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有樟
摘 ?要:隨著社會的不斷發展,素質教育也在不斷變革。課程改革要求教師調整教學方法,優化教學模式,因材施教,有針對性地提高學生的各項能力。分層教學的本質就是因材施教,根據學生的知識儲備、學習能力、學習基礎等評價指標,將學生劃分為不同的層次,從而能夠在前期備課、課堂教學和課后鞏固三個環節有針對性地對學生進行指導,從而更好地達成教學目標。文章對初中數學分層教學策略進行了探索。
關鍵詞:初中數學;分層教學;因材施教
初中階段是學生高效學習、汲取知識的關鍵階段。也正是從初中階段起,學生在數學學習過程中兩極分化現象逐漸加劇。在初中數學教學中開展分層教學,積極落實因材施教原則,針對學生的特點有針對性地開展教學,能夠讓不同數學基礎的學生在課堂中都能有所收獲。下面對如何在初中數學教學中開展分層教學提出三點具體策略,希望能為廣大教師提供幫助。
一、課前:分層進行備課,確定分層目標
教師是學生學習的引導者和幫助者,教師的教學方法、教學策略、教學目標、教學節奏和教學能力對學生的學習效果有直接影響。備課是教師順利實施課堂教學的前提,也是教師在課堂中游刃有余講解知識、開展教學活動的依據。在備課階段,教師可以根據不同層次學生的能力基礎有針對性地準備課程教案,為不同層次的學生分別設置不同的學習目標。不同的學習目標之間應當彼此相關、層層遞進,呈現出階梯狀的難度特點。通過不同層次的教學方案之間的靈活轉換與引導過渡,教師在課堂中根據需要適當調整,讓學生根據自己的能力基礎合理學習,從而收到良好的學習效果。教師要注重挖掘教材重點內容,把握知識的本質。對于數學基礎較好的學生,教師要為他們準備適當的課外資料輔助教學,以更具有挑戰性兼具探索性的教學資源豐富教學內容,讓他們仍然需要通過一定的努力和思考才能解答;對于數學基礎一般的學生,教師要幫助他們掌握最基礎、最重點的知識,完成課業基本目標。
例如,在復習北師大版《義務教育教科書·數學》(以下統稱“教材”)八年級下冊“一元一次不等式組”這節課時,教師可以進行如下分層備課。對于數學基礎較好、能輕松解決一元一次不等式組相關問題的學生,教師可以讓他們探索一元一次不等式組的多種解題方法,靈活運用數形結合、轉換、建立模型等方式解題。對于數學基礎較差、學習較困難的學生,教師要讓他們理解一元一次不等式組的本質,建立一元一次不等式組與一元一次方程組之間的聯系,找到解題方法之間的共同點,掌握解一元一次不等式組的方法。這些不同的學習目標需要在一堂課完成,對教師來說不僅需要較高的教學能力和專業素養,還需要靈活運用多種教學方法,實現有效教學。
二、課中:豐富教學方式,分層指導教學
1. 每個層次間獨立學習
分層教學的主要目的是讓不同層次的學生都能夠有所收獲,側重于本層次專屬的教學目標、教學材料和教學活動,讓學生能在自己的能力范圍內有所進步與提升。因此,運用多種教學方式促進不同層次學生自主學習,是教師應當不斷實踐與探索的內容。在課堂教學中,教師要先讓學生明確本節課所需要學習的內容和重、難點知識,接著針對不同層次的教學內容展開講解。在集體學習結束后,教師可以安排學生以小組合作討論的方式展開獨立學習與討論。在學生開展小組合作學習的過程中,教師要觀察每個層次學生的學習情況,參與學生的討論,及時解決學生學習中出現的問題。
2. 不同層次間合作學習
教師需要明確,開展分層教學并不代表分開開展幾種不同的教學。不同層次的學生還是在一個班級、一個課堂中,他們之間不是完全獨立、分割開來的,而是應當存在緊密的聯系。因此,教師要注重開展不同層次學生之間的合作學習,通過某一問題的引導,引導學生抓住其本質,帶領全體學生共同參與,讓不同層次學生的思想共同交流,產生意想不到的火花。
例如,在教學教材八年級下冊“平行四邊形的性質”這節課后,教師可以開展“平面圖形的鑲嵌”綜合與實踐活動,讓不同層次的學生通過正多邊形、三角形、平行四邊形等簡單圖形的拼接、變化,拼出美麗的鑲嵌圖形。首先,教師讓每名學生在3 ~ 5分鐘時間按照自己的喜好選取合適的圖形進行鑲嵌練習。其次,教師讓學生按照自己的層次劃分小組,彼此交換鑲嵌圖形,交流討論自己的立意和想法,同時對其他學生的作品進行評價。教師可以讓學生從美觀性、實用性、創新性等不同角度對鑲嵌作品進行評價,最終選出不同層次里的前三名優秀作品。最后,教師讓不同層次優秀作品的創作者到講臺前進行講解和展示,讓學生能夠相互學習,取長補短,共同進步,達到分層教學的目標。
三、課后:分層布置作業,加強溝通反饋
1. 依據學生基礎,分層鞏固練習
新課程理念強調學生學習的有效性和實效性,也就是學生需要具備將所學知識靈活運用的能力。數學的本質是一項實用性工具,初中數學教學的目的也是要讓學生從會做題轉變為會利用數學知識解決問題,培養學生的數學核心素養。因此,教師要根據教學內容為學生分層布置課后作業,讓學生在完成作業的過程中鞏固所學知識,真正把握數學知識的本質。初中生的學習任務逐漸加重,教師不能一概而論地給所有學生布置相同數量的作業。對于數學基礎較好的學生來說,完成“一刀切”作業過于簡單,沒有得到真正的鍛煉;對于數學基礎薄弱的學生來說,完成作業非常困難,需要花費大量的時間和精力。因此,教師要能夠把握分層教學的特點,將學習從課堂延伸至課后,將分層教學從課堂知識學習延伸至課后知識鞏固練習,為不同層次的學生布置不同的作業,保證不同層次的學生都能在自己能力的基礎上有所提升。在布置作業的過程中,教師可以打破傳統作業形式的限制,結合網絡教學平臺、小組調研活動等,創新作業形式,精心設計作業內容,調動學生完成作業的積極性和主動性。
例如,在教學教材七年級下冊“探索三角形全等的條件”這節課后,為幫助學生鞏固所學知識,教師可以讓同一層次的學生每4人一組,學生相互給對方列出一些兩個三角形中的條件,考查三角形全等判定的相關內容。學生既是解題者,要根據給定條件和圖形進行思考和判斷;又是出題者,從另一個角度考慮怎樣才能“難倒”同學,要思考如何在三角形的三個角和三條邊之間排列組合,給出帶有“陷阱”的題目,提高難度。這樣的作業形式相對新穎,學生既樂于完成作業,又能夠在鞏固練習中通過思維的轉換提高幾何直觀能力,形成空間觀念。
2. 加強溝通交流,及時反饋調整
學生的認知水平、性格特點、家庭環境和成長方式不同,其表現出來的行為方式、學習特點也千差萬別。初中階段的學生更是形成了自己的學習方法和特點。在開展分層教學的過程中,教師要注重與學生、家長加強溝通交流,聽取學生、家長的意見和看法,根據反饋意見及時反思并有針對性地進行調整。需要注意的是,分層并不是一勞永逸的,學生在不同的學習階段、不同的學習內容中可以處于不同的層次,教師要依據學生的實際情況及時調整分層方案。因此,教師需要根據教學內容和學生反饋階段性地調整分層方案,實現更加有效的分層教學,讓不同層次的學生在自己的最近發展區都能有所收獲。
總之,新課程理念下的創新課堂要求教師利用好教學的各個環節,合理開展分層教學。通過對學生的合理分層,讓不同層次的學生都能得到鍛煉與提升。為此,教師要抓住初中數學知識的核心和本質,豐富教學內容,拓寬教學渠道,優化教學方法,讓學生在分層學習中打下良好的數學基礎,都能學有所獲。
參考文獻:
[1]劉濤. 初中數學教學中分層教學法的運用與實踐研討[J]. 數理天地(初中版),2023(19).
[2]石春喜. 談分層教學法在初中數學教學中的應用[J]. 學周刊,202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