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茂方 蘇克銀
【摘 要】浙江省桐鄉市基于數字化技術開發了“陽光桐心”數字課程。課程分為心理健康教育知識、心理危機防范與識別技巧、家庭教育指導與服務支持、家長的自我心理調適技巧四個板塊,通過桐鄉市互聯網學校等平臺向家長傳遞心理健康知識,為營造良好的家庭教育氛圍奠定了基礎。
【關鍵詞】心理健康數字課程;家長心理健康服務能力;課程開發
【中圖分類號】G635.1? 【文獻標志碼】B? 【文章編號】1005-6009(2023)43-0021-04
【作者簡介】1.路茂方,浙江省桐鄉市教育局(浙江桐鄉,314500)副局長,高級教師;2.蘇克銀,浙江省桐鄉第二中學(浙江桐鄉,314511)教科室副主任,高級教師。
數字課程指在信息網絡環境支持下集知識內容呈現、網絡平臺學習和學習支持服務于一體的各種活動的總和[1],具有動態性、交互性、協作性、靈活性等特征,能為遠距離學習、移動學習等提供便利。2021年5月以來,桐鄉市在浙江師范大學心理學院的學術支持下,實施了以教育行政部門主導的、多部門聯動的“陽光桐心”行動。行動包括“陽光校園”“陽光家庭”“陽光社區”三大計劃。作為“陽光家庭”計劃內容之一的“數字家長學校計劃”,包括了將數字賦能、心理賦能與正向賦能結合起來的“陽光桐心”數字課程(以下簡稱“課程”)建設。課程堅持高校引領下的多部門協同、多維度協作與多角度協商的開發與實施原則,將課程頂層設計與動態實施結合起來,提升區域家長的心理健康服務能力。
一、課程開發背景
(一)心理健康教育政策的指導
近年來,國家出臺了一系列政策文件,進一步強調了家校社協同在家庭教育中的作用。《中華人民共和國家庭教育促進法》指出,中小學校應當根據家長的需求,組織開展家庭教育指導服務和實踐活動,促進家庭與學校共同教育。《全面加強和改進新時代學生心理健康工作專項行動計劃(2023—2025年)》(以下簡稱“專項行動計劃”)指出,要組織辦好家長學校或網上家庭教育指導平臺,為兒童青少年身心健康成長營造良好的氛圍。在此背景下,桐鄉市教育局(以下簡稱“教育局”)積極探索家庭教育課程建設,推動心理健康服務的家校協同,進一步整合區域家長心理健康服務的數字資源,逐步形成了課程體系。
(二)浙江省數字化改革的推動
數字化改革是近年來浙江省數字政府建設的重點工程。在此背景下,面對家長難以集中進行線下持續學習的現實,教育局大力推行“數字家長學校計劃”。該計劃以提升區域家長學校的實效為目標,基于家長的心理健康服務需求開發課程。該課程為家長學習時間與空間的選擇提供了便利。
(三)家校社協同育人的必要性
“專項行動計劃”指出了推動社區家庭教育指導服務站點建設的必要性。實現教育資源求同中互補,讓家校社協同育人的實踐更加順暢,這是當前推動家庭教育的必然。[2]為配合社區做好家庭心理健康服務工作,教育局積極搭建課程實施平臺。平臺建設不斷優化家長的課程學習方式,促進社區學習資源的整合,增強課程服務的實效。
二、課程目標及內容
(一)課程目標
課程旨在建立家長學校的心理健康服務數字化資源和信息化平臺,充分發揮線上家庭教育資源的作用,鼓勵區域中小學校參與共建共享家長成長課程,分步推進中小學數字家長學校建設,多途徑提升區域家庭心理健康教育整體水平,讓家庭心理健康服務真正落地。
(二)課程內容
1.心理健康教育知識
課程的首要目標就是構建心理健康服務的信息平臺,向家長普及必要的心理健康教育知識,主要包括心理健康科普知識、學習心理指導、人際關系指導、情緒調節指導四個板塊。具體如下:心理健康科普知識傳遞心理健康的作用、標準及日常維護方法等;學習心理指導包括如何引導孩子正確認識學習、樹立科學的學習觀;人際關系指導包括如何幫助孩子認識良好人際關系的重要性,引導孩子學會理解他人、與他人合作;情緒調節指導包括如何幫助孩子正確認識情緒變化,學會調節情緒等。
2.心理危機防范與識別技巧
該部分包括危機識別技巧、一般應對策略、支持獲取技巧、支持系統構建策略四個板塊。具體內容如下:危機識別技巧主要涉及家長如何識別孩子出現的心理危機或困惑等;向家長展示如何第一時間應對孩子出現的心理危機;讓家長認識到尋求專業支持的重要性以及如何尋求專業支持;為家長提供營造積極、向上心理氛圍的方法。
3.家庭教育指導與服務支持
該部分包括家庭教育知識普及、親子關系維護、良好家風傳承、學習氛圍營造四個板塊。具體包括:提供家庭教育相關知識,如家庭教育的內容和實施策略等;親子關系維護的重要性及方法;家風的作用、傳承及營造方法等;引導家長營造良好的學習氛圍,科學看待孩子的學業成績以及幫助孩子處理好學習與休閑的關系。
4.家長的自我心理調適技巧
該部分包括客觀評價技巧、情緒調適策略、人際共情策略、問題求助技巧四個板塊。具體為:客觀評價技巧包括認識自身的心理健康、家長心理健康狀況對孩子心理健康的影響等內容;幫助家長正確認識自己的情緒對孩子的影響,學習控制、調節情緒的方法;引導家長在親子交往、家校社協同共育中學習人際共情策略,掌握一定的共情技巧,以激發孩子積極向上的情緒情感;通過問題求助技巧,協助家長學會尋求外在的專業支持,化解自身在家庭教育方面存在的心理困惑等。
三、課程實施
(一)利用技術手段,搭建學習平臺
課程主要通過下列幾種技術手段搭建學習平臺。第一,桐鄉市互聯網學校提供心理健康教育科普知識、家庭教育指導與服務支持及心理危機識別與干預技巧等內容。第二,微信公眾號“桐鄉教育”中的《桐家園2.0》專欄針對家庭教育中的一些突出問題,提供家庭教育指導與服務支持、家長的自我心理調適技巧等內容。第三,微信公眾號“桐鄉教育”中的《一周鮮播報》專欄與桐鄉市心理健康教育示范學校、桐鄉市青少年素質教育實踐基地學校、桐鄉市兒童青少年心理健康服務站合作,打造心理健康服務特色活動課程,如朋輩輔導、滲透人際交往技能培育的研學旅行、新居民學生家庭親子互動等,為區域相同學段的家長提供學習參考。第四,桐鄉市廣電局《971青蘋果》欄目的“老師出招”系列專題普及心理學專業知識,提供一些突出問題的應對策略,如引導孩子正確使用手機等電子產品。
(二)推介課程內容,鼓勵家長參與
課程推介方法如下。第一,校地協作,突出推送重點。教育局每學期初與浙江師范大學聯合召開課程推進會議,針對學生學習心理調適、人際關系處理、電子產品使用等方面存在的突出問題,選擇學期推送重點。第二,部門協同,組建導師團隊。桐鄉市衛生健康局、公安局等部門會同心理健康教育示范學校,立足全域、全學段,從中小學專兼職心理健康教師、骨干班主任及社區家庭教育指導人員中挑選、組建、培育課程學習導師團隊,指導家長學習課程。第三,推介課程,鼓勵家長學習。課程學習導師團隊針對家長關心的心理健康知識,將桐鄉互聯網學校、“桐鄉教育”微信公眾號等平臺上的相關課程內容做成推介卡,利用線上線下同步推介,鼓勵家長參與課程學習。
(三)基于過程反饋,優化學習資源
課程實施過程中,教育局采用了“立足反饋,動態調整”的方法不斷優化課程資源,以提升課程學習的有效性。具體做法如下。一是依托高校支持,提升指導的專業性。在浙江師范大學心理學院的指導下,定期召開課程學習導師指導情況反饋會議,提供優化課程學習指導的方法,讓指導更專業。二是結合學習調研,增強課程的針對性。桐鄉市婦聯、團市委、社區居委會等定期開展課程學習過程調研,了解課程學習對家庭的實際影響,并協助調整、設計更具有針對性的內容。三是利用協商座談,促進課程的協同性。教育局通過協商座談進部門、進社區、進企業、進學校等形式,了解教師、家庭、社區、企業等對課程實施的看法,并根據反饋情況及時調整各平臺的資源推送,做到學習時段設置合理、課程資源推送協同、學習內容避免重復。
四、課程評價
(一)發展性評價
發展性評價主要考查課程內容的質量,即采用開發者自評、家長評價及專家評價相結合的方式全面考查課程的針對性、可行性和實效性。開發者自評主要針對課程開發的難度、層次、問題聚焦等;家長評價主要關注課程內容的可接受性與實用性;專家評價主要反映課程內容的專業性,包括知識、技術與策略層面。教育局在此基礎上聯合衛健、婦聯、團市委等部門和單位統計、評選出高質量的課程并予以表彰,同時對前一階段的課程及其實施提出改進意見,以協助優化下一階段的課程實施。
(二)過程性評價
過程性評價主要考查家長的課程學習參與度,包括家長自評、小組互評、教師評價。家長自評引導家長回顧學習過程,如時間安排、互動情況等,分析學習效果;小組互評指以自然班級為單位的家長互評、以自愿方式組建的家長工作坊的成員間的互評,主要反映組內成員對課程聚焦的問題的討論參與度、反思的深度與廣度等;教師評價指學校心育導師、社區家長心理健康教育指導人員對家長的學習進行評價,途徑包括家校聯系手冊上的課程學習日志、社區的課程學習反饋表等。教育局聯合婦聯及相關學校結合三項評價結果,評選出課程學習“積極型”家長。
(三)結果性評價
結果性評價主要考查家長的課程學習效果,包括心育導師評價與學生評價兩種方式。每年的5月與11月,學校心育導師通過家訪、座談會等形式,從親子關系、家庭教育觀念、養育方式、家庭問題處理方法等維度進行評價;學生評價主要采用問卷調查的形式,評價內容包括親子關系狀況、家長陪伴方式及效果、親子溝通方式。教育局、婦聯、社區居委會聯合各學校,結合兩項評價結果,評選出“學習型”家長。
【參考文獻】
[1]高瑾等.基于網絡教學平臺的數字課程研究與開發[J].現代教育技術,2011,21(12):131-134.
[2]殷飛,繆建東.建構高質量的家庭教育實踐體系——校家社協同育人的困境與突破[J].教育發展研究,2023,43(6):26-34.
責任編輯:包俊莉
*本文系2023年浙江省教育科學規劃課題“健心見行:心理健康服務體系區域建構的實踐與探索”(2023SC082)的階段性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