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海艷
摘要:本文中提出了“雙減”背景下創新數學課堂教學的幾點做法,包括創造性地使用教材、不拘一格精心導課、促進學生合作交流、鼓勵學生動手操作、認真做好教學反思等五個方面,以不斷幫助廣大教師提高數學課堂教學水平.
關鍵詞:創新;導課;合作交流;動手操作;教學反思
在當前“雙減”背景下,作為一名初中數學教師,要立足學生成才,積極踐行新課程理念,大膽創新,積極探索,不斷提高課堂教學水平.
1 創造性地使用教材
“教材不過是個例子”,對教材的態度應該是重視教材、研究教材,但不拘泥于教材.
例如,對于“三角形的中位線”這一節,教材的設計是一開始便讓學生將一個任意三角形分割成四個全等的三角形.學生探索起來難度太大,并且這與作輔助線證明中位線沒有多大的聯系,所以筆者授課時將此操作放在了學習中位線定理之后再進行,而在教學前又設計了另外兩個探究活動:
(1)把一個直角三角形剪一刀,然后拼成一個與它面積相等的矩形;
(2)把一個任意三角形用同樣的方法剪拼成平行四邊形.
通過這兩個活動,引導學生歸納剪痕的特點,進而引出三角形的中位線.這樣由特殊到一般的方式符合學生的認識規律.同時,這樣的剪拼有助于啟發學生通過作輔助線來證明中位線定理,可以收到良好的效果.
又如,在學習二次函數時,筆者將課本中學生已經學過的一些一元二次方程的應用題稍加改變,使其成為應用二次函數來解決的問題.這樣,學生不但覺得二次函數簡單易學,還進一步厘清了二次函數與一元二次方程的內在聯系.
2 不拘一格精心導課
俗話說:“良好的開端是成功的一半.”好的導課對于一節課的成敗顯得尤為重要.筆者常常通過不拘一格的形式精心導課來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下面舉幾種導課的形式.
2.1 “設疑激趣”導入法
學貴質疑,通過設置疑問,可以增強學生的求知欲,提高學習興趣.
在“剎車距離與二次函數的關系”一節中,筆者是通過設疑進行導入的.首先問學生:“交警在處理交通事故時,肇事車輛是否超速顯得至關重要,那么怎樣知道肇事車輛的速度呢?交警通常需要測量肇事車輛的剎車距離,而剎車距離與車速又有什么關系呢?今天我們一起來研究一下.”
2.2 “詩情畫意”導入法
以詩句導入新課,學生會感覺耳目一新.在“三視圖”一節中,筆者首先和學生一起吟誦古詩名句“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由此來引入三視圖的學習.在“三角函數的計算”一節中,書上有張登山纜車的圖片,在學生預習教材之后提問:“有一句詩寫出了登上山頂的感受,有誰知道這句詩?”同學們爭先恐后地回答:“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
2.3 “曲徑通幽”導入法
有時教師看似在談天說地,實則“形散而神不散”,讓學生有一種“柳暗花明”的驚喜.在教學“函數的圖象”一節時,筆者是這樣導入的:
“舉世矚目的北京冬奧會轉眼過去了,但冬奧會期間的精彩畫面令我們至今難忘.大家回想一下,在冬奧會期間,你是通過什么媒體來關注有關賽事的?
學生回答:“電視機、電腦上網……”
筆者接著問:“怎么很少聽到有同學回答用收音機呢?”
學生回答:“因為它沒有圖象.”
筆者說:“正因為電視機有圖象,所以我們看的很直觀、形象.圖象有如此多的優點,真希望抽象的函數也有圖象,不知道老師的愿望能否實現?”
在學生回答“能”時順利導入課題.
2.4 “經典故事”導入法
有時可以將一些學生熟悉的經典故事從數學的角度賦予它新的意義.在“探索規律”一節中,筆者首先給學生講了一則小高斯很快得出從1加到100的和是5 050的故事.通過小高斯對問題的分析,學生不難感受到探索規律的重要性.接著,又講了一則中國古代“從三到萬”的故事,可以說是探索規律失敗的事例.通過對這正反兩則故事的分析,學生對本節內容的學習充滿了期待.
2.5 “創設情境”導入法
學以致用是數學學習的至高境界.在“平行四邊形”一節中,筆者創設了這樣一個現實情境:工人師傅想把一個直角三角形廢料加工成一個與它面積相等的矩形零件,你能給出合理的設計方案嗎?學生聽了這個富有挑戰性的問題后都躍躍欲試,課堂氣氛一下子活躍起來.
總之,教師要通過創設輕松愉悅的氛圍,不斷吸引學生的注意力,讓學生盡快進入學習狀態.除上面的方法外,也可以讓學生通過猜謎、做游戲、表演等形式,盡快進入角色,積極主動參與課堂活動.
3 促進學生合作交流
合作是一種比學知識更重要的能力,是素質教育的重要內容.小組合作學習可以更有效地進行師生互動與生生互動.它有利于學生人人參與學習的全過程,學生學得生動活潑,人人嘗試成功的喜悅;它既能發掘個人內在潛能,又能激發學生學習興趣.
將班里的學生按照自愿的原則兼顧成績因素分成若干小組.由各小組長協調平時的分工與合作,并及時總結組內成員的學習成果,反映小組學習存在的具體問題,并不斷改進.
在涉及試驗和有關數據統計的學習時,充分發揮小組成員的合作形式進行明確的分工,提高學習的效率.
在證明題或計算題的解答過程中,小組合作學習更有利于開闊學生思路,尤其出現一題多解時,通過交流與討論有利于培養學生的發散思維.如在教學“用火柴棒搭正方形”一節時,通過學習小組的充分討論,結果出現了十多種不同的代數式表示方法,其中有些是出乎筆者意料的,真正做到了集思廣益、教學相長.
在復習課當中,小組學習可以更好地實現共同提高.優等生幫學困生解答疑問可以增進學生之間的友誼,優等生之間的討論可以使問題理解得更加透徹,學困生之間的交流有助于增強彼此的信心.
4 鼓勵學生動手操作
真知灼見源于實踐.通過動手操作可以使抽象的知識直觀化,更有助于學生對知識的理解.
在教學“三視圖”時,發現學生理解三棱柱的三視圖有難度,于是就鼓勵學生自己動手操作制作三棱柱.有的學生用幾本書來搭建,有的用幾支筆來搭建,還有的竟然用一支粉筆雕刻出了一個三棱柱,真可謂是奇思妙想!
在教學“太陽光與影子”一節時,筆者首先向學生提出了一個看似簡單的問題:將一本書水平放置于陽光下,它在地面上會留下影子,那么書的影子是什么形狀呢?如果將書向上平移一段距離,那么它的影子形狀與大小是否會發生變化呢?
學生開始猜想并討論,中間出現了爭議.筆者不失時機地提出“能不能動手操作一下呢?”同學們積極響應,因為都想看個水落石出.于是大家一起來到操場做試驗.在得出結論的同時,有學生提出新的問題:如果將課本垂直于地面放置并上下平移,那么它的形狀大小是否也會發生變化呢?
學生又開始合作,一起測量課本在不同位置時影子的長度,結果發現原結論仍然成立,于是開始思索其中的原因……并最終解決了自己所提的問題.他們都有一種成就感和自豪感,學習數學的興趣更濃了.
5 認真做好教學反思
教學反思是對教學行為和教學過程進行批判的、有意識的分析與再認知的過程.這對于總結經驗或汲取教訓并進一步提高教學水平具有極為重要的作用.通過教學反思,對教學中存在的問題及時采取相應的措施,而對于成功的做法則及時地歸納總結.
為了進行有效的體驗和反思,筆者經常通過撰寫“教學后記”“教育故事”等幫助自己進行教學反思.教學反思的內容可以是多方面的,比如:本節課的設計是否符合學生的學習實際?教學預設與生成之間有什么差距?為什么會出現這種情況?小組活動中存在哪些問題?課堂所提問題的有效性如何?教學中有哪些意外的收獲?又有哪些始料不及的問題?假如重新上本節課又該如何調整?
總之,盡管“雙減”任重而道遠,課堂教學也不可能一勞永逸,但只要用心感悟,大膽實踐,就一定能探索出一套行之有效的數學課堂教學方法,為推進“雙減”作出應有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