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雅雙
【摘 要】本文概述了學生量感培養的重要作用,并基于日常教學實踐深入探討了量感培養的教學策略。
【關鍵詞】小學數學 量感 培養策略
一、小學數學教學中培養學生量感的作用
量感作為衡量學生對事物可測量屬性的感知能力,對數學學習的重要性不容忽視。在以往的小學數學教學過程中,教師的關注重點主要集中在學科知識的講授,對于學生應具備的各種數學素養不夠重視。這一教學現狀的存在使得學生在日常數學學習的過程中只懂得機械地計算和答題,缺乏對事物的感知能力。基于這一教學現狀,教師在教學中要加強對學生量感培養的關注,讓學生通過體驗、探究和思考逐步感受生活中各種“量”,循序漸進地發展學生的量感。
(一)培養學生量感有助于促進學習體驗
在當前教育方式的影響下,學生對于實物的可測量屬性或者大小的感知能力普遍缺失,只會根據問題進行計算,缺乏實踐的意識和能力,經常在作業中出現錯用度量單位的現象,如“冰箱高2厘米”等錯誤。為避免類似的錯誤,教師可以組織學生參加與量感相關的操作活動,學生在活動中進行自主探究與應用,逐步建立起對事物的正確認知和感悟,并將這種感悟用數學的語言進行表達。由此,在與量感相關的學習活動中,進一步增強學生的數學學習體驗。
(二)培養學生量感有助于提高知識應用遷徙能力
在培養學生量感的教學過程中,教師首先要指導學生熟練掌握課本基礎知識內容,將知識與生活經驗進行緊密結合,逐步提升學生對生活中“量”的感悟能力,進而促進對數學知識的應用遷徙。因此,培養學生量感能夠進一步促進學生對數學知識的理解和應用,并在應用過程中實現對知識的遷徙和內化吸收。
二、小學數學量感培養策略
(一)通過生活情境形成量感
著名數學家波利亞曾說過:“任何知識的學習都離不開自主探索和發現的過程,這種基于自主體驗的學習過程印象最為深刻。”量感作為學生對數學數量的一種感悟和感知能力,在學習過程中需要學生通過實際應用親身體驗與感悟。基于此,教師要善于從生活化的情境入手引發學生積極的體驗和感悟,并在生活化元素的輔助下逐步幫助學生形成量感。例如,在教學人教版二上“1米有多長”的相關內容時,教師可以借助“我們一起來找茬”的游戲開展課堂教學活動,課件上呈現小明的日記:“星期天早上,小明從200米的床上起床后,擠了2厘米的牙膏在20米長的牙刷上刷牙。吃完早飯以后,小明步行了180厘米來到公園玩。”小明日記中出現的錯誤主要是因為對1厘米和1米的單位量的理解不正確引起的。在學生進行“找茬”前,教師可以指導學生利用身邊的直尺量出1厘米的長度,并根據20厘米直尺的長度進行累加,感知1米的長度,然后對日記改正。最后,學生基于在找茬活動中的體驗加深了對1厘米和1米的單位量感的感知,并通過量一量、比一比等學習活動進一步強化對生活中常見物品的長度感知。借助生活化的情境,讓學生在熟悉的場景中自主地感悟,從而加深課堂的學習體驗,逐步建立量感。
(二)通過估測活動發展量感
在實際運用中,學生對于實物的估計和預測準確度越高,則表明學生的量感越強。因此,教學中借助多元化的估測活動也能有效發展學生的量感。例如,在完成人教版二下“克和千克”這個單元的學習后,教師可以提出問題,引發學生思考:“請同學們估量一下,一只雞有多重?一桶食用油大概有多少千克?一小桶黃豆大概有多少千克?”教師可以先請學生說一說自己的猜測,并說明理由。最后根據學生的回答引導他們進行驗證。以“一小桶黃豆大約多少千克?”的估測活動為例,教師可以引導學生討論,尋求較為合理的估測方法,有學生表示:先用小杯子裝滿黃豆,用天平稱重,然后估算一下小桶中大約有多少杯黃豆,根據估算的杯數計算小桶內黃豆大約的重量。最后,教師稱量驗證學生的估測是否準確。通過這樣的教學活動,讓學生在估測、驗證的學習活動中自主經歷問題的分析和解決過程,逐步發展學生的量感,讓學生數學綜合素養得到同步發展和提升。
(三)通過探究學習強化量感
小學生量感的培養離不開各種問題情境的輔助,通過構建問題情境的方式,讓學生在發現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探究過程中主動判斷和感悟,從而逐步掌握感知事物數量、大小的能力和方法,并將其帶入到數學知識中進行合理地量化,讓學生在探究活動中真實地感受到“量”的應用和意義,在感知量、應用量的過程中逐步發展和強化量感。例如,在教學人教版四上“路程、時間與速度”的解決問題相關內容時,教師可以引入課本中“汽車行駛”的問題,并基于巧妙設問的方式逐步活化學生的學習思維:“我們已經學習了路程、速度和時間之間的關系,請問課本中的70是怎么得來的?它的單位是什么?課本中的280和4分別代表的是什么?它們的單位分別是什么?”通過逐層遞進的導學問題,引領學生的學習思維逐步深入,學生在思考后紛紛舉手發言:“70表示速度,它是米除以分得來的,即280÷4,所以它的單位也應該用‘米÷分表示。”“我認為應該用‘米—分表示”等等。在學生七嘴八舌的回答中,對于速度的單位學生給出了米—分、米.分、分.米、米/分等不同的表示方法。基于此,教師就可以進一步引導學生進行對比和思考,最終得出“米/分”這一標準單位。通過巧妙設計的探究活動,學生在自主解決問題的過程中經歷了質疑和釋疑的過程,并在教師的啟發下對于速度單位有了一個更為全面地認識,強化了對單位量感的認知。
(四)通過構建度量單位豐富量感
在小學數學課程中,培養學生量感離不開度量的學習活動,學生在這樣的活動中可以將數與量進行緊密結合,感知度量單位是量感的一部分。為此,教師應基于小學生實際身心發育特點,為學生設計易于理解和參與的度量活動,讓學生在數學知識的應用和遷徙過程中明白度量單位的統一過程,明確度量單位的大小,從而進一步強化和豐富學生的量感,為后續更深入地學習奠定良好的量感基礎。例如,在教學人教版五下“體積單位”相關內容時,教師就可以從度量線段長度和度量圖形面積入手進行教學設計,讓學生逐步了解度量單位的選擇和應用方法。然后在此基礎之上,借助多媒體課件的方式引入正方體教具,讓學生基于長度單位和面積單位的知識經驗,尋找適合度量正方體體積的單位,在自主經歷運用長度單位和面積單位推導體積度量單位的過程中,使學生強化對物體體積的理解,學會在解決數學問題時合理選擇單位。通過這樣的教學活動設計,引導學生在長度單位、面積單位以及體積單位之間建立起知識的內在聯系,提高對體積單位由來的掌握程度。另外,為了進一步強化學生對單位體積量的理解和認知,教師還可以在課堂學習活動中利用手邊的橡皮或者橡皮泥,通過切一切、捏一捏和比一比的實踐活動,使學生準確感悟1立方厘米的大小和形狀,以加強學生對單位量的感悟。最后,基于多媒體教學課件的輔助,從生活中的常見物體入手介紹1立方分米、1立方米的體積單位以及相應的物體,在對比、分析中幫助學生提高度量的意識和能力,并借助多樣化的度量學習活動建立體積量感,由此豐富量感的學習體驗。
總而言之,在小學數學教學中,教師既要關注知識本位的教育質量,也要突出教學過程中對學生數學意識和學習能力的培養。在培養學生量感的教學過程中,教師首先要明確量感培養對學生數學學習的重要作用和價值,明確教學的重點和關注點,繼而基于小學生學習特點對教學活動進行優化設計,從生活化的應用情境中滲透量感,讓學生在多樣化的學習過程中逐步建立量感、發展量感,為學生奠定良好的學習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