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陽 周耘
【摘 要】教師科學精神的培養和科學素質的提升問題迫在眉睫,需要多方努力。
【關鍵詞】科學精神? 核心素養? 區域性學習共同體
科學精神,是科學實現其社會文化職能的重要形式,主要包括求是精神、懷疑精神、實證精神、理性精神。現代社會生活節奏不斷加快,科學技術和信息技術更是一日千里,各行各業都需要不斷地學習才能跟上時代的腳步。教師肩負著為祖國教書育人的重擔,更應當具備廣博、多元的科學知識儲備,并對當今中國和世界主流的科學技術知識,以及能夠提高或改善人類生活質量的前沿知識有一定的了解。但現實中,一線教師教學和非教學任務繁多,還面臨著眾多的壓力,因此當代教師普遍存在學習進修意愿不強的狀況,甚至很多教師很長時間都不曾靜下心來讀過書,如此一來必然會導致教師科學精神缺乏、科學素養不高的困頓局面。那么,如何才能打破僵局,解決這一問題呢?
一、教育行政主管部門:開展培訓,注重培養教師科學精神
科學精神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大到關乎整個人類未來的何去何從,小到關乎個人生活中解決問題的方式。教師理所應當成為培養學生科學精神和核心素養的關鍵力量。但是目前教師隊伍中,科學學科背景的教師數量嚴重不足,專業化水平較低。因此,教育行政主管部門開展的各級各類培訓應當多加入一些科學精神培育的專題。這些專題不一定是專家長篇大論的解讀,也不一定是幾百分鐘的線上學習打卡,相反可以以“榜樣的力量”“科學家的故事”等一系列鮮活的事例來重鑄教師的科學精神。教師科學精神的豐富必將點燃教師的教育熱情和激情,給我們的教育帶來良性的循環。一個具備豐富科學精神的教師勢必帶給學生更多踐行科學精神的機會,也有利于學生科學精神的養成、關鍵能力的提升和核心素養的落地,為我國未來科技型創新人才的培養埋下一粒粒具有科學精神的種子。
二、教師進修學校:組織競賽,打造區域性學習共同體
1.組織科學素養競賽,提升教師科學素養。
我們區教研室每年都會定期開展一次科學素養競賽。教師對此類競賽的關注程度極高,大家甚至把它看成是一次專業的競賽,每位教師都積極備戰,奮力爭先。準備的過程就是獨特的成長過程。現在的教學節奏快,社會和學校的要求高,教學壓力大,青年教師可能對于工作應接不暇,根本沒有時間去提升自我。科學素養競賽,倒逼著教師拾起書籍和課程大綱來研究,鉆進學術交流的圈子去與專家交流。競賽的途徑就好比教師開設的大型公開課,個中辛酸自然不少,但對于個人成長確實大有裨益。
因此,各市、區教研室每年可以定期開展一次科學素養競賽。科學素養競賽不是傳統的“賽課”“賽基本功”“賽實驗技能”,應該增加更多錘煉科學精神的環節,如“課程創新設計”“創新科技活動開發”等,實現以賽促學,以學促發展,讓科學精神在區域內流行起來,讓科學精神真正走入教師的內心世界。
2.打造區域性學習共同體,打破學校間“壁壘”。
各個區級教研室可以根據各區的實際情況,因地制宜,合理安排組建區域性學習共同體,打破校與校之間的“壁壘”。以區內優秀的教研團隊為核心成員,其他相對弱小的教研團隊加入其中,大家建立區域工作群,利用互聯網群的便捷性,可以隨時隨地進行線上交流與討論,打破地域和時空的限制。比如,區域性共同體開展課標研讀、教學資源設計與開發、教師科技創新研究。建立這樣的學習共同體,以強帶弱,以先進為標桿,以典型為榜樣,逐步推動區域內教師科學精神向著更高更好的方向發展。
三、學校:提供源動力和物質支持
1.成立眾習研學社,為教師科學精神發展提供原動力。
學校作為教師工作的主陣地,可以牽頭成立眾習研學社,以研學社為載體,以區域性的科學素養大賽為切入口,不定期開展研學活動,請學校在科學素養大賽表現優異的教師進行分享(可以是案例分享,也可以是經驗分享),打造互信互助、自由平等、尊重和諧的“生態系統”。
學校以眾習研學社作為起點,以眾習和研學為主要手段,以發現問題為主要目的;以教師思維和精神碰撞作為提升點,以提升教師匹配科學教學的素養與精神為目標;以教師精神融合作為蛻變點,幫助教師在眾習研學活動中突破思維深度,幫助不同發展階段的教師不斷成長,從而為教師科學精神的發展提供源源不斷的動力。
2.提供必要的物質支持,為豐富教師科學精神提供保障。
學校作為教師的“娘家人”,是教師學習進步和專業成長的底氣,因此學校要為教師科學精神的發展提供必要的物質保障。如學校可建立專門的閱覽室,購買能夠豐富教師科學精神的書籍供教師學習,并定期更新,以滿足時代的發展,緊跟科學發展的腳步。此外,學校還要為眾習研學社提供專門的活動場地,場地可以適當布置,營造一種寬松愉悅的氛圍,幫助教師打開心扉,暢所欲言,發揮更好的交流學習作用。總之,必要的物質條件是豐富教師科學精神的重要保障。
四、教師自身:內化于心,主動學習
1.走出舒適區,樹立目標。
在教師的教育教學生涯中,日復一日的重復工作,可能磨滅很多人心中曾經的理想。我們不能總是羨慕別人的成功,而忽視別人背后的付出。追求科學精神的提升,也是這個道理。僅僅依靠外力的作用是根本行不通的,這就要求我們認識到,提升自身科學精神需要我們主動學習才能實現。因此,教師應走出舒適區,樹立豐富自身科學精神的遠大目標。
2.內化于心,付諸行動。
“打鐵還需自身硬”,提升教師科學素養,豐富教師的科學精神,歸根到底還要“內化于心”,需要教師從自身層面樹立起對科學精神的內心認同感,為科學精神的培育積極創造有利條件。僅僅將科學精神“內化于心”還不夠,我們要在日常的教育教學過程中“付諸行動”,將富有批判、質疑、探索、開放和合作的科學精神,自覺地運用到日常的教育教學工作和教科研工作中來。
3.學會反思,善于總結。
教師科學精神的培養絕非一朝一夕之功,這是一個長期積累的過程。因此,教師在內心重視、樹立目標、付諸行動的同時,要善于反思和總結,通過反思和總結找出自身做到位的地方,繼續保持,同時發現自身不足的地方,注意改進。學會反思和總結,才能在培養自身科學精神的過程中,做到心中有數,腳下有路。
總之,大到教育行政主管部門的方針政策的制訂,必須在宏觀上指向教師科學精神的培育,為豐富教師科學精神的培養指明方向、保駕護航;小到一線教師組成的區域性學習共同體,必須意識到教師科學精神的培育是踐行新課標核心素養的聚力途徑。只要我們將科學家精神內化于心、外踐于行,相信通過一系列的方法、舉措,能夠讓越來越多的一線教師加入到踐行科學精神的行列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