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客觀來講,英語課程本身具有一定的文化教育作用,不僅可引導學生學習不同的文化,也有利于在多元化的課程資源啟發下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文化意識,使其能理性、正確地對待中西方文化的交融與傳承,所以小學英語教師應充分利用本課程的資源優勢培養學生的文化自信,本文從四個角度,即以創設文化情境豐富學生文化認知、以多元文化資源開闊學生文化視野、以實踐活動培養學生文化自信、以閱讀拓展實現自我教育,闡述小學英語教師應該如何在教學中培養學生的文化自信。
關鍵詞:小學英語;文化自信;培養策略
作者簡介:周亮,貴州省畢節市實驗學校。
《義務教育英語課程標準(2022年版)》(下文簡稱“新課標”)的頒布使得小學英語教學改革進入全新階段,全面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充分發揮核心素養的引領作用,以主題為引領去開展英語課程活動,并由此優化課程內容體系。其中,英語核心素養的解讀與界定不僅考慮了學生的語言能力發展,還以“文化意識”突出了英語課程的人文教育作用,旨在通過英語教學使學生堅定文化自信,并且形成正確的跨文化認知與態度。但是,就目前來說,小學英語教學卻依然存在“重知識,輕素養”的問題,不少教師都忽視了文化傳承教育的重要性,也因此弱化了英語學科的育人性。為此,小學英語教師應通過開展多元化的教學活動不斷增強學生的文化自信,使學生能夠尊重中西方文化的多樣性、差異性,也能在豐富的文化生活中做出正確的選擇,自覺投身復興與傳承中華民族優秀文化的偉大事業中,樹立高尚的理想目標,培養社會責任感。
一、以多元技術創設文化情境,優化文化認知
新課標中倡導學生圍繞真實情境和真實問題遷移已知經驗,理解并梳理文化知識。從小學生的認知特點來講,有效的文化情境可以調動學生的感官能力,促使學生主動進行文化交流與分享,潛移默化地增強學生的跨文化認知,使其能自覺對比、綜合并傳承中外優秀文化。對此,小學英語教師可利用多元技術與手段創設形象生動、真實具體的文化情境,由此提升學生的跨文化認知。
(一)關聯現實生活,還原學生熟悉的社會文化情境
小學生的社會經驗較少,認知水平也有限,所以為了優化文化情境的創設效果,小學英語教師應客觀分析學生的已有認知經驗,以學生的現實生活為切入點,盡可能呈現學生熟悉的社會文化現象,由此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其自主探究文化知識。
比如在“My clothes”單元教學中,筆者鼓勵學生在當天穿上自己最喜歡的一套服裝,可以是現代化的時裝,也可以是學生最喜歡的民族服飾,在課堂上分享自己喜歡的穿衣風格,自主討論國內外流行的服飾文化。在這一情境下,學生產生了濃厚學習興趣,而學生在選擇服飾時也明顯做出了精心設計,有部分學生選擇了少數民族服飾、漢服、唐裝等傳統服飾,展現了我國傳統服飾的美與文化底蘊。在此過程中,學生便成為宣傳我國傳統服飾的主體,展現出強烈的民族自信與文化認同感,使學生能夠堅定文化自信,增強文化意識。
在單元教學中,教師利用學生喜歡的傳統服飾這一現實要素創設了文化情境,使每一個學生都能主動分享自己喜歡的服裝風格,而學生也自覺承擔起傳播我國傳統服飾文化的擔當與責任,在班級交流活動中變得越來越自信。通過情境創設順利地提升了學生的文化素養,對學生的未來成長也有積極影響。
(二)巧用信息技術,呈現豐富多元的中西方文化
新課標中關于信息技術與英語教學的深度融合提出,要充分發揮現代信息技術對英語課程教與學的支持與服務功能,希望一線教師能夠充分利用信息技術去支持學生實現個性化學習。對此,在培養學生文化自信的過程中,小學英語教師也可利用信息技術去創設文化情境,呈現不同區域、不同時空下的文化現象與文明成果,從而切實促進學生的素質發展。
比如在“Weather”單元教學中,筆者利用信息技術整理了各地不同天氣氣候,并在此基礎上衍生出不同國家地區文化的視聽資料,使學生能夠通過視聽資料了解大自然與人類社會之間的關系,對比、綜合不同國家的文化現象與文明成果。由此開闊學生的學習視野,豐富學生的文化認知,為培養學生的文化素養做好充分準備。
二、以多元資源豐富文化載體,傳承優秀文化
新課標提出,英語課程要緊密聯系現實生活,體現時代特征,圍繞核心素養去整合課程內容,使學生能在主題引領下自主拓展語言知識、文化知識等。基于培養小學生文化自信的具體需求,小學英語教師也要自主開發多元化的文化資源,促使學生自主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
首先,開發、整理英語文化資源。語言本就是一個國家的文化載體,對此,小學英語教師應充分利用英語開展文化傳承教育活動,豐富學生關于英語文化的認知。比如在“What time is it”單元教學中,筆者便利用本單元知識組織了英語文化教學活動,使學生能自主對比中英文時間表達方式的不同之處,并隨之整理了不同國家對于約會時間觀念的不同,由此豐富了學生的文化認知,使學生了解不同的文化文明成果。
其次,引入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切實培養學生的文化自信。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是全學科的共同教學任務,也是德育中必不可少的一個環節,所以為了堅定學生的文化自信,小學英語教師要積極引入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資源,使學生自覺投身于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與實踐活動中,切實提升學生的文化意識。在此方面,筆者會選擇學生喜歡的、樂于接受與渴望參與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資源來開展文化教學活動。比如,學生最熟悉、最了解的便是我國傳統節日文化,筆者也據此編寫了校本課程,根據各個傳統節日的起源、常見習俗、節日食物等文化知識開展了文化傳承教育,使學生能夠感受我國傳統節日文化的魅力,并在實踐體驗活動中自主傳承我國傳統節日文化。
再次,開發、整合鄉土資源,常見的有地方性民歌、民族舞蹈、民族樂器,或者是本地區的特殊習俗與節日等。在此方面,筆者會聯合其他教師一同開發鄉土文化資源,指導學生自主傳承鄉土文化,以便不斷培養學生的文化自信,使學生能夠產生強烈的社會責任感,在現實生活中自主宣傳家鄉文化,潛移默化地培養學生對鄉土文化的熱愛。
在開發、整合文化資源的過程中,教師應該根據學生的身心發展規律整合適宜的、豐富的文化課程資源,據此設計校本課程,開展豐富的校本課程活動,以豐富學生的文化生活,使其能自覺端正文化意識,合理開展跨文化交流。
三、以實踐活動樹立文化自信,豐富學生文化生活
陶行知先生曾在“教學做合一”理論中強調了“做”的重要性,并將其看成是“學”的方式、“教”的依據,新課標中也提出要引導學生在應用實踐類活動中內化文化知識,潛移默化地促使學生形成正確的態度與價值觀。對此,小學英語教師在培養學生文化自信的過程中,也應設計豐富的文化實踐活動,使學生能在實踐中感受中西方優秀文化的魅力,切實豐富學生的文化體驗,由此增強學生的文化自信,同時達到培養學生正確價值觀的目的。
在此方面,小學英語教師可以通過以下方式促進文化實踐活動的展開:
首先,通過跨學科合作在學校內開展文化實踐活動,促進“傳統文化進校園”活動的開展,由此提升學生的文化體驗與感知,充分利用校園環境去增強學生的文化意識,切實加強學生的文化認知。在此方面,筆者配合德育教師、其他學科教師一同組織傳統文化進校園活動,比如組織學生參與到茶文化、剪紙文化、陶瓷文化等學習活動中,還會根據本地的鄉土資源優勢開展竹編工藝、草編工藝等技能性文化體驗活動,在課后服務環節組織學生參與各類文化實踐活動,提升學生的文化意識與自信。
其次,家校社三方合作拓展文化實踐活動的開展范圍,充分利用家庭教育、社會教育的資源優勢開展豐富的文化體驗活動,使學生能夠感受濃厚的文化氛圍,并在良好的文化環境下自覺端正文化意識,堅定文化自信。比如在關于優良家風家訓的宣傳與教育活動中,筆者邀請各位家長到學校參與家風家訓文化宣傳與學習活動,展現了傅雷家書、諸葛亮的誡子書等優秀的家風家訓代表作,使各位家長充分認識到家風、家訓對于啟迪學生智慧、塑造學生品格所起到的積極作用,也希望各位家長能夠分享自己家中一直流傳下來的家庭習俗與文化風氣,在交流中總結出優良的家風家訓。在本輪家校合作活動中,各位家長也可模仿優秀家風家訓的代表作去設計個性化的家風、家訓,完善家規,而親子雙方都要按照最新設計的家訓家規約束個人行為,遵守道德公約與準則,希望每一個家庭都能營造出有利于學生身心健康發展的優良環境。另外,筆者還緊密關注本地各社區、文化單位所組織的社會文化活動,并鼓勵學生參與其中。比如在元宵節期間,本地便有不少社區組織了猜燈謎、展花燈等趣味活動,而筆者也鼓勵學生在閑暇時間到各個社區去感受元宵節看花燈的氛圍,使其能夠進一步感受我國傳統節日文化習俗與文化底蘊。
在文化實踐活動中,小學生能夠根據自己的親身體驗去感受優秀的文化發展成果,并且能夠在實踐體驗活動中堅定文化自信。在這種狀態下,教師不必過多對學生進行思想干預,多數學生都能自覺端正思想,自然而然地受到文化的熏陶與啟迪。
四、以閱讀積累開闊文化視野,實現自我教育
新課標指出,要充分發揮語篇閱讀的作用,使學生能夠通過積累語篇閱讀經驗去積累文化知識。高爾基曾說,“閱讀是人類進步的階梯”,而豐富的圖書不僅僅記錄著各個時代的文化現象、文化發明成果,它本身也是文化發展過程中的物質成果,可以開闊學生的文化視野,豐富學生的文化體驗。對此,小學英語教師可組織學生參與閱讀積累與拓展學習活動,使學生能夠在閱讀探究中不斷總結、拓展文化知識,促使學生實現自我教育。長此以往,將切實優化學生的性格、人格發展,使其能主動追求高雅的文化藝術,而這種影響是終身的,所以教師要幫助學生篩選合適的閱讀圖書,切實提升學生的文化自信。
在組織英語閱讀活動時,筆者首選適合學生的英文名著兒童讀物,以及具有文化傳承與教育價值的英文詩歌、散文等,使學生能夠在閱讀中感受英語文化的魅力,自主鑒賞不同文體的英文文本,從而進一步豐富學生對于英語文化的了解與認知,使學生能形成尊重和接納優秀英語文化的意識,自覺地對比、辯證中英兩種語言文化所特有的文化價值。另外,根據學生的興趣喜好,筆者還專門整理了相關文化教育主題的小短文、英文故事等,比如關于中國美食、傳統節日、與某個少數民族傳統文化相關的英語讀物,使學生能夠通過閱讀進一步探尋我國傳統文化的悠久歷史與文化底蘊。久而久之,學生便可養成良好的英語閱讀習慣,也能在豐富的閱讀實踐中增強文化自信,保持自信、開放的文化態度。
總而言之,在小學英語教學實踐中培養學生的文化自信是落實核心素養目標的基本要求之一,新課標中也就如何培養學生的文化自信提出了建議,并且就各個學段的文化自信培養做出了明確要求。對此,小學英語教師應在新課標的正確引領下去開展文化傳承與創新教學活動,在課堂上通過多種手段創設文化情境,也要基于學生的素養發展理念去開發、整合豐富的文化資源,遵循學生的身心發育規律,開展豐富的文化實踐與閱讀積累活動,不斷提升學生的文化意識,堅定文化自信。
參考文獻:
[1]周亞珍.芻議小學英語課堂中學生文化自信的培養[J].試題與研究,2022(34):150-152.
[2]黃小蕾.文化自信視角下小學英語教學中中國文化知識的導入策略[J].校園英語,2022(26):148-150.
[3]任藝.“雙減”背景下小學英語課堂中學生文化自信的培養[J].新課程研究,2022(10):86-88.
[4]沈雪雅.在小學英語教學中培養學生的文化自信[J].新課程導學,2021(3):56-57.
[5]葛晨瑜.立足文化自信談小學英語高年級傳統文化教學對策:以譯林版《英語》教材修改部分為例[J].智力,2020(14):162-163.