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利萍 胡云楚 許翰



摘? 要:結合材料類專業人才培養目標的要求,以材料制備科學與技術課程為例,對材料類專業課程思政教學的建設進行探索與實踐。根據材料類專業思政教育教學的總目標,先構建材料制備科學與技術課程的具體思政教育目標,再根據課程內容與思政元素的輻射與交融關系,建立課程思政內容體系;創新豐富課程思政教學方法和管理方法,強化師生互動和“校企”合作,建立學生成長成才的評價反饋體系,推進專業知識傳授與課程思政教學的深度融合,以培養高素質的材料類人才。
關鍵詞:材料類專業;課程思政;教學設計;人才培養;內容體系
中圖分類號:G641? ? ? ? 文獻標志碼:A? ? ? ? ? 文章編號:2096-000X(2023)26-0177-05
Abstract: Combined with the requirements of the training objectives of material professionals, taking the course of Preparation Science and Technology of Material as an example, this paper explores and practices the construction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eaching in material majors. According to the general goal of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 the course in the material majors, it first builds the specific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goal of the course, and then establishes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ntent system of the course according to the radiation and blending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course content and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lements. It innovates and enriches the teaching methods and management methods of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 the course, strengthens the interaction between teachers-students and school enterprise cooperation, establishes an evaluation and feedback system for students' growth, and promotes the in-depth integration of professional knowledge teaching and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so as to cultivate high-quality material professionals.
Keywords: material major; curriculum ideology and politics; teaching design; personnel training; content system
在國際風云變幻的今天,如何引導大學生學會正確對待不同社會思潮的影響,如何培養有理想、有抱負、有能力、愛國敬業的人才是擺在高校教師面前的嚴峻課題。2016年12月,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使各類課程與思想政治理論課同向同行,形成協同效應。[1]”2017年教育部發布的《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質量提升工程實施綱要》清晰地提出“課程思政”教學理念[2],即借助專業課、通識課等課程而進行的思想政治教育實踐活動。課程思政可將專業知識與思政工作二者的教育教學內容相融合,在專業知識傳授過程中讓思政教育潛移默化地入耳、入心,發揮育人功效后,又可以更好地反饋回來加強學科的發展。施永清等[3]認為面對國際形勢劇烈變化和國家對高素質復合型工程人才的急需狀況,專業課程要協同展開思政教育建設。王朝霞等[4]認為課程思政是專業課教師義不容辭的責任,而大學時期開展思政教育有利于年輕人更好地學習、成才。高瓊[5]認為工科高校和專業應積極重視優秀傳統文化的育人功能傳承和弘揚優秀傳統文化,賦予工科教育以持續、穩固、長效的內在動力。
材料類專業課程主要反映事物的自然規律和運行機理,通過融入課程思政,加強思想政治教育,實現知識教授與價值引領的有效結合,顯性與隱性教育相統一,以實現“立德樹人”的教育目標。同時,材料類專業建設作為課程思政的載體,使得思政教育不再是純理論的學習,不再是枯燥的術語。因此,課程思政是構建德智體美勞全面培養的教育體系和材料類人才培養體系的有效切入點,也是完善“三全育人”的重要抓手。課程思政建設與當代新材料專業建設不可偏廢,二者應當統籌協調,協同增效,將育德與育才緊密結合,實現材料類專業教學的突破[6-7]。因此,如何將工科專業課程與課程思政教育更好地結合,更有效地發揮專業課程的育人功能,是專業課教師需要思考和解決的問題。這要求專業課教師在教學中融入課程思政,讓教學有“大思政”格局視野,有“新思政”內涵,統籌協調,培養在技術上優秀,兼具良好的人文素養,具備領導力和實踐力的高素質復合型人才。
一? 構建課程思政教育教學目標
根據《高等學校課程思政建設指導綱要》“高校課程思政要融入課堂教學建設”要求,“使各類課程與思想政治理論課同向同行,形成協同效應”,需要根據材料類專業課程的共性、個性特征和教學規律,以及不同專業課程的價值意蘊,進行專業的思政教育教學目標設計,先構建材料類專業的課程思政教育教學目標體系。在此基礎上,自上而下進行具體專業課程的課程思政教學目標設計。材料制備科學與技術課程思政教學目標的設計和建設是以材料類專業的思政教學目標體系為依據,先建立以材料制備科學與技術講授教師為首席的課程思政責任小組,責任小組立足課程的內容和特征,深入梳理和挖掘其蘊含的思政教育元素,制定出具體化、體系化的材料制備科學與技術課程思政教學目標(圖1)。然后,講授教師根據課程和學生的實際“學情”,精心設計每一章節到每一節課的課程思政教學方案、教學方法,將思政教育元素有機融入每一堂課,“因課制宜”“因時制宜”制定并完成每一堂課的思政教育教學目標。有限的課堂時間要同時完成知識能力和課程思政兩個教學目標,所以一堂課的思政教學目標不能囊括整門課的思政教學目標,更不能包括所有的專業思政教學目標,這就要求每一節課的思政教學目標設計不能大而全,要簡而精,就是僅僅一個思政元素也行,最重要的是具體而易實施,確保效果顯著,達到教學要求。
二? 深挖思政元素,建立課程思政教學的內容體系
材料制備科學與技術匯聚多種材料合成與制備方法以及單晶材料、非晶態材料、薄膜材料、先進陶瓷材料和能源材料等材料的各種制備方法與技術,是多學科知識的交叉與滲透,其專業知識體系中蘊含著豐富的思想價值和精神內涵。這需要教師挖掘、利用、整合、轉換其豐富的思政教育元素融入課堂教學、實驗、實踐環節等具體教學環節。但材料制備科學與技術的知識廣、課時緊,必須在有限的課堂完成知識能力目標教學的同時,完成思政教學目標。課程思政的教學效果不是也不能靠教學時間的傾斜來換取,是依靠教學內容體系的設計、思政有機融入知識能力傳授中,并輔以行之有效的教學方法與策略來實現。這就需要講授教師根據課程的特點特色,秉承協同育人的理念,以學生掌握專業知識和提高綜合實力為基礎,結合實際,按“寓價值塑造于知識傳授和能力培養中”的思路,根據課程內容與思政元素的輻射與交融關系(圖2),深挖課程知識體系內蘊的思政元素,建設內容豐富、形式多樣的材料制備科學與技術課程思政內容體系(圖3),讓篩選的思政元素與每次課程教學具體知識的有機結合,做到易操作、易實現,高效率,使專業課程思政教學體系化、長期化。
提煉與升華材料制備科學與技術專業知識所蘊含的思政元素如圖3所示,分門別類地設置其課程思政教學主題內容,構建了“科技興國”“名人軼事”“神奇材料”“創新創業”“校企合作”五大思政體系。每個思政教學體系下再細分相應小單元,每個小單元里的具體案例再呈現在相關章節知識的教學方案中。如講授晶體發展時,“我們祖先進行了最早的晶體制備和有關記載:氣相生長法制備HgS和NaCl的重結晶。”帶給我們的文化自信、歷史自信。講到“中國現代晶體生長和晶體材料現處于世界領先水平,由空白到享譽國際”是許多科技工作者艱苦奮斗和無私奉獻的結果。教授水熱法制備晶體時,可融入我國科技學家在不懈地努力下,成功生長出高光學質量、大尺寸的KTP晶體,打破了美國的壟斷并返銷到美國,為國家爭得了榮譽的故事,傳遞給學生以愛國精神和家國情懷、嚴謹治學、無私奉獻的精神,培養學生樹立創新科技、服務國家、造福人民的思想。
比如“校企合作”符合當今新工科發展需求,其可為我們提供豐富的育人資源和環境,能營造學生真實體驗、具體實操的學習氛圍,而優秀的企業文化是企業在發展過程中逐步形成,是一種獨特的價值觀念,企業文化可以讓學生比較直觀地深入思考和感悟,企業優秀人物都是從校園走出來的,更能夠以榜樣的形式對學生起到激勵作用,為學生樹立正確人生觀、世界觀、價值觀起到引領作用。
材料制備科學與技術課程思政教學內容體系的建設要符合青年學生的審美情趣,形式要靈活多樣,可以是文字,也可以是圖片、音像,甚至卡通動畫。其內容涉及從書本知識到國家戰略、建設、發展等多方面,從理論知識到實際操作、到創新創業;從著名的科學家到企業優秀人才,到本專業畢業的優秀學子……內容體系里的思政元素多層面、多維度立體豐富地呈現在青年學生面前,讓學生易接受,有共鳴。
三? 創新豐富課程思政教學方法
教學方法是影響教學效果的重要因素,同樣的教學內容會因為采取的教學方式不同而效果迥異。所以需要根據課程知識點的特點,結合學生的學情,不斷創新專業課程的思政教學方法,克服教學方法的單一化。可通過多層次、多途徑讓課堂更親和、氣氛更活躍,實現高效的“師生互動”,使道理越理越清、價值越闡越明、思想越領悟越深刻。課堂教學永遠是教學的主陣地,材料制備科學與技術的思政教學,采取課堂教學為主,輔之以其他教學方法與舉措。課堂教學需要根據材料制備科學與技術課程思政教學的內容體系,針對不同類型的思政元素,精心設計其教學方案,采用與之匹配的教學方法與措施,如啟發式教學、案例分析式教學、混合式教學等。
為了進一步加強課堂教學的效果,采用網絡教學相輔助,材料制備科學與技術采取線上-線下(課堂)-線上的模式。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上強調,要運用新媒體新技術使工作活起來,推動思想政治工作傳統優勢同信息技術高度融合,增強時代感和吸引力[1]。00后大學生是浸潤于網絡中長大的一代學子,課程思政要結合網絡的優勢,正確引導他們利用網絡來提高知識能力和素質。教師用學生喜歡的方式將一些具有思想教育元素的微視頻、文獻、圖片和言論等發到線上,吸引學生課前課后瀏覽學習。材料制備科學與技術的思政教學內容體系在線上與學生網絡共享的,先讓學生通過學校網絡教學平臺上本課程的教學內容體系預習,然后在傳統課堂上,通過教師的講授,拓展拓深相關知識內容,消化領悟知識精髓,拔高知識能力和思政教育,讓專業教授與思政教育“同頻共振”。最后,課下師生通過網絡教學平臺、微信、QQ等交流溝通,對課堂上遺留的問題,學生感興趣或困惑的議題展開討論。師生間各抒己見、暢所欲言,在思想碰撞中思考、領悟、前行,實現教學相長。線上的交流與學習,同時有助于教師加大學生課后學習的指導和管理,但教師需要理解大學生的新奇思想與獨立個性,把握親近的度,避免引起學生有被窺視的感覺而疏離。
為順應新工科的要求與發展,第三個輔助課堂教學的模式是結合校企合作的優勢,以“請進來,送出去”的模式,請企業管理者或技術專家或高工,往屆就業創業優秀學子,與企業開展合作的科研人員等實踐經驗豐富的人才走進校園、走進班級,為學生進行解疑答惑,讓學生實現對理論知識的深度認知與把握的同時,進行優秀企業文化熏陶和優秀人物的引領啟迪。“走出去”,是分批將老師、學生派遣到相關企業進行生產實踐,積累實踐經驗,使專業教師擁有與企業工作要求領域相關的知識和能力;同時企業對學生進行職業素養、實踐能力的培養。開展“請進來,送出去”的模式可保證專業知識教學與材料行業的緊密結合,強化學生的職業素養和社會責任感,造就學生全面發展。
四? 建立高效的專業課課程思政教學管理體系
要建立材料類專業課課程思政的教學管理體系,關鍵在于課程的教學管理,尤其是“課堂教學管理”。首先做好專業課的課程思政教學安排,讓課程思政元素通過“顯”“隱”相結合的方式有機融入專業知識傳授。課堂教授過程中通過“問題創設”“案例引入”“故事導入”“情景導入”等將課程思政點在合適的時機自然巧妙地切入,不過于直白而變成說教,也不能影響專業知識的內在邏輯表達,同時需要靈活地采取不同教學方法提升思政教學育人效果。通過與學生課前溝通、課堂講授、課堂效率和課后反饋,不時調控課堂教學,通過高效的課堂教學管理,以提高課程思政教學的針對性和有效性。
網絡教學是課程思政的另一個陣地,線上學習的數據可以比較真實地反映學生的學習情況,其管理和調控也同樣重要。教師通過學生學習的網絡痕跡,知曉學生的愛好興趣、困難疑惑,可準確、深刻而全面了解學生的具體需求,從而不斷調控課程思政教學內容體系和施教策略,提高網絡教學效果,保證線下線上雙管齊下,促進學生成長成才。
五? 構建反映學生成長成才的課程思政教學評價反饋體系
學生的培養和成才是一個長期而浩大的工程,那么評價和反饋課程思政教學對學生成長成才的引領效果不能一錘子買賣,需要靈活、立體、多樣化及多維度地客觀評價課程思政教學對學生成才的輔助和升華作用。
首先,需要來自學生的評價和反饋。通過問卷調查、期末成績評定及與往年學生成績對比、同學間互評來反饋思政教學的有效性。問卷調查主要是通過教學典型思政案例等不記名問卷知曉學生對思政教學的認知度、接受度,以及對其的建議和改進意見。對比課程思政教學前后學生成績的及格率、優秀率可了解思政教學對學生學習的潛移默化影響。不記名同學互評可以讓教師掌握學生的班級班風,以及學生思政教學后在同學中的好感度、自我管理等情況。
其次,教師需要對學生在課程學習中的出勤、作業、小論文、團隊合作和項目成果等多角度對學生成長情況給予科學、合理的評價,比較課程思政教學改革前后學生的德智體美勞表現,并記錄在冊。此類教學數據是教師教學反思和提升的重要依據,也有助于后續課程思政教學的改進和升華。
學生的成長成才最終需要用人單位和社會的檢驗,課程思政教學的育人效應需要來自企業和社會的評價與反饋。因此,專業課程思政工作小組必須每年追蹤企業對畢業生的反饋情況,通過問卷、訪談等方式了解企業對就業學生的評價與認可度,并將每一屆畢業生情況造表成冊進行對比分析,根據反饋信息不斷改革、調整在校學生的專業知識與思政教育教學內容、方式、方法等,賦予專業課更開闊的育人格局,促進學生成為社會所需的高素質復合型人才。
最后,授課教師需要不斷地自我反思與提升。基于學生對于教學的評價和反饋,教師要反思選擇課程的思政元素是否最佳,融入點是否合適,講授方法是否得當,思政目標是否實現等。再在反思的基礎上不斷錘煉課程思政元素、優化教學方案、改進教學方法與措施,不斷提升教師對課程思政的教學設計和實施水平,增強教書育人的本領。
六? 結束語
材料類專業課程內容廣泛,知識豐富,容易與課程思政交叉融合,可成為課程思政教學的重要陣地。材料類專業課程思政教學理念的構建及實施,不僅有利于將專業知識與思政工作二者的教育教學內容相融合,并滲透到育人的全過程當中,使得課程思政教育與專業學科教育之間形成無縫連接,實現傳授知識、培養能力與引領價值的育人目標。而且,在專業知識傳授過程中讓思政教育潛移默化地入耳、入心,發揮育人功效后,又可以更好地反饋回來,從而加強學科的發展。
參考文獻:
[1] 習近平在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上強調:把思想政治工作貫穿教育教學全過程 開創我國高等教育事業發展新局面[N].人民日報,2016-12-09(1).
[2] 中華人共和國教育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質量提升工程實施綱要[EB/OL].(2017-12-07).http://www.moe.gov.cn/jyb_xwfb/xw_fb h/moe_2069/xwfbh_2017n/xwfb_20171206/mtbd/201712/t201712 07_320838.html.
[3] 施永清,顧振宇,王向陽.新工科愿景下課程思政協同改革路徑探索[J].科教文匯,2019,463(36):4-5.
[4] 王朝霞,羅千福,徐首紅.有機化學課程思政教育的現狀與應對策略[J].大學教育,2019,34(11):45-50.
[5] 高瓊.核心價值觀與優秀傳統文化的深度契合[J].思想政治工作研究,2017(12):39-40.
[6] 張杰,鄒洪濤.新工科核心素養培養與課程思政協同育人[J].教育教學論壇,2019(8):60-62.
[7] 高德毅,宗愛東.從思政課程到課程思政:從戰略高度構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課程體系[J].中國高等教育,2017(1):43-46.
基金項目:2021年教育部“產學合作協同育人”項目“‘材料類專業課程思政教學育人體系的構建與實踐”(202102659002);2022年湖南省普通高等學校教學改革研究項目“材料類專業課程思政教學育人體系的構建與實踐”(HNJG-2022-0695);2020年中南林業科技大學教改項目“‘新工科下材料類專業課‘課程思政的設計與實踐——以材料制備科學與技術課程為例”(12200049)
第一作者簡介:袁利萍(1975-),女,漢族,湖南長沙人,博士,副教授。研究方向為生物質復合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