沙灘上和大人玩球的情境也能在幼兒園里出現,由此大大提高了參與的積極性。針對沙灘足球主題,我們推出了“你是我的好搭檔”足球游戲活動,在園所的沙池內設置了兩個簡易球門,由幼兒自行選擇同伴,協作將球踢進球門,訓練踢、傳、運、射等足球運動基本技能,發展幼兒身體的協調性,培養幼兒對足球運動的熱愛之情。此外,我們還設計了“勇斗大鯊魚”足球游戲活動,將球門設置成“大鯊魚的嘴”,讓幼兒勇敢地將足球踢進“大鯊魚”的嘴中,這種充滿海洋味的運動游戲,幼兒參與的積極性極高。
3.傳承海的精神。培養幼兒的體育精神是開展幼兒體育運動的重要目標。在將海洋文化融入幼兒體育特色教學的過程中,我們著重突出海濱人民在與自然搏斗、勞動生產過程中堅韌不拔、勇立潮頭、不輕言放棄、敢于冒險等精神品質。例如,我們開設的“捕魚樂翻天”“搏擊潮水”“負重運沙子”等運動游戲,鼓勵幼兒放開手腳去捕到更多的“魚”,不怕潮水的沖擊(水龍頭模擬),背起裝有沙子的小袋子到達指定地點,均可培養幼兒敢于競爭、堅持到底、負重前行的精神品質,有利于幼兒傳承海的精神。
(三)海的道具
1.教學材料濱海化。我園結合海洋文化特色,將海邊漁民使用的各種工具運用到幼兒體育活動中,對其進行改良,在確保安全性的基礎上突出趣味性,使得幼兒體育活動更加富有濱海氣息,很大程度上提高了幼兒參與的積極性。目前,我們主要投放的教學器械有漁撈、疍家帽、漂浮板、釣魚竿等,可以開展模擬捕魚、劃船、釣魚等各種體育游戲活動。
2.教學語言濱海化。陶行知先生“生活教育”的核心思想是“生活即教育”“社會即學校”“教學做合一”,主張將學校教育和社會生活及生產勞動相結合。生活在海邊的孩子,隨時隨地可以和海洋親近,熟知很多關于海濱、海洋的知識,因此教師在教學過程中運用一些關于海洋的話語,無疑能夠拉近與幼兒的距離,消除幼兒的陌生感,激發他們更加主動地參與教學活動。例如,在組織開展趕海捕魚類型的體育游戲活動時,教師可使用北海本地諺語“打仗占高山,捕魚占上水,駛船占上風,捕魚捕上局”來鼓勵幼兒,并告知幼兒這一諺語的主要意思,讓幼兒感到有趣,從而提高參與積極性。
3.教學行為濱海化。教學行為濱海化是指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可以借鑒具有濱海居民特色的行為方式,其作用與教學語言濱海化相似。例如,教師在布置體育游戲活動現場或指導幼兒投放體育器材時,可以模仿漁民拉網的動作,引導幼兒進行認知,吸引幼兒注意力。又如,在開展園內體育競技游戲時,教師讓幼兒啦啦隊模仿用力劃槳的動作,整齊劃一,起到了很好的加油助威的效果,體現了教學行為濱海化。
四、拓展深化:帶領幼兒走向更廣闊的世界
將本土資源融入園所的教育教學活動,符合有關文件精神和園所發展實際,貼近幼兒現實生活。但教學活動中的情景模擬、材料應用,都不能完全替代現實情景與實際物件。因此,我們在將海洋文化融入幼兒體育特色教學的探索過程中,同步開展了一系列拓展深化活動,帶領幼兒走向更廣闊的世界。
作為濱海城市,北海本地擁有豐富的海洋科普教育場館,是本地學校(幼兒園)開展育人活動的有利資源。每個學期,我園都會組織幼兒到北海海底世界、海洋之窗、金海灣紅樹林生態保護區、疍家小鎮等場館(區域)開展學習活動,讓幼兒實地觀察海洋生物的多樣性,體驗海洋勞作的情景,初步了解海洋文化的發展歷程,從而對海洋文化知識和濱海人民的勞作方式能有更直觀的認識,為在幼兒園參與相應的教育教學活動奠定認知基礎。
教育部2016年頒布的《幼兒園工作規程》指出,幼兒園應當充分利用家庭和社區的有利條件,豐富和拓展幼兒園的教育資源。在開展教育教學活動過程中,我園調動家長的力量,鼓勵家長與幼兒一起參與各種與海洋相關的活動:家長與孩子一起觀看海洋科普類節目;舉辦以海洋素材為主的手工制作、繪畫作品征集活動;參與趕海拾貝、沙灘游戲、游泳、海邊散步等活動。在幼兒體育教學過程中,家長帶領或陪伴孩子經常參與鍛煉,能夠有效提高幼兒參與體育運動的意識,養成體育鍛煉的習慣。我園鼓勵家長帶領孩子開展沙灘晨(晚)跑、沙灘足球、沙灘氣排球等各種體育活動,提高幼兒參與體育鍛煉的積極性,促進家校(園)共育。
上述一系列拓展活動,培養了本園幼兒的本土意識,讓本園幼兒初步建立了海洋視角和海洋格局,親海、知海、愛海的情感在潛移默化中形成,幼兒充分感受到了家鄉的味道和生活的氣息,萌發了熱愛祖國、熱愛家鄉的情感,實現了德育、體育、美育的融合發展。
綜上所述,我園基于自主性、游戲化、鄉土化教育理念探索“海洋文化+體育活動”幼兒體育教學模式,讓園本體育教育回歸真實生活,激發了幼兒的參與意識,提高了幼兒的身體基本運動能力和運動技能水平,促進了幼兒身體生長發育,發展了幼兒身體素質,促進了幼兒的全面發展。
參考文獻
[1]張新艷.學校課程:風光無限[J].中國校外教育,2014(7):61.
[2]王爍.海洋體育融入幼兒教育的實證研究:以嵐山區沿海幼兒園為例[D].曲阜:曲阜師范大學,2022.
[3]溫紅玉.本土化幼兒體育活動開展初探[J].海峽科學,2016(4):115-116.
[4]郝江玉.本土資源的開發與園本課程建設[J].學前教育研究,2014(5):61-63.
作者簡介:鐘雪婷(1994— ),廣西北海人,二級教師,主要研究方向為學前教育;麥建霞(1986— ),廣西北海人,一級教師,主要研究方向為學前教育。
(責編 歐金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