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在新媒體時代,高校輔導員扮演著關鍵角色,肩負著幫助大學生成長和發展的使命。隨著信息技術的飛速發展和社交媒體的普及,當代大學生的學習和生活方式正在發生巨大變化,他們面臨著日益復雜的心理困擾和成長挑戰。在此背景下,高校輔導員需要不斷探索新的心理育人路徑,以適應時代的變革和大學生的需求。文章從新媒體時代高校輔導員心理育人的挑戰出發,分析高校輔導員心理育人的機遇,提出具體育人路徑,旨在探尋一條適合新時期高校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新途徑,促進新形勢下大學生心理健康水平提升和人格塑造。
[關鍵詞]新媒體時代;高校輔導員;心理育人
高校輔導員是大學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與管理的骨干力量,是學校對大學生實施全面素質教育的組織者和實施者。當前,隨著互聯網和智能手機的普及以及移動終端的廣泛流行,新媒體時代已經來臨,其為高校輔導員帶來了前所未有的機遇和挑戰。在此背景下,傳統的面對面輔導已經無法滿足現代大學生的教育需求,且大學生也開始受新媒體中各類信息的影響,產生了更多隱患。基于此,高校輔導員需要主動融入大學生的生活環境,善于運用新媒體技術來為大學生提供在線咨詢、心理輔導和資源分享等服務,以對大學生進行更有效的教育引導,使之能夠具備更為健康的心理狀態。
一、新媒體時代高校輔導員心理育人面臨的挑戰
新媒體時代改變了信息傳播模式,打破了時空界限,使社會信息量激增,用戶規模急劇擴大。與此同時,網絡輿論也出現了一些不和諧現象,諸如低俗色情信息泛濫、暴力恐怖信息肆虐、虛假信息充斥等,這些都嚴重影響到當代大學生的心理健康,不利于大學生的成長成才。從這一角度看,新媒體時代高校輔導員心理育人正面臨著巨大挑戰[1]。
首先,在新媒體時代為高校輔導員的心理育人帶來了信息過載、碎片化以及社交虛擬化的挑戰。隨著互聯網的普及和社交媒體的興起,大學生們接觸到的信息量呈爆炸式增長,信息內容也呈現碎片化特點。因此,高校輔導員需要面對大學生在信息獲取和處理方面的困惑,以及由于信息碎片化帶來的知識斷層和認知碎片化,同時需要思考如何在這種環境下幫助大學生篩選、評估和整合信息,以避免大學生因信息分辨能力不強而受到負面影響,引發心理問題。
其次,新媒體時代為高校輔導員心理育人帶來了網絡安全和心理健康的挑戰。當代大學生頻繁使用社交媒體和網絡平臺,容易受到網絡欺凌等問題的影響。因此,高校輔導員需要關注大學生的網絡安全問題,教育他們如何正確使用互聯網,并形成自我保護意識。此外,雖然大學生在社交媒體上頻繁交流,但缺少面對面的真實溝通和深入交流,這使得大學生在網絡世界中也容易受到完美主義觀念的影響,或者產生虛擬身份困擾,導致心理壓力和自我價值感下降。對此,高校輔導員還需要幫助大學生建立積極的自我認知,提升自身心理調適能力,引導他們樹立正確的自我形象和價值觀[2]。
最后,新媒體時代為高校輔導員心理育人帶來新技術和新媒體工具使用方面的挑戰。雖然許多高校輔導員已經意識到新媒體的重要性,但在具體應用上仍存在一定的困難。因此,廣大高校輔導員仍需要不斷學習新技術和新知識,掌握新媒體工具的使用方法,以更好地與大學生進行互動,創新心理育人方式。同時,高校輔導員還需要關注數字鴻溝問題,確保所有大學生都能夠平等地獲得新媒體技術的教育資源和技術支持,為其學習心理健康知識創造有利條件。
二、新媒體時代高校輔導員心理育人面臨的機遇
(一)新媒體時代為高校輔導員心理育人工作開展提供了更多渠道
一方面,新媒體提供了快速、廣泛傳播信息的平臺。通過社交媒體、在線平臺和移動應用等新媒體工具,高校輔導員可以將心理健康知識和技能傳達給更多大學生。由于信息的傳播不再受限于時間和空間,所以大學生可以隨時隨地獲取相關知識信息,這為提高高校輔導員心理育人的影響力和效果產生積極作用。另一方面,新媒體提供了多樣化的教育形式和互動方式。通過網絡課程、在線討論和虛擬實踐等形式,高校輔導員可以創造豐富多樣的學習環境,激發大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參與度。同時,新媒體工具也為大學生提供了自主學習和自我探索的空間,能夠促進其主動思考和解決問題,這對于大學生自我心理調適能力的養成將產生推動作用[3]。
(二)新媒體技術為高校輔導員創新心理育人方式提供了豐富的工具和資源
新媒體提供了大數據和智能化的分析手段。通過新媒體平臺收集和分析大學生的心理狀態數據,高校輔導員可以更加全面地了解大學生的心理需求和問題,這為個性化輔導和精準干預提供了基礎。實踐中,高校輔導員可以根據大學生的特點和情況,有針對性地提供幫助和指導,以提高心理育人的效果。此外,新媒體還為高校輔導員提供了與其他學校、機構和專家進行合作的機會。通過社交媒體、在線論壇和網絡研討會等渠道,高校輔導員可以與國內外同行分享心理育人經驗,學習最新的研究成果,也可以參與線上專業培訓和研修,不斷提升自身的專業能力和水平。同時,高校輔導員也可以與其他專業人士、學科教師、學校管理者等形成跨學科的合作,共同探索心理育人的新方法、新模式,進一步推動高校心理育人工作的創新和發展。
(三)新媒體時代為高校輔導員提供了更廣闊的發展空間和職業發展機遇
隨著新媒體的迅速發展,高校輔導員可以通過參與在線平臺、社交媒體或教育科技公司等相關組織的工作,擔任新媒體心理咨詢師、在線課程設計師、數字化心理健康項目經理等職位。這不僅為高校輔導員提供了新的職業角色和發展空間,還有助于提升其專業影響力。與此同時,在新媒體時代,高校輔導員需要不斷學習和掌握新的技術工具、應用程序和在線平臺,這對于其在專業領域的多元化發展也具有積極意義,同時有助于高校輔導員依托職業資源和現代科技為大學生提供更優質的心理服務[4]。
三、新媒體時代高校輔導員心理育人路徑
(一)建設在線育人平臺
首先,新媒體時代的高校輔導員心理育人應把握時代機遇,積極引入或打造適合進行心理在線教育的在線平臺。例如,高校輔導員可以與學校的信息技術部門合作,建設名為“心理之家”的在線平臺。大學生可以通過該平臺瀏覽心理健康相關的資訊和文章,參與在線心理討論和交流,以及預約在線心理咨詢服務等,為其心理問題的及時疏解提供極大便利。其次,高校輔導員可以聯合其他高校、心理咨詢師等,共同打造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專業網站,通過行業內的協作,構建起更為專業的心理服務平臺。在專業平臺上,大學生的心理問題可以得到高校輔導員、專業心理咨詢師等不同專業人士的解答,而高校輔導員本身也可以通過業內合作來不斷學習提升自我,使心理育人工作得以不斷取得新突破。
(二)開設網絡課程
新媒體時代,網絡課程開始在各類新媒體平臺得到推廣和應用,因此,高校輔導員也可以通過設計和開設與心理健康相關的網絡課程,來依托網絡對大學生進行心理健康教育,引導大學生對相關知識進行系統學習,形成正確的心理認知和行為。實踐中,高校輔導員可以結合自身專業知識和實踐經驗,開發涵蓋不同主題的心理健康課程,如情緒管理、壓力應對、自我認知和人際關系等。通過網絡課程的形式,大學生可以根據自己的時間安排和學習進度,自主學習相關內容,并進行在線測試和作業提交。同時,這些網絡課程可以結合多媒體、在線互動討論等元素來提高大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參與度。此外,高校輔導員也可以運用多媒體技術,如圖像、音頻和視頻等,不斷豐富課程內容,使學習過程更具趣味性和吸引力。例如,高校輔導員可以設計心理健康案例分析的視頻講解,通過實際案例展示心理健康問題的識別和解決方法。再者,高校輔導員還可以在課程中設置在線討論板塊或小組討論,讓大學生與同學們一起分享經驗、交流思考,促進互動和合作學習。為進一步提升網絡課程的育人價值,高校輔導員還可以設計在線模擬練習和角色扮演,讓大學生在虛擬場景中對有效溝通、心理調適等心理健康相關技能進行實踐。這種實踐環節能夠幫助大學生將理論知識轉化為實際行動,并提高其解決實際心理問題的能力[5]。
(三)利用社交媒體
高校輔導員可以創建微博賬號或微信公眾號,定期發布心理健康科普文章、技巧分享和案例分析等內容。借助社交媒體的優勢,高校輔導員可以輕松地與大學生進行互動和交流,回答他們的問題,提供專業的建議和支持。而通過社交媒體平臺的廣泛傳播,高校輔導員的心理知識和經驗可以觸達更多的大學生群體,引導他們形成正確的心理認知和行為。與此同時,高校輔導員可以結合圖文、視頻、直播等多種形式,豐富內容的呈現方式,使其更具吸引力和互動性。例如,高校輔導員可以發布心理健康知識的圖文解讀,配以生動的插圖和實際案例,以便大學生更好地理解和應用。此外,高校輔導員還可以通過直播形式進行心理講座或答疑活動,讓大學生實時參與,提出問題,再由高校輔導員進行解答。這種形式的互動可以增加大學生對心理健康話題的關注和參與度。除此之外,高校輔導員還可以在社交媒體上分享成功案例、積極心態的培養方法和自我成長的經驗,激勵大學生面對挑戰時保持樂觀和堅韌的態度。同時,高校輔導員還可以組織線上心理活動,如挑戰賽、心理測評等,通過社交媒體平臺與大學生互動,鼓勵他們勇于嘗試和成長,達到增強大學生心理韌性和自信心的目的,幫助他們更好地應對學業壓力和生活挑戰。
不過,為提升社交媒體育人的專業化水平,高校輔導員也學會與他人合作,如可以聯合其他高校輔導員共同對社交媒體的心理育人賬號進行運營和維護,共同為大學生提供心理教育和咨詢服務。一方面,高校輔導員之間應明確各自的分工,如在線育人專欄的日常運營維護、心理育人素材的搜集和編輯、心理咨詢服務的日常提供等都可以分工負責,或者采取分工定期輪換的方式,以充分發動一切資源來不斷優化提升在線心理育人專欄的運營管理水平,為大學生提供更豐富的心理引導服務。另一方面,高校輔導員之間應加強溝通協作和資源共享,可以通過定期的小組集會討論來互通有無,調整分工,分享經驗,集思廣益推動在線心理教育專欄的日益完善和豐富。
(四)開展個性化輔導
鑒于新媒體時代為高校輔導員的心理育人提供了大數據、人工智能等強大工具,所以推動心理育人的個性化就成為重要趨勢。在為大學生提供心理健康個性化輔導的過程中,高校輔導員可以采用在線問卷或調查表等,并通過新媒體向大學生發送,用以了解大學生的心理健康狀況和需求。之后,高校輔導員可以運用大數據技術或者人工智能手段來對大學生問卷調查的結果進行整理分析,并生成心理健康評估量化表,而透過這些量化數據,教師可以更準確地掌握每個大學生的情況和心理健康程度,為其制訂個性化的、針對性的心理教育方案。之后,高校輔導員可以通過郵件或即時通信工具與大學生進行溝通,并按照個性化方案為大學生提供線上指導、線下輔導以及常態化的觀察、咨詢服務,并運用新媒體工具進行記錄,使高校輔導員的心理育人工作更為科學,育人過程全程留痕,形成寶貴的實踐資料,為后續個性化輔導工作的優化完善提供參考。
(五)推進家校共育
一直以來,高校輔導員的心理育人工作都是單打獨斗,而新媒體的出現,使得高校輔導員可以更為便捷地聯合更多角色參與其中,除與其他高校輔導員、其他學校和心理咨詢行業專業人士的合作外,高校輔導員也可以通過新媒體與家長達成長期、密切的合作,發動家長也參與到心理育人工作中,充分發揮大學生家長的親人角色來為大學生提供更具溫度的心理引導。要實現這一目標,就需要高校輔導員從以下幾方面著手:一是借助新媒體平臺,如微信、微博、QQ等,建立與家長的溝通渠道,及時發布大學生心理健康信息和相關教育資源,以便家長了解大學生的心理狀況,參與心理育人工作;二是推送優質的心理健康教育資源,如文章、視頻、書籍等,供家長學習掌握,并通過反饋功能與高校輔導員交流心得和問題,形成共同育人的合力。三是利用新媒體平臺組織互動活動,如心理健康知識競賽、心理成長故事分享等,吸引家長和大學生共同參與,加強家庭與學校的溝通與合作;四是與家長建立定期互動機制,使之及時掌握學校方面的心理育人動態和所需要的支持,以便家長能夠認識到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能夠分出更多精力去關注孩子的近況,并運用科學的心理育人方法為孩子提供潛移默化的心理引導,在家庭中構筑起為孩子遮風擋雨的心靈港灣。
結束語
綜上所述,在新媒體時代,高校輔導員心理育人工作既面臨著機遇,也面臨著巨大挑戰。對此,高校輔導員必須意識到新媒體時代心理育人的新形勢、新問題,積極把握機遇,充分發揮新媒體技術優勢,通過構建在線育人平臺、開設網絡課程、利用社交媒體、開展個性化輔導、推進家校共育等方式來進一步豐富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方式方法,切實提升新媒體時代的心理育人成效。此外,作為高校輔導員,也必須進一步加強對新媒體的認識和研究,不斷努力充實和提升自我,以形成更強的心理育人能力,為當代大學生的健康成長保駕護航。
參考文獻
[1]鮑學峰,賴偉平,麥源升,等.新媒體時代大學輔導員心理育人路徑[J].西部素質教育,2021,7(8):158-160.
[2]聶剛剛.新媒體時代高校輔導員思政教育工作開展路徑探究[J].大學,2022(20):17-20.
[3]趙園園.新媒體時代高校輔導員網絡思政教育工作路徑研究[J].教育研究,2021,4(4):10-11.
[4]朱家林.新媒體時代高校輔導員開展思想政治教育路徑探索[J].卷宗,2021,11(11):246.
[5]張潔.新媒體視域下高校開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路徑研究[J].發明與創新:職業教育,2021(6):59-59.
作者簡介:易艾萍(1995— ),女,漢族,湖南懷化人,湖南工業職業技術學院,助教,碩士。
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