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露
摘要:為了激發學生學習美術的興趣,調動學生學習美術的積極性,充分挖掘學生的潛能,教師可以充分利用鄉村的獨特優勢,對鄉土資源進行全方位的開發。挖掘鄉土課程資源,構建美術學習課程,活化學生美術學習過程,引領學生進行美術學習創造,從而讓鄉土課程資源成為學生美術學習的重要組成部分,提高學生的美術學習質量。
關鍵詞:小學美術;鄉土資源;有效應用
近年來,隨著小學美術課程改革不斷深化,為了激發學生學習美術的興趣,調動學生學習美術的積極性,充分挖掘學生的潛能,鄉村學校的教師可以充分應用鄉村的獨特優勢,對鄉土資源進行全方位開發,讓鄉土資源在美術教學中得到有效應用。相對于傳統的小學美術教學而言,重視鄉土資源在美術教學中的運用,并且努力讓鄉土資源在美術教學中發揮相應的作用,是一個很好的教學思路。之所以這么說,是因為傳統的美術教學很多時候只是以課本為主,即教學思路與教學的內容完全局限在課本之內,這樣的美術教學顯然不足以拓寬學生的學習視野,沒有將美術學科的教育功能充分發揮出來。除此之外,部分美術教師所實施的教學是打發時間式的教學,這樣更難以讓學生獲得美術素養的提升。針對此情況,當下的小學美術教學需要突破原有思路的束縛,讓學生基于教材而超越教材,讓學生從教材中走出來,然后去面向自己的生活。很顯然,鄉土資源可以促進學生將美術知識與自己的生活聯系起來,讓學生在對鄉土資源的感知當中提高對美感的認識,進而提升學生的美術學科核心素養。從總體來看,挖掘美術鄉土資源有助于加強美術與生活的關聯、有助于傳承和發展文化、陶冶學生的情操,同時能夠培養學生的鄉土情懷與民族自豪感。
1? ?挖掘鄉土資源,構建美術學習課程
《義務教育藝術課程標準(2022年版)》中明確指出,藝術是人類精神文明中的重要組成部分,藝術課程應以立德樹人為根本任務,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同時課程標準還強調,引導學生積極參與各類藝術活動,豐富審美體驗,并在課程理念中明確指出要“重視藝術體驗”。所有這些目標的實現都依賴于具體的教學過程,對于美術教學來說,審美體驗與藝術體驗并不是空洞的概念,而是要與學生的生活和體驗密切相關、能夠讓學生獲得美感體驗的過程。與此同時,教師還應當認識到引導小學生感知美并不意味著要脫離生活。事實恰好相反,只有真正立足于學生的生活,讓學生在生活中發現美、感知美,才能夠讓學生認識到包括美術在內的藝術確實是人類精神文明的重要組成部分。從這個角度來看,學生的美術學習不僅僅是指教材的學習,還包括一切促進學生美術素養發展的學習。作為教師,要引導學生挖掘美術鄉土資源、整合鄉土資源,讓鄉土資源為學生的美術學習服務。相對而言,鄉土課程就是一門地方層面的課程,是學校層面的課程,即校本課程。在美術教學中,教師要有意識地將各種類型的課程融合起來,從而促進學生美術素養的發展。
挖掘鄉土資源,不僅要根據鄉土的特色、文化和底蘊,而且要根據學生的具體學情。美術課程資源的挖掘,既要基于教材,又要超越教材。挖掘美術課程資源,要有助于學生的美術思考、探究。一方面,美術課程鄉土資源是學生身邊的資源、生活中的資源,學生比較熟悉;另一方面,美術課程鄉土資源具有可感性、真實性、直觀性等特點,有助于激發學生的美術興趣,調動學生美術學習的積極性。在美術教學中,教師要以教材為依托,鏈接、融合鄉土資源。
以蘇少版六年級《鄉土課程開發》為例,圍繞教材每課時的內容,教師都補充了鄉土課程資源中的相關內容,如《我種的植物》中就補充了學生在家中種植的相關植物。為此,許多學生在家長的陪伴下開展了一次綜合實踐活動。在這次綜合實踐活動中,原本只在餐桌上出現的食物變成了在學生面前活生生展現的植物,此時他們所感受到的就是有生命的植物,對于絕大多數學生而言,在這種情況下出現的植物就具有生命之美,這種美超越了學生對植物的直觀感受。如果說通常情況下學生只知道“綠色象征著生命”,那么在綜合實踐活動當中,學生就能夠真正將“綠色”與“生命”聯系起來,知道為什么人們常用綠色來象征生命。其實,不少學生在種植植物的實踐過程中是遭遇過挫折的,他們第一次種植的植物沒有成活,因此,在他們面前就沒有出現象征著生命的綠色。后來經過多次努力之后,他們種植的植物才得以成活,而當其收獲了屬于自己的那一抹綠色的時候,學生的體驗感與獲得感是非常強烈的,他們也能夠將綠色與生命真正聯系起來。于是,在后面的相關創作過程中,當這些學生給自己畫出的作品涂上綠色時,他們認真的表情令人動容。這是一種很好的美術學習體驗,能夠豐富學生的精神世界。
挖掘鄉土資源,構建美術課程是美術教學的應有之義。在小學美術課程教學中,教師要充分挖掘鄉土資源,尤其要深入挖掘學生感興趣的美術課程資源,通過鏈接學生感興趣的美術鄉土課程資源,最大限度地增強學生的美術學習參與度。作為教師,要充分發揮自身的作用,引領學生有效地學習,讓鄉土資源為學生的美術學習服務。
2? ?挖掘鄉土資源,活化美術學習過程
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深刻地指出,要解放學生的生活與成長空間,讓學生在真實廣闊的社會生活的平臺上獲取體驗。挖掘鄉土資源能活化學生的美術學習過程。在美術教學中,教師要引領學生親近鄉土資源、活用鄉土資源并智用鄉土資源,讓學生在美術學習中走向發現、走向再現、走向創造。通過挖掘鄉土資源,培養學生的美術眼光和美術思維,讓學生感受、體驗到美術課程資源、學習資源就在自己的身邊。
將鄉土資源融入學生的美術學習之中,要求教師要因地制宜、因人制宜、因時制宜,對教材資源進行適度的補充、延伸和拓展。可以這樣說,鄉土資源是美術課程教學資源的寶庫。
教師給學生提供豐富的鄉土資源,很多學生在進行美術學習與創作的時候會表現出很強的創造力。簡簡單單的一只蝦或者一只螃蟹,很多時候在學生的面前只是作為食物而存在的,但是如果教師帶著挖掘鄉土資源的目的,將這些素材呈現在學生面前時,學生就能通過這只蝦或者這只螃蟹的生長環境、生活習性等元素,認識到自己的家鄉有著哪些鄉土特色。這樣的學習目標的遷移,恰恰體現了美術學科教學的本質,那就是讓學生在面對一個普通事物的時候,既能夠發現其直觀的美,又能夠發現其內在的美。這種美不是抽象的,而是與生活、鄉土有著密切關系的。當學生有了這些感知和發現的時候,他們的美術學習過程就不再是簡單地跟在教師后面模仿畫畫的過程,而是帶著發現美與創作美的想法去感知鄉土生活、挖掘鄉土資源,并且使美術學習得以活化的過程。
將鄉土資源融入美術課程與教學之中,是一個不斷探索、不斷深入的過程。在小學美術教學中,教師要深入地探索、挖掘鄉土資源,找準學生的美術學習與鄉土資源的鏈接點及美術學習的生長點、生發點、生成點等,將鄉土課程資源融入學生的美術學習中,從而打造一個全新的、高效的美術課堂,不斷提高學生的美術學習水平,改善學生的美術學習樣態。
3? ?挖掘鄉土資源,引領美術學習創造
鄉土資源是十分豐富的,包括地方的自然景觀、地域特色、民間藝術、民俗風情、歷史變遷等。在小學美術教學中,教師可以根據不同的鄉土資源,引導學生進行美術學習創造。鄉土課程資源的鏈接、融入可以有效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開闊學生的眼界,從而賦予學生更為廣闊的學習空間,有效挖掘學生的美術創造潛力。美術教學要不斷培養學生的感知力、創造力,讓學生自主、自立、自強、自覺。
鄉土資源是一個地域自然、生態、文化、民俗、經濟等的集中體現,凝聚了這個地區的人文氣息與精神氣息等。在小學美術教學中,教師要引導學生樹立審美意識,培養學生的審美情感,提升學生的審美能力、創美素質。在教學中,教師還要賦予學生充分、自主、獨立的空間,讓學生自主創作、制作等。
鄉土文化資源是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它具有一種凝聚力,能夠引導學生深入地進行鄉土文化的學習。作為教師,要充分發揮鄉土文化資源的優勢、彰顯鄉土文化資源的功能、利用鄉土資源讓學生展開美術審美欣賞、創作。要將學生的美術活動資源根植于鄉土自然資源之中,根植于鄉土人文資源之中,從而讓學生從小耳濡目染、感同身受,提升學生的積極表現能力、創造能力。在這個過程中,增強學生的美術學習意識,提升學生的美術課程資源實踐能力,增強學生對鄉土美術課程資源的認同感,從而增進學生對美術鄉土課程資源的熱愛與尊重之情。
總而言之,美術鄉土課程資源是學生美術學習資源的重要組成部分。在小學美術教學中,教師可以組織學生對鄉土課程資源進行感受和體驗,深化學生對鄉土課程資源的感知,從而增強學生對鄉土課程資源的認同感,激發學生對美術鄉土課程資源的尊重與熱愛之情。在教學中,教師要引導學生樹立審美意識,激活學生的審美情感,提升學生的審美能力,從而引導學生在美術學習中浸潤鄉土文化,傳承鄉土民間民俗文化。在美術教學中,教師要充分挖掘美術鄉土資源素材,豐富、拓展和延伸鄉土課程資源,讓鄉土資源成為學生美術課程構建與美術學習創作的重要組成部分。
參考文獻:
[1]尹少淳.走進文化的美術課程[M].重慶:西南師范大學出版社,2006.
[2]常銳倫.美術學科教育學[M].北京:首都師范大學出版社,2000.
[3]李姣玥.把農村幼兒領進“美”的大門:充分利用鄉土資源進行農村幼兒美育探索[J].新校園(閱讀),2017(2):139.
[4]王劍波.初中美術教學中利用鄉土資源開發學生創作潛能的實踐研究[J].新課程導學,2018(15):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