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金項目:國家社會科學基金“十三五”規劃2020年度教育學一般課題“總體國家安全觀視域下學校安全教育一體化研究”(編號:BGA200060)。
摘? 要? 從當前跨學科教學實施現狀來看,教師跨學科課程決策權力在一定程度上存在懸置、旁落和濫用等問題。究其原因,主要是學校支持缺位導致教師跨學科課程決策權失語、教師專業知能不足導致跨學科課程決策權式微、課程變革張力導致教師跨學科課程決策權偏失。跨學科教學背景下教師課程決策權力的有效運行需要提高教師專業知能,增強教師跨學科課程權力意識;構筑良好教學氛圍,提供教師跨學科課程權力保障;發揮教研指導功能,助力教師跨學科課程權力落地;加強學校制度建設,完善教師課程決策相關制度保障。
關鍵詞? 跨學科教學;課程決策權;課程開發;課程實施
中圖分類號? G421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2095-5995(2023)06-0024-03
一、跨學科教學中教師課程決策權的現實問題
跨學科教學中的教師決策權是指教師基于教育目的、課程要求,對跨學科課程內容設置、結構安排、課程實施過程等進行選擇和作出決定的權力。在實踐調研中發現,教師在跨學科教學中的課程決策權仍存在諸多阻礙,主要表現在如下三個方面:
(一)應試導向下教師跨學科課程決策權的懸置
從世界范圍來看,主要存在三種課程管理模式,即國家權力模式、地方權力模式和學校權力模式。[1]我國自1999年實施三級課程管理,倡導學校根據自身特色和現有條件最大限度地設計、開發出適合學校自身發展和學生需要的校本課程,打破了國家課程一家獨大的局面,賦予了地方、學校、教師一定的自主權,但受傳統自上而下的集權式課程管理影響,教師的課程決策權存在虛無現象。雖然學校積極要求教師按照新課標的理念來開展教學活動,但在實際上卻仍然以學生的學業成績和升學率為追求,而教師在跨學科教學中對于教學目標的確定、教學主題的選擇、跨學科內容的融合大多處于自主探索階段,由于不愿面對跨學科教學所帶來的各種不確定因素,從而放棄跨學科課程決策權。
(二)傳統教學慣習下教師跨學科課程決策權的旁落
隨著新一輪課程改革的推進,一些教師意識到自身在跨學科教學中的課程決策權,并打算在教學過程中行使該權力,但在現實行使過程中卻阻力重重。其一,課程方案雖倡導教師進行跨學科教學,但課程方案和課程標準對于跨學科教學的評價存在模糊的問題,如評價的主體、評價的具體方法以及評價標準都不明晰,教師不敢大膽嘗試,仍然保持傳統學科教學的慣習。其二,跨學科教學中課程歸屬性與相對獨立性之間的博弈迫使教師放棄已有文化資本,導致教師權威地位的消解。“課程作為‘文化資本,使課程成為一種具有實利性的、象征性價值的工具存在。”[2]“什么知識最有價值”以及“誰的知識最有價值”深深植根于教師心中,知識的固化、分科課程的傳統以及師道尊嚴的觀念讓教師鎖定特殊“文化資本”,一些教師在跨學科課程教學的決策、開發乃至實施中寧可放棄應有的權力。
(三)組織場域下教師跨學科課程決策權的濫用
任何權力的行使,都需要相應的制度來監管,否則就會流于形式。然而,跨學科教學背景下,學校制度監管功能發揮不力,不僅存在嚴重的監管盲區現象,還往往采用非理性“共識”進行監管,對教師跨學科教學缺乏規約。一是制度監管存在嚴重盲區。三級課程管理體系賦予教師一定的課程決策權,但對教師可以進行哪些方面的課程決策以及具體如何行使課程決策權力缺乏相應的監管。二是教師自身對于權力的濫用。部分教師過于強調自身的制度化身份,在課程實踐中單向度地規訓和控制學生,將課堂上的事情變為自己的私人事情[3]。
二、跨學科教學中教師課程決策權的阻滯原因
(一)學校支持缺位導致教師跨學科課程決策權失語
學校作為教師踐行課程權力的主陣地,其環境支持與教師決策權所處的生態文化圈直接影響著教師跨學科課程決策權的實現。作為一種新興的“外來物”,教師跨學科教學能否適應原有的學校文化,能否深度融入學校生態文化系統之中并朝著良性方向運轉,以及教師群體對待課程權力的態度和接納程度等,是影響教師行使課程決策權的重要因素。但現實中,由于學校頂層設計的缺位帶來的支持度不足等問題易導致教師跨學科課程決策權失語。一方面表現為部分學校在面對教師專業權力與行政權力間的沖突時未采取開放包容的態度,為其提供環境保障。從當前的現實情況來看,許多學校在環境支持方面未能給教師行使課程決策權提供足夠的保障。[4]另一方面表現為學校在跨學科教學中對于課程目標沒有形成共同愿景,教師各盡其責,由此表現出一種遲疑、松散的狀態,使跨學科教學流于形式。
(二)教師專業知能不足導致跨學科課程決策權式微
“專業知能是指專門行業的從業人員欲成功地扮演該職務的角色、在工作上發揮其功能時所必須具備的專業知識、技能與態度。”[5]教師的專業知能是其行使課程權力的內在力量,教師的專業知能水平直接影響著跨學科課程決策權的運行。從目前跨學科教學的執行情況來看,部分教師專業知能不足,導致跨學科課程決策權薄弱。一是部分教師缺乏足夠的專業知識,尤其是利于學生建立完整的認知結構的知識儲備不足,較難對課程活動進行創造性的整合,從而造成跨學科課程權力式微。二是部分教師專業能力不足,在選擇教學內容、設計教學活動、實時分配課時方面的勝任力不足,由此主動放棄自己的課程決策權力。三是部分教師缺乏參與跨學科課程決策的意識,在內心深處屈服于國家權威和相關專家學者,進一步降低了教師專業發展的自主性和積極性,由此放棄了跨學科課程決策權。
(三)分科教學傳統導致教師跨學科課程決策權偏失
跨學科教學的核心要義是“整合”,以實現課程協同育人之目的。教師如何立足學科,從已有學科邏輯中找到跨學科教學的關鍵點是對自身教學能力的極大考驗。跨學科知識流動的前提是教師間存在知識勢差,而跨學科教學內容的不可通約性以及分科教學方法的區隔化等客觀原因又反過來制約教師跨學科教學行為,教師勝任力不足導致在跨學科教學中出現非理性決策行為。庫恩的不可通約性指出“不同范式通常在科學問題、解題標準、方法和定義上有重大區別”[6],這是分科教學的傳統以及當前教師培養模式下不可避免的問題,學校缺乏頂層設計,教師間的協同變成單打獨斗,往往在行使跨學科課程決策權時做出與教學需要、學生需求不相符的行為。
三、跨學科教學中教師課程決策權力的現實超越
(一)提高教師專業知能,增強教師跨學科課程權力意識
新課程改革賦予教師課程決策權力,然而在教學中教師決策主體性的發揮以及決策權的實現僅靠外在的文本規約遠遠不夠,還需要教師強化自身課程決策權力意識,提升專業知能。一是加強跨學科課程決策權力意識。教師要深刻領會新課程改革精神,明確倡導跨學科學習的目的是對日趨增多的課程壁壘、割裂的學科體系與學生完整的認知結構之間的矛盾做出的積極變革。概言之,教師應改變以往“課程即教材”的傳統課程觀念,深入學習課程理念,明確自身在課程改革及課程實施過程中擁有的權力和應盡的義務,從而提高課程決策權力意識[7]。二是提高專業知能。良好的專業素養和過硬的課程實施能力是教師有效行使課程決策權的基礎條件。教師需要加強學習,以問題為導向設計跨學科學習目標,選擇適切的跨學科教學主題,構建系統的跨學科教學內容,融合多元化的教學方法,呈現深度的跨學科教學過程[8]。
(二)構筑良好教學氛圍,提供教師跨學科課程權力保障
學校是教師行使課程決策權的主要場域,其支持度與認同度直接影響教師課程決策權的實現。跨學科學習作為一種全球性的教育變革,不僅要求教師具備本學科專業知識和技能,還需要具有跨學科、跨專業領域知識技能和相關素養,這對教師跨學科教學提出更高要求。因此,學校要積極賦權于教師,為教師有效行使課程決策權提供重要支撐。一是要認真貫徹落實課程政策文件精神,充分肯定教師享有的課程決策權,廣泛宣傳跨學科教學的重要性與必要性,為教師將課程決策權落實到課程設計、課程研發、課程實施及課程評價等各個環節提供良好的環境支持。二是要從整體上進行統籌規劃,營造良好的學校教學文化氛圍,使教師跨學科教學有機融入學校教學生態系統之中,為教師行使課程決策權提供重要的環境支持。具體來說,課程開發之初,學校要組織教師參加相應的課程培訓,為其課程研究留出足夠的時間與空間;課程開發過程中,學校要在給予教師精神鼓勵的同時,還要給予其人力、物力、財力等資源上的支持;課程開發之后,學校要對課程的合理性與可操作性進行理性評價、科學指導,確保教師跨學科課程決策權的有效落實。
(三)發揮教研指導功能,助力教師跨學科課程權力落地
跨學科教學要求教師在實施課程活動時整合不同學科知識,注意不同學科在內容邏輯上的融合。實際上,學科的交叉與融合僅僅依靠教師個體難以高效完成,這就需要充分發揮各級教研組織功能,形成教學共同體,指導教師切實有效地開展跨學科教學。有教師指出,跨學科教師發展共同體應是“具有不斷適應環境和自我調整能力的柔性組織,具有彈性領導關系、決策權分散、著重橫向溝通等特征”[9]。第一,各區域、各學校應利用教研組織發展平臺,構建基于跨學科教學的活動機制,建立形式多樣的跨學科教學教研組織共同體,匯聚集體智慧,融跨學科知識、跨學科方法、跨學科思維研修為一體,助力跨學科教學高質量發展。第二,學校教研組織部門應構建跨學科教學資料庫,組織各學科教師合力探索國家課程的跨學科教學與校本課程的跨學科教學綜合活動設計方案,系統梳理學科課程內容,解決教師跨學科教學現實困惑,滿足教師跨學科教學現實需求,從而實現跨學科教學的常態化開展。
(四)加強學校制度建設,完善教師跨學科課程權力保障
教師課程決策權力的懸置、旁落和濫用等,與缺乏長久有效的制度保障有密切關系。較之于傳統分科教學,跨學科教學更具復雜性,它對教師教學內容、教學方法、教學能力等提出更高要求。因此,跨學科教學背景下,學校要建立和完善保障教師跨學科教學的支持系統和有效機制,以確保教師跨學科課程決策權的有效行使。首先,學校應構建跨學科教學導向機制,引導教師明確新時代課程育人的重要使命,樹立教師跨學科教學愿景,促進教師合理行使跨學科課程決策權。其次,學校應構建跨學科教學督導機制,引導教師以學定教,用“教—學—評”一體化的思維開展跨學科教學活動,促進跨學科教學高質有序開展。再次,學校應構建跨學科教學評價機制,明確多元評價主體的同時,著力發揮增值性評價對學生的導向作用,構建基于證據的跨學科教學評價。最后,學校應建立跨學科教學激勵機制,對于跨學科教學中表現優異的教師給予公開表彰,推動形成積極向上的良好風氣,促進跨學科教學的常態化開展。
(王穎,太原師范學院《教學與管理》編輯部,山西 晉中 030619)
參考文獻:
[1]周金浪. 教育學[M]. 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6:191.
[2]郝德永. 課程: 走向自覺與自律[M]. 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9:121.
[3]李洪修,張曉娟.學校制度中教師課程權力的實現[J].教育研究,2019(5):60-67.
[4]李洪修,張曉娟.教師課程決策權力實現的“困”與“路”[J].當代教育科學,2017(8):24-27.
[5]JARVIS P.An International Dictionary of Adult and Continuing Education[M]. London:Routledge,1990:52.
[6]馬雷. 沖突與協調:科學合理性新論[M]. 北京:商務印書館,2006:31.
[7]李水霞,熊梅.新課程下教師課程決策的變革[J].東北師大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4(1):146-149.
[8]李洪修,崔亞雪.跨學科教學的要素分析、問題審視與優化路徑[J].課程·教材·教法,2023(1):74-81.
[9]邵俊峰.共生理念下中學跨學科教研基地的創設[J].中小學教師培訓,2016(6):23-25.
責任編輯:謝先成
讀者熱線:027-678635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