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秦娟 王承琦
【摘要】本文以混合動力汽車拆裝與檢修課程為例,基于工作過程系統化重構,從學習效果、職業能力、課程反饋等方面進行綜合分析,構建新的課程體系,為開展新能源汽車專業建設提供參考。
【關鍵詞】工作過程系統化 新能源汽車 混合動力汽車拆裝與檢修 專業建設
【中圖分類號】G6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50-9889(2023)17-0056-05
在汽車產業轉型升級的背景下,《新能源汽車產業發展規劃(2021—2035年)》等一系列文件出臺,明確了新能源汽車的發展定位。廣西壯族自治區人民政府也相繼印發實施文件,以推動汽車產業結構調整和升級,促進新能源汽車的推廣與應用。
在新能源汽車行業飛速發展的今天,如何適應廣西地區經濟發展需求,解決廣西當前新能源汽車專業課程建設中存在的課程設置理論課程較多、課程與崗位實際脫節、輸出人才難以適應企業工作等問題,成為新能源汽車專業建設需要突破的重點。廣西中職學校近年來積極開展新能源汽車專業建設研究,在區域經濟需求背景下立足學校原有的汽車運用與維修專業實際,積極推動傳統汽修專業向新能源汽車領域轉型升級,基于工作過程系統化課程模式構建專業課程體系突破了此難題。該模式致力培養應用型人才,注重產教融合,主要分為工作過程系統化與項目化教學兩種,最終實現將企業真實工作任務引進課堂,推進職業院校產教融合,全面深化教育教學改革,不斷提高教學質量,向企業輸送高質量人才的成效。
一、廣西新能源汽車專業發展概況
2019年6月,教育部組織開展了《中等職業學校專業目錄(2010)》修訂工作,將新能源汽車維修專業納入專業目錄。2021年3月,教育部印發《職業教育專業目錄(2021)》將新能源汽車維修專業更名為新能源汽車運用與維修專業。在《2021年度具有中等學歷職業教育招生資格學校名單》中,廣西具有中職教育招生資格的學校共255所,其中開設新能源汽車及相關專業的中職學校有61所,主要分布在南寧、柳州、桂林、河池和欽州等地。
新能源汽車專業是新興專業,整體而言,廣西中職新能源汽車專業大多是在原汽車運用與維修專業的基礎上進行拓展建設的。許多學校的新能源汽車專業人才培養計劃與課程體系和汽車運用與維修專業大同小異,未能滿足新能源汽車產業人才培養需求,其對地方區域經濟特點的把握、培養目標的定位、課程體系與培養目標匹配度以及專業課程建設等還需進一步深入探索。
目前,各中等職業學校在新能源汽車專業課程體系的探索和建設中存在一些問題,如現階段大多數中職學校的核心課程以新能源汽車概論等理論基礎課程為主,教材多以傳統學科結構式教材為主,并且這些教材還停留在新能源汽車剛興起時,或者選用車型較為老舊。同時課程設置較為單一,課程內容多以純電動汽車為主,缺乏混合動力汽車相關課程。課程多以學科體系教材為主,教學任務多為獨立任務,知識串聯性不強,與實際工作不匹配,由此導致學生知識遷移能力較弱,出現學生進入實習崗位難以較快適應崗位實際工作要求的現象。這樣的結果就是學校培養的學生在能力方面與企業人才能力要求相脫節,理論水平與實踐能力匹配度較低,學生職業素質能力偏弱,難以滿足企業要求。
二、基于工作過程系統化的專業課程構建
(一)核心概念界定
1.工作過程系統化課程
工作過程系統化課程是打破傳統學科化結構,將學習過程、工作過程與學生能力和個性發展相結合,以就業為導向、職業為載體的設計導向理論,實現“行動場”與“學習場”之間的轉化,從而形成良好的教學生態圈。工作過程系統化能夠有效地厘清實際工作過程中零散的工作環節之間的邏輯關系,并通過歸納和概括的方式突出其典型特征,使學生在完整工作過程中掌握知識技能的“行動體系”課程。
2.典型工作任務
典型工作任務是從企業實際工作中提煉而來的,是職業崗位中具有代表性且工作流程完整的綜合性任務。典型工作任務反映了該職業最具代表性的工作內容和方法,是課程教學中各學習情境及學習任務的設計基礎。完成典型工作任務的方式、方法往往是開放的,其完整的工作流程能夠有效地促進學生綜合職業能力的發展。
3.學習情境
學習情境是學習場的具體表現,體現了在教學過程中與職業息息相關的崗位、社會等情境中的具體工作任務,是學習者學習崗位知識,掌握崗位技能的重要依托。在學習場中,每一個學習情境都是獨立的工作任務,其中包含完整的工作過程。為實現學習目標,教師為典型工作任務設計情境,使之形成適合教學的“學習任務”,以“學習任務”為載體實現學習內容即工作內容、學習過程即工作過程的有效課堂。
(二)工作過程系統化課程開發
工作過程系統化課程開發主要分為開發前調研和課程開發兩個階段,其中開發前調研以企業調研為主。在企業調研中,通過工作崗位(群)調研定位目標崗位,了解用人單位崗位需求;通過分析典型工作任務及畢業生能力和需求,結合行業企業標準歸納行動場,確定典型工作過程。根據調研結果指導課程開發,結合典型工作過程及行動場以學生學習規律及職業發展規律確立學習場,然后根據工作的對象、內容和任務的難度等選擇適合的參照系,最后確定學習情境并設計學習任務。此開發模式下的課程輸出更貼合企業需求和行業發展需求。
通過深入企業調研,我們將人才培養目標定位在新能源汽車售后服務崗位,以售后服務顧問和車間維修人員作為主要培養方向,建立基于工作過程系統化的課程體系(如圖1所示)。
1.工作崗位(群)調研
本次調研根據企業規模、地域和人員配置不同,選取了6家企業作為研究對象,包括汽車4S店5家(比亞迪王朝桂林桂迪4S店、比亞迪王朝桂林正傲4S店、五菱寶駿桂林雙恒4S店、桂林明渝豐田汽車銷售服務有限公司、廣汽豐田臨桂騰豐店)和汽車維修企業1家(秀峰區勝興車時尚汽車服務中心)。根據新能源汽車專業以及相應崗位職業成長規律,本研究的調研對象主要包括汽車維修企業一線汽車機電維修人員、車間主管、技術總監以及中職新能源汽車運用與維修或汽車運用與維修專業畢業生。
2.歸納行動場
調研后我們組織專家召開研討會,梳理典型工作任務。專家在會上對工作崗位的典型工作任務進行表述和分析,我們根據專家討論,歸納出汽車電路識讀及測量、發動機及電控系統拆裝與檢測、電池及管理系統拆裝與檢測等典型工作任務。我們綜合專家意見以及參考典型工作任務文本記錄資料,在典型工作任務的基礎上,按照工作對象、工具設備、工作流程的關聯來歸納行動場(如圖2所示)。
3.確定典型工作過程
我們將汽車服務接待員、汽車保養工和汽車維修工等三個崗位對應的行動場中的典型工作任務作為后續的研究對象,分析其具體的工作內容,總結形成典型工作過程,并根據職業特點,從具體任務、工作對象、使用工具、工作形式、工作成果及要求等方面將典型工作過程進一步描述。
4.轉化學習場
我們按照典型工作任務分析,根據工作對象、工具設備、工作流程的關聯性以及職業成長規律、學生學習認知規律,把企業具體工作任務“教學化”,以實現“行動場”到“學習場”的轉化(轉化學習場如圖3所示)。
在構建課程體系的過程中,廣西商業技師學院(以下簡稱我校)結合中職汽修類專業的高級講師、中職新能源汽車專業“雙師型”教師、高等學校課程論專業教授等專家的意見,并參考相關典型工作任務專家研討會等會議、訪談資料,按照典型工作任務的工作對象、工具設備、工作流程的關聯性等進行學習場的轉化,力求保證課程的全面性、完整性,以滿足人才培養需求。后續在設計學習任務時明確任務的難易程度并據此規劃教學順序,以便由淺入深地開展教學。
(三)課程體系建構
通過深入企業調研和分析,我們了解企業人才需求以及相關崗位的工作任務,進一步分析崗位能力需求。以崗位能力構建作為支撐,確定新能源汽車專業課程體系設置;以市場需求作為人才培養的基礎,使專業課程體系構建更加適應企業發展的需求。
以工作過程系統化為導向,即對傳統的“三段式”課程設置的學科體系進行解構,從實際崗位的工作任務出發,利用典型工作任務分析,建立職業能力與專業課程體系之間的連接,將售后服務顧問和車間維修人員對應的行動場一一轉化為學習場,重新構建新能源汽車課程體系。通過行動場構建能力框架,學習場實現能力培養,以此實現課程內容即企業任務、培養能力即行業需求的目標。
我校新能源汽車專業課程體系由專業基礎課、專業核心課和專業限選課構成。第一個學年以專業基礎知識傳授為主,設置專業基礎課程及以機械基礎為主的學生易于接受的專業必修課程,著重培養學生的理論基礎知識和提高學生的專業素養。第二學年以專業核心課為重點,學生已經基本掌握了職業所需的專業基礎,具備了從事新能源汽車相關崗位的必要條件,在此基礎上深入學習專業知識,有利于知識與技能的融會貫通。第三學年上學期以專業限選課為重點,此階段學生已通過專業基礎與核心必修課的學習,且對未來就業方向有了進一步的規劃,可以在教師的正確引導下,根據自己的職業發展規劃確定職業發展方向,選擇專業限選課程;同時也能更好地鞏固第二學年所學知識與技能,為后期的頂崗實習打好基礎。
三、課程實施及效果分析
(一)實施方案
本文以混合動力汽車拆裝與檢修課程為例,選取我校汽車維修專業2021級新能源方向學生為研究對象,在新能源汽車理實一體化實訓車間內開展教學。通過教學實施后的學生多元考核評價以及學生對課程的評價反饋,明確基于工作過程系統化的課程體系改革后,專業課程對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學生故障診斷與排除的能力等職業技能、學生專業知識的內化遷移能力等綜合職業素養的影響。
(二)課程實施
1.教學實施
我們以混合動力汽車拆裝與檢修課程開展教學,在教學中采用任務驅動教學法,根據工作過程系統化普適性原則設計教學環節,在教學過程中始終強調高壓安全防護、7S管理規范、維修質檢標準,并且在教學設計完成后整理相關教學輔助材料,如教學資料、學生工作頁等(課程教學實施過程如下頁圖4所示)。
2.教學評價
教學評價主要以學生綜合考核評價及學生對課程的評價兩方面展開。學生綜合考核評價由過程評價表、任務完成率綜合體現。我們從人才培養目標、課程目標、中職生學習特點出發,結合典型工作過程中各個環節的特點及要求,將學生綜合考核評價細分為20.00%的職業素養、70.00%的專業能力和10.00%的遷移能力,其中專業能力又由40.00%的學習過程考核、10.00%的普適性工作過程評價和20.00%的檢修任務質檢組成,評價方式有學生自評、互評和教師評價三種方式,評價主體由學生本人、其他學生、教師、企業專家組成。為了更好地了解課程體系構建及實施情況,筆者設計了教學滿意度調查問卷,學生通過滿意度問卷調查了解學生對課程的評價。
(三)實施效果分析
1.學習效果及專業能力顯著提高
基于工作過程系統化構建的課程體系使學生課堂參與度更高,筆者從教學資源數據庫后臺訪問及使用數據可以看到學生課堂參與度在課前、課中、課后分別為95.41%、96.33%、97.24%。同時,評價表也較客觀地反映了學生的學習效果。從學生學習過程考核和檢修任務質檢兩方面分析學生專業能力掌握情況,學習過程考核成績在良好(80分)及以上的學生占74.77%、優秀(90分以上)率達31.65%;檢修任務質檢成績良好以上的學生占72.47%、優秀率為19.26%。從以上數據整體分析可知,大多數學生都已經掌握本次課程的知識和技能,且該數據在一定程度上體現了學生的專業能力有一定的提高。
進一步分析學習過程考核數據可知,大部分學生對故障現象確認、通信狀態及故障碼檢查、部件及線路測試模塊掌握程度較好,成績良好率分別為90.36%、75.68%、82.56%。
2.職業素養和遷移能力明顯改善
職業素養主要通過綜合考核評價表中的安全操作意識、團隊協作、規范操作、“7S”工作要求等四個方面體現,分析數據可知,有90.36%的學生形成了良好的安全操作意識、87.15%的學生能夠做到規范操作、92.66%的學生有團隊協作意識、全部學生均能達到“7S”工作要求(以上數據為良好以上學生占比)。遷移能力方面有40.36%達到優秀,良好為83.48%,較之前課程反饋數據有明顯提高。綜合以上數據分析可知,學生對安全防護、故障確認、部件檢測等方面掌握良好。在課程教學中,學生按照企業工作流程和操作規范進行混合動力汽車拆裝與檢修,熟練相關的崗位工作流程,為更好地走向工作崗位打下堅實的基礎。同時,學生的安全操作意識、團隊協作、規范操作能力和“7S”工作要求等職業素養以及檢修思路和突發問題處理等遷移能力較之前有明顯改善。
3.課堂滿意度與學習興趣呈上升趨勢
據學生課堂滿意度問卷調查表反饋,95.30%的學生對教師教學能力、專業能力評價非常滿意,93.42%的學生對教師的教學態度評價非常滿意,同時,96.24%的學生認為課堂氛圍活躍;在教學內容及資源方面,學生對教學任務和教學內容的滿意度高達87.32%,同時學生對工作頁、線上資源的滿意度分別為81.25%、84.97%;在教學方法和模式上,學生對任務驅動法、小組協作法等教學方法的滿意度均在90.14%以上,90.14%的學生對采用基于工作過程系統化的理實一體化教學表示滿意。綜合來看,學生對課堂實施及教師教學的總體滿意度較高;重新整合的課程內容在學生學習中適配度高;多樣的教學方法和基于工作過程的一體化教學模式有效激發了學生的學習熱情。
我們通過問卷調查對重建后課程與傳統課程的區別、課程優點、課程不足等三個方面設置了開放式題目,運用詞云可視化分析學生對課程的反饋,匯總學生的答案并對關鍵詞進行提取和分類,統計關鍵詞詞頻并以詞云圖呈現,以此了解學生對課程的反饋。從詞云圖分析可知,大多數學生認為相較于之前,重建后的課程以任務為載體,注重與實際工作相結合,將學習任務融合工作過程,貼合企業實際,多實訓操作、小組協作的方式能有效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讓學生在完成實際任務的過程中掌握知識技能。學生認為新課程存在的不足是部分教學設備欠缺,希望能夠增加企業實踐類的課后拓展實踐任務等。
綜合問卷調查的數據分析和詞云分析可知,學生對課程重建后教師的教學能力、專業能力、教學態度、教學內容及教學方法滿意度較高,在基于工作過程系統化模式下構建的課程體系適用于職業院校教學改革。對學生反饋的課程不足之處,我們也將在后續的研究中改進。
綜上所述,從學生學習效果、職業能力、課程反饋綜合分析來看,采用基于工作過程系統化構建的課程體系在課堂教學中取得了良好的成效,這在一定程度上說明了基于工作過程系統化開發的課程在培養學生綜合能力方面效果是顯著的,適用于職業教學專業建設。
基于工作過程系統化構建課程體系的專業建設,打破了傳統的學科課程體系,優化了專業課程結構,有效地將企業工作實際與教學課堂相結合,為中職生專業能力、綜合職業素養的提高和全面發展提供了思路。基于工作過程系統化構建教學體系以及專業建設,可以推動教師積極參與企業實踐活動,使其掌握行業新技術、新技能,完成課程體系、課堂教學與企業工作過程的對接,打造學生積極學習、主動參與的有效課堂,使專業人才培養更貼合企業需求,為學生未來快速進入工作崗位奠定基礎。
參考文獻
[1]王坤.新中國中等職業教育課程政策研究[D].西南大學,2014.
[2]秦國鋒,黃春陽,糜沛紋,等.廣西中職學校新能源汽車專業建設現狀調查[J].職業教育(中旬刊),2021(4).
[3]姜大源,吳全全.當代德國職業教育主流教學思想研究[M].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18.
作者簡介:周秦娟(1992— ),廣西桂林人,碩士研究生,講師,主要研究方向為職業技術教育;王承琦(1993— ),廣西桂林人,本科,一級實習指導教師,主要研究方向為汽車專業職業教育。
(責編 林 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