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綜合實踐活動課程的授課教師應當正視該課程的重要教育價值,合理設計探究活動情境,引導學生樹立科學的實踐活動觀念,以此來激發學生參與的積極性,促進學生思維能動性和探究性學習能力的發展,讓學生能夠在自主探究的過程中,深刻理解并熟練掌握科學的探究方法。
【關鍵詞】綜合實踐活動;探究素養;培養策略
作者簡介:朱麗娟(1985—),女,江蘇省南通市如皋市下原鎮花園小學。
要想培養學生的探究素養,一是要充分激發學生的好奇心和想象力,二是要讓學生樹立不畏困難、堅持不懈的信念,三是要鼓勵學生敢于嘗試,尋求不同的問題解決方法。而開設小學綜合實踐活動課程,能夠為學生創造親自參與實踐的機會,對發展學生的探究素養有著極為重要的現實意義。
一、以趣為基,激發學生探究欲望
孔子曾說:“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教育家烏申斯基說過:“沒有任何興趣和僅靠強迫維持的學習會扼殺學生的學習熱情,這種學習是不會維持長久的。”這些觀點強調了興趣在知識學習過程中的重要意義。然而,在以往的綜合實踐活動中,部分教師仍舊沿用傳統的教育手段,采取單向灌輸的方式,向學生傳授課程知識,導致學生缺少探究的時間、空間,也難以激發自主探究的欲望。學生如果對未知的內容不感興趣,往往就不會主動地參與實踐探究活動。而只有開展合乎學生學習興趣的學習活動,才能夠最大限度地激發學生的學習動力,讓學生在活動中有所收獲。為了讓學生對探究活動產生興趣,主動地探索未知的課程知識,教師有必要做好趣味探究氛圍的創建,調動學生的探究思維,并精選活動內容,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促使學生在不斷探究中發現綜合實踐活動的魅力[1]。
(一)創建探究氛圍,調動探究思維
學者喬納森在《學習環境的理論基礎》一書中對“情境”進行了這樣的描述:“情境是利用一個熟悉的參考物,幫助學習者將一個要探究的概念與熟悉的經驗聯系起來,引導他們利用這些經驗來解釋、說明、形成自己的科學知識。”這說明在綜合實踐活動中,教師要注重情境氛圍的營造,結合實際教學需要,為學生設計合理的探究情境,激活學生主動探究的意識,鍛煉學生的探究能力;同時還要注重挖掘學生感興趣的元素,通過創建輕松而富有趣味性的探究氛圍,來提升學生的學習主動性,為其探究思維的調動做好準備。
例如,在教學“讓鵪鶉蛋浮起來”時,一位教師首先在提前準備好的玻璃杯中裝了半杯水并放入鵪鶉蛋,以此創設實驗情境。學生在觀察鵪鶉蛋的變化時發現鵪鶉蛋進入水中后便沉了下去。然后,教師向學生展示糖、鹽、細沙等實驗材料,并提問:“請同學們猜一猜,在水中加入哪種材料能夠讓鵪鶉蛋漂浮在水面上呢?”于是,學生紛紛開動腦筋,進行了激烈的討論。最后,教師鼓勵學生進行實驗,進而得出問題的正確答案。在這一堂課上,教師借助探究性實驗,能夠很快地吸引學生的目光,引導學生主動參與實踐,進而得出探究結果。
又如,一位教師在教學完“光和影”的內容后,組織學生們去到操場,進行“影子游戲”,讓他們站在不同的位置,感受光和影的變化。在游戲過程中,教師適時提出“哪些物體有影子?”“不同時間段內的影子大小和長短是一樣的嗎?它們有何變化規律?”“影子是如何產生的?”等問題。在游戲結束后,教師再次結合理論知識,與學生們一同總結影子形成的條件。這樣一來,教師不僅通過趣味性游戲營造了融洽的課堂氛圍,還有效地激發了學生的探究積極性和學習興趣。
從上述教學案例中可以看出,創建良好的探究氛圍,能夠有效激發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探究的欲望,引導他們主動參與實踐探究,在探究中發展自身的思維能力。教師應當不斷創新教學模式和方法,發揮學生參與探究性學習的主觀能動性,使其全身心地投入學習活動之中。在設計具體的教學活動時,教師要與時俱進,要根據學生認知規律與教學需要,適當地設計一些需要學生獨立完成的學習任務,如此才能培養和鍛煉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讓他們通過自主探究,掌握相關理論知識與技能。
(二)精選活動內容,培養創新意識
教師在組織綜合實踐活動時,要堅持以生為本,以學生發展為中心,科學選擇或設計實踐內容。這要求教師能夠基于教學需要,賦予學生一定的自由選擇的權利,讓他們根據自己的喜好,圍繞活動主題進行實踐,以便有效激發探究熱情,拓展想象空間,推動思維能力的發展[2]。由于不少學生都對美術創作充滿熱情,因此教師可以利用好學生的這一特征,設計相關的活動內容,以此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提升學生的綜合實踐能力。
例如,一位教師結合多種美術創作形式,組織學生開展了“展開想象的翅膀—奇異車展”的活動。在活動前,教師給學生布置任務,要求學生收集不同樣式的車的圖片、實物模型等。在課堂上,教師組織學生發揮想象力,動手制作自己喜歡的車的模型,然后舉辦奇異車展。開展這種與學生的興趣愛好相吻合的活動,更容易吸引學生的目光,能夠使學生主動參與收集、創作,樹立自信心,從而取得良好的教學效果。
從上述教學案例中可以看出,綜合實踐活動的設計,一方面需要將活動內容、主題關聯在一起,另一方面則需要以發展學生的綜合素養為目標,同時考慮到學生的興趣愛好、特長等學情,如此才能從真正意義上激發他們的活動參與熱情,提升他們的活動效果,真正發揮綜合實踐活動的作用和價值。
二、優化過程,提升學生探究效果
開展教育活動是實現教育價值的重要途徑。然而在以往的教學中,為了培養學生的探究素養,部分教師只是簡單地圍繞綜合實踐課程的教學內容,為學生布置探究任務,對于學生探究的過程卻不做過多的要求,這樣做誠然能讓學生擁有相對自由的發展空間,但容易加大學生與學生之間的差距、增加學生探究的難度,難以讓學生基于探究的過程汲取更多的養分,難以實現學生健康成長。對此,教師有必要優化教學過程,為學生創設合作活動、展示活動,以便學生在相互合作、積極反思中,加快探究的進度,回顧探究的過程,進而養成自主反思的良好習慣[3]。
(一)搭建合作平臺,加快探究進度
受到成長背景、學習經歷的影響,不同學生思考問題的方向往往不同。在綜合實踐活動課程中,即使教師讓學生開展相同的探究活動,不同的學生探究的進度也可能不同。如果教師忽視學生之間的差異性,容易導致綜合實踐活動課程的整體教學達不到預期效果。對此,教師有必要基于對學生的了解,為學生搭建合作互動的平臺,促使學生在相互幫助中加快探究的進度,通過探究的過程發展探究素養。
例如,在“建筑模型我設計”一課中,教師在課堂上可為學生展示一些建筑的圖片,鼓勵學生對這些建筑進行分析,并讓學生圍繞“這些建筑有什么特點?一座建筑通常由哪些部分組成呢?”等問題展開探究。在學生進行觀察時,教師可基于學生觀察的結果以及具體的表現來了解學生的能力情況。隨后,教師可以學生之間的差異性為依據,以優勢互補為原則,恰當地安排各小組的成員,并為學生布置“探究建筑的基本構成要素,并進行建筑的設計圖繪制、模型制作”的任務,促使學生依靠集體的力量共同完成這一探究任務。同一個小組內觀察能力較強、生活經驗較為豐富的學生可負責對建筑的構成進行分析,創新能力較強的學生可負責進行建筑造型的創造性設計,實踐能力較強的學生可負責動手操作。這樣,每一個學生都能在探究活動中發揮自己的價值,從而提升探究的效果。
教師先對學生的實際情況進行了解,再據此進行科學的分組,能夠讓小組成員形成良好的互助關系,促使學生在相互協作中共同加快實踐探究的進度,促進學生探究素養的發展。
(二)展示探究成果,回顧探究過程
綜合實踐活動課程具有較強的實踐性。在完成實踐探究的活動任務后,學生會取得一定的探究成果。這些成果不僅反映了學生掌握知識的情況,還反映了學生探究素養的發展水平。因此,在實際的教學中,教師有必要鼓勵學生展示探究成果,并組織學生開展自評、互評,促使學生結合評價意見回顧自己的探究過程,從而在發展反思能力的同時意識到自己的不足,在后續不斷的改進中實現探究素養的進一步提升[4]。
例如,在“創意小車我制作”一課中,學生需要基于探究的過程,完成創意小車的制作。因此,教師設置了“展我風采”的環節,讓每個學生展示自己制作的小車,并介紹自己的創意和制作的過程。隨后,教師組織學生進行了互評。在這一過程中,有的學生提出的評價意見是:“這輛小車造型很獨特,但是行駛的速度并不快。”之后,教師讓學生進行自我反思,找到自己存在的不足。如有的學生覺得自己在設計上考慮得不全面。在課堂的最后,教師引導學生結合評價意見進行改進,以便發展探究素養。
學生展示活動成果,并參與評價,有利于反思自己的活動過程,及時發現問題并進行解決。
三、明確價值,發揮教師引導作用
教師是學生成長過程中的重要他人。教師的一言一行可能會對學生產生影響。在設計小學綜合實踐活動課程的探究活動時,如果教師直接向學生提出探究要求,而不對學生進行探究方法的指導,那么學生將很難培養探究思維,很難掌握科學的探究技巧。對此,在培養學生的探究素養時,教師應當正確認識并主動承擔起指導和輔助的責任,在展現自身價值的過程中,推動探究活動的順利實施[5]。
要想開展探究性學習,教師需要在進行教學活動設計前明確教學要求,準確把握學情,同時注重實踐過程的點撥,提升學生在這一過程中的主動性,如此才能順利引導學生完成實踐活動任務。教師不應急于給學生的行為下定論,或急于評價他們的活動過程,而應選擇好時機,向學生傳授科學的探究方法。對于部分學生而言,他們有極高的探究熱情,但受制于知識積累、語言表達等方面的因素,常常會在探究過程中碰到困難。所以教師要對癥下藥,找到學生出現問題的原因,給予學生必要的指導,幫助他們形成正確的認知,培養他們的創新性思維,促進他們的發展與進步。
在小學階段開設綜合實踐活動課程的目的在于培養學生主動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的意識和能力。在活動中,學生可能會忽視生活中的現象與理論知識之間的聯系。對此,教師要適時進行點撥,引導學生結合已學的理論知識解釋生活中的現象。針對學生可能會產生的關于日常生活的許多疑問,如“天上的星星有多少顆?”“太陽為什么只在白天出現?”等,教師可以結合教學內容,適當選擇一些有意義、有價值的問題來引導他們進行探索,通過講故事、開展實驗、進行辯論或者訪談的方式拓展他們的知識面,深化他們的認知,引導他們學會將理論與實踐相結合。教師只有對自身的角色進行精準定位,明確自身價值,運用正確的方法進行引導,才能幫助學生提升主動發現并解決問題的意識和能力。
結語
綜上所述,教師應當明確綜合實踐活動的目標,基于學生當前的認知規律和發展需求,設計多種多樣的綜合實踐活動,并且發揮好自身的引導作用,為學生選擇具有時效性、趣味性的學習資源,讓他們以此主動開展探究性學習,提升學習效果。在以后的教學中,教師應著眼于學生的長遠發展,精心設計綜合實踐活動內容,發揮學生的能動性,培養學生的探究素養,實現學生全面發展。
【參考文獻】
[1]呂楊群.基于核心素養培養的小學綜合實踐教學策略[J].黑河教育,2020(4):65-66.
[2]汪修嬌.核心素養視角下小學綜合實踐活動課的設計與實施[J].讀寫算,2020(18):127.
[3]徐燕.基于核心素養培養的小學綜合實踐課程教學策略研究[J].考試周刊,2021(73):16-18.
[4]黎智鋒.小學綜合實踐活動課程核心素養及其評價分析[J].新課程導學,2020(26):26.
[5]汪霞.核心素養視角下小學綜合實踐活動模式探析[J].天津教育,2021(29):128-1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