殷健
關鍵詞:時間軸;歷史教學;高考真題;新課標Ⅱ卷
以今年的新課標II卷的選擇題第33題為例,重點講解歷史教學中“時間軸”的重要性。
1808年歐洲的一幅時事漫畫,名為《蛛網里的科西嘉蜘蛛》,圖中心的“蜘蛛”代表法國,左上角的“蒼蠅”是指英國。該漫畫反映的是(? ?)
A.維也納體系的建立B.拿破侖戰爭的局勢
C.拿破侖帝國的覆滅D.英國推行綏靖政策
這道題考查的是漫畫類題目,這種類型的題目往往通過動物、植物或者其他東西來反映出當時一國或者多國的歷史現狀。夸張和諷刺的手法讓閱讀者身臨其境,更加容易引起對當時社會的反思。但這一題對于漫畫的解讀不是解答本題的重點。這題關鍵是看時間。題目中所給的時間1808年,通過時間可以去迅速判斷出選項的對與錯。首先A選項的維也納體系成立的時間是1815年,當時拿破侖由于滑鐵盧之戰的慘敗,導致1814年拿破侖帝國的覆滅。漫畫中大蜘蛛所代表的法國依舊是比較強大的,所以應該是拿破侖還在法國統治的時候。所以B選項也是時間不對,所以排除。而D選項英法的綏靖政策是在二戰前的20世紀30年代左右。當時德國納粹黨領袖希特勒不斷制造摩擦,占領其他國家領土,妄想稱霸世界。面對德國咄咄逼人的態勢,英法為了自身利益,犧牲了其他弱小國家的利益。默許德國的擴張行為。1938年的《慕尼黑協定》的簽訂標志著英法綏靖政策達到了頂峰。由于A、C、D選項時間不對,所以這道題只能選擇B因此這道題解題的關鍵就是時間,如果時間把握不準,這道題目的錯誤率就會很高。
無論是日常的歷史學科的教學中,還是在真題的書寫中,都需要有時空觀念。同一時期時間的“橫向時間軸”還是同一事件和人物的“縱向時間軸”都需要充分地記憶在學生的大腦里。所以,對于如何構建“時間軸”,下面提出自己的幾點想法。
憑借想象或者將“時間軸”虛擬化,這些均不有利于“時間軸”的規整。一定要有具體的案例。下面我以漢朝的開國皇帝劉邦為例,梳理他整個時間軸。
公元前256年,劉邦出生在平民階層,家境一般。后來當上了地方管理層的一員——亭長。
公元前209年,劉邦在芒碭山舉起了起義的大旗。
公元前207年,劉邦占領了咸陽,秦朝滅亡。
公元前206年,劉邦去鴻門赴宴。
公元前204年,劉邦派韓信進攻趙地,韓信背水一戰擊潰了敵軍,收復趙地。
公元前203年,趁著項羽攻打彭越的時候,命令韓信率軍攻破成皋。
公元前202年,劉邦、項羽在垓下決戰,項羽兵敗,自刎烏江。同年,建立漢朝。
公元前200年,劉邦解除北方匈奴的問題,被圍在白登。
從公元前202年到前194年,劉邦鏟除異姓王。
以上是關于劉邦為典型案例的“時間軸”的基本梳理。我們在歷史的教學中,不可能將某一人物面面俱到,畢竟歷史人物太多,歷史事件太多。那么就要挑重點時間去記憶。以“劉邦”為例,我們大概知道劉邦的存世時間是在公元前3世紀到公元前2世紀。劉邦具體哪一年起義,或其在建國后翦滅哪些異姓王,這個不是高中教學的重難點。所以記憶“時間軸”并不是囫圇吞棗的過程,還是要經過篩選,這樣的效果才會事半功倍。
有的老師在教學中對于“時間軸”的教學過程中比較晦澀難懂,又簡單粗暴地讓學生自己去記憶。很多同學面對這種作業是非常頭疼的。兩三天就要把這一單元或者這一朝代的時間對應的大事件記載,同學們苦不堪言。對于這種情形,作為一名資深的歷史老師,會進行分段去讓孩子去記憶。以“劉邦”的人生歷程為例,可以將其人生劃分為楚漢戰爭前、楚漢戰爭后兩個階段。以楚漢戰爭為界限,同學們去記憶去梳理,這樣的方法既可以緩解學生記憶“時間軸”的痛苦,又有利于正常課堂教學的進行。
在歷史教學的過程中,一定要讓學生自己去動手梳理。老師直截了當地將“時間軸”呈現給學生是達不到效果的。所以老師一定要引導學生,可以通過箭頭、表格、統計圖等等形式去自己實踐。這樣雖然花費時間較多,但自己實踐的印象深刻,有利于更好地記憶。
伴隨著歷史學科核心素養的提出和歷史教科書統一版的實施,歷史課程的教學內容出現了一定的變化,核心是新教科書素養的指導下編纂,高中階段改變以往的專題史模式,代之以通史模式,拉近了學生學習的最近發展區,以過渡的方式將初中學習的通史內容與高中專題史內容更好地銜接起來。
為有效培養學生的時空觀念,高中歷史教師可以采取以下教學措施,如建立時間線,突出歷史時間縱向發展;建立對比軸,突出歷史時空向性發展;歷史情境化,突出歷史事件的時空定位;引入思維導圖,構建縱橫交錯知識網絡,培養學生的整體歷史觀,為傳統刻板的歷史課堂注入了無限生機和活力,增強學生的學習動機和熱情,最終培養學生的歷史學科核心素養。
(作者單位:安徽省合肥市肥東凱悅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