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飛
[摘要] 家校社協同視域下學生勞動日課程開發,要科學設置勞動內容,有效挖掘課程資源,合理優化勞動時空。江蘇省啟東市東海小學對勞動日課程進行學科性設計、活動性設計及項目化設計,充分發揮家校社的協同功能,發揮多渠道影響的疊加效應,著力實現“1+1+1>3”的育人整合效應。
[關鍵詞] 勞動教育;勞動日課程;家校社協同;課程開發
學校勞動教育不僅要豐富學生的勞動知識、培養勞動技術,更要培養勞動習慣、優化勞動品質。在學校勞動教育活動中,我們每個月都安排固定的半日開展勞動實踐,并把它定為“勞動日”。我們以勞動日課程建構、開發等為載體,充分發掘各種節日課程資源、素材,充分發揮家校社協同下的勞動育人作用。
一、學科性設計:讓勞動日課程分門別類
勞動教育不應僅停留在紙面上,而應從紙面走向地面,走進學生的日常生活。家校社協同視域下的勞動日課程開發,要以學校為主體,要有能體現預設性、學科性、統籌性的設計與規劃。學科性的勞動日課程開發設計的一大目標便是讓勞動日課程分門別類。學科性設計就是要將勞動日課程法定化、學科化,確保每一周都有固定的勞動時間。教師要根據學校的整體性目標要求,設計開發符合年級、班級具體情況的勞動日課程,讓勞動真正走進社團、走進節日、走進課堂,讓勞動課程成為學生生命成長的感性顯現,成為學生實踐活動的智慧結晶。
學科化設計勞動日課程就是要讓勞動課程必修化、法定化、活動化。如此,勞動就不僅僅是認知性的,更是實踐性的。我們將勞動日課程與其他學科課程進行統整,并且融入學生的日常學習之中。我們在設計開發學科性的勞動日課程時,以《勞動教育指導綱要》為綱,緊緊圍繞“認知、技能、情意體驗”三個方面展開。以“元宵節勞動日課程”的設計開發為例,我們引入了窗花、花燈、中國結、臉譜、泥塑等相關元素,將其有機整合,形成體系化的勞動課程。在勞動課程實踐中,我們將地方的一些名人、鄉賢請入課堂,現身說法指導學生的勞動實踐。學生在體驗的過程中,不僅能傳承傳統的勞動技藝,更能將傳統的勞動技藝發揚光大。
學科性設計是勞動日課程開發的一個基本性的路徑、策略、方式和方法。在勞動教育的過程中,教師要做學科性勞動日課程開發的第一責任人,引導學生積極主動地投入勞動日課程實踐,從而讓勞動日課程能夠真正引導學生接觸、傳承、弘揚傳統文化,讓學生感受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魅力,以文化涵養學生的家國情懷。
二、活動性設計:讓勞動日課程豐富多彩
我們將勞動日課程有機融入學校的法定課程,不僅做到學科化,更做到活動化,讓勞動日課程走進社團活動、走進大課間活動、走進課間十分鐘。在活動性設計的過程中,教師不僅要明晰勞動日課程的內涵、特質,還要調動學生的積極性與創造性。勞動日課程應當基于學生的經驗,促進學生塑造積極向上的品格。我們將勞動日課程分為三大類:一是生活性勞動,包括自我日常生活起居;二是自我服務類勞動,主要包括整理個人的物品、清潔日勞動、值日生勞動等;三是實踐體驗類勞動,如播種、割小麥、曬柿子、制作面點等。
我們在實踐中發現,活動性設計讓勞動日課程豐富多彩。在活動性節日勞動課程開發的過程中,教師注重引起學生的勞動期待,讓學生敢于勞動、善于勞動、樂于勞動。如果說學科性的節日勞動課程設計是一種必修課程設計,那么活動性的節日課程設計則是一種選修課程設計。在活動性課程的實施過程中,教師要寓教于樂,讓勞動教育外化于行、內化于心。例如,我們圍繞傳統節日開發的勞動日活動課程,清明節制作柳葉攤餅、端午節包粽子、重陽節蒸米糕,這一系列活動不僅讓學生認識了節日的來歷,認識了節日的習俗,認識了節日的活動項目,更在學生心中烙下了民族文化的印記,充分培養了文化自信。這些富有趣味性的活動性勞動日課程的設計開發,不僅是學生生存能力的確證與表征,更展示著學生的童真與智慧?;顒有哉n程能有效打通學校、家庭、社會的互動通道,實現家校社攜手共育。在活動性設計中,學生的勞動習慣逐漸養成,勞動的品質逐步生成,勞動的意識顯著增強?;顒有栽O計讓學生在勞動中真正成為責任擔當者、問題解決者。
活動性節日勞動課程的設計研發實踐,讓學生接觸了各種手工藝,認識了各種行業的人。在實踐中,教師有意識地發掘家庭、學校和社區的資源,充分探索家校社聯動合作的新模式、新機制?;顒有怨澣談趧诱n程的開發旨在豐富學生的勞動認知,增長學生的勞動智慧,不斷提升學生的勞動專業水準,讓學生的生命成長因為勞動而精彩。
三、項目性設計:讓勞動日課程有機整合
項目性勞動日課程的設計和研發是一項綜合性、長期性的系統工程。我們通過與學生生活密切聯系的勞動日課程開發與實踐,構建美好勞動生態。實施項目化勞動日課程的開發,要求教師整合校內外優質資源,將學校、家庭、社會充分聯結起來,最終打造為一個有機整體,形成相互協同、同生共長、平衡發展的生態環境??梢哉f,項目性設計能充分發揮勞動的育人功能,彰顯勞動的育人價值。
在項目化設計過程中,教師有意識地引導學生、家長、社區人員群策群力,眾籌眾謀。在項目化勞動日課程開發過程中,教師會根據具體班情,有計劃、有步驟、有特色地實施勞動課程中的各個項目。我們在項目化勞動日課程開發中,安排了“豐收節”“美食節”“巧手匯”等活動;我們依托學校的一塊生態綠地,以此為場域,打造了“農耕園”“嬉耕園”“田園樂”等項目化活動場域;我們將學生帶出學校大門,拓展學生的勞動路徑、勞動渠道,讓學生在勞動中感知社會、體驗社會、融入社會。項目化的勞動日課程開發,既能促進學生認識勞動的意義和價值,又能助力學生掌握相關的勞動技能,涵養優良的勞動品質。這一系列課程不僅給學生帶來了個體性的勞動素養提升,而且給相關群體等帶來了廣泛的社會性效應。例如,“編織能手王同學”成為很多家長心目中東海小學閃亮的“新星”;“裱花高手張同學”的事跡被地方媒體播報,讓學生家長稱贊不已。
項目化設計改變了傳統的勞動課程實施片段式、碎片化、零散化的實踐格局,讓勞動日課程的設計研發與實踐具有更強的銜接性與持久性。項目化勞動是一種趣味性的勞動,它讓勞動教育改變了傳統分割、孤立的屬性,而走向了一種本真屬性。
[參考文獻]
[1]鄢玲.構建三級課程審議體系 助推主題活動科學開展[J].福建教育,2021(42).
[2]周恒.“4+4+X”勞動教育課程的校本建構[J].教育研究與評論(小學教育教學),2022(05).
[3]牟莉華.凝聚家校社合力 激活勞動教育生態[J].中小學班主任,2023(09).
張 飛? ?江蘇省啟東市東海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