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乃鋒
[摘 要]為保證財經素養教育緊跟時代發展,本文提出應將金融科技知識融入財經素養培育體系內,為此,本文運用支架式教學模式對金融科技和財經素養教育進行整合,從多角度提升學生的財經素養水平。為檢驗課程教學效果,本文量化了財經素養指標,用于衡量學生的財經素養水平,并以金融風險管理課程為例,展示教學流程和統計培養效果,證明本文提出的教學模式能夠顯著提升學生的綜合財經素養水平。
[關鍵詞]金融科技;財經素養;支架式教學
doi:10.3969/j.issn.1673-0194.2023.13.054
[中圖分類號]G64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3-0194(2023)13-0188-04
1? ? ?支架式教學模式應用于金融科技和財經素養教育整合的有效性
支架式教學起源于20世紀80年代興起的建構主義學習理論。該理論的教學觀強調運用實際案例和高水平互動等方式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提高學習效率。其中,支架式教學方法以拆解問題為核心,將一個復雜的問題以階梯化的方式分為若干學生可以執行的部分,以學生已經掌握的知識為基礎,逐步提升知識的難度,達到教學的目的。
該教學模式可有效彌補目前財經素養教育上的缺陷,能夠有效提升財經素養教育的動態性。目前,財經素養教學目標的構建多以靜態性為主,突出強調價值體系、金錢觀念和知識形態的獲取[1],對與社會的聯系重視不足,忽視了財經素養的標準會隨社會發展不斷變化的動態性特點。根據《中國大學生財經素養狀況藍皮書(2022)——家庭環境的作用》中的調查問卷可看出,在社會對財經素養進行調查和衡量時,依然沿用金融科技快速發展前的金融基礎知識作為衡量財經素養的標準。該滯后的標準將會對公民真實的財經素養水平有所高估,進而會誤導財經素養培養目標的構建和教育效果的評價。隨著信息技術與金融高度融合,復雜且深奧的信息處理技術逐漸貼近人們的日常生活,如智能投顧、推薦系統、人工智能、大數據、區塊鏈等名詞的出現頻率也逐漸增加[2]。這讓沒有相關知識儲備的人難以理解其背后的含義,容易陷入各類騙局和圈套。基于此,本文認為財經素養的教育應該突出動態性,財經素養培養的目標、途徑、評價體系等應該以受教育者與金融機構互動順暢程度為基準,根據金融機構體量大、社會影響深的產品進行動態調整,保證公民的正常金融交易行為,降低由于信息不對稱導致的欺詐事件發生的可能性。
2? ? ?支架式教學模式在融合金融科技和財經素養教育中的建構
2.1? ?課程流程設計
支架式教學以學生已經掌握的知識為基礎,進行更深層次的知識拆解和分析,為學生逐步搭建知識進階的基礎。本文以支架式教學中的預熱、探索、獨立探索為基礎,開展融合了金融科技的財經素養課程流程設計。
預熱階段,以學生已有知識體系為基礎,將財經素養、金融科技和所學課程內容的知識進行有機聯系。該部分的設計關系到學生快速切入財經素養場景的難易程度,因此應保證新出現的名詞和要素應是在學生目前階段能理解的范圍內。場景化切入是一個較經典的方式,場景可分為虛擬和真實兩種,虛擬以假設場景為主,針對性較強,真實場景則主要來源于身邊生活或報紙新聞。同時,要以問題的方式引發學生思考,如對于用課內知識無法處理的問題,是否有其他技術手段能夠解決。
探索階段,在引出可以解決問題的技術手段后,引導學生思考該技術的特點、手段、實現途徑、存在問題等。之后以場景化教學的方式,讓學生融入真實的案例場景中,幫助學生在場景內提升財經素養水平,并將金融科技知識嵌入場景互動流程中,增強學生的感性認識。
獨立探索階段,在已有的感性認知的基礎上,為學生提供課下實踐案例項目。該項目的訓練以提升學生財經素養中的實操能力為目標,根據學生自身興趣,為學生提供以金融科技為技術基礎的財經交易全流程實現展示。最終,學生將項目經驗和教學流程中的財經素養感悟進行沉淀,完善知識體系,并進入下一個預熱階段。
2.2? ?教學要素
為完善財經素養教學內容,提升教學效果,補充缺少的金融科技部分,本文認為教學要素應以人員、知識和策略為核心。人員主要由教師和學生構成。知識包括所學課程的專業知識、財經素養知識以及與財經素養相關的金融科技知識三類。其中,財經素養知識可根據《中國財經素養教育標準框架》(以下簡稱《標準框架》)設定。策略主要包括教學策略,即本文的支架式教學策略,以及運用策略時涉及的教學方法,如講授法、討論法、案例分析法等。同時要建立教學監控系統,主要對財經素養培養效果進行測定,反饋教學效果并幫助學生和教師做出實時調整。
2.3? ?課程模式設計
結合針對教學流程和教學要素的討論,本文以支架式教學策略為依據,構建融合金融科技的財經素養教學模式。
課程教學從預熱開始,教師運用問題教學法,為學生呈現本學科內容中目前無法解決的問題,并引入財經素養的相關知識。進一步,運用案例教學法,為學生提供真實的場景體驗,最后以項目的實操演練為進階訓練。在教學流程中,運用本文提出的實時監測系統對學生的財經素養狀況和金融科技知識的補充狀況進行動態監測,保證財經素養教學的效果,并根據結果進行教學方法和教學內容的動態調整。
在此過程中,學生重點完成遷移思考的任務,將課內知識與財經素養進行連接理解,并深入參與課堂討論和項目實踐,以系統反饋數據為基礎進行學習策略的調整。教師則主要負責創設課內知識與財經素養和必要的金融科技知識的融合場景,增強學生的感性認識,并設計問題對學生進行引導,同時結合反饋結果進行教學行為調整。
2.4? ?課程評價體系
為量化本文提出的金融科技背景下財經素養教育支架式教學模式的效果,本文創造性地構建由多維矩陣組合形成的動態財經素養評價指標體系,運用主成分分析法對財經素養進行量化分析。
具體指標的構建方法主要包含三個步驟:①特征辨認;②概念抽取;③指標構建。根據《標準框架》將衡量財經素養特征分為知識、技能和態度三個維度,設計調查量表,將每個維度下細分的要素得分加總,并運用主成分分析法將上述三個維度進行整合,得出財經素養量化分數。其中,將知識分為傳統財經素養知識和基礎金融科技知識兩類,兩者所占權重由主成分分析結果確定。
其中,基礎金融科技知識以應用為主要條件,以與日常生活的結合程度為依據,分為人工智能、區塊鏈、大數據、云計算和物聯網五個方面。
本文根據上述思路,運用主成分分析法得到以下指標的權重,用于后續財經素養動態衡量。具體見表1。
因此,財經素養得分表達式可表示為:
財經素養得分=金融科技知識*0.253+傳統財經素養知識*0.254+財經素養技能*0.247+財經素養態度*0.246
3? ? ?課程實踐案例——以金融風險管理為例
現以信用風險中定性響應模型為例,為融合金融科技的金融風險管理課程提供財經素養支架式教學的實踐案例。
3.1? ?課程分析與課程內容
本次課程將以傳統定性響應模型為基礎,將大數據分析下的信用評分卡切入課堂,為學生補充相關金融科技的知識,為學生未來在進行信貸申請時理解其背后原理提供基礎,并潛移默化地提升學生風險意識,促使學生能夠將風險評估納入個人行動的預測框架。
3.2? ?課程學習目標
本次課程運用支架式教學,以定性響應模型為核心,將財經素養和金融科技知識融入課堂,使學生在學習課內知識的過程中,構建更為全面和立體的知識框架。具體教學目標見表2。
3.3? ?項目實施
3.3.1? ?教師活動
3.3.1.1? ?預 熱
【問題教學】教師將計量經濟學的概念引入課堂,
之后向學生提出如何衡量信用風險的問題,引導學生將信用風險衡量和計量經濟學聯系起來。接著,讓學生思考應該選擇哪些指標衡量信用風險,其數據來源應該有哪些。最后引出定性響應模型。
闡述清楚該模型后,提問學生該模型是否有潛在缺點或不足,是否能夠運用現在信息技術加以彌補,引導學生產生大數據與傳統信貸分析的關聯思考。在進行一定程度的討論后,詢問學生如何在生活中保證自己有良好的信用記錄,為學生強化個人行為與信用評價的聯系,側面強化訓練學生的財經素養。
3.3.1.2? ?探 索
【案例教學】支架式教學強調學生認知的漸進性。在學生對定性響應模型有基本概念之后,教師為學生提供實際案例,如銀行建立信貸客戶黑名單,規范信貸流程。教師引導學生討論如何將定性響應模型納入黑名單建立的流程中,同時為學生講解大數據分析的基本概念,組織學生討論如何將基于大數據分析的信用評分卡應用于黑名單建立的流程中。
3.3.1.3? ?獨立探索
【實驗教學】課程以Python為編程語言,實現信用評分卡的主體功能。教師為學生提供完整的信用評分卡代碼,并把其中涉及Probit模型和Logistic模型的地方挖空,留給學生根據課程內知識進行填寫。
3.3.2? ?學生活動
3.3.2.1? ?問題思考
在整個教學流程中,學生需要思考以下問題:
(1)計量經濟學中回歸的概念是什么。
(2)如何運用計量經濟學衡量信用風險。
(3)應該選擇哪些指標衡量信用風險。
(4)有哪些指標來源。
(5)定性響應模型的不足有哪些。
(6)如何將大數據與定性響應模型結合在一起。
(7)如何在生活中保證自己有良好的信用記錄。
3.3.2.2? ?小組討論
在案例教學的過程中,學生需要結合黑名單的特點,討論將定性響應模型和信用評分卡融合建立流程的方法。
3.3.2.3? ?項目實踐
課程最后,學生以小組為單位,完成信用評分卡的代碼編輯和運行,并分析模型結果,總結思想感悟。
3.4? ?項目評價
根據課程前后財經素養監測得分的配對檢驗可知,學生通過該種課程訓練,其財經素養有了顯著提升。但受課程內容和時間限制,無法在一堂大課內將財經素養平均得分提升至較高水平。財經素養得分對比統計見表3。其中Score1指課前財經素養得分,Score2指課后財經素養得分。
4? ? ?結束語
文章提出將金融科技與傳統財經素養教育結合,將現代金融科技基礎知識加入財經素養培養體系內,保持財經素養的實時更新。為達到上述目的,運用支架式教學模式將課程分段,積極培養學生的知識鏈接能力、實操能力和財經素養。根據本文設計的財經素養量化指標,學生在接受支架式教學模式下的融合課程教學后,財經素養水平有了一定提升。
主要參考文獻
[1]花苑.商學博物館實施財經素養教育的路徑初探[J].財經高教研究,2021,6(2):101-114.
[2]黃靖雯,陶士貴.我國金融科技研究熱點與前沿:基于Citespace的文獻計量[J].管理現代化,2020,40(5):15-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