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麗晶
【摘要】小學數學教師是學生走進數學世界的“領路人”,新課標指出,教師要指引學生對數學產生學習興趣,還能把實際問題與數學聯系起來,提升發現、理解與解決問題的能力。做數學作業是學生學習基礎知識以及增強建模意識、符號意識、計算能力、空間想象力等素養的途徑之一,如何合理地設計數學作業,并強化學生的數學素養,成為教師要探討與解決的問題。本文通過探析核心素養背景下的小學數學單元作業設計的策略,以期為提高小學數學教學質量提供參考。
【關鍵詞】核心素養? 小學數學? 單元作業設計
【中圖分類號】G623.5 ?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23)07-0121-03
新課標指引教師強化“大單元”意識,能抓住“大概念”教學實踐,依據單元主題聚攏育人資源,消除學科邊界,擴大教學范圍,使學生能多角度地應用知識與技能解決具體問題,還能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提升核心素養。當前有些小學數學教師存在“大單元”意識不強的問題,出現了單元作業設計思想僵化、方式陳舊等情況。基于此,為了提高小學數學教學質量,探析核心素養背景下的單元作業設計策略顯得尤為重要。
一、核心素養背景下的小學數學單元作業設計的要點
(一)用數學眼光觀察
數學為學生提供了認識、探究現實事物的觀察方法,教師要在設計單元作業時引導學生善用數學眼光,發現空間形式,解析數量關系,提出數學問題,亦能理解研究對象,從結構、關系、概念等角度出發予以探究,理解客觀事物背后的原理,體悟數學價值,對數學世界更加好奇,能主動探究,增強創新意識。例如,教師在針對小學數學五年級上冊第二單元“軸對稱和平移”設計作業時,可以指引學生觀察周圍的事物,從中找出符合軸對稱、平移要求的物品、自然現象等,如楓葉、蝴蝶、彩虹,在此基礎上要求學生找出對稱軸,并說明圖形平移的方式,進而使學生可以發現軸對稱或平移圖形的共性,能直觀地理解數學概念。為了助力學生發現數學之美,教師還可將“利用軸對稱與平移的概念設計實物并制作模型”設為作業,使學生能自主探究,在觀察、創新中了解結構關系,提升實踐能力,繼而有效培育學生的核心素養,如空間觀念、量感、創新意識等。
(二)用數學思維思考
數學為學生提供了闡釋客觀事物的思維方式,利用數學思維能剖析事物的本質,在現實與數學之間建立邏輯關系,學生可以利用學到的數學知識假設、推理、論證,進而形成邏輯體系,還可用符號、定理、公式等內容解決具體的問題,在此過程中把多種信息整合到一起,有效優化其思維品質,亦可增強理性精神。例如,教師在針對“多邊形的面積”這一單元設計作業時,可以布置若干應用題,引導學生使用本單元學到的新知識以及已經掌握的數學知識解決具體問題,靈活運用公式、定理等內容,增強學生的推理意識、計算能力等核心素養。如題:學校要建一個平行四邊形的花壇,已知一條邊長為9米,此邊上的高為8米,另一條邊長上的高為6米,請問這個花壇的面積與周長分別是多少米;小區有一塊三角形的地,要用于綠化,底邊為48米,是高的2.4倍,要在這塊地種樹,每1.2平方米可以栽植一棵樹,請問這塊地一共能種多少棵樹;某村有一塊高、下底、上底分別為45米、112米、68米的梯形稻田,秋季收獲了8.1噸水稻,請問一平方米可以收多少水稻。為了增強學生的數學素養,教師在設計單元作業時需確保問題與實際情況息息相關,有邏輯地闡明問題,引領學生利用數學概念、公式及基本計算方法解決實際問題,還能了解更多的自然現象及科學道理,同時鼓勵學生在解題時“走新路”,在“走新路”時質疑、批判、糾偏,塑造科學精神,注重實事求是,初步形成良好的數學思維品質[1]。
(三)用數學語言表達
數學為學生提供了表達的方式,教師要指引學生使用數學語言精確、簡練地描述數量關系、實際情景、自然現象,還能在消除學科邊界的基礎上構造數學模型,利用模型呈現問題。數據是學生用數學語言表達的媒介之一,教師要指引學生理解數據的價值,還能用數據預測、解釋、推理,繼而強化建模意識、應用意識、數據意識等數學核心素養。例如,教師在針對“可能性”設計單元作業時,可以組織學生進行“黃豆萌發”科學實驗,將溫度、濕度、種子質量等方面設為變量,展開實驗活動,并對不同變量下黃豆萌發的可能性加以預測,在此基礎上推行實驗方案,記錄實驗數據,用以論證自己的推測。學生在實驗中可獲得諸多的數據,亦可利用數據解析“一定能”“不可能”等數學概念,還能用數學概念簡練、精確地描述事件發生的可能性,繼而以數學語言為媒介聯通現實與數學學科,主動使用數學語言闡明規律、性質、關系,亦可體悟數學表達的意義,逐漸養成數學表達習慣。新課標指出,教師培養學生用數學語言表達的能力需幫助其增強跨學科意識,能在數學表達的過程中應用多學科知識,因為科學實驗類作業能把科學學科、數學學科融合在一起,生物、化學、物理等內容能與數學知識有機整合,所以能助力學生增強跨學科實踐能力及應用思維、模型觀念等數學核心素養。
二、核心素養背景下的小學數學單元作業設計的阻力
第一,有些小學數學教師單元作業設計理念陳舊,強調鞏固基礎知識、提升計算能力的重要性,未能指引學生推理、創新、建模,這不利于學生在做作業的過程中提升數學素養;第二,數學單元作業形式單一,以計算類的作業為主,學生雖可在計算時增強符號意識、運算能力、數據分析能力等素養,但學生觀察、思考、表達的渠道過窄,這就會影響核心素養滲透的效果;第三,輕視家校共育,有些家長在學生完成教師布置的作業后還會給孩子安排一些家庭數學作業,學生的求知熱情會被“題海”所沖淡,在做作業時倍感壓力、較為被動,無法有效地優化量感、數學思維品質等核心素養;第四,校本作業缺位,有些教師未能在數學課后服務環節依托單元設計主題式校本作業;第五,評價的力度較低,教師未能通過評價增強學生的數學素養并改進單元作業設計的對策[2]。
三、核心素養背景下的小學數學單元作業設計的策略
(一)在設計單元作業時施行陶行知教育理念
陶行知教育理念具有實效性,可以用于提升數學單元作業設計水平。例如,教師可以在單元作業設計環節引用“生活即教育”理念,把生活場景與數學作業結合起來,以“長方體”為例,教師可以將“例舉生活中的長方體”設為一項作業,使學生能深入生活觀察、思考,在對比分析牙膏盒、遙控器、鉛筆盒、雪糕盒、十三香調料盒等長方體的基礎上,直觀地了解長方體的特點。教師還可圍繞“認識正方體與長方體展開圖”這一知識點設計實踐類作業,鼓勵學生把一些廢舊盒子的包裝剪開,并觀察展開面,用同樣的符號或顏色標明相對面,而后拼組,用以驗證推測。陶行知教育理念指出,教師要引導學生動手、動腳、動腦,還要解放眼睛,基于此,教師要引導學生在做作業時積極地實踐,靈活地使用數學語言,繼而培育學生的空間觀念、推理意識等數學核心素養。“社會即學校”是陶行知教育理念之一,教師可以指引學生到景觀園林中探索長方體與正方體的身影,并說一說相關設計的藝術性與空間邏輯性,用簡圖呈現自己的想法,繼而在完成作業的過程中提升審美能力,并端正實事求是的態度,增強跨學科表達的意識,亦能優化思維品質[3]。
(二)賦予數學單元作業豐富性
作業管理規定指出,教師需設計多種多樣的作業,使作業能變得有趣,亦可多渠道承載知識,還能多角度強化學生的核心素養,基于此,小學數學教師在設計單元作業時需注重創新,拓寬單元作業設計的渠道。例如,教師在針對“確定位置”設計單元作業時,可以整合課內資源,把其他年級與“位置”有關的數學知識融合在一起,凸顯“大概念”的統領性與課程內容的吸附性,其目的是引領學生遷移性預習,減輕預習負擔,提高預習效率,為了做到這一點教師可以基于“小先生制+課前預習任務”布置作業,學生要受“你在班級中的座位應怎樣用數對表示”“生活中有哪些數對,它們有何作用”“觀察電子白板上的圖,并說出圖中A、B、C三點的方位”等任務的驅動先自學,再合作探究,在探究環節推行“小先生制”,發揮“即知即傳”的作用,先完成預習任務的學生要幫助合作探究小組內的其他成員提高預習效率,共同分析預習中遇到的問題,用“方位”相關數學知識予以表達,繼而培育學生的合作精神、表達能力、數學思維品質、學習能力等核心素養。教師為了能讓數學單元作業更具生本性,除了鼓勵學生合作預習以外,還要基于分層教育思想合理地設計預習任務,確保任務的難度不同,處于任何數學素養發展階段的學生都能完成一部分作業,還能落實預習目標。
(三)重視家校共育
首先,教師要利用家長一封信、微信群等渠道說明“雙減”的價值,使家長能重視減負,不給學生額外布置家庭數學作業,還要根據學生的想法、需求、能力合理地添加作業,以免學生因負擔過重而失去了完成單元作業的自主性;其次,教師要面向家長說明單元數學作業設計的目的,確保家長能配合學生完成單元作業,消除育人阻力,提升共育水平;最后,教師要把單元數學作業與讀物管理、體質健康管理、手機管理融合在一起,充分利用家庭教育素材設計作業并高效育人。例如,教師在針對“用方程解決問題”這一單元設計作業時,可引導學生閱讀《透過“打獵”看方程》《春天方程式》等與方程有關的繪本,因為學生可以線上閱讀繪本,所以家長要基于手機管理協助孩子閱讀,亦可與其一同閱讀,學生還可在數學文化的熏染下增強求知欲,使學生可以在完成閱讀類數學作業的過程中增強建模意識、符號觀念、運算能力等核心素養[4]。
(四)在數學課后服務環節設計校本作業
數學課后服務是教師輔導學生完成單元作業的舉措之一,學生可以減輕作業負擔,亦可及時提問,促使師生高效交互,進而有效培育學生的質疑精神、科學態度、創新能力等核心素養。因為單元數學作業具有主題性,所以教師可以在數學課后服務環節圍繞主題設計單元作業,使學生可以在做中學、探中學、玩中學,還能增強實踐能力、觀察能力、合作意識等素養。例如,教師可以以“數據的妙用”為主題,在課后服務環節組織學生觀看一些視頻,這些視頻均與生態保護有關,教師將“從視頻中提取數據并論證觀點”視為一項作業,有的學生利用數據說明了塑料制品的危害,有的學生從視頻中提取數據說明了垃圾分類的價值,還有的學生關注沙漠治理中鄉土植物種植面積與治沙效果之間的關系,用數據繪制扇形統計圖,并論證了紅柳、甜甘草、沙棘、銀沙槐等植物在干旱地區大面積種植的必要性。學生在完成單元作業的過程中,不僅能強化數據意識以及表達能力、數學思維,還能開闊眼界,增強環保精神,從環保人士的身上學習堅持不懈、不怕困難、敢于創新等品格,繼而賦予數學單元作業德育功效,使學生可以在數學課后服務環節有更多的收獲,達到提高主題式校本作業設計質量的目的。
(五)注重評價并根據評價結果優化單元作業設計方案
一方面評價可以反觀學生單元作業的完成度,教師根據作業完成度能組織學生更好地復習單元知識,重申單元要點,彌補教學缺陷;另一方面通過評價可以說明單元作業設計方案的優勢與不足,持續提升作業設計水平。基于此,教師要對學生數學素養的發展情況進行客觀、全面的評價,從數學眼光觀察、數學思維思考、數學語言表達三大維度切入進行綜合性評價,在此基礎上調整單元作業設計思路,達到補不足、強素養的目的。例如,教師在針對“分數除法”這一單元設計作業時,通過評價發現部分學生未能掌握運算方法,在同類習題上總是出錯,基于此,教師將“利用思維導圖匯總分數運算法則”設為一項單元作業,使學生能關注分數運算法則,還能激活發散思維,總結以往的運算經驗,理順計算思路,健全運算知識體系,同時提升計算能力[5]。
四、結束語
綜上所述,小學數學教師設計單元作業能更好地強化學生的核心素養,如符號觀念、計算能力、數據意識等,基于此,教師要通過設計單元作業引領學生用數學眼光看問題、用數學思維分析問題、用數學語言表達問題,在此前提下施行陶行知教育理念,賦予數學單元作業豐富性,重視家校共育,在數學課后服務環節設計校本作業,注重評價并根據評價結果優化單元作業設計方案,繼而更好地利用單元作業培養學生的數學核心素養。
參考文獻:
[1]董景.基于核心素養的小學數學校本作業設計實踐探究——以高年級校本作業設計為例[J].亞太教育,2022(19):45-47.
[2]鄭華恒.核心素養視域下的小學數學作業設計[J].人民教育,2022(17):79.
[3]黃玲.在單元作業設計中落實育人價值——以“分數乘法”單元作業設計為例[J].福建教育學院學報,2022,23(8):95-97.
[4]呂娜,芮志成.“雙減”背景下小學數學減負增效的實踐與思考[J].教學與管理,2022(14):47-51.
[5]陳婷.核心素養視角下小學數學作業設計的再思考[J].亞太教育,2022(1):70-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