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佳倩
【摘要】小學品德課中的法治教育內容存在跨度大、趣味性不足等問題,在品德課教學中開展法治教育,可采取合作學習、創設教學情景、開展分層教學、利用信息技術等方式進行教學。
【關鍵詞】小學品德;法治教育;分層教學
在社會主義建設過程中,青少年始終是一股強大的中堅力量。小學階段是學生身心發展的初期階段,面向小學生展開法治教育十分關鍵,具有較強的現實意義。
一、小學品德教科書法治教育內容存在的問題
1.宏觀角度
關于法治教育方面的教材內容之間銜接不夠緊密,整體而言能夠幫助學生進行一定程度上的知識遷移,但仔細研究便會發現較大弊端。以人教版小學品德中“人類家園”為例,本課編入六年級下冊,主要內容為引導學生愛護環境,學會與自然和諧共處,而與之存在關聯的內容則編入小學二年級上冊中,時間跨度較大,無法完整地體現出法治教育的合理性與規范性。法治教育教材內容的設置應循序漸進,由淺入深,由易到簡,如此方能與小學生身心發展規律相符,達到良好的教學效果。
2.微觀角度
站在微觀角度上看小學品德課中法治教育內容存在問題,其中最為明顯的一點就是教材內容趣味性不足,難以較好地吸引小學生注意力,尤其是在進行法律知識講解過程中,理論傳授過于乏味,而由于受到教材內容限制,教師不得不沿襲傳統教學法展開教學。以人教版小學品德“我們不亂扔”為例,前半部分通過開設相應活動引發學生關注,經過短暫學習后直接面向二年級學生,重點說明我國環境保護法的有關內容,不利于小學生深刻理解與掌握。
二、小學品德教學中開展法治教育的要求
1.多元化
在編寫小學品德法治教育內容時,從內容多元化入手,邀請全國范圍內的專業優秀人才參與,面向社會進行選拔,如檢察院、法院一類工作人員,能夠以其豐富的工作經驗與專業認知,合理編制與小學生生活實際相符的教材內容。融入實際案例,為學生提供必要指導,便于學生實現理論與實踐的結合。
2.合理化
從小學品德教材入手,使之合理化、科學化便可在一定程度上有助于教育工作的開展。強調注重對小學生身心規律的把握,保證權利與義務二者的平衡關系,意識到權利與義務是相互連接的關系,務必促使小學生形成此方面意識。同時將現有內容進行拓展,增設校園暴力、霸凌、性侵等內容,引入相關法律制度,強化小學生自我保護意識。
3.生動化
教材內容設計過程中有必要考慮小學生發展的基本規律,不可生硬拔高,對于法律制度與其他文字的講解也應得當,防止出現適得其反的不良后果。例如多位學者根據小學生學習能力與接受能力,共同推出的法治繪本《正義島》以漫畫形式將一個個法治小故事以生動的形象呈現給學生。經過試驗后發現效果顯著,值得推廣。以一直被社會公共廣泛關注的性侵問題為例,兒童權益保護機構研發了專用的娃娃模型,如若有陌生人接觸到娃娃隱私部位,娃娃自動發出“請不要碰我”等警示語音,化解了傳統性教育中的尷尬之感,學生接受起來也相對容易。
4.高效化
理論法治教育終歸是要立足于實際、應用于實際,只有如此方能體現出法治教育的真正作用與價值。務必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與教師主導地位,把握好主客體之間的關系,建立良性互動機制,促使法治教育過程中,教師能夠更好地了解學生心中所想與現實所需。引導學生通過觀察圖片的方式完成個人與文本之間的對話。以“上學路上”為例,學生觀看不同圖片場景,能夠獲得各方面認知,例如交通信號燈規則、來往人員產生的對話、對諸多信息進行有效甄別等。鼓勵學生將自身觀點完整地表達出來,既提升其邏輯思維能力及語言表達能力,也有助于其深化法治意識。
三、小學品德教學中開展法治教育的策略
1.加強合作學習
社會的不斷進步與發展,尤其是大數據的廣泛應用,微課、慕課等新型的教學模式脫穎而出,對學生的有效性學習具有很大的幫助。但有利必有弊,即這樣的教學模式往往會忽略學生的互相學習與交流,而無法契合新課改的要求,為此在小學品德教學中,開展法治教育,就應加強學生之間的合作學習,讓學生進行良好的溝通,來鍛煉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語言表達能力。比如人教版中“人類的家園”一課,目的在于培養學生的環保意識與保護家園的能力,促使學生了解環保方面的法律、法規。因此教師可以引導學生以小組為單位,去探討一些自然災害,包括酸雨、霧霾等,促使學生在組內去收集信息,匯總出每一種災害的表現、形成的原因與危害。這樣一來,學生在組內合作學習中,既能每一位學生都參與到課堂學習,還能充分發揮出學生的主動性,同時幫助學生更加全面、深刻地掌握本節課知識內容,從而對環保法治教育形成清晰的認識。
2.創設教學情境
由于小學時期的學生,主要以形象思維為主要思維方式,所以當學習抽象、枯燥的知識時往往會產生畏難情緒。因此,教師要根據品德教科書的教材內容,結合學生的實際情況,遵循其邏輯思維起點,為學生創設適當的情境,例如采取圖畫來呈現情境,或者利用音樂來渲染情境,以及通過視頻播放的形式來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深化學生的感受,便于學生更好地理解教科書中的法治教育知識,由此增強教學實效性。比如人教版中關于“我們的民主生活”一課的教學,“我們的班干部選舉”這節課內容貼合學生實際生活,教師可再現生活來創設情境,引導學生思考班級干部的選拔方式和相應的職能,讓學生去感悟班干部選舉其實就是民主生活,從而認識到自己所具有的選舉權、被選舉權,而且教師可以組織學生進行選舉活動,讓學生去正確地行使權利、履行應盡的義務。這樣一來,通過教學情境的創設在潛移默化之中提升學生的思想認知與理解,對教學來說可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3.開展分層式教學
在新課改的推動下,老師在進行法治教育時應當關注學生的全面發展,讓學生的綜合素養能夠在法治教育的學習過程中獲得有效培養。小學品德的法治教育模式和內容都需要符合每個學生的不同需求,要根據學生之間的不同差異去實施針對性的教學策略。對于一些在法治教育的學習中展現出良好的學習習慣和有優異的學習能力的學生,班主任就需要針對他們設計出更高層次的教學內容,讓這些優秀學生所獲取的法治教育內容能夠更加豐富,讓他們的成長獲得更進一步的推動。學習能力較差、且對于法治教育的學習不太感興趣的學生,教師就需要和他們展開近距離的溝通,充分了解他們的實際狀況,根據學生的學習情況為他們制定出相應的法治教育內容,讓他們從基礎開始循序漸進地掌握知識,讓每個學生對于法治教育的學習興趣和積極性都能夠得到逐漸地激發和培養。讓學習能力和興趣較弱的學生打下堅實的學習基礎,只有他們有了一定的基礎,養成了一定的良好生活和學習習慣,學生才會逐漸重視對法治教育的學習,才能激發他們的學習動機,進一步地提升他們的學習效果,只有這樣才能夠讓這些學生獲得不斷地成長和進步。
4.在法治教育中融入信息技術
利用信息技術設備能夠節約教師的時間,讓教師對于法治教育的教學設計和準備更加方便快捷。教師可以將自己想要給學生展現的法治教育內容以PPT的方式播放給學生觀看,還可以將法治教育所涉及到的相關知識和事物在課堂中及時地通過信息技術設備的查詢,向學生以視頻或者圖片的形式進行展現。對于小學生來說,他們也許對于相關法治知識的學習和理解會比較緩慢或困難,這個時候教師也不用花費太多時間給他們重新翻閱書本再次教學。通過信息技術設備教師能夠輕松地針對學生所沒有理解和記住的法治教育內容進行截取,然后針對性地給他們播放,并且還可以通過互聯網平臺將這些內容傳輸給他們的父母,讓他們在放學后回到家中依舊能夠在家長的幫助下再次觀看這些法治知識的教學內容。
綜上所述,小學品德的法治教育的主要載體為教科書,教師應有意識地深度挖掘教材中的教學資源,分析小學不同階段教科書的課程類型、基本內容等,并根據班級學生的學習情況循序漸進地開展教學,讓班級中不同差異的學生也能共同進步。
【參考文獻】
[1]李月娥.小學品德中年段法治教育的教學策略探討[C].廣東教育學會教育現代化專委會第一期“教育課題研究高級研修班”會議論文集, 2019.
[2]匡紅紅.小學道德與法治課與法治教育融合的有效途徑分析[J].考試周刊,20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