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培養小學生的數學應用意識既是新課程標準的要求,也是立德樹人背景下社會發展的需要。在小學數學學習中,數學應用意識扮演著至關重要的角色,其能引導小學生主動將所學知識應用于日常生活,學生以此為基礎開展各種與數學相關的實踐活動,從而實現數學核心素養的提升。文章就小學數學教學中如何培養學生的數學應用意識進行了探究,希望能為一線教師提供參考。
關鍵詞:小學數學;應用意識;策略研究
作者簡介:虞菊(1982—),女,江蘇省啟東市陳尚義小學。
目前,部分小學數學教學局限于課堂,課外活動只是作為輔助手段,導致小學生對數學的記憶與理解不夠深刻,難以掌握核心知識,也無法將所學知識靈活應用于實際生活。因此,小學數學教師應注重為學生開展數學實踐活動,有助于他們獲得良好的應用體驗,促進小學生數學應用意識的提升。
一、挖掘生活元素,培養應用意識
“生活即教育”是陶行知先生生活教育理論的核心理念。生活中充滿了數學知識,教師要引導學生在生活中發現數學問題,并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運用所學知識,從而拉近數學與日常生活之間的距離。這能使學生學會自主應用數學知識,通過實際應用加深對數學知識的記憶和理解,提升數學應用能力[1]。
以蘇教版小學數學三年級上冊中的“軸對稱圖形”一課為例,什么是軸對稱圖形以及如何求證軸對稱圖形是本節課的重點。教師可以結合現實生活設計數學實驗,使學生將數學知識應用于實際生活,從而更輕松地掌握軸對稱概念。通過在課前準備具有軸對稱性質的簡易教具,教師能夠在課堂上激發學生的探索欲望。例如,通過折紙實驗,讓學生觀察紙張折疊前后的特點并進行分類。問題以簡單實驗的形式引入,可以促使學生進行思考和探索,從而提升思維能力。教師應該通過設計數學實驗引導學生,使其親歷觀察、實驗、猜測、計算、推理和驗證的過程,培養他們用數學的眼光觀察、思考和表達現實世界的能力,從而提升自主學習和探究能力。完成數學實驗后,教師可以引導學生總結軸對稱圖形的證明方法:如果兩個圖形成軸對稱,其對稱軸就是任意一對對應點所連線段的垂直平分線。結合生活實際案例與學生進行互動,能夠幫助他們更深刻地理解證明方法,進一步鞏固所學知識。此外,練習也是必不可少的,教師可以讓學生分組觀察現實生活中的對稱物品,引導他們運用理論進行論證,進一步加深理解。生活元素的融入不僅豐富了課堂內容,還能夠幫助學生更自然地習得數學知識并將其應用于實際場景中。
可見,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應充分挖掘生活中的數學元素,將數學知識融入生活實踐中,使學生能學以致用。這種方法不僅能夠提高教學質量,還能夠培養學生良好的數學應用意識,使得數學學習更加自然、有趣和有效。教師通過將數學與生活相結合,能夠使學生樹立數學應用觀念,從而提升教學效果。
二、依托問題驅動,培養應用意識
小學數學教學中,以“問題鏈”為基礎的教學方法能夠清晰地突出學習內容的重點。相對于傳統的“考點”和“知識點”課堂,這種方法更能引導小學生深度應用數學知識。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引入具有挑戰性和趣味性的多要素問題,讓學生自主思考和集中討論,從而激發學生的求知精神,培養其應用能力,并讓他們在深度學習中發展應用思維[2]。
以蘇教版小學數學三年級上冊中的“長方體與正方體”一課為例,教師可以通過創設數學教學活動,激發學生的興趣和參與度。例如,教師展示一個正方體,讓學生利用已學知識來解決問題:“你們還記得這個立體圖形嗎?你們對于正方體的了解有多少?如果要剪開這個正方體,你們能夠想象出剪開后的圖形是什么樣嗎?”通過課前導入,學生能快速進入學習狀態,激發求學精神。隨后,教師通過剪紙實驗讓學生動手操作,親自體驗,從而能更深入地理解正方體的展開圖。在實驗中,學生能夠自主發現展開圖的不同結果,從而歸納出:根據不同的方式展開,同一個正方體也能夠得到許多種不同的平面圖形。于是,教師再引導學生進一步分析并歸納正方體展開圖的特點,培養他們的推理能力。學生合作探究,通過層層推理與嘗試,最終得出正方體的展開圖一共有11種的結論。通過實際操作,學生能夠更好地理解和應用數學知識,從而培養數學應用能力和空間觀念。最后,教師可以通過小組討論和總結,引導學生深入思考,從而使他們更好地領會數學應用的重要性。
總之,以“問題鏈”為基礎的教學方法能夠引導學生在解決問題時深度應用數學知識,培養他們的應用能力和思維能力。問題情境的創設要遵循小學生的認知特點和認知規律,這樣才能使學生的思考層層深入。經過實際操作和討論,學生能夠更好地理解和記憶知識,對數學知識的應用會愈發靈活,最終數學應用能力得到培養,養成良好的數學應用意識。
三、借助戶外活動,培養應用意識
在數學課堂教學中,數學戶外活動作為封閉式教學向開放式教學轉變的重要途徑與過程,為教學提供了補充。通過參與數學戶外活動,學生不僅能夠鞏固所學知識,還能夠激發學習興趣,提高應用能力與綜合素質,培養發現問題與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從而增強數學應用意識。
以蘇教版小學數學四年級下冊中的“統計”一課為例,教師可以運用戶外活動進行實際的數學實踐。比如,讓學生在課后對全班同學的身高進行調查分析,收集班級上最高學生的身高、最矮學生的身高、班級學生身高的眾數與平均數等信息,并結合身高數據為學生提供相應的運動建議與營養建議。在課堂上,學生分享自己的統計成果,相互交流與反思,取長補短。教師可以利用信息技術將學生的身高數據進行可視化展示,并提出問題引導學生深入思考。這種互動式的學習方式能夠讓學生從匯總表中發現數學信息,如最高身高、最矮身高、身高差等。通過分析與討論,學生不僅能夠得出各種結論,還能夠關注標準身高與實際情況的差異,并提出改進建議,如“我想給身高比較矮的同學一些長高的建議,你們需要堅持日常運動鍛煉,多吃含有各種營養的食物,這樣才能夠長得更快、更高”。
通過戶外活動進行數學實踐,學生在自主開展調查的過程中,不僅豐富了自身知識儲備,還培養了數學應用意識。這種教學方式把數學知識與實際生活相結合,使學生關注數學知識在實際生活中的應用價值,對小學生數學核心素養的提升有著積極作用。
四、巧用學具制作,培養應用意識
在數學學科中,部分知識概念比較抽象,而小學生的思維以具體形象思維為主,他們在學習過程中有時會難以理解抽象知識,進而影響對數學知識的實際應用。學具是知識的載體,好的學具配合合理的使用方法,有助于學生將知識分解、細化,形成知識體系,進而逐步消化抽象知識。結合學具開展教學,有利于增強小學生的創新意識與數學應用意識[3]。
例如,在蘇教版小學數學六年級下冊“圓柱和圓錐”一課的教學中,教師可以通過實際操作的方式,引導學生親自用彩紙制作圓柱形廚師帽,從而使學生在實踐中掌握計算圓柱體表面積的方法,增強應用意識。在應用知識的過程中,學生首先需要思考制作一個圓柱形廚師帽需要幾張紙,從而加深對“圓柱體由三個面圍成”的理解。其次,學生需要考慮所使用的紙的形狀,并了解底面的大小以及長方形紙的長和寬。通過解決這些問題,學生能夠直觀地理解圓柱體側面邊長與底面周長和高之間的關系。
在制作過程中,小學生可能采用兩種制作方法:一種是通過卷起長方形紙片并圍繞底面畫圈,確定底面圓的大小;另一種是選擇兩張相同的圓形紙片作為底面,然后圍繞底面用長方形紙片繞圈,并根據圓的大小確定長方形的長。這兩種方法雖然都涉及圓柱底面周長與側面長方形的長相等的知識點,但思維方式卻完全相反。教師應為學生指出這一點,讓具有不同思路的學生相互交流,有助于提升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和應用能力。然后,教師再組織學生以小組合作的方式進行計算,測量彼此廚師帽的高度與底面直徑,并計算出廚師帽的表面積(不含下底,π值取3.14)。有學生回答:“這頂廚師帽的高是15cm,底面直徑是30cm,那么這頂廚師帽的底面積是π×152=706.5(cm2),側面積是30π×15=1413(cm2),因此表面積為706.5+1413=2119.5(cm2)。”在這個教學示范中,學生在制作學具的過程中培養了注重細節的能力,并在制作圓柱形廚師帽的實踐中提高了動手能力,增強了應用意識。這種實際操作與應用的教學方法,能夠更好地幫助學生理解抽象概念。
通過制作數學學具來輔助小學生進行實踐活動,可以激發他們的探索精神,從而使他們從被動接受者轉變為主動思考者。這種方法不僅能夠不斷啟發學生的思維,還能在實踐活動中培養他們靈活應用數學知識的能力。因此,這樣的實踐方法對于提升小學生的應用意識和應用能力具有重要意義。
五、構建數學模型,培養應用意識
數學模型是應用數學方法和數學語言來描述某一現象的數學規律結構,起到連接數學與外部現實的橋梁作用。在小學階段,數學圖表、公式以及概念都可以被視作數學模型。小學數學模型的形成過程也是解決數學問題的過程,因此讓小學生參與數學模型建構過程,有助于培養他們的應用意識。
以蘇教版小學數學五年級上冊中的“多邊形面積的計算”為例,在小學五年級這個階段,學生可能尚未具備面積公式的推導和轉化意識。因此,在這種情況下,教師不必直接向學生傳授模型思想,而是可以將模型思想融入教學過程中,通過讓學生參與有趣的學習和探索,有意識地培養他們的應用思維。首先,教師應使學生意識到,面積計算方法可以進行轉化和推導,從而提升他們的分析、推理和驗證能力。其次,教師可結合教學內容開展針對性活動,如探討如何將平行四邊形面積的計算轉化為三角形面積的計算,或是討論兩個完全相同的三角形是否一定可以拼成平行四邊形。這樣的問題探討活動可以引發學生的積極猜想,使其發散思維,從而增強他們的邏輯意識、分析能力和推理能力。最后,教師可以利用方格圖來繪制不同圖形,并鼓勵學生在思考圖形關系的基礎上,運用所學知識嘗試計算不同圖形的面積。
數學課程標準中提到,建立和求解數學模型的步驟包括問題情境創設、模型建立、求解驗證。這些教學活動可幫助小學生深刻體會數學模型思想,切實感受數學模型在實際生活中的應用,在潤物無聲中培養應用意識。
總而言之,立德樹人背景下,應用意識是數學核心素養之一,小學數學教師應明確教學目標,以課堂為平臺,將自主學習作為突破口,指引小學生將數學知識與技能自主應用于實際生活中。這能夠充分提高學生的主動性,培養學生樂于思考、敢于嘗試、勇于創新的學習品質,推動他們全面發展,為未來的可持續發展打下堅實基礎。
[參考文獻]
[1] 高友潤. 小學數學應用意識的培養策略[J]. 山西教育(教學), 2021(12):5-6.
[2]張志欣. 談小學數學教學中數學應用意識的培養[J]. 名師在線, 2021(1):35-36.
[3] 顧振國.小學數學應用意識培養策略研究 [J] 數學教學通訊, 2020(19):68-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