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寶瑛
摘 要:新課改實施以來,生活化教學開始向著常態化的方向發展,從已有的生活經驗為切入點,從社會實踐中感受化學知識的重要性,符合新時期背景下的教學要求。文章首先簡要介紹了初中化學生活化教學原則,接著重點從生活經驗、生活情境、生活實驗、生活運用和生活作業五個方面作為切入點,提出了一些有效的教學策略,以供參考。
關鍵詞:初中化學;生活化教學;多元策略
【中圖分類號】G633.8?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 ?【文章編號】2097-2539(2023)17-0143-03
化學知識存在于現實生活的各個方面,對人們生活產生重要影響。初中生剛開始學習化學知識,自我接受能力相對較弱,難以尋找出化學和生活的聯系。因此,教師應結合學生的實際需求,組織生活化教學工作,促進學生學科素養的發展,這是當前教學的主要方向。
1.初中化學生活化教學原則
(1)科學性原則
科學性原則,要求教師在生活化教學中有堅定的科學姿態,選擇的內容符合基本邏輯,不會出現形式化的教學內容。因此,需要了解學生認知規律,選擇的化學素材貼近時代,符合學生的日常所見、所聞,不是直接粘貼、復制而成的化學素材,最終呈現給學生健康、積極,符合學科邏輯的內容。
(2)滲透性原則
日常教學活動中,教師具有生活化意識,聯系學生日常需求,涉及學生生活體驗,結合某些生活現象、社會類問題展開教學活動。滲透性原則,應做到最為真實地還原,不是直接將生活拉入化學課堂,而是通過生活化的教學策略,幫助學生自然理解教學內容,完成知識內化。值得注意的是,生活化教學中的滲透原則,盡量達到潛移默化的完美效果,實現理論知識和現實生活的無縫銜接。
(3)生本性原則
生本化原則以學生全面發展為基礎,始終面向學生當下的生活狀態,關注學生的個體發展。傳統的教學模式,不關注學生自主意識,而生活化教學工作,以促進學生知識、能力和情感的綜合發展,教學內容的選擇上盡量符合學生生活經驗,幫助學生快速理解和認知知識要點,促進學生問題意識的發展。而在師生關系上,則是做到平等、自由,為學生營造健康的學習氛圍,幫助學生展示個性,真正滿足不同階段學生的認知需求,增強他們學習化學的自信心。
(4)問題性原則
生活中處處包含了化學知識,學生對化學知識存在著想象的空間。所以教師以現實生活中的化學作為切入點,吸引學生參與其中,認識化學學科內在的邏輯結構。并非所有的生活素材都能運用于化學課堂,而是選擇具有引導性的問題,設置合適的情境,聯系生活經驗鼓勵學生主動探究,循序漸進地進入主題。需要注意的是,化學問題的設計應遵循一定的認知規律,設計的問題具有梯度性,學生隨著教師所給出的問題,加深對化學知識的理解,實現對問題的重構。
2.初中數學生活化教學切入點
(1)生活經驗切入,優化教學情境
當探討的化學內容和學生生活需求相符合,學生的自主意識會更為強烈。知識和生活本身就是緊密相連的事物,學生學習化學知識時,從已有的生活經驗作為切入點,實現教材中理論知識和現實生活的深度結合,彰顯生活化教學的實踐意義。對此,教師要做到以下三點。
第一,生活素材的巧用。
教師選用生活素材裝點化學課堂,營造和諧情境,激發學生探索興趣。例如,在“分子”概念性教學中,“分子”作為微觀事物的一部分,知識點比較抽象,教師聯系生活實際,引導學生積極思考和分析。假設將糖放入水內,為何不見糖的身影,水的味道卻是甜的?如何解釋這一現象?試著從微觀層面理解分子的性質。因為分子在做無規則運動,而且分子之間有間隙,讓糖能順利融入水,又在水的作用下,分子的作用被破壞,糖消失,讓水開始有甜味。
第二,將化學知識融合于生活。
教師盡量將化學知識融合于學生生活中,感受化學神奇之處,懂得課堂知識實際上就是現實生活的縮影。例如,在蠟燭燃燒的實驗教學中,大部分學生所看到的是表面現象,卻忽視了內在的奧義,探究燃燒后的蠟燭在哪里?燃燒的過程是什么?學生表示能看到火苗。教師又問:“什么是看不到的呢?”此時,學生大多處于不知的狀態,教師則是聯系生活現象,鼓勵學生用發散思維探究,重新認識化學知識。
第三,生活實例的論述。
生活實例以激發學生求知欲望為重點。例如,在危害性化學試劑的講解中,單一講解不能讓學生認識危險化學物品所造成的影響,教師利用多媒體技術進行演示,讓學生觀看視頻,認識現實生活中這些化學試劑所造成的不良影響,告誡學生安全操作的重要意義,避免危險。
(2)生活情境切入,鼓勵學生質疑
化學課堂的教學活動,不僅要鼓勵學生懂得質疑,還要學會解決問題,在質疑與分析中深度探索,獲得良好的教學效果。以往化學課堂教學中,一般是教師按照教材提出問題,學生交流討論,集體解決問題。這樣的課堂教學模式容易降低學生學習積極性,如若教師創設生活情境,啟發學生化學思維,或者是鼓勵學生質疑,接著探索問題,更容易調動學生思維,鼓勵學生質疑,從多個角度理解化學知識和生活的關系。
以“粗鹽的提純”為例,教師構建生活情境,為學生播放《風味人間2》的部分片段,人們手工曬鹽的場景。教師:“海水曬鹽,最終得到的鹽是否純凈?”學生:“不純凈。因為從視頻中看到食鹽中還有許多泥沙,所以不是純凈的。”教師:“我們應該如何從固體鹽中提純,最終變為可以食用的精鹽呢?”化學教師設計生活情境的時候,利用多媒體播放真實情境—人工曬鹽的景象,接著完成新課的導入工作,讓學生認識粗鹽中包含了許多固體雜質,必須經過提純才能食用,所以自然就引出本章節的知識要點。通過生活化的情境導入,激發學生探索知識的樂趣,也能保證教學效率,讓學生生活性的問題情境內感受化學課堂的多元化特點。此外,教師聯系實例,對課堂內容進行升華,粗鹽提純實驗中會使用過濾法,提問學生現實生活中還有哪些場景會使用過濾法?學生思考后得出豆漿、淘米盆等,但是對粗鹽的提純適用于采用固液分離的方法。化學教師通過生活實例,搭配合適的教學情境,鼓勵學生質疑,深刻理解化學知識的核心要義。而生活情境+生活實例的教學模式,學生開始體會日常生活、生產實際上離不開化學知識,而懂得知識就能解決現實生活中遇到的諸多難題,并從中獲得極強的成就感。
(3)生活實驗切入,優化課程資源
化學課程的推進離不開實踐,作為一門自然類的課程,組織化學實驗,引導學生主動觀察和分析各種化學現象,為學生自主學習提供關鍵素材。組織化學實驗,不僅要充分利用教學資源,還要從生活現象的角度分析,引導學生從社會生活的角度分析,從教材中總結知識,從實踐中探索真理,感受化學知識的現實價值,引發學生學習興趣點。
首先,“生活處處是化學”。教師收集日常物品、材料,組織生活類化學實驗,優化教學資源,激發學生的探索欲望。例如,在“酸堿指示劑”的教學中,教師提問:“為何牽牛花在早晨和傍晚有著不同的顏色?”教師從某購物網站購買牽牛花的種子,讓學生種植,經過一段時間后,仔細觀察牽牛花的變化情況。接著制作指示劑,如洗衣液、汽水、醋,滴入指示劑內,按照顏色的不同,認識酸堿指示劑的區別,培養學生的觀察意識。
其次,生活中的化學實驗。除了課堂的演示類化學實驗,教師通過有計劃、有組織的形式,組織學生參觀、走訪,認識化學知識的重要性。以“水的凈化”為例,教師將這部分的知識點設計為多個流程,如水的凈化包含了沉淀、過濾、吸附等方法。除了課上的集中演示外,還有學生動手操作,課前組織學生參觀自來水廠,認識水的生產流程,通過自己的所見、所聞認識凈化水的相關方法,也能感受水凈化的步驟非常復雜,讓學生養成節約用水的良好習慣。實現對知識的深度拓展和延伸,讓化學知識成為有形的事物,促進學生科學意識的發展。
最后,“神奇化學在身邊”。現實生活中處處有化學知識,而化學理論應該在實驗的基礎上操作,既要體現實驗的趣味性,又要從更為深層次的角度探索化學原理。例如,為讓學生在家也能復習和鞏固化學知識,以“廚房中的化學”為主題,鼓勵學生以廚房中的生活材料為基礎,組織有趣的化學小實驗。如廚房里常用的醋聯合雞蛋,可以用來做無殼蛋,主要是碳酸鈣反映生成可溶解的醋酸鈣,進而讓蛋殼消失。
(4)生活運用切入,提高化學素養
學習的關鍵是觀察、分析和實踐。初中化學應該從生活為切入點,鼓勵學生在自主實踐的過程中促進自我化學核心素養的發展。化學以實踐為重點,被廣泛應用于現實生活,為人民生活、生產提供便捷,體現“實踐出真理”的思想,教師引導學生課后走進社會。化學知識的生活運用,應延伸于課外,開闊學生視野,也能提高他們的實踐水平。以“環境污染和防治”這部分內容為例,學生了解污染問題的時候,也要認識環境污染的成因、危害以及解決方案。組織學生課下在自己的活動區域進行調查,是否存在著嚴重的環境污染問題?如若有,學生利用化學課堂所學的知識,及時提出有效的解決方案,接著通過文字、圖片等形式進行記錄和總結,學生將課上所學的調查報告進行大致論述。通過生活化的課堂實踐活動,豐富學生的情感意識,又能提高他們的觀察能力,實現知識內化。
綜合性實踐活動以中學生自我情感認知為基準,從生活實踐中轉換問題,通過探究、體驗等形式,發展學生的跨學科意識。為完善初中化學課程體系的建設成果,實現學生的全面發展,教師聯系當地博物館,組織化學綜合性社會實踐活動,鼓勵學生積極參與其中,感受化學的奇妙之處。學生參觀博物館的時候,看到巨大的恐龍化石,認識其中蘊含的化學原理,而在礦石水晶中,標簽上的化學式也吸引著學生的注意力,紅、藍寶石的本質皆為氧化鋁……實地參觀活動結束后,教師開設實地化學課堂,鼓勵學生就所見所聞進行總結、論述,我們常說的“水滴石穿” 就是水溶解了空氣中的二氧化碳,和巖石中的碳酸鈣發生反應后得出的碳酸氫鈣。實踐活動結束后,每個學生對化學這門學科有獨特的看法,也表示在未來的歲月中要努力學習,爭取成為一名對國家、對社會發展有用的人。
(5)生活作業切入,深化學科認知
“雙減”政策下,為保證作業效率和質量,減輕學生課業負擔,教師制訂生活化的化學作業,符合學生的實際需求,體現素質教育的導向作用,希望達到減負增效的育人目標。教師引導學生自主查閱資料,認識橘子皮、泡沫的大致成分,探究橘子皮如何能溶解泡沫?總結其中的化學知識。對此,學生采用控制變量法,綜合分析泡沫和橘子皮的大小、溫度、酸堿性有關?詳細羅列出對應的因素,從而得出最優化的解。這項作業形式極為多元化,以發展學生的批判思維為重點,而在課后實驗探究的時候,相當于讓學生再次復習課上所學的理論知識,也能鍛煉學生撰寫報告的能力。
作業是每個學生都要面臨的任務,為鞏固所學知識,作業訓練是重點。而在“雙減”背景下,教師樹立新的作業理念,設計彈性的化學作業,巧妙融合生活問題,鼓勵學生自主解答問題,感受化學的實用意義。例如,教師設計多個家庭小實驗:簡單的規律裝置;探究雞蛋成分;分析蠟燭燃燒的現象;制作汽水。部分學生在利用多功能瓶子收集氣體的時候,不清楚其中的原理,為何瓶內有水和無水的時候,導管口不同?氫氣和二氧化碳的導管口有何區別?為讓學生清楚其中的原理,應該結合學情為學生布置生活類的家庭作業,通過自主動手實踐的方式,認識多功能瓶中不同導管進入瓶內水的流向趨勢。憑借教師的精準設計,重視習慣養成,而在分層作業的時候,也將跨學科意識巧妙融合其中,鼓勵學生主動探究知識,用于滿足不同階段學生的發展需求。
3.結語
從上述的分析可知,初中化學教學生活化,實現復雜的知識的簡要化處理,教師要從生活經驗分析,構建合適的生活情境,組織生活實驗,引導學生生活實踐,布置生活作業,教會學生從生活中獲取關鍵的化學知識,增強學生學習的主動性。教師要致力于打造“生活化”課堂,利用生活元素,打造豐富精彩的化學課堂,真正實現化學走進課堂,走向生活。
參考文獻
[1]龍現鳳.初中化學生活化教學策略分析[J].文理導航(教育研究與實踐),2019(10).
[2]任紅.初中化學生活化教學策略分析[J].教學管理與教育研究,2021(04).
[3]蘇麗芳.初中化學的生活化教學策略分析[J].黑河教育,2016(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