邱進軍



【摘要】“PBL+微課視頻”教學模式側重于高中生的主體地位塑造,通過將“數學問題”設定為高中數學課堂教學的主線,以微課視頻的生動、具象優勢呈現問題,旨在進一步完善高中數學課題的問題情境,助力學生數學基礎知識掌握、數學思維發展及核心素養培育,具有一定借鑒價值與啟發意義.基于此,文章先分析了基于PBL模式的高中數學微課教學存在的問題,然后提出了基于PBL模式的高中數學微課教學策略,最后結合教學案例展示了該教學模式的實踐應用.
【關鍵詞】高中數學;微課教學;PBL模式
引 言
PBL(ProblemBasedLearning)模式是一種“以問題為核心”的教學模式,相較于傳統課堂教學模式,它實現了教學主體與教學客體的地位重設,即在PBL模式下組織高中數學課堂教學活動,教師的“絕對權威”被消解、“主導地位”被削弱,取而代之的是一系列具備引導性、啟發性的問題,讓學生通過主動思考、解決問題獲得知識.學生的學習行為不再完全按照教師思維、方法、步驟等展開,學生在高中數學課堂上的主體地位得以確立.同時,新課改理念要求教師注重信息技術與數學課程的深度融合.對此,微課作為教育信息化的實現媒介與工具,對PBL模式有著良好的適應性和支持力,利用微課視頻創設問題情境,能夠進一步優化學生的學習體驗.
一、基于PBL模式的高中數學微課教學存在的問題
(一)教師方面存在的問題
從教師角度看,PBL模式在本質上是一種“問題驅動式”教學方式,教師的身份從單一的“管理者”向多維度演化,同時具備問題創設者、活動組織者、知識引導者等多重身份.由于高中數學問題存在一定難度,教師很難平衡單一和多維身份的關系.換言之,教師作為“PBL+微課視頻”教學模式的實施主體,主要面臨兩方面的問題:其一,教學理念難以徹底革新,造成教學行為仍停留在“言傳身授”層次,缺乏對PBL模式與微課教學模式的重視,甚至會否定二者深度結合的價值.其二,教師信息素養水平、動手能力不足,無力將微課教學資源滲透或嵌套到PBL模式中,并且當前使用的教材(人教A版)沒有配套的微課視頻資源也降低了教師在PBL教學模式中運用微課視頻的積極性.
(二)學生方面存在的問題
從學生角度看,PBL模式在本質上是一種“自主探究式”學習方式,它強調學生主導學習進程,以具體問題調動知識經驗.在這種狀態下,學生雖然被定義為高中數學課堂的主體,但自身所掌握的數學思想、技能、經驗等有限,加上無法從教師身上直接獲取數學知識,因此學習難度不降反增.同時,基于微課視頻資源展開高中數學教學活動時,“學生主體地位”是一個難以控制的變量.例如,在接受微課視頻傳遞的信息時,一些數學能力較強的學生在思考問題時會產生跳躍思維,從而打亂整個教學進程.而一些數學成績較差的學生,會過度依賴微課視頻內容的呈現方式,無法跟上問題分析、探討、解決的節奏.
(三)教學過程存在的問題
基于PBL模式的原理,一節常規高中數學課堂的教學過程為“發現問題→制訂方案→合作探究→交流分享→反饋評價”,但事實上,PBL模式構建的是“不完全封閉問題鏈”,如在“發現問題”的環節結束后,師生可以直接進入“交流分享”環節,即圍繞著提出的問題展開探討.在這種非線性結構下,微課視頻何時介入、基于何種視頻內容介入等問題尚無統一解決方法.同時,在以問題為驅動的教學過程中,并非所有學生都能跟得上節奏.
二、基于PBL模式的高中數學微課教學策略
(一)認同教學理念,提升教師專業素養
PBL模式的顯著特征之一在于高中數學課堂教學組織不再依賴教材,并消除了“教師為中心”的桎梏,這意味著教師需要重新組織教材內容,并將知識點滲透到“問題串”中.很顯然,這種教學實踐方式對高中數學教師的專業素養提出了更高要求.首先,教師要從主觀上認同PBL模式所蘊含的教學理念(即“引導為主、傳授為輔”);其次,教師要吃透PBL模式的特點、規律,并在運用PBL模式的過程中合理、適時地引入微課教學資源.在具體教學策略上,教師一方面要“以PBL模式為框架、以數學問題為節點、以微課視頻為平臺”,為學生創設理論實踐一體化的學習情境,強化數學知識與生活實際的聯系;另一方面要采取“以PBL模式構建思路、以數學問題進行驅動、以微課視頻促進內化”的路線,引領學生完成對數學知識、能力的內化與建構.
例如,在人教A版高中數學“函數的概念及其表示”的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采取“由易到難、逐層升級”的問題推動方式,幫助學生理解函數概念及表達式y=f(x).
例題 已知y=f(x)=x-1,求:(1)f(-1),f(0),f(1)的值;(2)如果函數g(x)=f(x)+1,求y=g(x)的解析式;(3)如果函數h(x)=f(x-1),求y=h(x)的解析式.
在PBL模式的基礎上引入微課資源,創設“抽象具象轉化、教學做相結合”的課堂情境.問題(1)難度是最小的,學生可以直接代入數值求出答案,教師可以用微課視頻展示函數圖像,幫助學生建立起具象的認知體驗.針對問題(2),教師要引導學生區分f(x)和g(x),讓學生意識到代入f(x)的解析式才能得到g(x)的解析式,可用微課視頻演示圖像在坐標系內的移動過程.針對問題(3),教師要引導學生結合已有經驗,通過合作探究的方式確定兩個函數的關系,將解決問題的核心定位在自變量上,最后通過微課視頻演示h(x)與f(x)的相對關系.
(二)培養學習方式,激發學生學習興趣
任何一種教學模式或學習方式投入使用后,師生都需要經歷適應過程.對于學生來說,PBL模式是一種新穎的學習方式,在常規高中數學課堂環境中,極少與微課教學形式相結合.據此,教師要善于引導,并在恰當的時機引入微課視頻資源,讓學生逐步習慣“PBL+微課視頻”的教學方式.所謂的“恰當時機”是針對數學問題而言的,或用來啟迪學生發現問題,或用來推動問題持續發展,或用來提供問題解決思路,以達到激發學生學習興趣的目的.
例如,在人教A版高中數學“函數的奇偶性”的教學過程中,教師依據PBL模式突出學生的主體性,先要求學生嘗試畫出y=x2及y=x3的函數圖像,然后利用微課視頻呈現兩個函數圖像的動態生成效果.以上教學活動雖然重復呈現y=x2及y=x3的函數圖像,但意義是完全不同的,學生自主繪制函數圖像是對問題的探索,而教師利用微課視頻展示函數圖像則是對問題的結果驗證.這樣一來,不僅增強了學生對兩個函數圖像的印象,也潛移默化地讓學生接受微課視頻的教學情境.接下來,教師讓學生對比y=x2和y=x3的函數圖像.基于顯著的差異性,學生能夠提出“為什么一個關于x軸對稱,另一個不是”的問題.針對這一問題,教師仍然利用微課視頻資源輔助教學,引導學生自主展開求證,如將一組數字代入y=x2中,學生會發現自變量取±x時,y的值始終保持相同.同樣的方法運用到y=x3中,學生會發現自變量取±x時,函數值互為相反數.在此基礎上,教師再拋出“兩個函數f(x)與f(-x)之間有怎樣的規律”的問題,引導學生找出y=x2時f(x)=f(-x),y=x3時f(-x)=-f(x)的規律,再給出偶函數、奇函數的定義,學生就更容易理解了.
(三)優化教學過程,提升課堂教學質量
基于“發現問題→制訂方案→合作探究→交流分享→反饋評價”教學過程并不是固定的,教師在優化教學過程時一方面要靈活應變,按照高中數學課堂教學內容、難度等靈活取舍其中的環節,另一方面要確保教學過程的各個環節有效銜接,讓問題貫穿整個課堂.此外,教師還要注意微課視頻提供的要素應該是有意義、關聯性強的,這樣在每個環節中,學生才能根據微課視頻內容自動聯想問題.如在“函數的奇偶性”這一課,教學目標是讓學生理解奇函數和偶函數的內涵.利用純粹的數學語言就可以實現這一目標,教師完全沒有必要融入生活化元素、讓學生經歷“具象→抽象”的轉化過程,因為這樣反而會讓問題變得更加復雜.但同時,高質量的問題又是提升課堂教學質量的保障,微課介入之后應發揮“檢驗問題”“推進問題”“反思問題”等作用.
三、基于PBL模式的“指數函數”微課教學案例
(一)創設微課情境、實施問題導入
指數函數問題在現實生活中不經常遇到,因此學生直接發現問題的可能性較小.據此,教師可以先利用微課視頻創設情境,從網絡上下載“一張紙對折7次”的視頻,導入“網絡傳言任何一張紙對折都不可能超過7次,你認為這可能嗎”趣味性問題,引導學生思考、猜測、動手操作.
同時,教師在利用微課創設問題情境時,還要鼓勵學生提出新的問題,如“如果紙張足夠大是否能夠打破結論”“如果紙是濕的是否可以打破結論”“如果力量足夠大是否可以打破結論”等.
(二)實踐驗證、分析問題
在微課視頻演示與導入問題的前提下,學生可以獲得基本的實踐經驗,為進一步主動發現問題創造了條件.例如,學生利用網絡上找到的“打破7次對折記錄”的視頻資料了解了對折的標準:不能隨意對折(如沿著一邊滾動向前對折),而是在第n次基礎上進行第n+1次對折,必須確保所有層次的紙張都在對折操作范圍之內.
教師繼續播放紙張對折視頻,每次折疊都暫停一下,讓學生細致觀察,然后提出以下問題:
(1)每折疊一次,視頻中的紙張層數有什么變化?(折疊次數越多,層數增加越多)
(2)整個折疊過程有什么特點?(越往后折難度越大)
(3)對折過程中有哪些變量?(紙張面積、層數、折疊次數)
(4)變量的變化規律是什么?(每對折一次,層數均增加為原來的兩倍,面積則減少到原來的一半)
(三)合作探究、驗證猜想
接下來讓學生帶著以上問題展開合作探究,教師可以事先準備較大的宣紙分發給各個探究小組,供學生驗證自己的猜想.在驗證猜想的過程中,教師可以利用微課視頻展示步驟、記錄方式,如將一張宣紙的面積設定為1,按照“數形結合”思想展開探究(見表1),并從中總結規律.
(四)鞏固訓練、概念拓展
教師可通過鞏固訓練進一步進行概念拓展,讓學生明確“指數函數”“底數”“系數”等數學術語,并掌握判斷指數函數的方法.
(五)知識梳理、歸納總結
課堂教學中,以知識梳理、歸納總結的方式取代“反饋評價”比較適合高中數學新授課場景,如“指數函數”第一課時教學中,教師可結合教材中對指數函數的定義、特點的分析、底數范圍的要求等知識點,引導學生建構知識圖式,并為學生提供指數函數的訓練題目.
結 語
綜上所述,根據以生為本的課程理念,高中數學教學模式不斷創新、教學方法不斷改進,整體從“單一形式”向“多元聯合”的方向發展,基于PBL模式的微課視頻教學具有明顯優勢,能夠兼顧“尊重學生主體地位”與“融合信息技術”,有助于學生數學核心素養的培育.
【參考文獻】
[1]李福宇,王洪凱,潘洪艷.PBL教學模式在高中數學概念教學中的策略研究[J].中學課程資源,2022,18(08):18-20.
[2]鄭毅斌.基于PBL教學模式的數學關鍵能力———建模能力培養的策略研究[J].新課程教學(電子版),2022(12):16-17.
[3]王芳,王紅妮.基于PBL教學模式的微課在高中數學教學中的應用研究[J].試題與研究,2022(04):65-66.
[4]屈靖.PBL模式下的高中數學微課教學實踐研究[J].數學學習與研究,2021(26):22-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