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永紅
摘 要:為加強小學數學的教學質量和水平,小學數學教學出現“大單元”的模式,對小學數學教學的發展有著積極意義.“大單元”的教學模式具有整體性,以一種規范化、結構化的方式,助力小學生更深層次的學習,最終促進學生核心素養的形成.
關鍵詞:新課標;小學數學;大單元
小學數學教學要為以后打下基礎,但數學教學的內容多且具有離散性,知識與知識間缺少聯系.小學數學“大單元”模式的產生,能夠使離散的數學知識聚集在一起,形成完整的知識結構.“大單元”的教學模式更新了數學課堂的教學方法,有助于培養小學生數學思維,滿足學生多方面的學習需求,最終促進學生核心素養的形成.
1 新課標要求下小學數學進行“大單元”教學模式的意義
1.1 促進學生創造性思維與意識的培養
大單元教學具有實踐性、整體性的特點.其教學模式注重引導學生自覺解決問題并學會整合數學知識,能集中解決數學問題,有助于激發學生對數學知識創造性的理解和思考.在數學知識內容的整合上,大單元教學能有效解決知識的獨立,整合各個模塊內容,使學生學習的知識更加緊密,學生通過對知識內容的實踐探索,能有效提升創造性思維.
1.2 提升小學數學課堂教學效果
隨著新課標的實施,進行大單元教學前,教師首先應對教學方法進行更新,同時也應注重自身教學素養、教學能力的整體性的形成.教師形成整體性思維才能對教學內容進行整體構建,最終才能培養學生的思維意識.因此,大單元教學能從不同角度對教學內容優化,將學習與生活緊密聯系起來.
2 新課標要求下小學數學課堂應用“大單元”教學的策略
2.1 設計常規性“大單元”教學,培養學生數學思維
在常規性大單元中,數學教學的順序是較為有序的,學生在進行教學內容的整體感知后,進行課堂學習,然后進行拓展練習,最后是鞏固復習的過程.在這種數學課堂的模式下,教師要提前準備好各項工作,首先要讓學生進行整體感知,讓學生知道知識大概;其次教師要在課堂上進行合理的教學;然后,教師要注意知識的拓展;最后,教師要對學生的學習進行及時的鞏固復習,加深知識在學生們腦海中的印象,形成一個完整的大單元教學.[1]
如在“統計表與條形統計圖(1)”的教學中,教師首先要設計好“大單元”教學,可以先讓學生在課前預習時完成三個預習內容,一是查,查生活中有哪些應用了統計表或條形統計圖;二是知,了解課本中關于統計表或條形統計圖的內容;三是用,讓學生在生活中利用統計表或條形統計圖解決某些問題.在完成這個預習活動之后,教師要將課堂教學內容進行整合,將“統計表與條形統計圖”的知識進行整合,開展探究形式的學習.然后,教師要進行知識的拓展,給學生介紹還有哪些統計圖形,這些統計圖形是什么樣子的,給學生進行課外拓展,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并應用知識內容.最后,教師要注意知識的鞏固復習,讓學生回顧“統計表與條形統計圖”這一單元的內容,讓學生交流討論并且構建這一單元的思維導圖.這樣基于整體性的“大單元”學習教學能極大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和信心,培養學生的數學思維.
2.2 設計聯通性“大單元”教學,激發學生學習熱情
聯通性“大單元”教學的過程,是學生通過課前交流了解課堂內容大概,然后進行一個實驗探究活動,之后進行知識鞏固,最后教師對教學內容進行知識的延伸.因此,聯通性的“大單元”教學設計要與其過程相符.[2]課前交流,實驗探究,課后練習三項必不可少,最后的拓展延伸教師更要做好并做優,這樣才能有效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
在學習“多邊形的面積”這一單元的內容時,教師可以將這一單元設計成聯通性的“大單元”.引導學生在學習中獲取學習方法和經驗,然后讓學生利用所獲取的經驗和方法進行其他知識的學習.教師先設計一節“多邊形的了解”課,讓學生看看都有哪些多邊形需要學習,學生們將“平行四邊形”“梯形”等多邊形的特征、圖形等知識進行復習,教師組織學生交流,進行思維導圖的構建.然后教師就可以設計一節“多邊形的實驗探究”課,讓學生自己動手,制作出“平行四邊形”“梯形”“三角形”的圖形,根據這些具體的圖形進行多邊形面積的探究.在探究課上,學生就自己的探究成果進行報告分析,在講臺前進行展示、交流,后由教師進行點評,教師再進行最后的“多邊形的面積”的總結歸納.在課后練習的過程中,練習的內容要與教學內容相匹配.
最后,教師可以設計“多邊形面積”的拓展課,讓學生觀察生活中有哪些物品是“平行四邊形”、哪些是“梯形”等,并留下探究問題.圍繞“這些物品為什么是這種形狀,它們的面積是多少?”進行探究.關于探究結果的展示,教師可以創設一個探究比賽,充分展示學生的探究成果.這樣聯通性的“大單元”設計能有效銜接知識內容,進一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從而促進課程的進一步開展.
2.3 設計專題性“大單元”教學,提高學生表達能力
專題性“大單元”教學可以按照先進行文化滲透,然后學習新知識,再次體驗與實踐,最后進行鞏固與練習進行教學.在這種“大單元”的教學設計上,教師可以進行一節文化滲透課,讓學生對數學文化以及其他相關的文化有一定的了解,然后根據實際情況進行課程教學,之后可以設計具體的實踐課程,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最后,教師要對學生的學習內容進行鞏固,加強知識印象.
如在學習“圓”的知識時,教師可以結合具體教學內容設計出專題性的“大單元”課程,開展數學文化的滲透過程,并且加強數學實踐活動,讓學生體會到學習數學的樂趣.為了讓學生更好地認識圓,教師可以從圓的出現、發展、更新歷史這一方面介入,可以講述在古代圓的最早概念是太陽和圓月,后來在考古山頂洞人時發現他們鉆取一些圓孔,古人們也會利用圓進行生產工作,搬運重物時就在重物下放圓木頭,這樣就順利將重物運走.以這樣有吸引力的歷史來豐富課堂內容,讓學生們初步地了解圓的歷史,并且也能思考和學習古人在生產生活中利用數學知識的智慧,激發起學生的學習興趣.然后,教師可以設計“圓的整合”課程將“扇形”“半圓”“圓”的圖形和特點及關系進行整合,引導學生進行對圓的探究,分析這三個圖形間的關系,制作出三個圖形的具體模型,讓學生自己動手拼一拼,發現圓里面可以有扇形,也可以有半圓形,半圓形還是圓形的一半.這樣學生們就掌握了三者之間的關系.最后,教師設計感悟分享課讓學生組隊分享自己對圓的認知,在圓的特點、面積等方面進行交流,并且幫助有錯誤的學生進行糾正.
2.4 設計結構性“大單元”教學,提升學生核心素養
結構性的“大單元”教學是以模型為基礎的設計模式,強調教師要建立模型,然后運用模型,再然后拓展模型,最后梳理模型的教學設計模式.教師在這樣的“大單元”設計中要重視模型的應用,“模型”不是具體的物品,每一種數學知識的結構化都可以稱之為模型.[3]教師要積極探索數學知識的模型結構,引導學生進行運用.
如在學習“百分數”知識時,教師可以設計一節結構性的模型課.首先,教師先設計一節建立模型的課,可以在課上介紹百分數、百分比、百分率、百分號間的特點及關系,學生們就可以簡單地知道百分數、百分比和百分率是同一個概念,而且百分數通常不會寫成分數的形式,而是在原來的分子后面加上百分號“%”,讀作百分之多少.學生們靈活掌握了之后,教師就可以再設計一節拓展性模型課,為學生介紹百分數的應用,由于在利息中會使用到百分數,因此可以以利息的計算再次為學生拓展百分數的使用范圍.教師要教會學生計算利息,讓學生了解百分數在利息的計算中具體充當的角色是利率.這樣一節有效的拓展課程才真正實現.教師還可以留幾道利息的問題讓學生解決.
最后,教師要設計一節梳理性的模型課,讓學生回顧“百分數”這一單元都學習了哪些內容,考查學生是否都學會了使用百分數,是否會在分數與百分數間進行轉化.梳理課的主導權可以交給學生自己,讓學生自己梳理學到了哪些知識,以及考查自己是否會在生活中應用這些知識.
3 結束語
小學數學的“大單元”教學設計能有效提升課堂教學效果,滿足教師與學生多方面的需求,有力促進學生核心素養的培養.
參考文獻:
[1] 張楠,申仁洪,夏蓮蓮,葛姝睿.指向核心素養培養的數學綜合與實踐領域教師勝任力研究[J].數學教育學報,2022,31(5):2935.
[2] 張桂玉.基于大單元視角的語文“口語交際”例談——以統編版語文三年級下冊第八單元“趣味故事會”為例[J].小學教學研究,2022(28):3537.
[3] 呂美靜.生活素材在小學數學教學中的應用現狀及策略研究[D].沈陽師范大學,2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