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啟帆 董如壯 盛潔
[摘 要]高校大學生的就業問題已成為當今社會的重點關注之一。新時代背景下,“慢就業”群體開始在高校大學生中出現,其不僅會使自己變成“啃老族”,同時在一定程度上也影響著當前的就業形勢。因此,文章通過對當前高校大學生“慢就業”成因進行分析,深度剖析大學生“慢就業”的關鍵問題所在,從個人素質提升、三涯教育體系構建、創新校企合作服務機制、拓展就業創業教育實踐維度、發揮家校聯動五個方面來促進高校大學生更加充分、更高質量的就業。
[關鍵詞]高校大學生;慢就業;三涯教育;校企合作
就業乃民生之本,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我們要實施就業優先戰略,強化就業優先政策,健全就業公共服務體系,加強困難群體就業兜底幫扶,消除影響平等就業的不合理限制和就業歧視,使人人都有通過勤奮勞動實現自身發展的機會?!盵1]近年來伴隨高校畢業生人數的逐年增加,加之2020年以來疫情等因素的疊加影響,高校大學生中的“慢就業”現象愈發普遍。“慢就業”客觀上延緩了大學生畢業就業進程,它不僅影響了大學生擇業觀念與就業態度,而且給經濟發展與社會穩定造成了負面影響。深入分析當代大學生“慢就業”問題,尋求破解對策,已成為促進我國就業創業政策可持續發展所面臨的一項重要任務[2]。
一、“慢就業”概述
當前對于“慢就業”內涵的界定并未給出統一標準,大多數學者認為,“慢就業”主要指高校大學生在畢業擇業階段,不打算就業也沒有計劃繼續深造,而是暫時選擇以游學、在家陪伴父母等方式進行自我調整,慢慢考慮人生道路的現象;也有學者認為,“慢就業”指大學畢業生因各種原因延長工作選擇時間,導致在一個較長的時期內沒有從事較為正式、相對穩定的工作[3]。
一方面,“慢就業”現象可以反映出高校大學生在面臨就業擇業的時候,考慮更加細致長遠,對工作環境、工作地點、薪資待遇等期望值變高;另一方面,“慢就業”現象也反映出高校大學生的職業準備不夠充分,對未來職業前景較為迷茫,故通過延緩就業來自我調整。因此,針對“慢就業”現象,不應一味抨擊,應該辯證看待,但是從總體上,“慢就業”所產生的影響,還是弊大于利。大學畢業生在選擇“慢就業”時會產生一定的負面影響:一是消耗珍貴的青春時光。大學畢業生若能有效地利用好畢業后這段時間,進行職業規劃和擇業,對于他們的事業發展來說,具有很大優勢。二是逐漸消沉心志。有的同學因為參與市場競爭、就業之后勞心勞力等原因而產生畏懼心理,因此選擇“慢就業”。但在漫長的觀望和等待中,悠閑的生活會逐漸消磨他們的心志。三是浪費國家和家庭的資源。國家與家庭對教育的投入就是期望大學生在畢業之后能在社會上,家庭中有所建樹,做個有用之人。而部分大學畢業生卻借口“慢就業”選擇了“不就業”,這對于國家,對于家庭來說無異于浪費資源[4]。
二、大學生“慢就業”成因分析
大學生“慢就業”現象形成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應從社會層面、高校層面、家庭層面、自身層面等不同角度進行分析,對癥下藥,提出“慢就業”現象的應對策略。
(一)社會層面
當前的社會經濟環境是造成“慢就業”現象的客觀因素:一是近年來我國GDP增速放緩,傳統產業面臨轉型升級,造成部分行業的崗位大量縮減;二是受之前疫情的影響,對我國的經濟發展造成巨大的沖擊,也使很多民營企業被迫裁員,眾多企業尚在恢復階段,裁員現象屢見不鮮,工資待遇也有所下降,更加導致“慢就業”現象的加劇;三是高校畢業本科生、研究生再創歷史新高,就業市場競爭愈發激烈,需要畢業生在當前嚴峻的就業形勢下,充分認清自身的優勢與短板,進行職業生涯規劃,明確職業定位。
(二)高校層面
高校是就業育人的主陣地,也是造成大學生“慢就業”現象的主要因素。一是當前高校的人才培養模式落后,多以理論性質的教學為主,對于學生實踐能力培養重視度不夠,使得大學生的實踐動手能力較差,與有工作經驗的往屆生相比,在如今激烈的就業市場中不占優勢。二是就業指導不夠精細化,以畢業季舉辦校園宣講會、招聘會為主,就業講解多停留在簡歷修改與求職技巧的培訓,未能從學生個性化的求職需求出發做到精準幫扶;就業指導師資隊伍不強,高校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課和就業指導課的老師多以輔導員為主,而由于輔導員對于行業的一線工作環境并未了解,加之輔導員隊伍年輕化、流動性強的特點,使得灌輸式的就業指導課程難以使學生對專業產生濃厚興趣。
(三)家庭層面
家庭教育和家庭氛圍對于孩子的就業擇業至關重要,父母的干預和引導也是造成大學生“慢就業”現象的主要因素?,F在的學生大多數都被父母保護得太好,沒有獨立思考的能力,需要在家長的幫助下完成事情,家長對孩子的事情過度包辦,養成了孩子事事都依賴父母的壞習慣,導致孩子的心理素質不好,過于脆弱,沒有較強的承受能力,很難積極主動地爭取工作。隨著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越來越多的家庭過上了小康生活,已不再迫切需要孩子通過工作來減輕家庭經濟負擔,使得學生“慢就業”的經濟成本減少,有更多的時間和精力去停下腳步開展精神層面的探索。部分家長思想還較為保守,認為只有體制內的工作才是好的工作,只有考上研究生才能有更好的發展,于是一味鼓勵和支持孩子考公務員、事業編制以及考研二戰,這種根深蒂固的“鐵飯碗”思想和唯學歷論無疑加重了“慢就業”群體的數量。
(四)個人層面
大學生自身因素無疑是導致“慢就業”現象的直接原因。首先,一些大學生對自身的求職定位不夠準確,盲目地去追求高職位、高待遇,不能夠根據自身能力、興趣愛好、性格特征等各方面因素去綜合考慮自己適合的職業。有相當一部分同學眼高手低、好高騖遠,就業價值觀念過于功利化,對自己的定位不清晰,他們在尋找工作的過程中,不能正視自己的短板,過于理想主義。甚至,有的同學存在享樂主義、投機取巧、拜金主義等不良的就業觀念,不愿意腳踏實地從基層開始積累自己的經驗,忽略了自身是否能夠創造與之相匹配的價值,在求職過程中,往往容易碰壁;其次,一些大學生由于家庭經濟水平較高,缺乏吃苦耐勞的品質,不愿從事工作環境相對較差的工作,這使得一些企業崗位在招聘的時候出現無人投遞簡歷的局面;再者,一些大學生不注重自身可遷移能力的培養,在大學階段貪圖享樂,沉迷游戲,掛科嚴重,沒有明確的職業規劃和個人目標,出現結業甚至留級的情況,這些學生在求職過程中往往會四處碰壁,進而出現逃避就業的現象,致使“慢就業”最終成為“懶就業”,虛度了光陰。
三、大學生“慢就業”的應對策略
(一)個人提升自身素質,樹立正確擇業觀
首先,在校期間學生應認真學好本專業相關知識,積極參與校內外的社會實踐。在畢業前一年,可參加學校的招聘會,及時了解就業最新信息,同時在畢業季,積極參加招聘會和專業就業培訓,珍惜每一個面試機會。每年的秋季和春季都是學生就業的黃金時期,許多用人單位會在此期間進行大范圍的校園招聘工作,學生應當及時關注相關的校園招聘工作,并認真篩選,積極投遞自己的簡歷。在春季,用人單位會進行補充招聘。其次,要轉變自己的就業價值導向,先謀職后謀業,積極主動地學習與本專業有關的技能,提高自己的職業競爭力。最后,要對自己的能力進行準確的定位,對自己的狀況進行合理的評價,并從自己的實際出發,確定自己對工作地點,薪資和辦公環境的需求,樹立好心態、選準就業起點、最后找對工作[5]。
(二)構建“三涯”教育體系
“三涯”教育既是引領就業育人的重要載體,也是加強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依托。高校應從不同學生群體和不同專業出發,多維組織大學生“三涯”教育,提升就業育人效能。一是邀請校內外專家舉辦專題報告。通過邀請校內外專家,傳授求職技巧,認清當前就業形勢,可大幅提升大學生自我規劃、自我成長的意識。二是邀請校友企業家座談交流。通過校友企業家現身說法,以報告會、座談會的形式分享自己的就業創業經驗,為學生進行職業生涯指導和就業創業指導,讓廣大學生更清楚地了解當前行業發展動態以及企業單位對人才的要求。三是開展“三涯”教育校園文化活動。通過制作一份職業生涯規劃書、參加一次職業生涯規劃大賽、給四年后的自己寫一封信,做到“三涯”教育全員覆蓋。
(三)創新校企合作服務機制
高校應通過線上和線下結合的方式大力舉辦宣講會、招聘會,在就業工作中貫穿高質量就業的理念,創新校企合作服務機制,開展常態化校企合作,將優秀企業文化融入高校人才培養過程。一是用心服務招聘單位。高校應盡力做好與用人單位的對接服務,定期匯總發布就業信息,同時,創新推進網上就業服務,通過網絡實現人崗信息精準推送、網上面試、網上簽約。二是主動開展校企聯合人才培養。加強與企業間的合作關系,舉辦校企合作研討會,開展校企合作人才培養。三是完善用人單位評價體系。基于宣講會、招聘會向用人單位發放滿意度調查問卷、高校人才培養情況的調查問卷,建立常態化用人單位評價機制,及時了解針對招聘會的意見和建議,掌握用人單位對高校人才培養目標和質量的評價,提升高校就業創業指導力度,提高人才培養質量。
(四)健全就業指導體系
應通過對畢業生就業狀況調研數據進行分析研判,做到就業指導“一人一案”,為畢業生提供“精準化”就業指導和“精細化”就業服務。一要積極推進“互聯網+就業服務”。通過校園平臺對畢業生就業狀況進行線上調研,及時了解畢業生的就業困難和思想困惑。微信公眾號定期發布招聘推送,確保招聘信息的準確性和時效性。開展線上簡歷“一對一”指導活動、線上面試指導“空中課堂”,對畢業生求職面試進行“云指導”。二要精準幫扶家庭困難、學業困難畢業生。建立班級數據庫,及時發放求職創業補貼等措施加強幫扶。三要精準指導少數民族畢業生。對少數民族學生學習、生活、思想、心理、風俗習慣等各方面給予特別關心,加強職業生涯規劃和擇業觀念引導。及時關注和發布當地人社部門、教育部“24365校園招聘服務”的就業信息,聯系專業教師、班主任、輔導員以及學院黨政領導實施“一對一”和“多對一”結對,采取定向重點推薦。四要精準服務考研、出國畢業生。針對考研人數持續增多的情況邀請優秀畢業生、考研高分學生舉辦經驗分享會,開展考研動員會和慰問會;針對有出國留學意向的學生,以班主任和專業教師為抓手,搭建好校內外優質服務平臺,對學生申請留學給予指導。
(五)發揮家校聯動,鼓勵學生積極就業
“慢就業”已逐步演變成為家庭集體決策的產物,當家庭物質條件可以承受時,父母們不會反對,甚至十分贊成畢業生主動延長準備時間以達到較好的去向目標。高校和學生家庭應主動發揮協同作用,形成促進就業有力的合力。一方面,學校應當主動與家長保持聯絡溝通,充分掌握家庭的期望和學生求職意愿,宣傳相關就業政策、企業招聘條件等信息,幫助家長樹立正確的就業觀念,從而達到端正學生就業態度的目的;高校輔導員需積極聯系畢業生家長,借助各種公眾平臺發布就業誤區解讀和致畢業生家長函,開展家長講堂,就業政策問答和職業發展及家庭支持講座,建立畢業生家長溝通新機制,進一步杜絕家校信息不對稱的現象,從對學生個人選擇的影響到對畢業生家庭決策的參與。另一方面,父母們還要積極主動地了解就業現狀和國家鼓勵就業的政策,在目前嚴峻的就業形勢下,父母應當幫助孩子共同考慮職業規劃,尊重孩子選擇的同時,正確地指引孩子,讓孩子少走彎路,樹立正確的就業觀。
結束語
“慢就業”現象的出現是社會、高校、家庭和自身多種因素綜合影響的產物。所以,要緩解高校大學生的“慢就業”問題,應當從政府層面、社會層面、高校層面以及學生個人層面進行不懈的努力。遵循因事而變,因時而進的原則,建立協同聯動機制,發揮各方面的作用,團結一致,通力合作,心照不宣,用情用力助大學生走出“慢就業”的尷尬局面,早日實現優質充分就業。政府和社會應當為學生創造良好的就業環境;高校應當開展學生就業指導工作并鼓勵學生做好個人的職業生涯規劃;學生應當端正自己的態度,合理分析自己的專業能力,明確自己的職業目標。
參考文獻
[1]習近平.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而團結奮斗:在中國共產黨第二十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報告.[EB/OL].(2022-10-25)[2023-01-08].http://www.gov.cn/xinwen/2022-10/25/content_5721685.htm.
[2]蔣利平,劉宇文.大學生“慢就業”現象本質解析及對策[J].學校黨建與思想教育,2020,619(4):64-66.
[3]鄭曉明,王丹.高校畢業生“慢就業”現象的成因與治理策略[J].社會科學戰線,2019(3):276-280.
[4]田洪偉.新形勢下大學生“慢就業”現象原因與對策研究[J].洛陽理工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23,38(1):88-91.
[5]丁婷.大學生“慢就業”群體就業質量提升路徑研究[J].江蘇商論,2023,462(4):127-129.
作者簡介:楊啟帆(1996— ),男,漢族,山東五蓮人,揚州大學,助教,碩士。
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
盛潔(1995— ),女,漢族,江蘇揚州人,揚州大學,揚州大學,助教,碩士。
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
董如壯(1997— ),男,漢族,山東菏澤人,揚州大學,助教,碩士。
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
基金項目:2023年度江蘇省大學生職業生涯教育示范基地(揚州大學)研究課題重點項目。項目名稱:基于OBE理念的新農科“專創融合”雙創教育課程與實踐研究,項目編號:2023JD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