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淑麗 張濤 陳曦 尹瑩
摘?要:針對目前民辦二本院校學生基礎薄弱、學習目的不明確、學習動力不足、教學過程系統性不強等問題,結合學校應用型人才的培養目標,提出在計算機類課程教學中采用問題導向的混合式教學方法。從問題出發,通過剖析問題引出知識點、講解知識點,最終應用知識點來解決實際問題,真正做到學以致用,同時讓學生參與教學的各個環節、具體實施,重視過程教學,加大師生互動力度、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學習效果。
關鍵詞:問題導向;教學模式創新;混合式教學
Innovation?of?Teaching?Mode
of?Computer?Courses?Based?on?Problem?Orientation
—Taking?"C?language?Programming"?as?an?Example
Zhang?Shuli1?Zhang?Tao2?Chen?Xi1?Yin?Ying1
1.Xian?MingDe?Institute?of?Technology?ShaanxiXian?710124;
2.Air?Force?Engineering?University?ShaanxiXian?710038
Abstract:Aiming?at?the?problems?such?as?weak?foundation?of?students,indefinite?purpose,lack?of?learning?motivation?and?weak?systematicness?of?teaching?process?in?private?schools,combined?with?the?training?objectives?of?applicationoriented?talents?in?schools,this?paper?proposes?to?adopt?the?problemoriented?hybrid?teaching?method?in?the?teaching?of?computer?courses.Starting?from?the?problems,the?knowledge?points?are?drawn?and?explained?by?analyzing?the?problems,and?finally?the?knowledge?points?are?applied?to?solve?the?practical?problems,so?as?to?truly?apply?what?we?have?learned,and?at?the?same?time,students?are?allowed?to?participate?in?all?aspects?of?teaching?specific?implementation,pay?attention?to?process?teaching,increase?the?interaction?between?teachers?and?students,and?improve?students'?learning?interest?and?learning?effect.
Keywords:problemoriented;innovation?of?teaching?mode;hybrid?teaching?method
從當前我國產業發展的現狀來看,互聯網已經成為傳統產業發展的重要增長點,近幾年逐步發展起來的數字經濟、共享經濟、無接觸經濟等創造了大量就業崗位,在促就業保民生等方面發揮了重要的作用,其中,最基本、最重要的支撐就是計算機技術[1],因此,計算機行業成為國內人才需求量最大的行業之一。同時,產業結構升級帶來人才結構升級,所以計算機行業不僅需要技能型、研究型人才,也需要創新型、應用型人才。而作為一所應用型大學,培養符合當地市場需求的人才是高校責無旁貸的義務,這就要求教師在授課過程中不斷創新教學方法,及時調整教學模式,掌握更多的教學方法。本文以“C語言程序設計”課程為例,深入分析傳統教學過程中存在的問題和弊端,以本科人才培養質量國家標準為準繩,結合人才培養目標,提出以問題為導向的混合式教學模式創新方案[2],以適應計算機行業發展對人才的需求,也為其他工科類課程的教學優化提供一定的借鑒。
一、傳統教學模式現狀、痛點和難點
當前在部分院校,由于“C語言程序設計”課程的綜合實踐性強、應用性廣泛,使得它仍然是計算機類專業學生學習的第一門編程語言。
(一)教學現狀
本門課程知識點繁多、零散并且前后關聯性強,在教學過程中大部分教師還是沿用傳統的教學模式和方法,往往按照教材的編撰順序按部就班地講解,整體性、系統性不強,無法很好地提起學生的聽課興趣;上機課的內容沒有創新,多數學生就成了代碼的搬運工,直接簡單復制粘貼,毫無效果可言。
(二)教學痛點、難點
學生自身基礎薄弱,學習目的不明確、不清楚程序課程的學習目的和意義,再加上學習動力不足,并不能理解每個知識點對應的實際應用場景是什么,不會學以致用,導致課堂氛圍不好,課堂效果差[3],久而久之導致教師上課沒有成就感、學生聽課提不起興趣,師生互動少,基礎課程學不好又會導致后面的專業課(如“數據結構”“面向對象程序設計”等)聽不懂,整個本科過程的學習效果大打折扣。
針對學生學習過程中的痛點、難點,必須要改革現有的教學模式、教學方法,引入基于問題的混合式創新教學方法,從實際問題或需求出發,引導同學們一起考慮解決辦法、分析編程思路,引出對應的知識點[4]。開展教學過程中,引導學生積極思考問題,增強學生的參與感,讓學生真正意識到程序的魅力,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和主動性,使其重視過程教學,提高課堂學習效果,培養學生的問題求解能力、主動學習能力、動手編程能力與學科創新能力。
二、混合式創新教學模式實施
應用型大學主要以培養學生的動手能力、提高學生的綜合應用能力為主。同時為了更好地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團隊意識與合作精神,激發學生的自主學習意識,在教學過程中不能“填鴨式”的灌輸,更不能重理論輕實踐、重講解輕消化,而是可以通過實際的問題需求來設計分析教學思路、模式,具體實施分三個階段,分別是課前問題準備、課中教學實施、課后教學反思。下面以“C語言程序設計”課程為例,講解基于問題導向的混合式創新教學模式過程[56]。
(一)課前問題準備
為了使本門課程的知識點具有更強的系統性、關聯性,筆者將課程內容看作一個整體,畫出教材(清華大學出版社出版,譚浩強主編)章節內容思維導圖(如下圖所示),這樣不僅能讓學生從整體上掌握本門課程的內容、結構、重點、難點,還能更加形象化地明確學習本門課程的重要性和前瞻性,有效地激發學生的學習動力和興趣。
“C語言程序設計”章節圖
課前做好教學設計,針對實際教學應用場景,由簡入繁、環環相扣提出一系列問題(如表1所示),引導學生積極思考,并且在學習通上或者通過釘釘群、微信群等在線交流平臺提前發布學習任務給學生,讓學生提前了解、準備,未雨綢繆,達到預習的效果。
(二)課中教學實施
課堂教學實施中,為了讓學生真正參與課堂教學,教師根據學生課前預習反饋的情況,并針對前面提出的一系列問題引導學生思考、解決問題的辦法。也可以利用學習通的“選人”“搶答”等功能與個別學生充分互動,了解他們的思維與觀點,從而引出對應的知識點(如表2所示,注意部分章節知識點重合略去),讓學生從整體上明晰整門課程的結構和內容,了解知識點的前后關聯性和耦合性。同時,結合講授教學法、項目驅動法,引導學生自己分析編程思路,培養學生的算法思維,提高程序設計能力和綜合應用能力,并且把授課內容(課件、教學視頻等)上傳到線上學習平臺,以供學生反復查看,鼓勵學生將自己編寫的程序分享到線上學習平臺上,同學之間相互點評、共同討論,營造良好的學習氛圍。
(三)課后教學反思
教學過程中提出并使用基于問題導向的創新教學模式之后,“C語言程序設計”課程的教學過程不再是“一言堂”,將“以教師講解為主”變為“突出學生的參與為主”,教學更加注重過程,積極引導學生自我思考問題、慢慢梳理編程思路,提出解決問題對應的知識點,這樣不僅體現了“以學生為主”,而且使學生有更強的成就感。同時,考核方式也做了相應的調整[78],考核因素更加豐富,具有延續性,課程成績由作業、個人表現、上機、結課考試綜合評價。其中,作業、個人表現成績各占總評成績的10%,上機成績占總評成績的20%,結課考試成績占總評成績的60%。
表3、表4為2020級、2021級學生采用基于問題導向的創新教學模式前、后課程考核結果對比。由表中展示的考核數據對比發現,學生及格率由80.95%提升至91.11%,高分段的學生也
越來越多,平均成績由63.74分提升至72.13分。由此可見,采用基于問題導向的創新教學模式學生能參與更多的教學過程,學習成績有了很大的提高,并且學生反饋發現問題的能力、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創新思維、程序設計能力也有較大提升。
結語
面向地方產業經濟發展和人才需求,針對當前教學過程中的痛點、難點[9],以“C語言程序設計”課程為例,提出基于問題導向的計算機類課程混合式創新教學模式,不僅體現了高等教育教學模式的創新,而且新的教學模式實施后學生學習效果有了明顯提升,說明此方法對計算機類課程的教學有較好的借鑒意義,對其他工科類課程也有一定的借鑒價值,且能培養更加符合社會需求的高素質應用型人才。
參考文獻:
[1]林偉銘,袁江南.“新工科”背景下電子信息類人才程序設計能力培養的思考[J].科技風,2022,06:149151.
[2]楊雪潔,曹風云,胡玉娟,等.基于BOPPPS模型的C語言程序設計翻轉課堂教學模式研究[J].合肥師范學院學報,2017,35(06):7780.
[3]王軍英,馬紅梅.C語言程序設計教學存在的問題與對策[J].教育理論與實踐,2015,35(03):6364.
[4]張靜宣,陶傳奇,沈國華.“程序設計”課程中本科生面臨的主要挑戰與解決方案[J].工業和信息化教育,2021(10):3539.
[5]邱寶林,劉德喜.基于問題驅動法的計算機組成原理教學研究[J].軟件導刊,2022,21(06):242246.
[6]趙炬明,高筱卉.關于實施“以學生為中心”的本科教學改革的思考[J].中國高教研究,2017,08:3640.
[7]吳芮民,王瑜,王杉林,等.基于問題導向的微積分混合教學模式的探索[J].江西電力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22,35(01):6263+65.
[8]王忠勇,許瑩婧,周如金,等.目標問題導向式教學模式的實踐與創新[J].黑河學院學報,2022(01):7577.
[9]鞠曉紅,白晨明.“新工科”背景下傳統計算機類專業轉型發展工作探究[J].輕工科技,2021,37(12):142143.
基金項目:2021年度西安明德理工學院教育教學改革研究資助項目(項目編號:JG2021ZD01)
作者簡介:張淑麗(1982—?),女,漢族,山東新泰人,碩士研究生,副教授,研究方向:計算機軟件與理論、計算機應用技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